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正德五十年 > 正德五十年第110部分阅读

正德五十年第110部分阅读

    有几排搁着木板的柜子,上面摆放的是时文等,而靠右边的那一片,以及书店中间位置摆放的一个大大的板子上,则是各种畅销的数目。在靠着临街墙的那边,则是有很大的空间,用扶疏的竹木花石隔开了几个小小的空间。里面放的有精致的桌子椅子,甚至那桌子上,摆放的还有香茗,犹自有茶香袅袅,似乎适才这里还有人,只不过去去就会。

    这里面安安静静的,翰墨书香荡漾其间,让人没来由的便是一阵心灵静谧。

    清岚站在原地,痴痴地看着这一幕。

    进去之后。看到景色,那一天的那一幕。仿佛就如同昨日一般,呈现在眼前。

    那一日,自己带着小青来到相熟的集雅轩想要挑选几本儿中意的话本儿,却没想到,就在那个暖暖的午后,那一个蓦然的回眸,便认识了眼前这个冤家。

    相知相恋,而今,终于是成了最最亲近的人。

    她看了一眼连子宁。正好连子宁也在看她,两人相对一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

    连子宁牵着她的手在室内徜徉,轻笑道:“还记得那一日么?我还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我来集雅轩卖文,正和于老板攀谈。谈到千字五百文,然后这时候听到一声笑‘真真是胡吹大气,竟然敢说自己的话本儿比一般的好百倍千倍,还读书人呢,就不知道谦逊二字么?’”

    清岚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

    连子宁呵呵笑道:“我回头一瞧啊,哎。这人间怎么来了两天天上的人物?我还记得你们当时的装束,小青穿着湖水绿的蜀锦遍地撒花裙。约莫有十三四岁的年纪,她梳着双丫发髻。大大的眼睛,尖尖的下巴,很是娇俏可爱。而你呢,穿着一身雪白,戴着一条翠绿色的抹额,抹额的正中眉心,一块翠绿美玉熠熠生光。当时我看你的第一眼,就感觉很柔和舒服呢!”

    “咦,对了,才发现,你似乎很喜欢戴抹额呢!”连子宁笑问道。

    清岚红了红脸,有点儿扭捏道:“人家自己也知道生的不是多么漂亮么,带上抹额,便也显得明艳一些。”

    连子宁便呵呵笑了起来,接着道:“当时我还记得,小青我说好不知羞。呵呵,这个小丫头啊,还真是伶牙俐齿呢!现在想想,还真是可爱的紧。”

    清岚的手紧了紧:“夫君,你心里可不能记恨。”

    连子宁失笑:“怎么会呢?你夫君是那么小心眼儿的人么?”

    两人一边信步一边说:“当时,你还给我道歉呢。我也不知道你的出身,只是看你们的衣服,便知道你们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丫鬟,呵呵,后来知道了,心里便更是觉得可贵。堂堂实权五品京官儿的小姐,竟会向我这个布衣道歉。”

    红色的烛光盈满了房间,四下里安静异常,只有两个人在这里。耳中听到他的呼吸声,感受到他手中的温暖,这种暧昧而温情的气氛感染了清岚,一向害羞得她也变得大胆起来,她侧头看着连子宁,眼中满满的都是柔情,她轻轻的笑道:“可不是就那几句话,那一眼么,我心里便再也忘不了你了。回到府里,眼里心里,全都是你,你定然不知道,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往集雅轩去,只是盼着能碰见你。就好像是中了邪一样。”

    美人情重,连子宁心中一阵难言的感动,伸手清岚搂进怀中,紧紧地,紧紧地。

    清岚被他拥到怀中,心里满心的都是柔情,也轻轻地环住他的腰肢,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听着他砰砰的心跳,心魂颤动。

    两人不知道拥抱了多久,连子宁才忽然把她推开,笑道:“对了,我还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呢!”

    “什么礼物啊?”

