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正德五十年 > 正德五十年第263部分阅读

正德五十年第263部分阅读

    处的矿监局采出来的矿藏,熔炼成锭之后需得将绝大部分上缴给朝廷。而镇远府那个却是不必的,当初方一成立朝廷和皇帝便是严明,镇远府久历刀兵,铜铁等物需求极多,直接就地用了便是。

    这些局正基本上都是从户部、工部二部调任的。局正乃是正五品官儿,和京中六部的各郎中、员外郎级别基本相同,但是权势就要比身在中枢差了许多,可是户部、工部那些郎中员外郎什么的,却是削尖了脑袋拼了命的也想外放,每年有限的几个名额都给抢破头——其奥秘就在油水儿上。一些产量极大的富矿都是油水儿十足。尤其是像罗山采金矿监局这等直产黄金白银的,那就更是不知道每年能往自己的手心儿里划拉多少。

    这可是实打实的钱啊,千里当官只为财,追求那煊赫的权势,说到底。不也是为了一个财字么?

    钱巕還能打通关节外放到这里为官,怕是在京中也是很有些关系的。这老头儿仗着自己后台硬,资历深,本来还有点儿拿架子的意思。可是看到方才城外那一幕,一个堂堂千户让连子宁说杀就杀了,顿时是心里生大恐惧,什么拿架子,夹眼皮子的心思都是给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会儿一听连子宁喊自己的名字,赶紧身子一正,笑道:“下官在。”

    连子宁似是漫不经心的问道:“这罗山采金矿监局,一年能产多少黄金?”

    钱巕還笑道:“回伯爷的话,采金局去年一年产黄金两万六千七百五十九两八钱五分。”

    这老头儿不愧是干这个的,记得倒是真清楚。

    连子宁瞧着他,淡淡道:“本官问的是,实产多少?”

    随着他这句话问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转移到了这里,五楼之上一阵安静。

    钱巕還额头已经见汗,强笑道:“伯爷这是何意?下官,下官有些不明白?”

    连子宁也不说话,只是端着酒杯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大明朝这什么矿山产量,报给朝廷的数据是永远都不能信的,若是报给朝廷的产量就是上缴朝廷的那些金银,那这些官儿吃什么?喝什么?指着这个吃饭的可不单单是他一个人,一个局,上头的辽北将军,再上头的原奴儿干总督,乃至于京中的各衙门,职司,管矿产的工部,管赋税的户部,都得有一份儿好处上缴,若不然的话,不知道哪位给你使个绊子你就得倒大霉!

    这玩意儿就给收税一样,表面上朝廷规定的是三十税一,实际上落在百姓头上差不多十税五左右,整整增长了十五倍之多,可说是骇人听闻,但是想想也是理所应当——若没有这些钱,从上到下,从京中到地方那几千几万的官儿们指着什么发家致富?

    所以连子宁这一问,可说是大有讲究。

    钱巕還额头上大颗大颗的汗珠子滴下来,手微微哆嗦着,显然已经是紧张到了极点。

    连子宁的目光既不狠辣也不凶厉,甚至脸上还带着笑,但是就是这种表情,越发的让钱巕還心惊胆战。这位大人,如此的杀人不眨眼,如此的肆无忌惮,自己若是惹恼了他,也给一刀宰了岂不是冤哉枉也?

    可是这真正的产量是多少,却也是个极大的秘密,甚至是关乎他的身家性命。毕竟真是产量比报上去的要多,这是个人都知道,也是大伙儿都心照不宣的,但是他一旦将其宣之于众,则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甚至会因此而惹来杀身之祸!别的不说,朝廷的御史若是闻风而来,能放过自己?

    可是连子宁一句话就让他的心理防线彻底的崩溃:“钱局正,你若是因此而怕得罪人。怕有什么杀身之祸,那是以后的事儿。若是你现在得罪忤逆了本官,本官立刻就能宰了你!你明白了?”

