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大明官 > 大明官第45部分阅读

大明官第45部分阅读

的态度。毕竟不需兵马不需钱粮,只靠卖嘴皮子,外加一次边市,就算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可今天猛然听到居然还真让延绥镇搞成了,怎能不惊讶?

    自从土木堡惨剧发生以来,大明全线变攻为守,被动应付时候居多。这种局面下,北方酋首来臣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满都鲁汗在名头上仍旧是整个大漠的可汗,怎么就如此轻易的臣服了?

    这种时候,群臣多数人都匪夷所思的愕然了短短几个瞬间,不过其中反应最快的就是首辅万安。这万首辅人称“万岁阁老”绝非浪得虚名,关键时刻就能看出他为什么人品普遭非议还能稳稳的当首辅。

    赞礼官话音刚落下,万首辅就闪电般拜倒在地,在别人都还站着时候,独自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首辅的声音很洪亮,在大殿中回荡了几个来回,引得成化天子顺势哈哈大笑。

    朱见深当然很兴奋。他虽然是闷在深宫自娱自乐的宅男,但毕竟是马上皇帝文宗的后代、幼年就参加北征的宣宗的孙子、胆敢御驾亲征的英宗(只是成了大悲剧)的儿子,酷爱武事的武宗的爷爷。

    所以这位天子身上还是有点钦慕武功的血脉,汪直想混边功也不排除是为了讨好天子。虽然这次严格说起来不是武功,但北虏可汗的臣服仍然令他感到极度兴奋。

    万安高呼之后,其他大臣才反应过来,在赞礼官引导下拜倒恭贺,消息传到殿外,又是一片片的山呼万岁之声。一场例行公事的冬至大朝会,真正带上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冬至节大朝会过后,成化天子难得勤政一次,迅速指示内阁三件事,一是拟定封号、制作金印、草拟诰书;二是选择使臣出使满都鲁部,宣旨并册封;三是对延绥镇论功行赏。

    封赏时对杨巡抚很好办,直接从右副都御使进位右都御使,正三品巡抚变成了正二品巡抚,只差一步到尚书或者左都御史。延绥边镇文武官员也都沾光,人人加了一级俸禄。

    但筹边策撰稿人方应物就比较让朝廷难办了,生员士子立功的情况不是没有,奖励办法一般都是赏赐若干银两,但这次只赏赐银两打发掉显然说不过去。

    若是方应物在体制内也好说,升品级加俸禄有的是办法。但方应物目前只是个秀才,总不能封个举人当,那就坏了国家取士的根本。

    其实转移一下,因功封子或者因功封父都是办法,但议论来议论去都不妥当。

    所以最后只能把方应物暂且搁置,在内阁诰敕房功绩簿上列名,记功两次,以备将来。若方应物能步入仕途,这记功两次的奖赏就可以补上了,一般都是加官一级、遇缺即补。

    这个待遇让很多人都有点眼红,还没做官就有升官机会在等着,这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这方应物将来若科举不顺,又不想走监生路线导致无法进入仕途,那又该怎么办。

    内阁拟定的给满都鲁的封号很没创意的是“顺义王”,诰书金印都有条不紊的正在制作中。其实这种册封,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有政治挂帅这个原则,政治意义不意味不重要,门面功夫就是最大的礼义。

    最麻烦的事情反而是选择使臣。按照规矩,这样的差事只要顺当回来就是一次功绩,一般要加一次官。而且这又是很有面子的差事,册封北虏的机会极其罕见,自然想去的人就多了。

    本次使臣人选,代表的是天朝脸面,浊流是不用想了,只能在翰林、坊局、中书科、礼部中选,其实正常情况下也就是这些部门负责这方面事务。

    但人选还是太多,零零散散加起来有上百人,真正的百里挑一,万众瞩目。于是一道又一道关口出现了,在满朝关注下,连关系后门都不大好使。毕竟这使臣某种意义上还代表了天子的颜面,天子也不想丢人现眼。

    首先年龄太大的不行,显得老朽暮气,五十岁以上的全部排除;年龄太小的也不行,显得太轻浮,三十岁以下的全部排除掉。

    筛选完年纪就是筛选相貌,长相中等及以下的不行,连平庸都要拒绝。必须要仪表堂堂、仪容俊伟、仪范出众才能代表大明。

    这一道关口最残酷,立刻淘汰了剩余人选中的三分之二,毕竟这个世界上长相平庸的是多数,这时候选人仅剩十几个。

    然后比较品行气节,作为代表朝廷出使外邦的人,没有气节那何以慑服异邦?

