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大唐房二 > 大唐房二第117部分阅读

大唐房二第117部分阅读

营练兵,却仍旧让他在兵部公干,早朝的话若无特别特殊的情况,让房遗爱最好不要不来。

    房遗爱有些牙疼于李世民的如此批复,转念也就想明白了李世民此举的原因。

    果然,在李世民给房遗爱的批复下达之后,薛仁贵就给房遗爱带来了李承乾的话,说是之前的几项提议李世民已经知晓了,正在细致的商磋中。

    房玄龄本打算在元宵节后,让房遗爱送房遗直的棺椁回乡安葬,顺便让宗族的族老们都亲自看看房遗爱本人的说话行事,好有族老们来决定是不是让房遗爱继承房家的宗子之职。

    冯铁匠现在病中,于情于理房遗爱都不能够远离京城,不得已,房玄龄只能让房慎送房遗直的棺椁回乡。

    以房遗直之前惹出来的事情,想要安葬进祖坟,怕是{>会有不少人反对。

    若是由房遗爱扶棂回乡的话房遗爱应该会有办法可以让房遗直安葬进祖坟。换成房慎之后,有些事情,身份在那儿摆着,房慎根本无权多说什么,或是有些话和事儿,房慎不适合说和许诺,那房遗直安葬进祖坟的困难会更大,甚至可能无法安葬进祖坟。

    “莫非是天意不想遗爱再帮遗直?”房玄龄心下感慨。

    至于房遗则,年龄太小,族中的那些长辈不是他能应付得了的。跟着回乡也是白白受趟罪,还会耽搁学业,倒不如不去。

    正月十八,房遗爱奉父母之命,将回乡安葬房遗直的萧婷婷母子和房慎一行,送到了弘远寺。

    在弘远寺住了一日,让僧人们给房遗直又念了一天一夜的往生咒。次日才让人将房遗直的棺椁装好车,叮嘱房慎一定让人照顾好萧婷婷母子,这才送萧婷婷和房慎等人踏上了回乡的路。

    返回长安城,在回家的路上,房遗爱遇到了微服出宫的李承乾

    李承乾的说话的语气和举止,都和往日没有多大的差别。

    曾经和李承乾整日相处的房遗爱,还是敏感的发觉到了李承乾的不同。

    他的眉眼之间多了丝疑惑和思愁。

    房遗爱眉毛一挑,看向一直跟着李承乾的李清。

    李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明白房遗爱眼神里的意思,短暂一愣之后,回给了房遗爱一个与往常无异的笑容。

    李清的神情不似作假,房遗爱心下了然,李清应该是还没发觉李承乾情绪中的微弱变化。

    趁着李承乾进了一家店铺,给他宝贝儿子选礼物的时候,房遗爱似责备的私下询问李清,李承乾出宫都去了什么地方,为何没让晋语或是薛仁贵等人跟着?万一太子出了什么事儿的话,谁担得起责任!

    “太子只是出宫去翠锦楼取太子妃前儿个坏掉送修的{●,马上就回宫。”李清解释道,“晋语统领被太子妃早就借去用{薛夫人今天有些不适,薛统领被太子打发了回去。想着距离并不远肼又没有旁的事儿,太子便没多叫人跟着。”

    武媚娘坏掉送修的簪子,是李承乾年前在翠锦楼看好样式和料子之后,专门给武媚娘定做的,过年的时候送给武媚娘做过年礼物的。

    蝶恋花款的镶玉镶宝石的金簪子,头上是白玉镶嵌出的一朵玉兰花,上头一只活灵活现的镶满宝石的蝴蝶,煞是吸引女人的目光。

    十五元宵节宴会的时候,武媚娘戴了出来,不想年轻的命妇们央求着要摘下来看看,结果传来传去的良久。

    再收回来的时候,被武媚娘和李成乾的宝贝儿子,感兴趣的一把夺了过去,好奇的瞅着上头活灵活现的蝴蝶,把玩的不亦乐乎,却不小心失手将簪子给摔坏了。

    武媚娘虽然心疼丈夫送自己的簪子当众被儿子个不小心毁掉了,可是看到儿子小心翼翼知错的样子,终是压下了欲责备的火气。

    李承乾安慰了娇妻爱子,让人叫坏掉的簪子,连夜送进了翠锦楼,让他们赶紧给修复。

    前两天还听不少官员口里抱怨,说是十五宴会之后,回家被家里的婆娘抱怨,说为夫的不体贴,看看人家太子和太子妃,那才叫夫妻。于是不少人跟着破费了不少,去各家首饰店铺给家里人置办新奇好看的首饰。{

