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大明官 > 大明官第130部分阅读

大明官第130部分阅读

做了寄衔锦衣卫千户。

    这次王敬奉旨下江南采办,想起干儿子的苏州人身份,便将王臣一起带上了,并派王臣打前站先到苏州府,当然不只为了安排衣食住行

    确定左右无人偷听后,王敬对王臣询问道:“你看那苏州府如何?听说他当年也是顶撞过汪直的人物,不知到底什么样?”

    王臣答道:“先前我拿了五百贯宝钞与他,他一句硬话也没敢说。就从府库给兑了五百两银子。据我观之,这知府名不符实。肯定不敢与干爹顶撞,不足为虑也!”

    王敬又问道:“你见到了钦差大臣方应物否?此人又如何?”

    王臣想了想后答道:“听说方钦差去外面游山玩水了。所以未曾见到,不过有关他的传闻不少。

    苏州本地官民都不大待见此人,而方钦差本人仿佛对苏州本地官民也不大喜欢,可谓是相看两厌。据我观之,这钦差还是脱不了少年心性,全无在京师时的老练,可能是没了人在背后指点的缘故。”

    “那便不必管他了,暂时不要去招惹他。”王敬开始说起自己的事情,“此次前来江南。皇爷赐下了一万盐引和一万贯宝钞作为本钱,眼下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本钱兑成银两。

    一来归拢些银子,手里有银子才会心安;二来立一立威风,叫江南官民知道厉害;三来可以试探一下地方,瞧一瞧有多大的脾性。”

    王臣立刻赞同道:“干爹思谋深远,所言极是!一万贯宝钞先要兑出一万两银子来,不过若都交给苏州府府衙兑换,未免有些吃力。

    故而可以差遣人手去附近的松江、常州等地兑换。这些地方都是江南富庶之地,从各处衙门里兑出几千两问题不大。”

    王敬点点头,“此议甚好,回头便挑选人手放出去。”

    王臣又建议道:“至于这一万盐引便不用靠官府了。苏州本地商旅密集,干爹可以就地召集商家,将这一万盐引摊派下去。强迫他们认领购买就是!

    每一盐引,至少须得拿出一两五钱银子来购买。一万盐引便可从商家这里收回至少一万五千两以上的银子!”

    王敬抚掌而笑,“我儿想的周全。看来是真用心了,全依你的主意去办,我父子的富贵便因此而始!

    当然这也只是个开端,将这本钱兑回来后,便可以继续下一步了,那就得下狠心搜一搜大户。因而在这些时间里,还要委派人手去打听消息,看看有什么富户,谁家有什么珍宝古玩。

    如果人手不够,那就从本地里再招收一批人。杀头的买卖总有人来做,找一批有心投效的人应当不难。”

    王臣却从怀中掏出一份名录,略有迟疑的说:“我这儿倒有个名单,是前阵子地方士绅大户联名上书给朝廷时,在表文上签押的名单。只是对地方惊扰过甚,干爹能承受得住么?”

    王敬公公扫了几眼名单,然后才抬起头,毫不在意的答道:“你只要想明白一个问题,皇爷心里是向着我,还是向着地方土豪?

    皇爷给的本钱是盐引和宝钞,那都是朝廷自己印的,想印多少都有!说不值钱也根本不值钱,皇爷难道不明白这点?

    但我们要把它变成钱,并且要变成十倍的钱!我们是给皇爷办这事的,皇爷心里很明白,再说别人还敢追到宫里去报复不成?所以我们怕什么?”

    王敬教训完干儿子,又举了举手里名单:“另外,这份名单远远不够,苏州府这等地方不可能只有这么些大户,还得加派人手去打听!皇爷最喜欢奇珍异宝、古玩字画,这些都要打听!”