    钱巕還浑身剧烈一抖,深深的叹了口气,凑到连子宁旁边,压低了声音道:“去年此处实产,为十一万六千八百四十四两。”

    “什么?这么多?”连子宁也是不由得心里一惊。

    要知道,这可是明朝前中期,大开海刚刚开始没多久。数以亿计的白银的还未从欧洲贵族和日本大名的口袋里流入中国,金银兑换的比例还没那么低——崇祯年的时候,金银兑换比例为一比八,而正德年的时候,这个数字维持在一比十五左右。

    也就是说,罗山金矿一年能产相当于一百六十多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着实是有些骇人听闻。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中国的黄金产量一直是相当高。若不然的话,也不能维持那大量的奢侈品消耗——要知道,每年光光是首饰珍宝等物品耗用的金银就不知道有多少。

    钱巕還低声苦笑道:“这些银钱,小人每年只能捞到这么点儿,其余的,都给上官们送去了。”

    说着钱巕還还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搓了搓。以示自己的进项是何等之少。

    “钱局正,以后你是不消为这事儿发愁了。”连子宁微微一笑。

    钱巕還不由得一怔。

    “钱局正,本官给你排个副手,以后什么事儿,你就听他的就是了。再不消得自己操心。”

    连子宁扬声道:“大柱,你带这位钱局正下去。跟陆臬移交一下金矿的管事权。让陆臬选个诚恳可靠之人,在这儿盯着,对了,再拨给他一个百户的军兵。”

    “伯爷,您这是什么意思?”钱巕還面色巨变,颤声问道。

    “没什么意思,本官看为钱局正分忧而已。”连子宁摆摆手,石大柱已经是走到钱巕還身边,皮笑肉不笑道:“走吧,钱大人。”

    说罢,便是架着已经双腿发软的钱巕還给拖下去了。

    众人心中都是一紧,这位武毅伯爷不但行事狠辣果决,肆无忌惮,而且当真是一点儿好处也不放过,看上什么下手就捞,吃相难看无比。

    希望咱们没有被武毅伯看上眼的。

    只是上天似乎是没有听到他们的祈祷,这时候在楼下忽然是远远的传来一阵喧闹声。

    大伙儿都是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心想要离席去看一看,却是耽于连子宁在此,都不敢有所动作。

    连子宁似是看出了大伙儿的心思,笑道:“走吧,大伙儿都下去看看。”

    说罢便是当先起身离席,往下走去,之众人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都是赶紧跟着往下走去。

    等到了一楼,往外看去,便都是发出一阵阵惊呼。

    “老王,你怎的在此?”

    “陈员外,您这是犯了什么事儿了?”

    ……

    原来在门外头占了得有六七十人,都是罗山县城的头面人物,平素里大伙儿都是熟识的,只是这会儿,外面那些人,却是被众多军兵围在里面,跟看管罪犯也似,吵吵嚷嚷的。他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张皇失措,看到这一幕,不少颇有些心机的都是往后一退,生怕出了什么事儿牵连到自己身上。

    见连子宁出来,下面负责此事的那龙枪骑兵百户大喊一声:“伯爷道,都给老子闭嘴!”

    现场立刻安静下来,那些士绅富商都是把视线投到连子宁身上。

    那武毅军百户上前几步,把一份名单交给连子宁,低声说了几句。

    连子宁点点头,把那名单来来回回的看了一遍,方自抬头,扫了众人一眼,笑道:“诸位都莫要恐慌,莫要惊惧,本官这一次把各位召来,却是有一桩事要各位得知。”

    他身后苏季晟和县丞对视一眼,心道:“难不成是唤大伙儿来捐些军资?这武毅伯也太猴急了吧,这等事儿跟咱们说一声儿便可还用得着您自己动手?”

    大伙儿基本上也是想到了这方面,听了这话,便乱纷纷道:“伯爷您说。但有吩咐,草民等一定效劳。”

    “好!”