    好在房遗爱送过淑儿不少样式各异的漂亮首饰,当夜儿并未朝房遗爱抱怨什么。

    翠锦楼么?房遗爱记下了李承乾去过的地方。

    在李承乾卖完给儿子的礼物之后,房遗爱和李承乾主仆在路口出分开,给自回家。

    李承乾和李清的身影消失之后,房遗爱对跟着自己的房崎使了个眼色。

    房崎明了的点点头,自打马而去,让人去查查今天翠锦楼都发生了什么事儿,又是些什么人进出过翠锦楼。

    查验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也没什么特别的人物进出过翠锦楼。

    听了如此结果,房遗爱不解的皱起了眉头,想不明白,李承乾的眉眼间为何会有疑惑和愁思。

    无迹可寻,也理不出头绪,房遗爱便将疑问压在了心底,没跟人提起,想着李承乾兴许只是一时间有什么事儿没想通罢了,也未太过关注。旧b

    日子一天天变暖,冯铁匠的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的迹反而一日不如一日。

    关于互市等几项提议,朝堂上仍然还未做出最终的决定。

    争论的重点,除了互市的提议之外,有些出乎房遗爱等人意料的是,安置退伍老兵建立保安系统的提议,竟然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理由是,兵籍虽然略次于良民,却也比贱籍好不少,而且,在士农工商的四大归类中,普通的兵者怎么也能至少归入工一类。

    若是安置退伍老兵干什么保安,岂不是让他们行商贾之事,堕入贱籍?须知,商人多是贱籍出身。

    房遗爱觉得,反对的人当中有不少人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是因着这项提议是被人归在自己头上的,而年前皇上封笔的最后一个朝会,那些反对这项提议的人,可是有不少被自己或问或骂的,弄得最后装晕,颜面和斯文全都一塌糊涂的扫了地。

    在他们看来,只要驳倒了自己的提议,他们就算是找回了年前丢失的颜面和斯文,至于那些老兵退伍之后是死是活,如何生存的问题,根本不再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第四零四章 黑脚

    他们也不想想,这几年来,年年招兵的时候,都会出现士兵难招的现象,每年招收的士兵,都不足招兵额数的十之六七。

    房遗爱还曾听人提起过,民间好像还流传着一句话,说是什么好男不当兵。

    穷苦百姓家的人,但凡有一丁点儿的法子,都宁肯将子女卖与富贵之家为奴,让孩子堕入贱籍,也千般不肯万般不愿让儿子当兵客死他乡。

    也不看看,兵籍中不少兵户家里,有不少是家里的老少男人全都战死沙场,只留下一门子的寡妇孤儿被人欺凌至死,无人管无人问,本该给她们的抚恤,却连半文钱都未曾落入他们手里。

    在这通讯落后的时代,不少人当兵走后与家里失了联系,等到退伍回家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一处摇摇欲坠的破烂屋舍,再也看不到家人的笑颜与身影。

    而且,年少入伍的士兵,经过多年的军伍生涯,早就不知道该如何跟土地打交道。

    习惯了军队中的上行下效,令行禁止,而且军中袍泽交流没有世俗交往那么繁琐,退伍之后,猛然离开了习惯的生活环境,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适。

    到最后,朝廷不予安置,或者说朝廷有令却执行不善,使得那些退伍的百战老兵们,要么潦倒而死,要么成了大户人家的看家护院,要么不满于朝廷对于退伍老兵的不管不问,任由为国洒血的老兵们自生自灭。进而报复社会落草为寇,这也是有的。

    也就那些个自益秉持圣人学说,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呜呼哀哉。自谓两袖清风一心为国,心中只有读人的颜面斯文,只有天朝上邦的脸面威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通事务,不予务实的读清流们,只坚持那些表面的规矩礼仪和莫须有的面子。至于里子是否实惠,只要够他们吃喝玩乐,还能给他们落下好名声的话,别的他们根本不在意。

    更遑论那些不如他们眼的。不识圣人之言的低下兵卒的生死?

