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10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10部分阅读

    ,夸大,无奇不有。如今听了张维贤讲述,又和脑中记忆一一对照,这才豁然大悟,明白了军队的种种现状……

    原来,太祖皇帝朱元璋创建的军户制度现在已逐步破坏,大明正在向兵归将有的军阀化转变。

    起初,卫所的军饷都来自于屯田,太祖曾言:“(朕)养兵百万,不耗国国帑一文”。那时,正是建国之初,武将的地位还比较高,空闲土地也比较多,屯田制还能贯彻执行。而国家为了给北方边境提供粮草,更采取了开中法,用国家专营的盐来换取商人向边地运粮。

    但随着时间迁移,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武将地位下降,军纪逐渐松驰,军民争地时有发生,大量卫所土地被将领、劣绅吞没。在九边,施行多年的开中法更是取消了,改成了直接向户部输银。这一时期,卫所土地锐减,大量军户破产,原本的屯田制度被严重破坏,各地军队只能靠中央财政供给。但这又加重了朝廷的开支,造成了国用不足。国用不足又造成了卫所兵饷不能按时按例发放,军队闹饷时有发生。

    后来,一些军将为了保证手中有支强兵,便克扣粮饷,养起家丁。嘉靖时,‘家丁’被朝廷认可,写入了兵部呈文。如辽东李成梁便养了家丁万余,才保证了其数十年不败之名……

    说道最后,张维贤语气沉重的奏道:“陛下的辽东策,臣已仔细考虑过,确为良策。但练兵不但要选将,还要选兵,更要筹饷。这新编军队的粮饷更是重中之重,还请陛下三思。”

    第四十六章 军制初议

    听了张维贤的话,朱由校更是悲从心来,暗自叹息: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偏偏碰上这么多问题?钱啊钱,前世的时侯,我就和你我无缘,这辈子难道也要为你发愁不成?……

    思付再三,朱由校才开口言道:“若如英国公所言,我大明的士卒已是不堪一战了,对吗?”

    张维贤一听,坏了,自己把皇帝吓的太狠了,这可不行。忙试图换回一二,“启奏陛下,军将筹养家丁,虽多有弊端,但也保留了军中元气。只要军饷充足,定可组建百万雄师,为国杀贼。嘉靖爷时,南方倭乱,便是以军户子弟为骨干,征募兵丁,才平息了倭寇”。

    朱由校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那些家丁,必要时可以安插出去,做为基层的小头目,帮助主将掌握军队,也不是没好处的。但朱由校更明白,这些家丁吃的是军将的粮,办的是军将的差,和朝廷,和自己这个皇帝,却没有半点关系。不是有句话吗?叫什么臣之臣,非君之臣。前世的袁世凯不就是靠这种手法,组建了北洋军阀,埋葬了清王朝吗?

    想到这,朱由校终于下定决心,要组建自己的家丁队伍,要实行军队国家化,不管要废多大劲,一定要做到……

    “张爱卿,”朱由校挂上一幅如煦的笑容,对着张维贤笑道:“朕有十分重大的事情,想交给爱卿,爱卿可愿为朕分忧。”

    张维贤看到皇上突然间变的皮笑肉不笑,心中不禁一突,生怕自己掉入什么陷井,小心翼翼的问道:“……臣愿闻其详。”

    朱由校哼了一声,大为不满,什么态度啊。没有半点为君分忧的决心,要不是……,心中非议连连,口中却道:“朕准备建一个武学,想让爱卿帮助朕主持。爱卿可愿为朕分忧?”

    “什么,武学?”张维贤眼前一黑,心中大是惶恐,难道皇上想削自己权不成。心中呐喊道,“陛下,臣对你可是忠心耿耿的啊?!”

