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玄幻小说 > 拔剑 > 拔剑第32部分阅读

拔剑第32部分阅读

    ,叹了口气:他们是狂热的,是无畏的,但却总是被人骂为愚蠢的,因为他们自古以来做的都是炮灰脚色,起码在“聪明人”的眼里更是如此。他想起了和酒夫人讨论的那些话,忽然感到了一阵悲哀。不过,四下的眼睛都盯着他,他不能沉默在这里。

    “汉军威武!”,冉强忽然再次举起了剑,大喝道。或许战争的利都让上位者得了,但起码得给这些士卒一些名,虽然这个名不属于他们当中其中的某一个人,但总比什么也没得到好。

    似乎被突然而来的喊声震住了,或许是一时没有听清楚冉强喊的是什么,台上的众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倒是一直随侍的亲卫队长张亮,见机的快,拔出了剑举起跟着大喊:“汉军威武!”。周围的亲卫们下意识的一起拔出了剑:“汉军威武!”

    如梦方醒的众将急忙举起了剑,跟着喊道:“汉军威武!”,口号总是能感染人的,台下的士卒紧随着举起手中的兵器,重复着这四个字:“汉军威武!汉军威武!”

    直到喊声停止,冉强这才转过头来:“景国,你看孤帐下儿郎如何?”

    刚有些不知所措的姚襄,急忙踏前了几步,抱拳:“魏王帐下军士势若猛虎,训练有素。乃天下精锐之师。”,刚众将都在随着高喊[汉军威武],只有他有些尴尬,归附魏王的事情,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石氏还没有亡,父丧还没治,在别人眼里,自己还是羌人,跟着喊[汉军威武],只会落下狐疑。见问道他头上,他有些担忧起是否会让魏王将来心里留下猜疑来。

    冉强笑了笑:“孤心中有个愿望,总有一日,凡我中原汉人,行走四方,必能得天下人敬仰。闻[汉人]名者,天下之贵也。持汉人牒者,就是我中原子民,无论在何方,国必保佑他。”,他本来到校场,是为了提高新建军制[卫]的威信,以便将来推行这种军制时能顺利些。但刚好逢姚襄前来邺城拜见,他这才起了展示军威的念头。

    姚襄听的出来冉强话里的意思,为了拉拢他,常炜老大人已经许诺过可以视清河羌人为汉人,现在冉强再次提起,而且把汉人的未来说的如此动听,更是向姚襄示意而已。姚襄带上了笑:“襄曾多学中原诗书,仰慕中原已久。今能得大王视我羌人为中原汉人,襄深感厚恩无以为报。若大王用的上我,襄愿带部众为大王赴汤蹈火,军前开路。”,他很清楚现在该表什么态,并且趁机隐隐的提出了愿意征伐时为前锋的希望。

    冉强不置可否,只是点了点头:“孤明白景国顾虑,石氏未亡,孤是不会让景国为难的。景国博学多才,带兵有方,实乃天下不可多得的大才。孤有了景国,天下事何愁不定!”,羌人是必须打散的,姚襄想要再继续带了羌人,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安抚的话虽然听起来有些空洞,但高帽子人们总是愿意接受的。

    姚襄抱拳:“大王谬赞了。”

    “木兰,-----来见过景国。”,冉强叫过来了花木兰,见两人相互见礼后,他接着笑道:“木兰和景国都极善用兵,有空可相互切磋。”,他这么做,是想让姚襄见识见识花木兰的用兵手段,有所忌惮。

    姚襄一直想问问邺城有关出兵关中的传言,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见冉强把花木兰叫了过来,不得不把心思转到了这个女人身上:淮南之战他是从细作那里听闻过的,他和邺城的将领不同,他从不认为花木兰那是侥幸。自知道台下就是花木兰刚接管不到六天的人马后,更是如此。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41章 胡(十四)

    “快点!”,一个队头挥舞着手中的刀催促着手下的士卒向城头搬运石块,满脸的短胡象刚硬的猪毛一样,密密麻麻的布在脸的两颊额下,因此应该显得威武的脸庞此时却变的有些惊慌。自从从塞外侵入中原以来,虽然也经历了不少大小战阵,但从没有象现在这么恐惧过。他手下的兵卒里,只有一半是羯人同族,其余的都是中原人,不过这并不是让他感到不安的最大原因,让他不安的是从城垛上就可以眺望到的远处的密密麻麻的大营。