    也只有那些务实,掌权干实事儿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并不出声反对。当然,也碍于同为文臣的身份,不好参与也不肖开口骂那些脑子读坏的教条呆子们。

    武将们可不会这么好说话。再怎么说,那些退伍的老兵,基本上都是众人手底下带出来的,出生入死同战沙场的生死弟兄。

    那么多一茬茬退伍的兄弟们。只有少数接触多注意多的人,才会被自己等人照顾安排好生计。让他们进各自的府里做护卫,或是干些别的生计。总能维护自身的生活。

    可那种照顾毕竟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众人根本顾不过来,只能选着逃避般的不视不听。

    在自己等人高官厚禄,军功累积的时候,心中未尝没有一块地方是为那些退伍的兄弟们悲凉的。

    现在,房遗爱提出了保安系统,而且是比照官府捕快来安置,而且房遗爱的提议中,这保安系统算是归朝廷所有,有朝廷管辖,照样是为朝廷公干,那里是那些之乎者也们所说的由兵籍堕入贱籍?

    难不成替朝廷公干,因为不在朝堂,就是入贱籍?那各处的府吏衙役文卫兵们,岂不都是贱籍之人?

    如此狗屁不通的道理,也就那些不干事只读酸的人,才能将嘴皮子耍的如此的斜歪。

    咩咩的,也不想想,没有那些兵卒悍不畏死的血战沙场,何来大唐的安定,何来后方的平稳,他们有如何能够安稳的读?

    现在,磨还没卸,就要杀驴。飞鸟还没射尽,就要将良弓封存。狡兔还未杀死,就要斩猎狗吃肉。这不就是他咩的不长脑子的过着河,就拆桥么!

    这群不长脑子的,他们也不想想,桥都没过就要拆,他们也不怕落进水里淹死!

    他们死了大家欢迎,耳根子算是清静了,可他们此举却有累国之害!典型的为了一己之私,置国之安危于不顾!

    本来兵卒难招,此事既然公议朝堂,总会有风声传出去,要真是因为这些酸人使得此事胎死,底层兵卒心寒,还能有多少人会安心当兵打仗,百姓又岂会再送儿子入伍戍边?

    没了强兵悍卒,大唐国门不固,到时候泱泱天朝,怎么可能会不沦落为周边野狼口里可以分食的肥肉?

    到那个时候,战火四起,烽火蔓延,哼,这些酸人们只怕并不觉得是自己等人的错,反而将战事不利的责任推给各路的将军们。他们绝对干得出背后落井下石,嚷嚷着临阵换将。

    对于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只说,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被换之将不肯放权的借口而已,却不会考虑三军将士的感受。

    也不想想,寻常百姓打架,还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战场上没有强兵悍卒的话,光杆的将军又如何能够挑起整个战场?

    对于那些酸人假想臆想的狗屁不通的反驳话语,就连军中脾气一向好,向来讲理的兵部尚秦琼,都被他们给气的跳脚直骂,更不要说脾气不好的程咬金和尉迟恭了。就连好几个掌兵的驸马都尉,也都撸起袖子,脸红脖子粗的要揍人。

    自己等人带兵沙场奋战的时候,他们只在后方好吃好喝的耍耍嘴皮子。班师回朝之后,却又鸡蛋里挑骨头,挑拣着战场上的失误不利,想着法儿的将众人的军功一压再压。

    现在,竟然还要断绝为国洒血的兵将们,好不容易整出来的一条活命之计!

    势不可忍,孰不可忍,这些沙场带兵的将领们更是忍不了。

    一时间朝堂混乱,打架哀嚎者有之,拉歪架下黑脚者更甚。众将领们着实在朝堂上上演了一场,兵遇秀才拳头为理的实例。

    这一架打的是爽了,却也同样让武将这边的有理,因此被降低了三分。

    酸人们虽然也彻底明白了什么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却也心中窃喜,本就是他们无力,因着挨了这顿打,让他们的无理而争,更是多出来三分讲歪理的底气。

    房遗爱心中这个气啊,丫丫的,典型的关心则乱,一个个明明是心思明朗的大才良将甚至是良帅之才,怎么就看不清形势,个个成了被点着的炮仗?