    所以凡是有过污点,甚至连不好不坏没什么口碑的候选人都要排斥掉。很多人都为此捶胸顿足,平常不刷声望的,这时候临时抱佛脚也没用了。

    还有比拼学识,天朝上国文化之邦,学问略逊的当然不能当使臣。但文无第一,这个一时间不好比出高低。

    故而又将候选人的历年科举成绩都翻了出来,凡是名次靠后的彻底悲剧了。在这比科举还残酷的竞争上岗中,不入二甲前十的都危险。

    不得不说,大明朝人才济济。别的没有,读书人是应有尽有,各种类型齐全的很。在如此苛刻、甚至不近人情的筛选中,居然还有漏网之鱼能通过全部关卡,符合全部条件。

    相貌本朝第一、无出其右,气节本朝名列前茅、号称翰林五谏之一,科举浙江解元、殿试二甲第四,年纪不老不嫩、三十出头的翰林院庶吉士方清之闪亮登场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四章 成化十五年开端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北虏使者孛忽罗在榆林城来去数次,有些消息就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透露了出来。朝廷明年要在榆林这里开一次边市这个消息,就在一些人的半信半疑中渐渐流传。

    大部分人,听到也就听到了,只当做一桩趣闻,但是嗅觉灵敏的商家却察觉到了新的商机。中原物产丰富,对外贸易的油水相当丰富,有实力的商人谁不想分一杯羹?何况边市很有可能成为常例,这可是一桩少有的长期大买卖。

    不要认为西北边省与江南比起来,经济方面差得远,所以商业就不够发达。恰恰相反,出自西北的山陕商人是能与徽商抗衡的存在,甚至在当今还压了徽商一头。

    后世都熟知扬州盐商之强盛,甚至将扬州盐商与徽商划等号。但在这个时代,扬州盐商却是以陕西人为主体,徽商比较起来还没有成大气候。

    不过山陕商人的兴起也是因为政策原因,此时还实行“开中法”,只有向边塞驻军输入粮食,才能领到相应的盐引,有了盐引才能去盐场中盐。在这个政策下,靠近边境的陕西人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闲话不提,时间一晃进入了一年当中的最后一个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了。但榆林城却反而有不少外地人进来,打探各种消息。

    放在过去,这帮人说不定要被当成细作一网打尽。但这批人却都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担保人,打探的又不是军事机密,于是守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有文化的人还要嘟哝几句“商人重利轻离别”。

    作为巡抚都察院里的决策核心之一,背地里人称“二巡抚”的方应物方大秀才也没少受到马蚤扰。各种带钱的、带色的邀请半个月都不断绝。

    不过他深居简出,从不答应任何应酬,也不收任何好处。这让商家徒然望而兴叹,他们做买卖的尤其是做大买卖的,最不喜欢遇到清心寡欲的道德君子了。

    他们也很难想象,对于亲手炮制出的大肥肉,方小相公真会一点也不沾?这也太洁癖了罢,如今又不是剥皮实草的太祖时代!再说方小相公不是官身,也谈不上贪赃枉法。

    时间又一晃。过了热闹的元旦,如今已经正式进入成化十五年了。但榆林城里的外地商家有增无减,他们知道,最确切的消息大概就要出来了。

    被众人所议论的方秀才正在屋中认真的写字,很心无旁骛。很专心致志。忽然外间传来“哗啦”的一声响,叫方应物眉毛抽了抽,手底下毛笔也随之划出一道空灵的弧线。

    帘子中间闪出孙小娘子的美人头,小脸做出很不好意思的表情,吐了吐舌头说:“洗碗时又不小心”

    方应物按了按额头,这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了?