    “遵命!”王臣躬身应承下来,又见干爹面上有疲惫之色,大概是舟车劳顿的缘故,便又主动告辞道:“干爹方才的吩咐,小子都牢记在心,这就去一一办理。”

    王敬困意上头,打了个呵欠,挥挥手让王臣自便。

    随后一切按照商议的进行,王臣王千户拿了七千贯宝钞送到苏州府府衙,要求兑换成银子。这七千贯宝钞里,只有五千贯是天子赐下的本钱。

    而其他两千贯则是王千户从市面上花了三两银子收来的,当然,从府衙兑换出银子后,也归王千户自己所有。

    采办太监要将七千贯宝钞兑成七千两白银,苏州李知府还是不敢硬顶。但府衙里凑不出这么多现银,李知府只好变卖了若干府仓物资,又找县衙和相熟富户借了几笔,这才凑齐了七千两交付与王千户。

    此外还有五千贯宝钞被分别送到了常州府和松江府,同样也兑出了现银。采办太监此举,简直就是明火执仗的抢劫官库,一时间江南府县衙门叫苦连天但又莫可奈何。

    与此同时,采办太监发出了公告,召请商家前来认领盐引。但是应者寥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人响应。

    在各种生意中,盐业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生意,行外人贸然涉足进去也根本玩不转。盐商多聚集在扬州,苏州府这边根本没有正经的盐商,最多都是卖盐的小散商。

    一个外行人,就算认领了盐引,同时从采办太监这里获得专卖许可,那又怎么样?

    首先要拿着盐引去淮北产盐地取盐,外行人不懂门道,能取得出来就见鬼了,只怕排几年队也支不到盐!其次,即便能支出盐来,运往指定销售区进行销售也是个问题。

    食盐不同于其他货物,必须是在官府监督下销售的,卖盐最终端涉及到散商、官府、牙行等几方面。让不懂行来做,只怕资金回笼极其缓慢,拖也能把盐商拖垮了。

    所以说,苏州府虽然商人众多,但根本没人对盐引感兴趣,更不会蠢到去高价认领盐引不用想,采办太监目的是为了敛财,转手盐引肯定是高价。

    “公告已经张挂三天了,还是没有人?”采办太监王敬坐在树荫底下,一边把玩着玉石,一边向王臣询问道。

    王臣献言道:“确实没有人,看来还须强迫商家来认领盐引。可以随便选上一二百家,逼着他们分了这一万盐引。如此每家花费不过几十两银子,很容易拿得出来。”

    王敬嘿嘿一笑,“选那么多作甚?只需找十家来认领盐引即可,随便怎么抽取,但数目十家就行!”

    王臣愣了愣,有所犹疑的反问道:“一万盐引分给十家认领,每家至少要拿出一千多两银子。只怕大部分人力有未逮,根本拿不出这笔银子。”

    王敬怒哼一声,抬手便将玉石砸向王臣,呵斥道:“你犯得什么糊涂?难道还需要我手把手教着你?别人能不能拿出银子来孝敬,是你我应该考虑的么?

    被指令到的商家里,谁拿不出银子来认领盐引,那就让他去找银子。再找不到银子,就让他破家!也让别人都瞧瞧,皇爷赐下的盐引,是那么好领的?”

    王臣不敢躲,额头被玉石砸出一个包,但还得强忍着疼痛认错:“干爹息怒,儿子知错了,这就照此去办!”

    王敬神色稍缓,又摆出长者姿态敦敦教导道:“我们在外面给皇爷办差,就要贯行狠绝两个字,非如此不足以表示用心!至于别人的死活,与我们有何干系?”

    其后采办太监又发出榜文,公布了十家商户,限令这十家在两日后到姑苏驿汇合,商议认领盐引的事情。

    被点到名字的商家,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这简直就是祸从天上来!十家分摊,每家平均就是一千五百两银子,这样一笔巨款有几个人能掏的出来?

    没被点到名字的商家也并不感到庆幸,很是物伤其类。这采办太监不是善茬,谁知道明天会不会点到自己?

    登时满城又一次哗然了,苏州府这两年真是流年不利!去年发了大水,今年又遇到一前一后两个钦差!

    前面那个钦差大臣还算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调门很有威胁,但到现在尚未见有实际性动作;谁知道后面又来了个更狠的,上来就要直接割肉,根本就是不加任何掩饰!

    强迫商家以高价认领朝廷滥发的盐引,这和抢劫有什么两样?相比较之下,还是前面那个钦差显得比较温柔。

    ps:这章花费时间比预想的长,第三更争取12点前搞定,不过也可能晚一会儿,见谅!