    这架打爽了,道理却失了些,反而还为那些酸人们全了些名声,这不是典型的损己利人么。

    房遗爱很理解众将领们的心情,毕竟他自己也是带兵的人。可理解是一回事儿,朝堂争辩又是另外一会儿事儿。

    明明战场上是计谋百出的掌军之人,这会怎么就只认起了拳头?

    房遗爱心中郁闷,好不容易劝住气的跳脚的秦琼,又上前去拉架,当然期间少不了下黑脚,不奏一顿这些酸人们,心中着实不爽快。

    下了黑脚之后,房遗爱心中舒畅了不少,倒也没了对这群将军们朝堂动手的埋怨。

    道理既然失了三分,酸人们能歪过去,咱们占着理,又不是吃素的,打了人照样能够再给他们歪回来,不就是多浪费些口水么,会头多喝几碗水就是。

    思及此,房遗爱的黑脚下的更加的爽利熟练。

    李世民看着乱哄哄的朝堂,抬眼看了看老神在在立在一旁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几人只是一副旁观的看戏样,没有丝毫开口劝架的意思。

    至于太子李承乾,也是一副冷眼旁观的样子,冷眼中的不满,显然是在看向那些挨揍的酸人们,丝毫不担心房遗爱等人吃亏。

    吃亏?朝堂打架,战场上出来的百战将军们会输给那些个酸人?笑话!

    李世民揉了揉脑袋,看着场下的混乱,也没有丝毫要开口的意思。

    看着房遗爱拉歪架下黑脚,那黑脚下的是明目张胆大大方方,踹了别人,还让人恨不起来,反而感谢他让自己脱离粗鲁武夫的魔掌。

    看着满场“好心”拉架的房遗爱,李世民气的乐了。

    李承乾眼里嘴角也都是了然的笑意,杜如晦等人也是毫不掩饰嘴角的笑容,乐呵的看着忙碌的房遗爱,间或不时的看一眼神情坦然,脸上没有丝毫变化的房玄龄。

    长孙无忌虽然仍然是眼睑半垂,一副似睡非睡的样子,微挑的嘴角还是泄漏了他观注全场的事实。

    在房遗爱心情大爽的废了半天劲儿,终于分开了打架的众人之后,李世民这才冷哼一声,闲闲的问道,“怎么不再继续打了?”

    虽然他也有时候看不惯那些酸人,朝堂上的帝王威严也是需要顾及的。当然,适当的看戏归看戏,心情舒畅之余,也要掌控朝堂上的权衡之策,对武将们的冷脸还是要适当的摆出来的。

    对于李世民的问话,挨揍的酸人们一个个哼哼唧唧,死了爹娘般,跪在地上朝李世民哭诉,眼泪鼻涕很有艺术的横流,口里仍旧宛如悬河一般,长篇大论哇哇而出。

    武将们按原来的队伍站好,低眉垂眉,满脸都是“刚才朝堂上混乱与我无关”的表情,用眼角的余光,冷冷的看着酸人们的哭号做戏。

    不少人心想,感情刚才下手轻了,不然他们怎么还能如此有精神的长篇大论?嗯,下次有机会可以再适当的放开一下拳脚了,这些人抗揍。

    挨揍的酸人们却集体心下打起来寒颤,小心瞄了眼武将的反向。(未完待续。。)

    第四零五章 怒

    争议在朝堂上持续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定论。

    酸人们不肯放下他们的颜面和礼法纲常,什么祖宗规矩各朝旧历,犄角旮旯里的星点资料都被他们给挖了出来。

    还说本朝立国之初,就下令县州府道各级官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都要空出一部分名额专门拿来安置青壮的退伍老兵,根本不用再另行设立安置之法。

    军人用生命护卫国家安定的骄傲,其容人轻辱!

    不管在军中大家有什么龌龊,为了一帮子跟自己等人热血奋战沙场,可以托付后背的兄弟们,让他们不必悬心为国奋战之后的将来生机,朝堂上的众武将们可谓是齐心协力。

    这件事情既然已经是朝堂争论的热点问题,秦琼和房遗爱等人有怎么会没有防备。

    是以,关于立国之初,高祖为安抚军心设立的,取退伍青壮老兵为官吏的这一政策,武将们早动用关系让人查探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