    “陛下,”张维贤面带难色,小心翼翼的奏道:“这武学,朝中不是有了吗?”一双眼睛可怜巴巴的看着皇帝,生怕皇帝一怒之下,把自己一撸到底,去作什么武学提督、教授什么的。那可丢人丢大发了……

    朱由校强忍着翻白眼的冲动,解释道:“朕的这个武学和原来那个可不一样,这样吧,”朱由校稍一思考,便道:“朕新建的这个就叫军校,称为大明皇家军校。作为大明军事教育的最高学府,原来那个武学就撤了,反正也收不来学生,最后安排不了工作。”

    原来是自己想茬儿了,张维贤揩去头上的汗水,暗松了口气。又问道:“陛下,这大明皇家军校,难道是如同国子监不成。”

    “不是”朱由校直接给了回答,“国子监可不对在职文官进行教育。而军校不但要培训后备军官,还要培训现役军官。今后,军将承袭、升职前,必须在军校学习,否则不予承认。”

    说完,见张维贤还是迷糊不解,朱由校便解释道:“朕准备改革大明军制,从新建立常备军,还请爱卿给朕支持。”说罢,朱由校也有些紧张,盯着张维贤一动不动,静待张维贤的回复。

    张维贤一愣,改军制,建常备军,什么意思?有心再问,却见皇帝目光不善,心中便是一惊,暗道:‘我可别逆了皇帝意思,自讨个没趣’。

    张维贤恭身奏道:“臣对国朝军队现状,早有担忧多时。虽有心改革,但又惧文臣阻挠。今圣上有心振作,臣又怎么退缩。”说罢,高呼道:“臣恭听圣谕。”

    见张维贤如此上道,朱由校也感到意外,便笑道:“爱卿如此忠心,朕心甚慰。”稍顿一下,又道:“爱卿放心,朕的设想如能成功,必能调解文武争端,大幅度提高武将地位。不会让爱卿坐蜡,最终无颜面对父老的。”

    ‘如此便好’,张维贤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恭恭敬敬的施礼道:“臣谢过陛下体谅之恩。”

    “先说说掌备军吧,”朱由校看着时间,已到巳正一刻了(十点十五),还是不要磨叽了。正色道:“朕决意把军队分为三个部分,朕亲掌的掌备军,文官掌控的兵部以及世袭军户的卫所。”

    “今后,卫所只作为军队后备役和军将预备役存在,世袭军将子弟,成年后要考军校。在军校学习几年后分配至常备军,”朱由校稍顿了一下,又道:“至于军校的录取年龄,录取标准,学习内容,学习时限,这都要靠爱卿帮助拟定。至于常备军中,服役时间,也由爱卿和内阁、兵部议定。”

    “臣遵旨,”张维贤连忙答应,心中喜道,如此一来,全国上下的军将都是自己的学生,英国公府必将地位更牢……

    “军校录取一定要严格。标准定下后,就要坚持,如果军将子弟不能考取军校,就不能承职,三代内不能出现承职者,就要革去军职。至于细则,也交给爱卿和内阁、兵部议定。”

    张维贤心中一凛,看来这军校招生,还是要得罪人的啊?!这标准可要好好斟酌斟酌……,嘴中却答道:“陛下仁慈,那些无能之人,便是进了军中,也要妄送性命,还不如早早打发了了事。至于那军将世家,一连三代都考不上军校,自当严惩。”

    朱由校点点头,又道:“卫所还有一个职能,便是向常备军提供后备兵员。今后卫所的考核,便以向常备军提供兵员质量、数量为主。每年考入军校的人数,也应计入考核。”

    “兵部职能大体不变,只需增加几个新军编练所,卫所每年提供的兵卒在兵部下训练三个月,完成基本军事训练、军纪训练后,调拔给常备军;再增加几个兵员退役安置所,负责兵员退役后的安置。”

    “常备军的职责只是作战和准备作战,其兵员、物资的补充、兵饷的发放,都由兵部发放,严禁其自行募兵,违者以谋反论罪。”

    “常备军分军、师、旅、团、营、哨(百)、什七级,军一级,目前暂不设,师分甲种师和乙种师两种,甲种师四四制,即师下四个旅,旅下四个团,依此累推,作为主力师。乙种为三三制,作为辅助师。”

    “采用军衔制,帅,将,校,尉,四级十三等,将分大、上、中、少四等,校为大、上、中、少四等,尉分上、中、少、准四等,各定服饰,以作区别。其中,元帅和大将非重功不授,师长为少将军衔,什长为少尉,军校学生毕业时定为准尉。以职定衔,以衔分尊卑,从而避免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局面。如此一来,如遇溃散,也可从新整队。”

    “平时,常备军官佐升迁前,必须要到军校培训,培训后方可晋升。”

