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17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17部分阅读

    何才能更好的种田,这才是正道。”

    “是,是,臣一定把话带到。”徐光启听到皇帝如此明白事理,更是觉得心中大定,觉得这农业署干起来有劲儿……

    “徐爱卿,你要找一些年轻人,和张卫一起,把这些本领都交给他们,如此才是我大明之福啊。”朱由校越说越激动,竟然走到徐光启面前深深地一躬,“徐爱卿一心为我大明,朕代天下苍生,谢过徐公了。”

    “啊,这可使不得。”徐光启连忙避让,心中更是激动万分,“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让我大明子民都能吃的饱饭……”

    “好,好,爱卿能有此言,朕就放心了。”朱由校更是高兴,便又说道:“嗯,徐爱卿和张卫要给那些年轻人讲课,也需要个身份。这样吧,两位爱卿就以乾清宫日讲官的身份给他们讲课。如果他们胆敢不服,就用朕的名义训斥他们……”

    “这,这怕是不好吧?!”听到皇上封官许愿,徐光启却有点犹豫,“张卫虽有赤子之心,可毕竟只有秀才功名,这骤然令他为乾清宫日讲官,怕是朝廷有所非议啊。”

    朱由校一愣,随即想起日讲官都是翰林出身,这张卫只是一个捐的秀才,还真的不合适,便沉吟起来。

    徐光启见状,连忙劝道,“陛下可书写一个匾额,上书‘农学精通’四字,在我农业署挂上,让张卫在此匾下讲课,如此必无人有所非议……”

    “不,”听了徐光启的这个主意,朱由校虽觉得不错,却不想退让。他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说道:“不,如此行事不足以表明朕重视国本之意。徐爱卿,帮朕拟诏……”

    “……农桑,国之本也,历代天子未有不重农桑者。朕上体历代祖宗之意,下怜苍生之苦,设乾清宫日讲官讲解农事,以表重农之心。农业署侍郎徐光启、保定秀才张卫,俱农学精通,特授乾清宫日讲官一职,为朕解惑。钦此。”

    任命了徐光启、张卫为日讲官后,朱由校还不罢休,竟想借此机会,建立起农学院来,便有口授谕旨一道。

    “……农桑,国之本也。本因为重,可苍生贪利,竟视为贱业。虽有号称耕读传家者,亦徒有虚名,不事稼穑。朕深以为忧,特设劝农讲习所于农业署治下,专职培养喜农之人。以作社稷之需。为表朕意,特赐‘农学精通’匾额,以作讲习所正堂之用。另委派乾清宫日讲官徐光启主持讲习所事务,日讲官张卫为讲习所教授。钦此。”

    “皇上,”堪堪拟完上谕,徐光启便跪在地上,痛哭失声,再也说不出话来……

    青年时颠簸流离的经历,让徐光启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读书人的良知,更是让他在入仕之后,以劝农重桑为己任,哪怕是受尽了世间的冷漠和白眼。如今,大愿将成,却让徐光启跪在那里,哭得像一个小孩子似的……

    ps:徐光启一直认为,玉米产量不高,便一直关注着番薯,希望番薯能挽救大明的命运。他的《农政全书》中,更是用大量的篇幅讲解番薯,而对玉米,只是轻轻地点了一下,并没有详细研究。

    第七十六章 司礼监变了天

    “这就是今天的奏章吗?!”高坐在案几后的男子问道。

    “正是,”站在案几前那位官员有点犯嘀咕,仔细又想了想,才打了包票,“启奏陛下,今日所收到奏章共三十一件,俱记录入档,呈送御览。期间,并无遗缺,还请陛下明察。”

    “姚~思~仁~姚~爱~卿。”朱由校一想起通政使姚思仁的名字就想发笑,可一直都顾及着自己身份,不敢出言调笑。今日,因心情实在郁闷,便拉长声音,把这个名字叫了出来,也算出了一口恶气。

    “臣在。”姚思仁却没有发现异常,只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等候皇上吩咐。

    “……你们通政使司是怎么搞的?”朱由校心情不爽,自然是逮着谁算谁,先发泄了再说。反正,你们和皇帝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朱由校无理取闹道:“今天的三十一件奏章,怎么尽讲一件事啊?!难道,我大明的官员,都堕落到这种地步了?”