    城外的大营正在埋建,来来往往的民夫和步卒有条不紊的忙着各自的活,一根根木桩被埋进土里,然后用大锤砸实。之所以能离这么远还能看到城外正忙碌的情景,这完全得益于皇帝下令把城外十里范围内的树木全部砍光运进了城里,站在高处没有了山丘的阻挡,让人目力极好。

    城门楼上和楼前都高高挑挂着一面大旗,楼上大旗白色的丝面上用红色的中原字写了一个大大的[赵]字,楼前的大旗上面却没有任何字,而是画了一个黑色的狼头。狼头旗草原上的有很多部落都用它,昔日强大的匈奴人的标志就是狼头旗。不过匈奴人的威风已经过去几百年了,除了昙花一现的鲜卑人曾经举起过狼头大旗外,再没有过什么部落能独享狼头。

    襄国的大赵皇帝石祗,此刻就站在城门楼前的大旗下,脸色有些苍白的了望着远处模糊可见的大营。他虽然一直认为自己是不可多得的领兵将才,但此时他却没有丝毫涌起过趁势冲营的打算,虽然有些大臣极力建言应该趁敌安营防备虚弱之时,派精兵冲击敌营。但却被另外一些大臣反驳了。听起来这是个好注意,他手下的大臣里也不乏熟读兵书的中原人,十分的清楚兵法上的什么半渡而击、趁虚而袭之类的战例,但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领兵去做这件事。

    石祗转头环视了下拥立在周围的大臣们,他看到了大多数人脸上的惊慌,他有些愤怒却又感到无可奈何。半个多月来从邺城的细作那里传来的消息,都证实了邺城在调兵谴将,征集民夫,运输粮草。有些大臣早已经开始怀疑这是针对襄国来的,尤其是在派去邺城的使者被当面呵斥了后,邺城冉闵讨好幽州那个伪帝石琨的迹象已经很明了了。

    手下大臣的提醒,以及细作的回报,尤其是北面幽州石琨的偷偷调兵的小动作,让石祗有些惊慌起来,开始和大臣商议如何抗敌。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邺城忽然又传来了消息:大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派了使者到邺城,意欲联合冉闵合攻称王的氐人。石祗又有些犹豫起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段时间来,清河的羌人姚戈仲竟然对他这个皇帝有些冷淡起来,派去的使者连面都见不到那个老羌。在这个时候石祗是不愿意得罪拥兵邺城的冉闵的。

    “你们谁愿意带兵趁虚前去冲击反贼?”,石祗环顾了下左右,再次询问道,他希望能出现一两个有勇气的大臣,替他分忧。他心里多少有些后悔,邺城的传言说的有鼻子有眼,甚至连派在那里的细作也回报馆驿的确有江南的使者住在里面。他当时这才放下心来,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北面,那里的伪帝才是自己作皇帝的大敌,邺城的冉闵,只不过是想要多点权利罢了,过些日就派人赐封他一个儿子就是了。

    两边的大臣迅速垂下了头,躲避着皇帝的目光。反贼突然发难,面对毫无准备的大赵,一路出邯郸,进击襄国。一路经清河进击枣强。两路都势如破竹,沿途的易阳、广平等城,不是被破就是投降,十日不到就出现在了襄国城下。懂得兵法的人不少,但愿意出城的那个勇夫对阵的却一个也没有。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想想冉闵昔日的战绩,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在野外对阵,除非他疯了,但大臣们和将领们都清醒的很。

    “废物、我怎么有你们这帮没用的废物!”,石祗越看越怒,忍不住大声叱骂道。

    城墙上来往来往的兵卒,持矛挎弓的阵势,多少让石祗感觉到了一些心安。骂了几句后,他住了口,转回头看着城墙和外面的壕沟,坚硬厚实的墙砖一层层的叠硌成有宽又高的城墙,城垛后的兵卒虽然看起来精神不是十分的振奋,但密密麻麻的身影,依旧给城墙增添了不少杀气。连城外的壕沟此时在石祗眼里也变的又宽又深起来。