    连子宁把她拉到那摆着香茗的桌子前面,那上面摆着一本薄薄的册子,连子宁把那册子拿起来递给清岚:“呶,看看。”

    “聊斋志异之倩女幽魂?”清岚看着话本儿上的字。轻轻的念出声来,她又惊又喜的看着连子宁:“这难道是夫君你新写的话本儿?”

    “不错!”连子宁呵呵一笑,坐在椅子上,把清岚抱在自己腿上,清岚扭捏了一下,还是顺从了,连子宁手环着她的腰肢,轻笑道:“看看你家夫君笔力下降没有?”

    “夫君写的,定然是最好的!”清岚喜笑颜开,她本就是极喜欢这个东西的。看婴宁和白蛇传看的是如痴如醉,此时得了新的话本儿,立刻就是翻开细看。

    匆匆看了几眼,便是吁了口气,回头道:“夫君,写的真好!你打算写多少字发行啊?”

    连子宁道:“这话本儿就不发行了,我写,只写给你一个人看。”

    听了这句话,清岚如饮醇酒。心里像是灌满了蜜糖一样,只觉得说不出的甜腻。他脸上布满了红晕,这是因为兴奋和激动,一双眼睛痴痴迷迷的看着连子宁,心中感动到了极点。

    连子宁在她耳边轻声道:“清岚,我的好娘子,咱们相识的时候,我不过一介寒门布衣,你爱我疼我,一门心思为我打算。为我付出良多。而我,常年在外打仗,又有了别的女人,陪你的时间很少,而你,依旧如此情痴,我心里,真的是很感动。也很愧疚啊!你喜欢话本儿,我便写给你看,只给你一个看,这是只属于我们两个的秘密。”

    “夫君,别说了!”清岚打断了她的话,她眼泪扑簌扑簌的落了下来,一双眸子却是越来越亮。她盯着连子宁,含泪笑道:“夫君。你对我已经够好了,足够好了!清岚。明白你的心思,我……”

    她顿了一顿,便是猛地低头,吻住了连子宁的唇。

    连子宁惊得目瞪口呆,一双眼睛不敢置信的看着清岚,没想到一向羞怯的清岚,今日情怀激荡,被自己感动之后,一旦放开情怀,竟然是如此的主动热烈。

    清岚做出这么主动的事儿来,虽知道他不会看轻自己,但是却也羞怯到了极点。闭着眼睛不敢看他。

    她只是把自己的嘴对住了连子宁的嘴,却是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只是生硬的在那里触碰着。

    这个时候,连子宁自然不能示弱,于是连子宁毫不客气的充当了老师的角色。

    他的舌头灵活的撬开了清岚的牙关,清岚感觉到自己的牙关被顶开了,然后便是一条柔软而有力的舌钻了过来,舌尖扫过她的口腔,带来一阵甜蜜的栗然。清岚下意识的躲避,他的舌却是不依不饶的扫着,终于,被他逮到了,舌与舌在翻卷中缠绕了彼此鼻息的紧凑,清岚只觉得自己整个人似乎飞起来了,似乎躺在云层之中,然后那天,那云,那自己,都在疯狂的旋转着,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想知道。

    不知道多久之后,唇分。

    这时候,连子宁的手,已经不老实的伸进了清岚的怀里腰间,寻摸着如何解开衣服上的束缚。

    清岚已经让他亲的摸得彻底的软了,环着他脖子的双手好像酥麻了似的,软软地松开,晕陶陶的阖上双眼,羞红着脸任他一层层的剥去自己的衣衫,浑然忘记了之前女官教过的该由她服侍夫君来宽衣的事了。

    陡然间,春宫画的那些羞人的画面闪入脑中。

    “不知道夫君要如何整治我呢……”清岚咬着嘴唇,心里乱砰砰的想着:“管他呢,不想了,他想怎么整治,那就怎么整治吧,我是他的人了……”

    想到这里,又是一阵说不出的甜蜜。

    忽然,她感觉胸前一凉,原来已经被剥的只剩下了贴身的小衣,清岚不由得大羞,低声道:“夫君,不要在这里……”

    “娘子,遵命!”连子宁哈哈大笑,在清岚一声咯咯的娇笑声中,连子宁把她打横里抱了起来,在她耳边轻声道:“娘子,咱们安歇吧……”

