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大明官 > 大明官第93部分阅读

大明官第93部分阅读

,天子要发旨用方士李孜省为右通政、邓常恩为太常寺少卿!仁人君子孰可忍乎?”

    原来他们骂的是别人,不是自己方应物愣了愣。敢情他们议论的是这件事,也就是引起君臣之间巨大纷争的传奉官事情。

    那最年长的官员高呼道:“方士不过是装神弄鬼之小人,未经学校、未经科举、亦无尺寸之功便骤得高位,先例一开,后患无穷、朝中永无宁日!吾当不惜此身上疏谏阻天子,请诸君助我一臂之力!”

    众人便一起答道:“自当助力!”

    那人又转向方应物:“听说方老弟当年还是十五六少年时,便能舍身救父忠孝无双,今日若天子失德,想必方老弟不会袖手旁观。”

    明知道对方是想拉自己的虎皮造势,但方应物仍应付了一声:“大义当前,必不叫前辈失望。”

    他心里却无奈的想到,天子是下了决心绕开文官,直接安插亲近之人为传奉官,任何文官都应该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神进行抗争。

    可是自己的编修官职还在天子手里捏着没下发,若蹦跶得太积极并惹怒了天子,把自己的编修蹦没了怎么办?那哭都没地方哭去。

    ps:枯坐一天梳理故事,我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本来稍微放低一点要求,写得更快一点,可以赚更多的钱又到了月底最后玩命时刻,明天干脆请了假,关掉手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心码字,大家准备好月票。

    这个月不战月票了!!!!

    狗屎一样的状态,对着电脑屏幕整整坐了一天,不知道写什么!!!!!!我这几天倒是想日更万字然后高喊求票!!!但就是憋不出来!!!!烦躁!!!!直想拿脑袋撞墙!!!!睡觉去!!!!祈祷明天老天开开眼吧!!!!

    第三百三十八章 要低调

    方应物知道,如果他们方家不是一门两魁元,父子双进士,如果他方应物不是会元,如果那么现在这些礼部官员串联时未必肯拉上他。否则一个新科进士何德何能,可以与这些官场老前辈们同列?

    这时候方应物忍不住想起了刘棉花,如今上的非明君性格,只怕位居内阁大学士的刘棉花也没少遇到过这种左右两难的状况。

    如果是刘棉花身处此境,该会如何选择?显而易见,他老人家肯定是先将庶吉士或者编修搞到手,任何其他事情都不能妨碍这一点,只要自家位置稳固住了,那更犯不上与天子对着干。

    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什么叫纸糊三阁老,这就是了。

    方应物又想到,若传言属实,那必将朝廷,天下不知要有多少封奏疏谏阻天子,没有一千也有几百。而自己在其中列个名字,只怕不会引起特别注意。

    但问题在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天子偏偏注意到自己并痛恨自己不识好歹怎么办?别人随大流去进谏几句,只要不太过分,该做官还做官,但自己官职却尚未到手,承受不起任何损失。

    当然,反过来说,那时将有成百上千的奏疏雪片般送进宫去,眼花缭乱的嘈杂声里,自己悄悄向后缩一步当哑巴,也不会引起别人太大注意?

    所以还是要低调,当前一定要低调,不要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是胜利。坚持到官职到手就是胜利!

    风波来得比想象的还快,早晨方应物到部里时。一切还只是传言。但到了中午,传言就变成了事实。

    最新消息是。天子已经发了数道中旨,一口气任命、封赏了十几个外戚、方士、道士、僧侣。

    最醒目的便是用方士李孜省为右通政、邓常恩为太常寺少卿;以及太后长弟、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周寿由庆云伯进位庆云侯,太后次弟、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周彧进位长宁伯。

    只用一中午时间,消息就传遍了各部院衙门,顿时朝廷上下群情大哗,议论汹汹天子这次胡来,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装神弄鬼的方士位列东班,进入通政司、太常寺为堂官,简直是耻辱;对外戚周家的封赏。更是超出应有的礼节,要知道,周太后虽然是天子亲生母亲,但却并不是先皇正宫!