    “这,”姚思仁一阵苦笑,却说不出话来。心想,我又不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那里能管得了这些御史的嘴啊?!可也真的好奇怪,今天的奏章全是弹劾攻讦的,其他的竟然连一件都没有,也算中邪了,只不知是哪位大佬被人记恨下了……

    “算了,算了。”朱由校看姚思仁胡子都白花花的了,就觉得要给自己积点德,不再欺负老年人。“姚爱卿,朕一时心情不好,还请爱卿莫要见怪。”

    “微臣不敢,”自皇上登基以来,姚思仁便天天见驾,有时候甚至一天跑几次,和皇上早就混熟了,说话也就少了许多生疏。如今,见皇上眉头紧锁,知道还是为了奏章发愁,便笑了笑,回道:“臣这就告退,等有了奏章,臣再送来。”

    “如果是弹劾熊廷弼的,就不要太急了。”朱由校没好气的叮咛道。

    “私拆奏章是大罪,臣可不敢。”听得‘熊廷弼’三字,姚思仁心中就是一突,顿时明白了其中原委。便笑着应了皇上一句,缓缓的退出了弘德殿……

    朱由校长吁短叹,在房间内又来回走动几遍后,最终下了决心,“朕还没有临阵换将的打算,也只好对不起了……”。刚提起朱砂笔,却又被朱由校放下,随手指了一个小内侍过来。

    “你,对,就是你。”朱由校吩咐道,“你把这些奏章报了,统统送到魏朝那里去。告诉他,这些奏章让他帮朕批了,只需让他批上四个字,‘无稽之谈’。明白了吗?”

    “奴婢明白,”小内侍重复道:“批四个字‘无稽之谈’。”

    “去吧,”朱由校抬头看看天,觉得此时天色太早,回寝宫找老婆也太过扯淡,便召了日讲官给自己讲课。

    不料,刚刚拉开架势,日讲官尚未讲话,魏朝便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陛下,”魏朝不等日讲官退下,便着急的说道:“这奏章批得怕是不妥吧。”

    “怎么不妥?”朱由校一愣,连忙问道。

    却见魏朝取出刚才的那些奏章,一一指点道:“熊廷弼坐镇辽东,耗费国帑无数,却导致辽东糜乱。陛下虽是爱才心切,也当训斥一二,让他时刻怀有恭谨之心。又怎么不顾青红皂白,就批了这些奏章‘无稽之谈’呢?”

    朱由校愣住了,这魏朝想做什么?想爬到朕的头上吗?……

    魏朝见皇上沉吟不语,更是把奏章送到皇上眼皮底下,“皇上,还是下旨令熊廷弼自辩吧,也算是给他一个告诫;要不,留中也可。只要熊廷弼看了邸报(按照规矩,留中的奏章也要上邸报的),也有所警惕……”

    魏朝正得意洋洋的说着,却冷不防听到一声低沉的训斥,“你魏朝真的以为自己是内相吗?真不知死活。”

    “啊?”魏朝这才发现,朱由校的脸色已是铁青,吓得连忙跪倒,“奴婢不敢……”

    “朕如何决断,自有朕的道理。”朱由校已经拿定主意,便挥手让周围的人下去,然后给魏朝解释道:“熊廷弼何许人也?有才,但极为自负。而自负者,必自卑。朕如今正是用他之时,又岂能伤了他的心,让他不安于位。更何况,”朱由校拍了拍那叠弹劾熊廷弼的奏章,“这些邀名沽誉之辈,一心想着拉下熊廷弼,好成就自己的名声。可这里面有几个是道听途说,有几个是人云亦云。他们是否想过,一旦熊廷弼致仕,后继者改变辽东方略了又该如何。而你魏朝,是否也曾经想过?”

