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北地枪王张绣 > 北地枪王张绣第37部分阅读

北地枪王张绣第37部分阅读

台的藏书整理完之后开放给南阳以及上庸的百姓观看,不知岳父以为如何?”张绣的意思其实就是办一图书馆,将藏书开放给寒门士子阅读,如此就有培养人才的土壤,使得科举制不会只成为一时之制,而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张绣就有足够的后备人才与关东士人抗衡了,这是张绣取得这一批藏书的时候就想到的。

    蔡邕听了之后,喜道:“伯渊此法大善,不过尚需要一些规定,毕竟藏书之中孤本甚多,若是遗失了损失甚大。”

    张绣点头道:“绣意将藏书分为多层,基础读物如《论语》、《诗经》等藏量甚多的书留在外面供两郡百姓随便阅读。中间则放一些较为深奥的读物。而里间则放置孤本以及不能开放给普通百姓观看的读物。而要进入中间读书,则要通过考核,证明其有能力看一些较为深奥的书籍。至于里间,就只让指定的人进入,其余人等均不可以进入。另外绣会安排一千精锐士卒保护藏书的地方,如此防备雅贼光顾。”

    顿了一下,张绣继续说道:“另外绣有一法,可快速于纸上大量印上文字,如此就可刊印出大量基础书籍和为孤本留底,所以希望岳父大人去收集一些蔡侯纸,以为印书之用。”

    蔡邕听得,喜道:“伯渊所言之法甚好,老夫并无意见,伯渊究竟所言何法,可大量印出文字?”

    张绣笑道:“岳父大人莫急,待得绣寻得工匠造出此物,自然会去寻岳父大人帮忙。”

    蔡邕笑道:“如此老夫就收集蔡侯纸,专等伯渊好消息了。”

    众人对于张绣安排藏书如何是使用并无意见,科举制的事情他们都已经知道,有大汉最大的图书馆提供给两郡百姓随意阅读,那么就等于为自己培养出大量的后备人才,再用科举制择优取录。如此世家大族的知识垄断就被打破,科举制就有了发展的土壤。虽然张绣不懂得如何造纸,但是原始的印刷相信穿越而来的人基本都会懂,也就是寻些木头雕刻成文字排版,之后用墨水印在纸上,其中可能会有不少失误,但操作难度并不是太大。

    虽然汉末蔡侯纸甚贵,但张绣亦不是要大量印刷,只是印好书籍放在“图书馆”的外间或是中间供两郡百姓阅读。当然外间的只是一些《论语》、《诗经》、《礼记》等教人如何规范道德等的书籍,中间才是《孙子》、《战国策》、《春秋》等和治国理政或是兵事相关的书籍,这些书张绣是不会让人随意阅读的,最起码也要是投效了自己的人才让观看,可以说是真正培养人才的地方。至于里间,更多的意义是存放孤本,基本上这些孤本张绣都准备逐步用印刷术或是组织人刻抄出来,分重要性放置在外间或是中间。

    藏书的安排讨论完之后,只见徐晃出列道:“禀报主公,由于上庸以申家为首的世家支持,北迁百姓的房屋应该能在大雪来临之前全部建好。”

    张绣听完,点了点头,心中暗道:“上庸的申家,莫不是史上申耽、申仪那两兄弟的家族?他们两个可是屡屡在魏国和蜀国之间换主人,魏国大军来了就降魏,蜀国大军到了就降属,唯一的出发点就是保存家族。只看之前我大军攻上庸,他们就立即投降可知。”

    想到这里张绣立即问道:“申家家主乃是何人?”

    徐晃回道:“乃是申凡。”

    听了徐晃的回答,张绣暗道:“不是申耽和申仪?”想了想又问道:“膝下可有儿子?”