    孰可忍孰不可忍,天子到底有没有把朝政当回事?到底有没有把该有的责任放在心上?到底把家国社稷当成了什么?

    这几年,天子在京城大修寺庙,用太仓银补充内库,耗费何止百万?这几年,地方阉宦横行。搜刮钱财供奉大内,民怨四起!这几年,天子深居内宫,从不与正人君子面见。身边j邪环绕,忠臣心寒!

    方应物冷眼旁观,眼见着礼部诸君子已经纷纷开始再次串联。性急的已经奋笔疾书写奏章,于是要抽身走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还留在这里就掰扯不开了

    刚走到中庭,忽然身后有人唤道:“方老弟要去哪里?何不与吾等一起上疏?”

    方应物顿了顿。回头答道:“朝廷多事,晚辈岂能坐视?正要回家去,与家父商议!”

    听到翰林五谏方清之的名字,那人肃然起敬,拱拱手作别。人家方应物自己另有渠道,名声刷起来更爽快,真用不着在礼部与他们几个合作。

    方应物这话自然是虚构的,如此才能摆脱纠缠。他连忙走出礼部大门,但是仍深深的叹了口气,扪心自问,他这样逃避到底对不对?

    天子失德,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原则性的人这时候都应当挺身而出,而不是退缩不前他方应物终究是读书人,如若坐视不理,和历史上那些谄媚君王的小人佞臣有什么区别?

    随即方应物又自我安慰道,历史大势究竟如何,难道还有比他更清楚的么?反正没过几年自然而然就拨乱反正了。先保留有用之身以待来时罢,免得连入场资格都没有,空有才华也无可奈何。

    是的,他与朝廷大臣们不同,现在连个官职都没有,谈何抱负?还是先等官职到手罢!

    回到家中,却见父亲正在堂上与人说话,在座的还有四五个人。方应物站在外面张望了几眼,眼看这几位客人神色激动,便猜测他们讨论的正是今日这天子乱命的事情。

    如此方应物便停了脚步,朝自己院中走去。若放在过去,方应物必然要主动去指点江山一番,但现在最要紧的是低调,就不要随便掺乎进去了。

    仿佛后面有人叫他,是父亲大人的声音?方应物只当没听见,充耳不闻的消失在月门外。

    此时好友项成贤正在院中徘徊,看到方应物进来,高声叫道:“方贤弟!等你多时了!你该听说过天子发中旨了罢!”

    方应物莫名其妙的问道:“那你兴奋什么?”

    项成贤慷慨激昂的说:“朝廷出现偏差,正是吾辈挺身而出的时候,为兄特意请你与为兄一起上疏,直斥其非!

    若能谏阻天子,也不枉读圣贤之书!若事不成,被j邪辈贬斥,那大不了不做官,吾辈也可名扬天下、百世流芳!”

    方应物盯着项成贤片刻,突然又问道:“不做官干什么?”项成贤答道:“自然是返回乡里,从此”

    “鱼肉乡里?”方应物为项大公子补充道。

    “是啊,不!是教化乡里!”

    一个举人,在乡间就是大老爷了,若一个进士回了家,那简直就是雄踞一方的霸主,这样想想也挺令人小激动,难怪生性散漫、本来无意做官的项大公子动了心。

    方应物挥挥手:“去去去!项兄你居心不良,休要拉上我!”项成贤仍苦苦纠缠,“方贤弟!若这次你要一封朝奏九重天,那一定得捎上为兄!”

    方应物忍无可忍,质问道:“谁说我要上奏?”

    项成贤反问道:“方贤弟身负众望,怎么可能不去谏阻天子?”

    方应物辩道:“你懂不懂什么叫低调?朝廷自有衮衮诸公在,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余地!该低调时就要低调!”

    忽然又有门子来报,有几位自称是同年的到访。请了进来,果然都是今科的榜上同年,也多是本省同乡,王华、李旻等人皆在内。

    众人互相抱拳见个礼,然后王华便道:“方贤弟!我等联袂而至,特来共商大计!”