    第五百一十五章 火候差不多了

    外面纷纷扰扰,府衙里李太守心烦意乱,不由得哀叹地方官难做。如果下辈子还有机会做官的话,那说什么也不当地方官了。

    这时候,门子来禀报道:“钦差方大人到了府衙,说是要见老爷!”

    李知府闻言皱起眉头,据他所知,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方应物没有公开露过面,几乎消失了一般。

    后来听说这方钦差整日都是在周边游山玩水、寻幽访胜,给人的感觉仿佛是遭遇挫败后,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了。

    不过此时方应物突然出现在府衙,为的是什么事情?李知府正在琢磨时,忽然听到屋门外有人叫道:“怎么?李太守不敢见本官了?”

    原来这方应物已经闯到了堂外,而府衙中人知道钦差身份贵重,又不敢硬拦着。

    随后方应物又从堂外闯进了堂中,只见得他身穿玉色长衫,手持一把折扇,不像是钦差大臣,倒像是个消闲士子。

    方应物连礼节都懒得施,开口便责问道:“太守身为府君,看着治下虎狼当道、民不聊生,该如何应付?”

    李知府正为采办太监的事情烦心,听出方应物有指责的意思,便十分恼火,硬邦邦的顶回去说:“本府如何应对,与你何干?更不需你来过问。”

    方应物仰头哈哈大笑,啪的一声合上了扇子,极其无礼指着李知府道:“好一个与我何干!本钦差只是发了几个榜文,引起了一些流言蜚语,你便亟不可待的跳出来,不但亲自上疏弹劾,还怂恿府中联名上书,给了本官一个难堪!

    如今这采办太监公然凌虐百姓。之前还勒索官府,从你苏州府库掠走数千两白银。这样的事实面前,却不见你有何表现!”

    李知府顿时哑口无言,这实在无法辩解。先前自己挟持民意弹劾钦差大臣的积极性是个人都看得到。又与现在面对王敬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知府的脸皮毕竟还没有修炼到刘棉花那种地步,若不然也不会止步于知府了。

    方应物由此冷笑连连。毫不客气的继续讥讽道:“怎么?你有胆量反对本钦差,却没胆量与那王太监抗争?连一封弹劾奏疏都不敢上?”

    李知府便强辩道:“时机未到,上疏弹劾也未见得有用!”

    方应物立刻驳斥道:“就算弹劾无用,但也是个表面功夫。你李廷美连表面功夫都不肯做?这倒是个笑话,本官讲给别人听一定很好笑,祝李太守早日扬名立万!”

    砰!李知府拍案而起,咬牙切齿的说:“方大人休要激将,不过弹劾一个中官而已,本官有什么不敢?”

    “那本官便等着拜读大作!若你言而无信,本官便亲自密奏天子。弹劾你昏庸渎职!”方应物大笑几声,转身离开了府衙。

    混蛋东西!李知府暗骂一声,方应物显然就是逼着他上奏疏弹劾王敬,最后一句话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但是李知府仍然搞不明白。方应物此举目的何在?自己是否弹劾王敬,与方应物有什么关系?

    从府衙出来,方应物心情大好,决定去望江楼喝几杯小酒庆祝一下。但到了望江楼大堂里,却见唐员外站在柜台边上,神色忧心忡忡,盯着柜面发呆。

    方应物忍不住嘀咕几声,唐广德神情如此,方才李知府神情也是如此,怎的今天所见之人都是愁眉不展?

    他便走上前去,拍了拍柜台问道:“唐员外!因何而忧心?”

    唐广德抬头见是钦差大人,忽然眼神一亮,将放在柜面上的帖子递给方应物。

    方应物低头看了几眼,这帖子其他没什么出奇之处,落款却是采办太监王敬的印鉴

    唐广德苦笑着解释道:“王太监那边送了帖子过来,命令在下明日赴姑苏驿,至少要认领一千盐引。

    本来在先想着,破财消灾也就罢了。但据汪太监那边开出的转让价钱,一千盐引约莫是一千五百两银子,这实在匪夷所思,在下哪里拿得出这许多银子?”