    “陛下,不如再派人去羌人那里求救一次,想那姚家受陛下厚恩,一定不会见死不救。”,一个大臣了望了一下远处模糊的大营,那里在蒙蒙的阳光照射下,正忙的热火朝天。他觉得不能再这么沉默下去,说点什么话表表心总是好的,这起码比那些沉默着什么也不说的同僚,能得陛下欢心吧。

    “好,那就派你去清河向姚戈仲求救,朕再封他一个儿子为公!”,石祗答应的很爽快,不过他似乎不懂得猜测人心,或许是讨厌猜测人心,顺势就把差使派给了出主意的大臣。

    出主意的大臣显然没有料到这个结果,脸色一下苍白了,这种跑腿的事情,事情成功了自然有大功,但若失败,难免会成为替罪羊。他腿一软跪了下来,结巴着道:“老臣腿脚不便,虽想为陛下出力,只是老臣这腿脚会误了陛下大事。请陛下另择一人。”

    石祗厌恶的看了这个大臣一眼,冷冰冰的道:“那就让人抬着你去!”,说完甩了甩衣服,转身向城下走去。这类大臣他见得多了,只想卖乖不想出力。两侧的大臣和将领们用各种眼神看了看软在地上的大臣,然后急忙跟在了皇帝的身后。只留下城头紧张忙碌着的士卒和寒风。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42章 胡(十五)

    襄国的城墙上,并没有因为石祗的离去而放松下来。对于当兵当久了羯人来说,可以徒手面对一只苍狼,但绝对不愿意面对一个人能轻易杀死象他们这样的几十个人的冉闵。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勇武,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凶残,哪怕是传说的。以前他们并不害怕,反而以此为荣,因为这样的勇士是自己这边的将军。

    但现在,一个正默默想着这些事情的小帅,激灵灵的打了个冷颤,似乎寒风已经撕开了他身上裹的紧紧的皮袍,吹在了他的骨子里。他急忙大声喝骂着手下的士卒加快搬运石块、箭枝等物。他抬头看了看天空,不是很亮,他忽然希望长生天能降一场大雪下来。以前在草原时他从没有这种愿望,因为大雪意味着部落里的牲畜会大量死亡。

    天气太冷了,实际上该干的活,前些日子听到战报后,就已经开始干了,该准备的到了现在基本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现在来回奔波在城墙上的士卒,大多都是在大小帅的指挥下,挪动着石块、箭枝的位置,当然是这些下令人认为合适的位置。不过寒风很快就吹的只动嘴巴不动手的将领们,感到了冷意,不再吆喝,纷纷躲进了城门楼。

    很快城墙头的士卒紧张起来,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跑到自己的位置,持矛抽刀望着了下面。连刚躲进门楼不久的小帅们,也被惊动出来。他们的神经比士卒绷的更紧,他们在中原待久了,早已经失去了死的勇气。

    几匹战马分散着,从城墙远处驰过,似乎是为了示威或者其他,快到壕沟时,猛然拉住了战马,让战马伴随着口鼻中喷出的白气发出了长嘶,扬蹄昂首立在了壕边。马上的人抬头仰望着城楼和城墙,丝毫不惧怕城墙上的长箭。

    城墙上的士卒对下面的散立在壕沟外的骑兵并不陌生,这种举动他们曾经十分熟悉:这是斥候。不过他们没见过举动这么嚣张的斥候罢了。的确,即使是再勇敢的斥候,也没有人敢进入弩箭射程内,除非想被射成刺猬。城头的弓弩手们都有些迟疑,没有人动手拉开手中的弓弩。况且旁边的小帅们也没有下令放箭,或许他们也在迟疑。

    这几个斥候没有停留多久,掉转马头,驰出了弓弩射程之外,停下了马,依旧监控着城头。

    这几个斥候的到来,让想要躲进门楼好好避避寒风的小帅们,感到了紧张。他们不得不留在了城头,注视着下面的那几匹战马的动静。这几个斥候靠的太近了,也表现的太嚣张了,嚣张的异于平常,就因为这样,才让小帅们感到迷惑不解。但没有人下令开城门派人出城追捕这几个斥候,不是不能,是不敢。