    方应物愕然不已,装糊涂问道:“小弟我愚钝不堪,何曾晓得什么大计?”

    王华只当方应物谦虚,又道:“如今天子有失,吾辈读书之人等不可无动于衷,亦不可教前辈们小看我们这一科,仗义执言正在今日!想来想去,我们都觉得此举离不开方贤弟。”

    君欲至吾于炉上烤耶?方应物干笑几声,“小弟我才浅德薄,如何当得起诸君抬举,当不起,实在当不起哪!何况朝中自有诸公掌理,吾辈还是先观望两日,不要急于出风头。”

    李旻不满道:“方同年此言差矣!圣人曰,士不可不弘毅!又云,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节义之事,岂能瞻前顾后?”

    又有人高呼道:“方同年功在社稷、道德高标,堪为诸同年之楷模,理当振臂一呼,吾等愿附骥尾!”

    附你妹啊唯恐不够低调的方应物脸面抽搐起来,若真领着一干同年上疏痛切时弊,那就可以断定,百分之百会被天子注意到!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就是他现在的心情了,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在京城绝对不刷什么声望了,闷声发大财才是正理!

    ps:有点思路了,晚上继续,等写完下一章求个三月月票

    第三百三十九章 警告

    这次一同来找方应物的同年大约有十来个,科举结束没多久,他们大多还都住在东城会馆、旅店,聚集起来很容易。

    此刻有人起了头吹捧,便又有其他人跟随着吹捧,一时间院中喧闹无比。方应物有那么一瞬间,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陈桥兵变的赵匡胤身上,就等着被群众强迫“黄袍加身”了

    方应物无奈环视众人,迎上来的却是一双双充满了渴望的眼睛,有兴奋,有激动

    这些新科进士感到自己已经踏上了政治舞台,多年修身齐家之后可以治国平天下了。此次遇到大风波,他们纷纷渴望抓住机会表现自我,但却未必看得透其中的凶险。

    不过他们还是下意识觉得,需要一个带头大哥和主心骨,对大明文人而言,串联勾结几乎是本能。

    遇到关键时候,往往以各种纽带连结起来,要么联名上疏,要么组织起来一批批的上疏,这样团结起来才能达到造出声势的目的。

    但若没有威望高的核心人物居中坐镇,那就组织不起来。这样的人物,不看年龄不看品级,只看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是随便一个就能胜任的。

    你们学这个学的倒是很快要被众人强推为首的方应物连连苦笑,头皮发麻。

    面对众人的抬举,他敢说一个“不”字么?若此刻逆天而行,先前辛辛苦苦积攒的人望只怕就全部毁掉了,别人才不管他有没有苦衷。

    那些触怒天子也不松口、最后被贬斥的先贤们。是不是也因为像自己这样无奈,所以才被赶鸭子上架成了烈士?

    最终方应物只得谦逊道:“在下年轻识浅。有何德何能不过今日天色已晚,明日诸君可各自写本。待到后日清晨。吾辈共聚通政司大门,一同将奏疏上交!”

    “就如此约定!”众人答应一声,又互相谈了一阵子话,便各自告辞。

    看看已经是黄昏,但方应物仍然出了门,他要去刘府找老泰山。因为面对目前这种窘状,方应物实在琢磨不出什么办法,想来想去,也只能去向刘棉花问计了。以刘棉花的丰富经验加上他的智商。总能想出个法子罢?

    一路无话,方应物到了刘府便被带到书房去。刘大学士正在对贴习字,见了方应物问道:“贤婿突然来访,所为何来?”

    方应物答道:“今日乍闻天子发中旨乱命,特来向老泰山讨教。”刘棉花放下笔,奇道:“这有什么讨教的?”

    寒暄完毕后,方应物试探道:“老泰山身居内阁大学士之位,不知要如何做?”

    刘棉花淡然道:“还能如何?老夫上了一封奏疏,劝谏天子收手而已。”

    “老泰山竟然上疏讽议君王?”方应物大吃一惊!