    集雅斋的内侧,集雅斋的内侧,早就已经隔出来一间小室,里面洪炉熏暖,香气袭人,一张拔步床上面,早就铺好了被褥……

    无边风月,不足为外人道也……

    ——————分那个割线——————(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wen2)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四卷 烽火山东 三八二 多事之冬

    三八二多事之冬

    (晚上还有一章)

    京城北门之外,十里长亭,连子宁正在辞别自己的家眷。

    今天已经是十一月十三了,连子宁成亲,已经过去了半月之久。

    此时已经是深秋时节,将要入冬了,入目便是一片深邃辽远的枯黄,天高云淡,平添一份凄凉。凄凉的秋风吹在人身上,带来无尽的含义。

    这段时日,发生了很多事情。

    国事,家事,军中事。

    刘良臣从山东回来了,带回了两万根大枪,一万支长戟,除此之外,还有十万斤上好的紫铜,二十万斤在这个年代纯度很高的生铁,这一番大采购,几乎搬空了山东柳家的仓房。而这些还只是一部分而已,更多的长枪大戟,更多的铜铁,接下来会被锻造出来,通过连家的大车店那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运往松花江极北之地。

    而对于连子宁提出来的柳家在喜申卫建立分支作坊的提议,柳华腾也是大感兴趣,六县之地的这些商人们,跟着连子宁得了太多的好处,捞钱捞到手软,因此对连子宁有一种几乎盲目的信任感。尤其是他,就更是如此。一番斟酌之后,他派自己最得力的大儿子柳浮生,带着十多个精干的账房掌柜,几十个师傅,二三百号儿伙计,随着刘良臣一起来到了京城,准备跟着武毅伯的大军,去往喜申卫,建立作坊。

    王大春那边的差事也办好了,武毅伯立下大功,得封高位,又是刚刚和兵部左侍郎的女儿成亲,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得罪这么一个权威赫赫的大人物,所以就显得格外的顺利些。经过王大春这些时日的软磨硬泡,再加上送了不少好处,终于拿到了银子,但是八十万两,也缩水成了六十万两。对于这个情况,连子宁也是无可奈何,事实上,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如果不是他在后面镇着的话,先别说能落下多少了,这款银子没有个一年半载就下不来!

    工业区的事情也有了眉目。

    一向喜欢新事物的正德帝对这件事儿很上心,接连召集兵部有司商议,工部尚书潘季驯大人也是颇为的感兴趣,很快,工部便拿出了章程。

    最后商议决定,工部在喜申卫建立矿监局一处,矿监局局正由一位工部员外郎出任,负责喜申卫地面上一应矿产开采,冶炼,铸造等事宜。而这段时日,工部征调了所管辖的北京、天津,北直隶等地的三千名工匠,携家带口,跟随这位即将出任矿监局局正的工部员外郎大人,一起前往喜申卫。

    他们,也会和连子宁同行。

    连子宁早在回京之前,就已经派人传回来消息,连氏财阀下属的工坊就已经开始大量的制造铅弹,本来这算是军器局的差事,民间不得私造,但是单单是铅弹一项,却又不算什么大不了的,真要是打起官司来,连个罪都没办法定。

    这几个月间,铸造出来的铅弹已经是达到了五百万枚,平均到每支燧发枪上,也是足有两千枚左右的数量,这些铅弹,如果没有旷日持久的战事的话,支撑个一年半载是绝对没问题了。

    而本来计划要调拨给连子宁的那些贱民,也已经组织地方上的官员进行迁移,但是考虑到这一百五十万贱民都是江南人,不习北方水土,而现在已经入冬,东北苦寒之地,若是就这样去,只怕大半都要冻死。而且此去喜申卫,一路上困难重重,乱兵盗匪层出不穷,也很不安全,带着他们上路,也生怕出什么差池。连子宁是准备把他们带到北方开发大东北的,可不想让他们半路上就被杀光冻死了。