    “战时,常备军作战,难免有战场提拔之事,但只可提升职务,等到停战后,必须要进军校重新培训,方可提升军衔。”

    “军校,军校的录取范围,可是军户子弟,也可是有秀才以上功名者,也可是军中士卒。最后,军校必须留出一定名额留给军中士卒。”

    ……

    张维贤原本还不在意,只是站在那里听着。越到后来,越是吃惊。最终,向皇帝道了罪,取了笔墨,认真书写起来……

    ps:今天老丈人过寿,石头前去帮忙。就先发两章,不再等六个小时的间隔了。晚上回来,再发一张,以示庆祝。

    第四十七章 成国公

    待到朱由校说完,张维贤才停下书写。躬身奏道:“陛下圣明,竟有如此高明之策,如此我大明军中无忧也。”说罢,便是一番奉承,将朱由校夸的是心花怒放,好悬没把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说漏了……

    如此奉承了一番,张维贤才小心奏道:“陛下此议虽然高明,但动静实在太大,实不易由陛下亲口提出。”说着,摆出一番感慨激昂的样子,奏道:“微臣斗胆,请陛下准许,借臣之名,将此策写成奏章,呈上御览,也好有个转圜之地。”

    朱由校大喜,自己正怕那些文官反对呢?这张维贤便跳了出来,真是个好臣子啊。嗯,值得表扬。便应道:“张爱卿不愧是老成谋国之人,便依了爱卿之见。由爱卿出面,邀了众人联名上奏。”

    “臣遵旨。”见皇帝允许,张维贤心中大喜,暗道,如此自己必将青史留名了……。便辞了皇帝,满怀希冀的去联络朝中勋贵,好立下这天大的功劳。

    ※※※

    午时三刻,张维贤兴冲冲的来到成国公府,甩蹬下马,令随从上前禀报……

    成国公朱纯臣正带着妻妾子女,在母亲张氏面前尽孝。正闲谈间,却听得门子来报,英国公张维贤来了。朱纯臣便是一愣,这就快饭点了,怎么也不打声招呼,就要往家里来……

    心中纳闷之余,却不敢怠慢。忙向老封君告了罪,说是舅舅来了,自己去接一下……

    张氏也有些奇怪,心想弟弟这是怎么了?忙说道:“我也好久没见到你舅舅了,待会儿,你可要请他进来。”

    朱纯臣应了,便出去迎接。

    甥舅刚一落座,张维贤便笑道:“纯臣,舅舅可是有件大好事啊……”那张大嘴咧的,都快到脑门后了。

    朱纯臣一愣,忙问道:“舅舅不是去见驾了吗?怎么还得了件好事?可否告于小甥?”

    “你猜。”

    朱纯臣一阵纠结,心想,总不会是皇帝给你升了官吧?可我们身为公爵,再封多大的官都是锦上添花,也不用这么高兴啊?!难道是,皇帝给了加恩?给了赏赐?……不对,这些加恩,赏赐,历代皇帝那年不给几次,也用不着这么高兴啊……

    最终,朱纯臣摇了摇头,言道:“小甥愚昧,实在想不出来。还请舅舅赐教。”

    “喏,”张维贤从怀中掏出一叠纸张,递给了朱纯臣,“仔细看看。”

    “大明皇家军校?”朱纯臣惊道,连忙仔细观看,嘴中却道:“舅舅怎么又热心起武事来?”

    “怎么?舅舅就不能关心下大明的军队?”张维贤拈须微笑,言道:“不要忘了,舅舅可是大明的英国公啊?!”

    朱纯臣嘴角一撇,挪揄道:“舅舅这话,要是早在十年,小甥会信。现在嘛……”朱纯臣拉长声音,斜了张维贤一眼,不再言语。

    “你小子,”张维贤一乐,骂道:“别忘了,你的骑射功夫,还是舅舅教的……”刚要起身教育一下朱纯臣,却最终化成一声长叹,“是啊,自舅舅承爵以来,这满腔心思都花在了如何保全家族上。老喽……”

    朱纯臣见舅舅伤感,一时也沉默起来,只将那厚厚的一叠手稿,翻来覆去的细看……

    “舅舅,”朱纯臣越看越惊讶,最后忍不住问道:“这些章程,舅舅是从哪里抄的?可是有人给陛下上了奏章?”