    纸糊三阁老之所以被称为纸糊三阁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三人遇到天子胡来时不敢抗争,惯会装聋作哑熟视无睹,所以这刘棉花上疏谏君才让方应物很吃惊。

    “少见多怪,这有何可惊讶?预计进谏奏疏将有成百上千。老夫的奏疏夹在里面又不起眼。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成与不成无关紧要。”

    方应物道:“老泰山机关算尽,小婿佩服。”

    刘棉花想起什么。便开口教育方应物:“你来的正好,我却也有几句话告知与你。第一。切忌得理不饶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进谏。陛下仁心宅厚、体谅大臣。吾辈若情非得已时。随大流上奏疏虚应故事,圣上也能理解几分,不会刻意追究,但若反复讽喻,陛下就要心生厌烦了。”

    方应物心里忍不住吐槽,这种形式主义的默契,大概就类似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罢?

    “第二,就事论事,切忌言辞过激烈,让圣上下不了台,令尊当年下诏狱,就是吃了言辞太激烈的亏。”

    第三,上奏疏进谏,跟随大流单独上疏即可,万万不可呼朋唤友、拉帮结派一同壮胆上疏。圣上心内是最厌烦这样的大臣,常常亲自在屏风上手书人名记下,譬如当今人称二弘的毛弘、丘弘二人。”

    最后刘棉花总结道:“切记老夫所言,尤其是第三点,万万不可引领别人蜂拥而上,这没有好处!若被天子记恨在心,那连老夫也毫无办法,只能趁早打好铺盖准备贬谪罢!”

    这不就是自己想要问的事情么?听到这里,方应物满头大汗。刘棉花又问道:“对了,你今夜到访,到底是有何贵干?”

    当然是讨主意来的,但从老泰山的语气看,还能说什么?方应物连声道:“无事,只是前来问候而已。”

    “哦,无事也来坐坐,这才是亲戚应有之道。”刘棉花欣慰的点点头,方应物终于明白无事献殷勤了。

    方应物这次来刘府问计,结果还是是白跑一趟,最终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告辞离开。回家路上满怀心思,正走到巷口时,忽然闪出一人拦住了去路。

    方应物站在随从方应石身后瞅了几眼,却见对方有几分面熟,高声问道:“阁下何人?”

    但那人却低声答道:“方先生勿惊,在下只是奉了厂督汪公来传几句话。今日贵府客人云集,汪公让小人告诉方先生,须得谨言慎行,休要多生事端!”

    方应物愣了愣,自家今日客人的确不少,有一批是来找父亲的,还有一波同年是来找自己的,加起来足有一二十人。不过,汪芷怎的立刻就知道了?

    随后方应物立即想到,这必然是有西厂番子在附近监视!西城这一带是官员住宅密集的地方,有密探在这里侦缉再正常不过了。

    特别是眼下这种敏感时候,只要安排若干密探沿街扫视,谁家客人比较多便一目了然!至于客人多的人家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西厂的背后就是天子,西厂所看到的,就等于是天子所看到的,只要判断各家客流量,就能分析出很多内容了。

    想到这里,方应物忽然汗毛直竖,大明朝特务政治可不是浪得虚名,厂卫更不是摆设。

    天子掀起这场风波之前,只怕也不是毫无准备的只等着文官来骂。汪芷特意来警告自己,绝非无的放矢!

    求三月保底月票!

    更新已经发了,再啰嗦几句。二月又过年又生病,最后大卡文,节奏七零八碎,简直太乱糟糟了,战月票也战不起来。

    但新的一月新气象,拜求大家用月票刺激一下,走出低谷更需要支持!我先睡觉去了,希望醒来后月票让我有个好心情!

    第三百四十章 父子默契

    方应物稍加思索,又对前来传话之人道:“烦请阁下回报时,再替我向厂督递上几句话”

    那人却扭头就走,边走边道:“厂公有令,只许在下向方先生传话,不许在下听方先生说话,更不许替方先生往回传话!”

    方应物愕然,这汪太监也忒有性格了!这是要主动与他隔离么?为什么要如此做?

    想来想去,很可能她是有君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