    孙小娘子的父亲孙敬孙老爹过年前就被方应物打发到外地办事去了,这被孙林偷偷解读为“调虎离山”。

    孙老爹走之前。方应物漫不经心的说,身边没人使唤,请闲着的孙小娘子帮忙收拾屋里内务。

    对这个要求,孙老爹没有拒绝。至于将美丽女儿送到年轻主公身边。是否会被侮辱清白这种忧虑,孙老爹是不担心的。首先在他眼里方秀才人品不至于这么差,不像会霸王硬上弓的人。

    其次,以女儿的拳脚功夫。怎么可能被方应物这在他眼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用强方应物不反遭用强就不错了;

    最后,如果真丢了清白。那也是天意,所以成就成了罢,省的整日里难以抉择,不知道如何是好。

    孙老爹走了,孙小娘子来了,但方应物万万没想到,孙小娘子完全不是做家务活的料。

    在她手里,扫过的地和没扫区别不大,摔碎的碗与洗好的碗数量差不多,擦过的桌椅都是痕迹一道道的艺术品。

    但方应物忍了,美人至少赏心悦目,总比大男人在身边晃来晃去的好。而且孙小娘子言行举止比较开朗爽快,不像这个时空大多数女人那般扭扭捏捏,更像是上辈子那个时代的女性,让方大秀才时不时有似是而非的熟悉感。

    “你真是天生的大户人家少奶奶命!”方应物竖起大拇指道,孙小娘子终于羞赧的把头从门帘里缩了回去。

    正月十五后,过年的气氛渐渐淡了。又有有飞骑闯进榆林城报来了消息,朝廷使臣快要抵达榆林城了。

    其实去满都鲁部不见得非要从榆林出塞,从山西镇偏头关出塞更近一些。但一客不烦二主,使臣还兼了宣旨封赏的天使,以及宣布若干事项,所以还是要到榆林来。

    一时间里,榆林城大小官吏喜气洋洋。杨巡抚自不待说,坐地升了一品,成为天下二十多个巡抚里排名靠前的之一。其他人虽然不如杨巡抚得到的好处多,但每人平白涨了一级俸禄,也是很不错的喜事了。

    此次使臣只有一个正使方清之,没有副使。此外就是护卫官军五十人,此外还有行人司抽调的属员和自家仆役若干。

    到了榆林城,方清之下榻在公馆,这也让方应物比较放心。如果公馆在巡抚标营控制下,当然不会出什么问题。

    这也是方应物多疑多虑了,父亲大人这次是代表天子出使外邦,身份不同一般。若在榆林出了任何差错,无论是否彭指挥的过错,榆林卫都是逃不了责任的,谁也不会干吃力不讨好的蠢事。

    杨巡抚很体贴,在钦差使臣抵达的当天,没有安排接风洗尘的宴席。反而让方应物去公馆拜见,给了一个父子相会的时机。

    说实话,这对父子之间是很陌生的。方应物不用说,半截穿越来的人士,对这个肉身的父亲当然不会太熟悉。更何况与父亲聚少离多,一共也没见到过几次面,见了面也是在压抑氛围下匆匆忙忙的说话。

    至于方清之的感觉,同样还是陌生。自家这儿子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他这个当父亲的不可思议,产生了巨大的陌生感,这还是他印象里的儿子么?

    虽然说这几年他主要心思都放在奋斗上,对儿子没做到时时刻刻都关注,但三岁看老,自家儿子从小什么样他也是心里有数的。但实在不曾料到自家儿子如此呼风唤雨,莫非男大也有十八变?

    方应物见了礼,站在父亲旁边,问候完毕后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与别人说话可以随便,但在父亲面前就要谨慎点了。难道要关心的说“新婚快乐小心身体”?