    “为什么这样说?”张维贤有些兴趣阑珊,懒懒地问道:“难道就不能是舅舅自己想的?”

    “这还不简单,”朱纯臣笑道,“若是舅舅所想,小甥事先必有耳闻,又怎会让舅舅兴冲冲的来寻小甥?!”

    张维贤点点头,笑道:“算你机灵。不过,”张维贤坐直身子,紧张的问道:“你以为这些事情能成吗?”

    朱纯臣粲然一笑,“舅舅,你还没告诉我,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呢?”

    张维贤一愣,收敛了笑容,从着宫城方向一抱拳,道:“此乃皇上亲口所言,舅舅亲笔录下的。”

    是皇上?朱纯臣大惊,看向张维贤的眼神充满了质疑,见张维贤的神色依然是那样的肯定。朱纯臣的脸色从震惊到疑惑,又从疑惑到肯定,终于长吁了口气,道:“看来天佑大明啊,皇上竟能生而知之……”

    朱纯臣和张维贤心里都明白,不论皇上是真的生而知之,还是背后隐藏着高人。对大明来说,对他们这些依附在大明身上的勋贵来说,都是件好事,也无需深究……

    朱纯臣双眼微敛,“如此说来,陛下是想让舅舅游说勋贵,免得出现波澜,遭到质疑了?”

    “这是舅舅的意思,”张维贤与朱纯臣向来交好,也就不做隐瞒。言道:“是舅舅向皇上请命,要联络勋贵,联名上奏的。”顿了顿,张维贤又解释道:“陛下有意让舅舅出任大明皇家军校首任校长。”

    首任校长?朱纯臣顿时觉得口中一阵苦涩,难道自家这个成国公永远也比不过英国公一系吗?怎么每到关键时刻,皇上想到的都是姓张的?……

    成国公一系也起源于靖难一役,首代成国公为朱能。二百年来,成国公和英国公世代交好,相互联姻,称得上同气连枝。但在历代成国公心里,对英国公府却始终抱着一种羡慕、嫉妒的心情。为何?只因历年来,英国公都一直压着成国公一头……

    朱纯臣摇摇头,将那些不该有的思绪抛之脑后,‘毕竟,面前的英国公是自己的母舅’。可心中那股苦涩却始终挥之不去……

    张维贤见朱纯臣摇头,唬了一跳,急忙问道:“这些条陈,可有何不妥?”

    “哦,没,没有不妥。这些条陈都很妥当。”朱纯臣惊醒过来,满脸羡慕的回道:“舅舅这下可发达了,能收那么多门生。这下子,英国公府可真的固若金汤了。”

    张维贤笑得合不拢嘴,连忙谦让道:“那里,那里。以后,我张家怕是再也带不成兵了。”脸上却充满了自豪。

    朱纯臣一愣,也明白过来。如此多的门生,如此大的潜势力,英国公真的只能高高供起了。一时间,对成国公一系的前程又看好了几分……

    甥舅正要商议如何联络勋贵,却有家人来报,说太夫人请舅老爷入内相见……

    第四十八章 方从哲的逆袭

    乾清宫弘德殿,午正一刻

    朱由校刚用过午膳,正要稍作休息。大太监魏朝便来禀报,说内阁派人来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宗彦已经到了京城,问皇上何时召见。

    何宗彦,字君美,一字若善,号昆柱。江西金溪东漕(今琅琚乡)人。他原为礼部左侍郎,为人清修有执,曾代理礼部尚书达六年之久,因和控制言路的齐党不和,辞职回家。泰昌元年八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因路途遥远,直到现在才到京上任。

    朱由校沉吟半晌,才道:“何宗彦一到,先帝曾下诏召进的官员就到齐了吧?”

    原来,前任泰昌皇帝即位之初,曾大力提拔人员,仅内阁阁臣便提拔了六个(刘一燝、韩爌、史继偕、沈飗、朱国祚、何宗彦)。而这些人大多都在原籍,害的朱由校登基之初仍是无人可用,不得不下旨催促这些大佬尽快进京到任。如今随着何宗彦的进京,内阁阁臣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九个,可谓前所未有。

    “启奏陛下,”魏朝迟疑了一下,决定还是提一提那个人为好。“除了前任首辅叶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