    徐晃回道:“有两子,长子名曰申耽,次子申仪,不过尚未成年。”

    张绣听后,点头道:“好,若是这二人成年了,切记要告诉本将。”

    徐晃应道:“诺。”

    诸事商量完之后,张绣就让众人先回家安顿好家眷,晚上再设宴为新来的几人接风。

    第二日,徐晃和杜畿就乘马快速赶往上庸,胡轸、裴元绍亦分别到襄城和樊城上任。钟繇以及张既亦不等朝廷旨意,立即就上任。蔡邕则是继续整理他的藏书,贾诩则是忙着裁汰士卒之事,黄忠、赵云与华雄则是协助贾诩。

    众人都各有自己的事忙,张绣亦闲不下来,他要主理科举之事,如今虽然有钟繇三位大才到来,但还缺少下层的各级官吏,有不少工作还没有人手进行,几人亦只能先解决最难的问题。所以张绣这边开科取士刻不容缓。

    几日之后,张绣便让开科取士的榜文以快马通传各县。除了开科取士的榜文之外,另外还有一张不拘一格录取各类人才的榜文。这份榜文要录取的是匠人、大夫等非官吏、武将的人才,榜文中有言,若是对自己的手艺有信心,就可到宛城相关部门处一试身手,择优录取。

    科举的事情算是安排妥当,静等开科之日才有张绣要忙的事。

    于是趁着空闲,张绣就陪着陈瑶以及蔡琰一同在宛城中逛街,本来邹氏是不允许陈瑶随便走动的,毕竟他现在有了身孕,而现在天气又转凉了,如果染上了风寒就坏事了。自从当日华佗诊断出陈瑶有了身孕之后,她就成了张家的宝贝,每天都只能在家中走动,不许外出,吃睡都有一大堆人侍候,邹氏还让人购买了大量补品让陈瑶补身子,弄得陈瑶天天向张绣诉苦。

    不过张绣乃是穿越人士,知道陈瑶以前的身体就不太好,被邹氏每天这么多补品供着她很可能会虚不受补。于是张绣就去寻邹氏说理,开始时邹氏还据理力争,直到张绣搬出华佗神医的牌匾之后邹氏才听了张绣的话不在让陈瑶吃这么多补品。

    而这次陈瑶能出来,也是张绣跟邹氏据理力争加上再三保证才能出来,现在陈瑶整个人被包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眼睛和鼻子,这却是邹氏的杰作。

    一路行走,张绣见到陈瑶还是露出可怜巴巴的神色,本来她的脸容就比较稚嫩,就算现在年龄大了也是如此,每当陈瑶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见到那可爱的模样张绣就铁定要投降。只见张绣刮了刮陈瑶小巧的鼻子,就道:“好了,瑶儿,婶婶也只是担心你而已,若是觉得不舒服,就将头巾解下吧,不过回家的时候要重新戴上啊。”

    陈瑶听得,立即收起可怜巴巴的神色,转而化为灿烂的笑容,说道:“瑶儿就知道夫君最好。”说完快速解下头巾。

    这边的蔡琰见得,在一旁“吃吃”直笑,陈瑶见得,立即向着张绣撒娇。

    第三卷 雏鹰展翅 第一百八十四章 宛城见闻

    二秀和二女行老在宛城的街道卜。张绣不时跟二女…际铺跟前看一些小饰品什么的。陈瑶对于这些小东西很感兴趣,不停地拉着张绣看看这些,看看那些,兴奋无比。蔡琰则是微笑着跟在一旁,不时四周打量宛城的环境。她却是从小与父亲就在大汉各地游走,见得宛城的坏境,赞道:“夫君,宛城的街道真的很洁净啊,就算是以前的洛阳和现在的长安也比不上。”

    这时几人都在一小商铺前,那商贩听得蔡琰的话,便搭口道:“这位夫人,的有所不知。膘骑将军来宛城之前,我们城中的环境差极了。不过膘骑将耸来了之后,就让那些兵大哥们帮俺们将门前的垃圾都清理干净了,所以现在宛城的环境才会如此之好。”

    蔡琰听了之后,双目如秋水一般望着张绣,显然对于张绣的治政很是佩服。张绣笑了笑,从怀中摸出几枚五铩钱,递给那商贩道:“这些东西我们要了。”原来却是陈瑶已经选好了自己喜欢的小东西。

    张绣给的钱明显是给多了,在那名小商贩千恩万谢之下慢慢离去。这时蔡琰才说道:“想不到夫君对治理一方还有如此心得,网到宛城无几日,百姓们都开始感谢夫君了。”

    张绣听得蔡琰的称赞,却是不似寻常一般谦虚,而是搂着蔡琰说道:“你夫君的本事还大着呢。”

    蔡琰轻哼了一声,说道:“臭美。”

    这时前面忽然有大队士卒出没,陈瑶拉了拉张绣,问道:“夫君,怎么他们都搬着这么多木材?”