    方清之也是寡言少语的君子,奉行君子慎言,更不善于打破沉默气氛。

    想来想去,方应物找到个话头,决定还是主动点,他咳嗽一声,拿目光去示意站在父亲背后的那个仆役。他这意思就是:我们父子要谈心,你这外人先出去。

    如果父亲大人身边是方应石,方应物就不会如此见外了,但眼前这个人让方应物赶到陌生,所以没有信任感。

    可是这个仆役站在那里纹丝不动,这叫方应物极度不满。他可以确定,这个仆役收到了自己的眼色,那么还不肯离开就是故意了。

    对这种没眼力的,方应物不会客气,轻声指着那仆役喝道:“你滚出去!”但此人依旧一动不动,置若罔闻。

    方清之回头看了看,对方应物介绍道:“你不认识,此乃家里管事王通,随着你后母从王家过来的。”

    方应物不满道:“当初我将族兄方应石留在京中,为父亲左右长随,为何今日却是这姓王的在此?”

    这时候那王通淡淡的开口道:“方应石留在京中看家护院,也不算委屈了他。”

    看家护院与主人长随能比么?方应物又不是傻子,同时他又从王通口气里感到莫名其妙的敌意。便训斥道:“我与父亲说话,有你这狗奴才什么时候?还不滚出去!”

    王通微微躬身道:“小的去留,自有太老爷、老爷与夫人做主,少爷说话不算。”

    他嘴里的太老爷是王恕,夫人是王六娘子,方应物算是听出来了,这贱人必然是自居忠仆,所以故意想方设法排斥自己这个方清之老爷前妻的儿子。大概在他眼里,只怕王家生出的儿子才配为正牌嫡系。

    而且与家徒四壁的方家比起来,出自陕西三原大族的王家绝对称得上富贵了,王家出身的奴仆到了方家当然有骄气。

    不愧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忠狗奴仆,方应物冷笑几声,嫁给父亲的王六娘子都不是张扬跋扈的人,这奴仆倒挺嚣张。他正要发作,却见父亲先出了面对王通说:“你去外面等。”

    王通不情不愿的,磨磨蹭蹭的向外走去,很是不想走人,看在方应物眼里越发不堪。

    是不是回头找几个军士收拾一顿这王通,也让他知道点厉害?方应物想道。

    正当此时,忽然有人禀报道:“三原王家的王承义公子到了!”

    王通大喜,对方清之道:“王承义公子乃是三原王家族长的嫡长子,也是王太老爷的侄子,还请老爷现在就出去迎接下。”

    方应物冷笑几声,看着王通就像是看死人。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是善茬

    方清之虽然奉行君子之道,但也并非烂好人,他听到王通的话,心里同样也很不悦。

    他是堂堂的代天子出使身份,只有别人迎接他的份,哪有他去迎接别人的道理?这王通说的都是什么糊涂话?想至此,方清之稳坐着纹丝不动,冷哼一声。

    王通望了望方清之,又很主动的出去迎接那王家来人了。既然方老爷不去,那他这管事代替出去迎一下也不为过。

    方应物冷眼旁观,目送王通出去,便对前来禀报的人吩咐道:“传我的话,我父子有话要说,无论是谁都先在门房候着,暂时不见!那王通要敢闯,就请把守军士打断他的腿!”

    此人是公馆原有的仆役,万万不敢违背方应物这“二巡抚”的意思,答应一声也出去了。

    如此屋中再无别人,只剩了父子两个。方应物已经在父亲身前站了半天规矩,眼下见没了外人,便很自然而然的转身走到父亲下首的座位上,同样很自然而然的坐了上去。

    方清之目光一直追随着方应物,从这不告而坐的小动作便可以看出,自家这儿子从骨子里就有种不羁。当然,也可能是受到那王通的刺激后,下意识做出的反抗姿态。

    方应物指了指门外问道:“父亲怎的找了这样的人追随左右,不知道应石族兄有什么不好,被这等人换了位置?”

    方清之正要解释,却听方应物自言自语道:“难道老家同族之人反而不如外姓可靠么?”

    方清之暗暗苦笑,连忙将原先的话都收了回去。传闻中自家儿子言辞机敏犀利,果不其然。刚才这句话搬出了老家同族和外姓对比,自己若答不好立刻就成了背祖忘本之人。

    他想了想才道,“只不过王通平常办事用心精细。所以在身边帮衬事务而已。”

    方应?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