    连子宁微微一笑。朗声道:“你们诸位,还有本官身后站着的诸位,都是罗山县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么是乡绅,要么是富贾,家资颇丰,财大业大,说句实话。现如今辽北将军辖地这兵荒马乱的,各位在此,着实是不太安生。虽说我武毅军素称善战,扫平那些跳梁小丑不过等闲尔,却也未必能做到面面俱到,万一哪一日有匪兵贼兵流窜至此,把各位给抢了、劫了。宰了、杀了,岂不是不美?”

    说到这儿他顿了顿,众人都不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便都静待下文。

    “是故,本官在此给各位想了个主意。”

    连子宁拔高了音量:“各位不若迁到镇远府去,镇远府有大军驻守。可保无忧。镇远府北乃是松花江,浩荡无边,码头已然建好,现在本官已经着人开通了松花江航线,从松花江泛舟东去。出海之后南下,可以直接到达扶桑。到达天津卫,到达辽东,甚至是直接到达南直隶,广州!诸位,去镇远府,前途无量,无论你是做生意还是买地置产,都是便利的紧。”

    连子宁像是一个蹩脚的推销商在推销着自己的产品,不过无论他的推销技巧有多么差,效果却都是不可想象的好——由于他的身份,没人敢不相信他说的话。

    他说的话顿时是在人群之中引起了一阵波澜,大伙儿顿时是马蚤动起来,纷纷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松花江已经可以通航东去,然后南下的消息连子宁并未刻意隐瞒,甚至为了吸引商贾们来走这一条路航线做生意,从而带动镇远府的发展,他还专门派人对这个消息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只不过这消息自然是还没扩散到这边儿来,因此这个消息在人群中起到的反应简直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

    在座的诸位,都不是什么庸人,其实想想也是,若是庸碌无为之辈的话,也混不到这个位置,成不了这份家业。身居高位者固然是有尸位素餐之辈,但是他们这些靠着自己打拼上来的人却是多半精明的。

    他们自然是能听出来,如果迁到镇远府之后,有了这个好处,能对自己的生意有多大的增进。

    只是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故土,离开自己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势力地盘儿,却也是让他们极度的不适应,而且镇远府那边儿的事儿,还不晓得靠不靠谱呢!

    是以第一个反应便是不同意。

    当下人群中便是有人喊出声来:“凭什么?咱们不去!”

    “凭什么让咱们迁离故土?”

    连子宁已经是面色一沉:“本官乃是晓谕你们,乃是下令,不是商议!”

    “给你们一日的时间来准备,明日便出发,谁若是耽搁了,可别怪本官手里的刀不认人!”连子宁冷冰冰的丢下一句话,便是转身进了楼。

    阿济格已经是阴测测道:“各位这么愿意留在这儿,遮莫是想着等那女真鞑子来了好以家产资敌么?”

    这淳朴汉子去了一趟京师,入了武毅军,别的没学会,这扣帽子算计人的本事可算是熟稔了。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大伙儿都是不敢吱声儿了!再说?再敢废话下一刻只怕就是利刃加身了吧!武毅伯连千户军官都敢随便杀,更别说你一个小小商贾。

    这些人自然是一肚子的不满意,只是却是连表露出来都不敢,只得赶紧各自回家,收拾家产。

    金银细软自然是要变卖,那些不动产能低价卖了的就赶紧卖了,若是卖不出去或者是对方实在是压价压的厉害,便留一两个家人在此照看着,以后大不了再回头处置。

    那些凶神恶煞的武毅军都说了,明日一大早便出发,若是迟到了的,一律以通敌处置,全家抄斩!株连三族!

    太狠了!