    “陛下,”虽听了皇上解释,魏朝却不以为然,强拧着头道:“这熊廷弼太过跋扈,还是先敲打一下好……”

    朱由校却懒得听魏朝解释,直接喊道:“来人。”顿时,侍卫内侍们便跑了进来。朱由校一指魏朝,“把他压下去,充作南海子净军。”一言方出,周围的人全愣住了……

    “陛下,饶命啊。”魏朝醒悟过来,忙跪倒地上苦苦哀求……

    见众人还楞在那里,朱由校有点不高兴了,呵斥道:“还不快去……”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连忙七手八脚的上来,把魏朝押了下去。

    王安今日并没有来乾清宫当值,可听到魏朝触怒皇帝,被发配充军,连忙进宫来问个究竟。

    “……他太嚣张跋扈了。”面对王安的询问求情,朱由校淡淡的说道,却不肯给出半点转圜。

    王安无奈,只好奏道:“司礼监原本只有二位秉笔太监,魏忠贤又是个挂名的。如今魏朝被废,司礼监无人可用。如何增补,还请皇上示下。”

    “曹化淳虽然有点贪财,倒也比较伶俐,算他一个。”朱由校稍微考虑了一下,又道:“就让他接受魏朝的职务,做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乾清宫总管吧。”

    “张彝宪账目算的好,人缘也不错;而高起潜擅长兵事,方正化为人正直,就补他们三人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吧。”朱由校又点了三人进司礼监,安排妥当后,才问王安,“大伴觉得怎么样?”

    王安仔细盘算了下,却觉得这三人都是宫中比较有才干的,便点头应诺。心中却哀叹道:‘皇上终于长大了……’

    第七十七章 运粮不易

    曹化淳悄悄地跟在皇上身后,进了乾清宫。乾清宫内的摆设还是像以前一样,可曹化淳身份变了,站的地方也不同了。他站在皇上御案的上首位置,像往常一样,悄悄地打量着大群臣,可心中却充满了喜悦……

    见随侍在皇上身边的并没有魏朝,方从哲倒也没有惊讶,只是证明了昨日得到的一个消息,‘魏朝真的坏事了’。虽对魏朝突然被驱逐有些不解,可方从哲却不想理会宫中的那些是是非非。反正,皇上既不是懦弱之君,那些内侍也翻不了天。

    朱由校清了清嗓子,并没有说许多闲言絮语,而是直接问道:“……平息辽东米价之事,诸卿可曾议定?”

    方从哲早已经习惯了皇上开门见山的说话方式,见到皇帝发话,也不给皇帝绕弯子,直接将昨日内阁商议的情况报了上去。“……臣等以为,辽东米价突涨,事出有因,陛下无需惊慌。只需等待时日,辽东米价自然平息。”

    “哦,”见方从哲说的肯定,朱由校不由得便坐直了身子。“这是为何?”

    “启奏陛下,”方从哲侃侃而言,“臣等商议之后,认为辽东米价突然上涨,原因有三。其一,此时正是青黄不接时节。开春之后,夏收之前。百姓存粮已经吃完,但新的粮食却不曾收获,百姓不得不在市面上购置粮食,从而引起米价上涨。此为世间常态,非辽东独有也,还请陛下放宽心思,等度过这几个月,到了夏收时,米价自然回落。”

    “原来是这样?!”朱由校喃喃道,可还是觉得此事难以接受想要出言反驳,却又强忍了下来,只是淡淡的说道:“爱卿接着讲吧。”

    “臣遵旨,”方从哲见皇上脸上不咸不淡的,也摸不清头绪,只得心中叫苦道,‘这个首辅真憋屈,无论内阁做了什么决议,都要我这个老头子出面上奏,真难熬……’可转念又一想,方从哲便庆幸道:‘也亏了当今圣明,明白老臣的为难之处……’

    方从哲定了定心神,继续上奏道:“其二,辽东大雨。大雨之后,道路冲毁冲坏无数,粮车运行困难。而辽东用粮大部,都需要从关内运输,如此便一时接济不上。不过,”方从哲提高了声音,奏道:“臣等已经行文各地卫所官府,令其加紧修路。并派出信使,督促运粮粮车加紧前行。一旦粮队到了辽东,米价必然平息,还请陛下放心。”

    “如此甚好,”朱由校点点头,夸奖道:“诸位爱卿勤勉办差,朕心甚慰。”

    “此乃臣等本分,不敢劳烦陛下夸奖。”方从哲谦让了两句,便继续说道:“其三,大量难民涌入。建虏倒行逆施,大量扑杀抢掠辽人,迫使大量辽人逃离本土,聚集在沈阳一带。辽东经略熊廷弼深体吾皇爱民之心,下令赈济难民,从而耗费大量粮食,造成市面粮价飞涨,以至于惊动陛下,还请陛下见谅。”