    是以商议一下之后,便决定,先让这些贱民做好迁移的准备,等明年开春之后,天气变暖,再行迁移,到时候连子宁定然也把盗匪给肃清的差不多了,也是安全。

    除了军中事之外,国家也发生了不少大事。

    其中第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就是,安南布政使司,又反了。

    安南也就是后世的越南,素来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古越从秦朝时候便是中国领土,当时称为百越。始皇帝派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平定岭南,彻底的把这一块儿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之后千余年,中原王朝都保持着对安南的控制,设立行政区,和其他地方一般无二。包括安南一词,都是来源一中华,这是唐代初叶的事,当时越南是中国安南都护府管辖。后来唐末天下大乱,中原板荡,无力南顾,安南遂叛乱,从中华分裂出去。之后北宋孱弱,无力征伐,只得坐视。

    不过安南虽然分裂出去,但是由于东亚地区特种地缘政治下形成的人们对于强者的一种从心里崇拜和服从的普遍现象,他们依旧对中原王朝较为恭顺,朝贡从未断过,便是王朝的国王更迭,也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才会在法理上具有效力。所以安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后来元朝派大军征伐安南,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在南方的丛林中栽了大跟头,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大明跟安南打的交道尤其多。

    而大明跟安南的交道,基本上就贯穿在一个人身上。

    英国公张辅。

    永乐三年,张辅晋新城侯。永乐四年,以右副将军从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途中朱能卒,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自广西凭祥进兵,与左副将军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画狮蒙马冲击,兼施神机火器破守军象阵,乘胜克东都也就是后世的河内、西都也就是后世的清化。永乐五年,大败安南举国之兵二百余万(明史载为七百万)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改安南为交阯。由此安南大定,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二,户三百十二万,口近两千万。六年,振旅还师,进封英国公。七年,安南再叛,陈季扩自称大越皇帝,张辅以征虏将军率军攻安南,在吉利深山追获大越上皇简定,迫使大越皇帝陈季扩乞降。永乐八年班师,练兵宣府、万全,督运北征。九年,与沐晟合兵再攻伪降复起的陈季扩,败守军于月常江。至十二年,俘陈季扩,班师。十三年,任交阯总兵,平息陈季扩余部之乱。十四年冬被召还。

    张辅先后四至交阯,威名远震。

    不过就算是这等猛将也没办法办挺那帮反骨仔。

    刚刚一撤兵,安南就又反了……

    然后就是再一次的镇压,再一次的反叛,之后十数年,大明朝数十万精锐勇悍的士卒,便陷在了安南这个大泥坑里,不得脱身。每年战死的士卒数千上万,每年运往安南的钱粮军饷,不计其数,就好像是后世的越战一样,大明朝陷入安南战争的泥潭无法挣扎,给朝廷和民间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之后明军数次作战不利,明宣宗朱瞻基偏重于文治,跟他爹一样对文官很是重新,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竟然极为短视地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按理说也就这样吧,大明和安南相安无事,你派使节进贡,我给你名分,大明朝得了面子,安南得了实惠,所以自宣德朝之后这么多年,也就没什么大的战事。

    但是又偏偏有人兴风作浪,正德四十九年,安南阮氏王朝第十三代王阮光赞,自称大越皇帝。

    正德哪能忍得了这个,立刻派镇守云南的沐国公率领云南大军并广西十余个卫所共二十万大军南征安南,和百多年前一样,在大明朝的大军之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占领了安南全境。正大的跟永乐一样,都是沾点儿好大喜功,不想继续把安南当做藩国,而是准备将其改为布政使司,这开疆拓土之功,可不就落在了自己头上?

    所以朝廷建立了安南布政使司,设立流官管理,而为了安抚当地人,不少官员甚至包括布政使司的三把手右参议都是由安南人充当。

    一看朝廷秩序确立了,沐国公率领大军回云南,结果他前脚刚走,那些当地官员便打着复兴阮氏王朝的大旗,把明朝派去的官员杀了个干净,重新举旗自立。

    皇上大怒,连连下旨申斥,责备沐国公剿匪不力,令他戴罪立功,带领大军再次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