    张绣见得,笑道:“宛城几经战乱,不少百姓的房屋都破损了。为夫让士卒们每天到城外伐木,将木料搬运到城中交与木匠为百姓修耸房屋,等百姓寒冬之时不会因房屋破损而冻坏了。

    这样做既能帮到百姓,又可以对士卒进行练,一举两得。”

    陈瑶听得,说道:“夫君待百姓真好。瑶儿记得爹爹当金城太守的时候,那些守城兵卒经常抢掠百姓财物的,爹爹虽然是一郡太守,但亦奈何不了他们。瑶儿从来没有见过哪些地方得兵卒会帮助百姓的,就算是在洛阳和长安的时候,兵卒在城中欺横霸市和抢掠瑶儿也经常见到。”

    蔡琰听完笑道:“这也是我们夫君有本事。”陈瑶听得,不停地点头。

    张绣笑了笑,说道:“这些士卒已经跟了为夫数年,已经熟知我军的军纪,却是不似其他地方的兵卒一般。”

    正说话间,一队士卒应该是搬运完木料准备出城,路过一民房前,一名老妇人两手端着一碗热水递给走在前头的那名士卒道:“这位兵大哥,天气冷,先喝一口热水。”然后又对后面的几名士卒道:“这里还有,几位兵大哥请。”

    这些士卒推迟了一番之后实在抵不住老妇人的热情,端着碗将热水喝下了。之后老妇人又递过来一些食物,这时带头的士卒说道:“老人家,俺们不能收的,若是收了会被将军重罚的。”

    但老妇人却是硬将食物塞到士卒手上,并且说道:“你们大冷天帮老身修耸了房子,送些热水食物算什么,拿着拿着。”说完不停地将食物塞给每一个士卒。

    士卒们抵不过老如人的热情。只得一手将食物拿住,一手从怀中摸着一些五妹钱,也没有数,全数塞给了那名老妇人之后飞也似的离开了,那老妇人想追也追不到了。看架势,士卒们处理这种事情应该不是第一次。

    这时张绣见到那名老妇人要追上去,便上前去扶住那老妇人,说道:“他们军中有规定,不能收百姓财物的,不然的话会受到重罚,老人家不想让他们受罚就不要追了。”

    那老妇人听得,转过头来望了望张绣,说道:“公子熟知此事,可是在膘骑将军手下当官?”

    张绣笑道:“非也,某只是有一亲戚在膘骑将军麾下任小官,故而知道此事。”

    老妇人听得,连说道:“好啊,老身活了一把年纪,还没有见过这般为百姓的好官,现在宛城百姓几乎家家都为膘骑将军立了长生牌呢。”说完就要拉着张绣入屋招待他。

    张绣见得,婉言谢绝道:“老人家,不必了,某还要陪两位爱妻在城中走一转呢,就不打扰老人家了。”说完指了指陈瑶和蔡琰。

    那老妇人笑道:小伙子讨的好媳妇,那老婆子就不打扰你们了,不过记得以后要来老婆子这里。”

    张绣连连含笑点头,才告别了这位老妇人。

    回到二女身边,蔡“天二”看来夫君真的很得民张绣笑了笑,陪着工甘比比行走。又走了一段路,蔡琰疑惑道:“夫君,琰儿见这宛城百姓的房屋基本都修耸完,为何士卒们还要搬运木料呢?而且方才在城门处见到不少木料还不是搬进城中,而是搬到城外?”

    张绣听得,笑道:“这是元常的主意。他说方今天下大乱,各州各郡都遍布流具,他听得绣让士卒砍伐树木搬运木料之举,就让士卒多砍伐一些树木,在城内和城外建造房屋,好在开春之时吸引各地流民来南阳郡开垦荒地,以使南阳郡重新回复黄巾乱前的富庶

    蔡琰听得,想了想之后,便说道:“元常先生果然大有,琰儿一路来宛城的路上见到不少荒地。元常先生此举的确能吸引大量流民前来开垦这些荒地,不出几年南阳郡必定会恢复当年的富庶。”

    张绣笑道:“还不止这些呢。元常上任之后,还降低了对商人的税收,将各地商人吸升到此。而且南阳郡现今缺粮,各地诸侯虽然对粮食控制得很严格,但亦阻挡不了想赚钱的商人,现在已经有不少豫州、充州和南边的商人到此贩卖粮食,现在据元常预算,两郡的粮荒已经基本解决了,不过若是开春之时有大量流民涌入,这样的存粮还是不够的

    这时陈瑶插话道:“那一路上元常先生望着那些商人不停思考就是这个了?”