    “熊廷弼倒识得大体,”朱由校心中明白,这赈济难民,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否则,这些难民在建虏j细的挑动下作乱是小,影响了辽东民心是大……。思虑明白后,也就不计较熊廷弼无旨放粮之事。笑了笑,对方从哲和曹化淳等人吩咐道:“……熊廷弼是辽东经略,这赈灾放粮也是职责所在。内阁和司礼监都记一下档,别让那些言官聒噪了。”

    众人一阵苦笑,只好大声应诺了。却对皇上出言不逊,置若罔闻。

    虽然听方从哲代表内阁给出了三个似是似非的理由,朱由校却并不觉得满意,而是皱着眉头质问道:“这一阵大雨、数千难民就能让辽东米价飞涨,民不堪言。那么,日后大军讨伐建虏,又该当如何?”

    “这~”方从哲傻眼了,也顾不得君前失仪,扭头直勾勾的看向刘一燝等人。刘一燝也是满脸苦笑,左看看,又看看,却迟迟拿不出一个解决办法来……

    见大臣们左顾右盼,却一个个哑口无言,朱由校心中更是不满,便哼了一声,缓缓地说道:“看来诸位阁老还需要商讨一二,对吗?”

    大臣们的脸更红了,一个个都耷拉着头,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好应付了皇上质问。至于被皇上问倒后是否丢人现眼,却没人在这时计较。反正,自从皇上大婚后,被皇上问的哑口无言,也时常发生,百官都习以为常,

    终于,韩爌站了出来,向皇上奏道:“启奏陛下,非是臣等不能尽心,而是向辽东运粮实在太过困难。还请陛下明察……”其他诸人一听,‘对啊,当今是最会体谅大臣难处的,我们只需把实情上奏,给皇上讲解分明。即使还是难以解决,皇上也会网开一面,不予追究的……’

    主意打定后,众人便抬起头来,等着皇上发问,自己也好脱了干系。

    ‘明察’?朱由校嗤之于鼻,还是听听这些大臣怎么忽悠我吧。“既然有困难,那就讲一讲吧。也好让朕看看,什么样的困难,能难倒朕的阁老。”朱由校略带讽刺的笑道。

    “臣遵旨,”韩爌老脸一红,却也顾不得许多,急急忙忙的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从这京师到沈阳,足有千里之遥,而到辽阳,更足足有二千里之远。路途遥远不说,还道路年久失修……”

    “年久失修就去修路,”朱由校冷冷的打断了韩爌的推脱之言,“朝廷设守土之官,不就是为了上情下达,保境安民吗?这道路坏了,却不知道去修一修,这又算什么守土之官?!”

    “是,是,陛下教训的是。”韩爌连忙应诺下来,又和其他大臣一起躬身应道:“臣等谨听吾皇教诲。”

    “好了,你继续讲吧。”朱由校沉着脸,冷冷的看着韩爌,“把你们的苦衷都倒出来,让朕看看这向辽东运粮是如何困难。”

    “是,是,臣遵旨。”韩爌无奈,却一时找不到接替的人,便苦着脸奏道:“为方便运粮,需造大车,每车可运粮十二石。装车之后,需要有力之士十五人挽运。同时,每个车队还要调拨军丁一千五百名,以都指挥等官统领押运。临边(镇)道路,多遇崎岖,或遭淋雨泥宁,津渡阻碍。人之精力有限,未免沿途耽延失事。还请陛下明察。”

    朱由校粗略算计的一下,一石粮食是125斤,十二石就是1500斤,合计750公斤。这车子载重倒也不少,只是长途运输,必须要配置多名车夫,这也能理解。不过,这运十二石粮食就要派十五个人,还不合一人一石啊?朱由校悲哀的想道……

    见皇上还是沉吟不语,而韩爌已经心惊胆颤,刘一燝便接过话头,奏道:“前番熊廷弼曾经上奏,称其麾下共有兵丁十八万之众,战马更有九万。年耗军饷三百二十四万两,粮食配给一百零八万石。饲养战马还需大豆饲料九十七点二万石,草料两亿一千六百万捆。规模如此巨大,朝廷实在难以支应。还请陛下明察。”

    虽然一直以来,朱由校都知道辽东便是朝廷财政的大包袱,可数量如此巨大,也让他愣住了。别的不说,光这军粮加饲料就超出了二百万石,这需要多少车来拉?朱由校犯了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