    方应物对唐员外的遭遇表示深深同情他知道那王敬抱着立威的态度,胡乱点了十家商户,没想到将唐广德点进去了。

    这也真够倒霉的,苏州城里商户何止千家,上千家里随机指定十家,百分之一不到的概率,这都让唐员外撞上了,不是倒霉是什么?

    也难怪唐员外看到方应物就像是看到了救命稻草,无论怎么说,方应物也是个钦差大臣,说不定帮得上忙。

    方应物出主意道:“唐员外,你总有些亲朋好友罢?我看你可以叫上一批人联名上书,向朝廷控诉一下王太监,我可以帮你递上去!”

    唐广德犹豫不语,方应物这个主意真不咋地!上书看起来可以出一口气,但细想之后实在没用。

    一来担心王太监事后报复;二来觉得上书没用,难道圣明天子只凭着一封平民百姓的奏疏,就放手惩治亲信太监?

    三来远水不解近渴,朝廷远在几千里外,而他明天就要被强逼着高价认领盐引了!

    唐广德的心思,方应物一清二楚,似笑非笑的问道:“怎么?唐员外还在担忧明日的事情?

    这样好了!你要串联本地名流,联名上疏弹劾王敬,而我会写一封文书,你明天带过去。

    在文书上,我自会表明,你们唐家已经被本钦差延请为佐贰,望江楼也被本钦差征用,预备为秋收时候的总会计房!如果王太监识相,自然放你一马。”

    唐广德不禁喜出望外,这才是他所期待的!在钦差太监面前,找别人都没用,也就方应物在名分上能稍稍抗衡。有了方应物的撑腰,情况总不会太糟糕了。

    虽然唐员外还是不明白,方应物为何要鼓动他上书,不过还是要利利索索的办了,争取多找一些人来,壮大声势的同时可以分散风险。

    和唐广德谈完话,方应物径自上了三楼,但是他的心里翻来覆去的默念着,火候差不多了,这样总该可以了罢

    ps:

    中间忍不住打了个小盹,醒时一看快两点了,赶紧补完这章发了。

    第五百一十六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上)

    紫禁城,午门内向东,有左顺门,过了左顺门,便可以看到文华殿和文渊阁。

    从理论上说,天子应当在文华殿处理日常政务,而文渊阁因为距离文华殿较近,所以在国朝初年成了近侍大臣值班的地方。

    后来近侍大臣的名号统一变成了大学士,差遣叫做入直文渊阁,被外界称为阁臣。

    又因为阁臣值班地点在皇宫大内,所以由阁臣组成的班子叫内阁,而部院监寺等衙门则是外朝。随着内阁体制不断发展,内阁由一个虚指名词变成了事实上的中枢机关。

    而读书人组成的官场具有浓重的宰相情结,而大明朝在太祖之后没有宰相,结果位处中枢的阁臣便被当成了负天下之望的宰辅。

    原本在皇宫无数殿阁中并不算太出奇的文渊阁,因为历史宿命变成了权力中枢,也就成了大部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只怕也是传统读书人们的最高理想。

    能与文渊阁相抗的地方,大概也只有东边不远处的司礼监了。不过虽然那里很美,但却不是读书人们想要的

    话说回来,文渊阁虽然具有神圣而特殊的地位,可也不得不说,文渊阁的硬件条件其实很差,还不如大多数县衙公房舒服。

    当年设计这里时,谁能想到这里会成为中枢?只怕工匠们根本没考虑过舒适性问题。

    号称宰辅的阁臣们,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文渊阁中堂,集体传阅重要奏疏、商议国家大事。天下所有的官民奏疏。大抵都要从这里走一遭,除去个别密奏之外。

    后世比较流行中堂这个词。作为宰辅大臣的别称,源头也是由此而来的。现在内阁有四位阁臣。首辅万安、次辅刘吉、群辅刘珝、彭华,都可以称为中堂。

    在中堂里,万首辅的座位是东边第一个,刘吉是西边第一个,刘珝是东边第二个,彭华是西边第二个。至于正中间,没有座位,只供奉着至圣先师。

    今天,有两份奏?br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