    不得不说,连子宁城外斩杀刘逢黎的那一招,固然够狠,却也够管用,若是没有那一刀的威慑,只怕武毅军接下来的行事都会有诸多不顺,而有那一刀,所有人都知道了连子宁的狠辣无情,心生畏惧之下,这事儿就好办多了。

    1 3&56;看&26360;網海阁13800100

    正德五十年第九卷 扫荡女真 六六二 联手

    而迁移各地富户去往镇远府,也是连子宁早就想好的一个计划。镇远府外城虽然已经规划,但是却是没有民户居住其中,而镇远府现在虽然已经开通了松花江直通内地各大港口的海上航线,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民间基础太过于薄弱。

    说白了,就是民间太穷了,没钱,没有资金投入。

    民间穷的连买船出海的钱都没有,连购置货物做生意的本钱都没有,就算是交通再怎么发达,条件再怎么便利,也是根本发展不起来。第一桶金何等重要?没有启动资金,说什么都是白瞎。

    民间经济尤其如此。

    而迁移各地富户到镇远府,一来是可以填充镇远府,二来则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大量的富户豪绅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按照国人的有钱先要买地的思维,这些资金肯定是有一部分要投入到土地上来。这就导致了肯定有部分农民因为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这部分农民会流入到镇远府——从农村进入城市——之中做工挣钱,于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市民阶层便初步产生。

    另外一部分资金,则是会用于投资作坊,生产商品进行贩卖,同时也会有相当大的部分会被用来买船,购置商品,东去出海,进入关内贩卖。这就立刻把镇远府周边的经济给带动起来了。

    而丰富的劳动力,也会解决镇远府外城那些即将建起来的作坊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如此一来。整个产业链便是能周转起来,经济自会走上蓬勃发展的良性道路。

    至于大量豪绅富户涌入镇远府带来的镇远府周边土地兼并加剧的问题。连子宁从来不会担心这等事儿,就算是担心也没用——除非是禁止土地买卖,否则的话,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可能通过任何的法令或者是行政制度来制止的。

    作为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往有钱人的手里聚积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

    纵观历代王朝,莫不如是,都是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前朝末期的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无主土地随处都是,所以新王朝刚一建立,手头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自主分配,农民都是被分与了许多土地田产。倒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地主豪绅手里的土地则是越来越多。然后到了后期便矛盾激发,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流民,进而爆发农民大起义,整个王朝分崩离析。

    其运势走向,大致如此。

    想要解决这一点,除非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商业极度繁荣,农业和土地,在经济中从主导地位退居到次要地位——就比如说连子宁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连子宁也有解决的办法——官绅一体纳粮。

    这就是为何从很久之前他就开始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缘故,你有钱有势。家里良田千顷,好啊。你占了这些地,就得缴纳这么多的赋税。如此一来,国家的收入没有受到损失,农民起义的风险也被大大降低了——明末为何会起义频频爆发?就是因为官绅不纳粮,不收税,而官绅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自耕农的土地越来越少,可偏偏由于官绅不纳粮的政策,只要是被官绅给兼并了的土地就相当于是脱离了国家的控制。随着一个王朝的发展,国家机构越发的臃肿庞大,效率越来越低,所以开支只会更大,如此一来,赋税可是不能减少的,所以这些赋税就都被加到百姓身上去了。

    这才是王朝灭亡之最根本原因。

    明亡于文官,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于连子宁来说,官绅一体纳粮,是他推行的所有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也是最根本之所在!

    当然,社会矛盾的激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连子宁的这些措施却能大大的减缓这一过程,按照他的估算,最少也需要二百年的时间才会把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可是二百年以后的事情,谁还会去管?

    连子宁虽然不是那位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却也不会为子孙谋划几百年之后的事情。

    想要建立万世基业的人,最终却是二世而亡。

    各人自有各人的缘法,儿孙自有儿孙福。

    临川楼五楼之上,连子宁正自凭栏远望。

    远山涛涛,密林墨染。

    再把视线转会城中,处处都是喧嚣,似乎隐隐的还有一阵阵的哭声叹息声传来,从他的角度,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