    张绣说道:“应该是吧。”

    张绣和二女又行了一阵,张绣见得陈瑶有些累了,便寻了一酒馆进去歇息。点上了几道小菜、一些果子还有一壶香茗,张绣就陪着二女在说些话。

    进了酒馆坐下,张绣没有留意到,但细心的蔡琰却是见到,酒馆之中多数是身穿破旧儒服的寒门士子,于是蔡琰拉了拉张绣说道:“夫君,怎么这里如此多寒门士子?”

    张绣没有回答,而是示意蔡琰仔细听一下他们的对话,见了张绣的示意,蔡琰和陈瑶都来了兴趣,侧耳仔细倾听这些寒门士子的对答。

    这时,只听见一名寒门士子说道:“不知何兄看了张贴在城门口处那张榜文没有,膘骑将军开一取官新制,名曰科举,无论豪门世家还是寒门庶族,只要参加科举都是一视同仁。如此一来,我寒门中人岂不是有出头之日。”

    那名姓何的寒门士子听得,说道:“廖兄所言的那个榜文,某自然看过了,不过榜文所言虽好,但所谓官字两个口,朝廷的官老爷怎么说都对。朝廷的大官是什么嘴脸大家都知,所行之事若有榜文所言什一恐怕已经是万幸

    这时那姓廖的士子辩驳道:“若是其他州都有此制,某自不信,不过骡骑将军来到宛城区区十数日,宛城已经完全改头换面,并且生气勃勃。膘骑将军实乃一爱民如子的好官,只看其军,当今天下有那个州郡的军队会帮助百姓做事?只要他们不抢掠百姓已经万幸了,故此某准备去参加科举,若能考中,就算做一小官,亦可泽一地之百姓。”

    完之后,顿了一下,这姓廖的士子问另外一人道:“对了,正方兄,你文武双全,无论文韬还是武略,你的才于我等之中堪称第一,不知可准备报名参加科举?小,

    那名叫正方的人摇了摇头,说道:“还是算了,我的事你们也不是不知道,这科举之事还是算了。”

    那名姓廖的士子听得,怒道:“那洪云真不是东西,如果不是正方兄为其出谋,膘骑将军大军出到宛城他就已经卑躬屈膝投降去了,哪来这天大的功劳。现在他去襄阳领功劳去了,真正出谋的正方兄就被他扔到一旁,想到这里我就恨不得将这洪云大卸八块。

    旁边的张绣听得,暗道:“洪云?”听得这话,张绣不由得想起当日在武关之时,他和贾诩都料定驻守宛城的洪云会开城投降,怎知道他却是据城坚守。当时他和贾诩都怀疑洪云必有高人相助,如果这姓廖的士子所言不差,那么当日应该就是此人出谋让洪云据城而守,逼得我大军不敢攻宛城,使得洪云立下大功。而刘表遣使来让洪云走时,他为了将功劳全数拿去,就将此人留在宛城,自己回襄阳邀功去了。

    以下字数免今天似更在这里先向各位书友讨一下月票,

    第三卷 雏鹰展翅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张绣说李严,各地情况

    芯圳众里。张绣便知道此人定是不几,心生招揽点意乃洲“尔张绣忽然开口说道:“方今天下大乱,何处能平静,这位兄台既然文武双全,才学非凡,何不于乱世之中建功立业,好名留青史,如此总比老死于山林要好。”

    说到这里,诸位亦应该知道此人就是当日被洪云打晕弃于宛城的李严了。几人也知道张绣说的是何人,都望向李严,静待他的回应。李严听得,说道:“天下有才之寒士多矣,可见有几人是身处高位的。”

    张绣听得,哼了一声,问道:“可知徐晃?”

    李严回道:“膘骑将军手下大将,于虎牢关前一斧砍伤河北大将的平寇将军徐公明

    张绣点头说道:“徐公明本来只是河东杨县一普通小民,当时白波黄巾入寇杨县,徐公明率百姓协助守城,得去救援当时还未是膘骑将军的张绣赏识,收于麾下,一路随军立下功劳无数,终于积功升为平寇将军

    顿了一平,张绣又问道:“可知黄忠?”

    李严听得,点头答道:“?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