    斥候身上的带着一面绣旗,旗上用黑圈圈起了一个[探]字。身上披了一套皮甲,挎着弓箭、腰刀。这并不是斥候通常的装束,通常情况下,斥候们绝对不会打旗和束甲,这不利于速度,无论是查探还是逃跑的速度,斥候除了要求机灵、勇敢外,更重要的是能把情报带回去,而这时候人和马的速度及负担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城头上的一些汉兵,用羡慕的眼神打量着下面那些斥候,他们没有几个认识字,但却都明白那旗上写的是中原字。看看旁边的胡子拉碴的胡人,他们忽然有了种这是中原人在抵御塞外抢掠的感觉,这种感觉他们的爷爷门曾多次在他们小时候,抱着他们唠唠叨叨的提起过多遍,他们感觉到了些迷茫,迷茫为什么自己会和胡人在一起。

    时间随着阳光在一点一点的过去,小帅们看到下面的斥候没有什么的其他的举动,断定这几个斥候只不过是奉命前来监视襄国城罢了。相互商议着继续进入门楼躲躲寒风,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些生活不怕艰苦,顶风冒雪寻找草场的勇士了。

    一阵马蹄声从南面传来,敲打地面的声音很清晰,无论是是城头的士卒还是城下的斥候,都向声音的方向看去。马上的斥候甚至拔出了刀,搭上了箭,虽然敌人从后面过来的可能性很小,但长期做斥候养成的警觉性还是习惯的作好了以防不测的准备。城头的小帅们马上放弃了原先的打算,不得不继续留在城头,和手下一起了望着来骑。

    由于空旷,来骑很快清楚的被能看到的人收入了视野:五匹战马上的人和城下的斥候一样的装束。很明显,又是一批斥候。城下的斥候并没有收起兵器,直到能完全看清来骑的面目,这才把手中的兵器收了起来:这些人他们认识,虽然不同营,但以前相遇的时候也不少。

    前后两批斥候不知道在下面相互交谈了些什么,然后头一批斥候带马向大营驰了回去。只留下后一批斥候,立马在原处,继续抬头盯着城头。看来这是交接任务呢,小帅们心里嘀咕了几句,比起下面的斥候,曾在部落里受人尊重的自己,却连个接班的人都没有。他们彼此商议了下,认定不会出什么事情,遂躲进门楼避风去了。

    时间在寒风中慢慢的过去,下面的斥候已经换了多批,从城头极力了望去,极远的大营似乎已经建造好了,因为本来蚂蚁一般的人夫已经不见了。连中军的纛旗都已经高高的挑挂起来,在寒风中象远处的一片叶子一样来回摆动着。城头的士卒们却不敢松懈,通常试探攻击也会跟着来临。

    天色渐渐的黑了,连城下的斥候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见了。被寒风冻的有些发抖的士卒,从城头向南面望去,已经可以看到火龙似的火把被点亮在黑夜里,看起来象是天上的星星一样,一盏盏的布满了远处。只是或许远的缘故,一个人也看不到了。城上也被下令点上了火把,把城外的壕沟照的亮亮的,让靠近火把的久冻的士卒,感觉到了一丝暖意。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43章 胡(十六)

    黎明的第一声鸡鸣,终于从襄国城内响起,不过伴随着这声鸡叫的,还有漫天象柳簌一样白且轻的雪花,今年的第一场雪终于降临了。象是被唤醒了一样,城内的鸡叫接二连三的从各个角落响起。掩没在雪花中的襄国,开始了新的喧闹。

    城头的守兵,从难熬并且寒冷的夜色中苏醒过来。漫天的的雪花细但却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起的,已经在地上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布,连有些因为发困而打瞌睡的哨兵,从头到脚,全身竟然也覆盖了一片片的雪衣。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穿铁甲,因为没有足够的铁甲让他们这种普通的小卒穿。不过因此逃过了被冻伤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