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6部分阅读

北洋第6部分阅读

福州城内想给总督府找些麻烦的帮派而言只是一个惊奇之外,那么徒手格斗和持械格斗才是真正对他们的震慑。总督府侍卫队主要的任务还是护卫总督府的安全,九八式步枪装备到他们身上不过是对外人起到一个警告的作用,实际意义并不大,但是侍卫队人手一支盒子炮、一柄短刀,不说盒子炮在近身的时候杀伤力强大,就是那些侍卫队士兵使用短刀格斗也让那些帮会成员心惊胆战。

    那些帮会成员自诩也是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他们的装备顶天也就是有两三杆鸟枪,绝大多数都还使用砍刀之类,有些帮会的高级打手也是江湖上的一些武林高手,在他们眼中侍卫队士兵的武功也就算是可以,但是对付一般的帮会成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了。而震慑这些帮会高级打手的便是士兵手中的盒子炮,一连二十响,以侍卫队士兵的枪法,只要跑得稍微慢些绝对是死路一条。

    谭钟麟自然明白儿子安排这场小型“阅兵式”的心意,向他展示才干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侍卫队强大的战斗力来震慑城中那些顽固不化的黑道帮会。谭钟麟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城中的帮会胆敢对总督府的权威挑衅,那必然是一个血流成河的场面,他丝毫不会怀疑儿子会真的对这些帮派下狠手,在子弹和刺刀面前,这些黑道混混什么都不是!

    总督府侍卫队的水平虽然距离谭延闿心中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但是弗里德里希不过是个德军退役上尉,本身能力也十分有限,到现在来看他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而弗里德里希本人也非常厚道的表示出了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太适合再继续成为侍卫队的教官。

    不过谭延闿还是把弗里德里希留了下来,对于这个严肃认真的德国人,他非常有好感,最重要的便是弗里德里希身上的军人气质非常令他赞赏,而且这个德国退役军官也没有现在大多数洋人那样飞扬跋扈,除了不是很爱说话之外,为人还是不错的。就谭延闿的目前所知道的,在中国军队中也不乏一些外国人教官,不过那些外国军事教官出工不出力,纯粹是到中国来发洋财,顺便当把土皇帝的。弗里德里希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是相比之下其勤恳的工作态度远非外面那些外籍教官所能够相比,况且谭延闿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不过不是很成熟而没有提出来而已。

    经过数天的商谈之后,费德勒和谭延闿终于敲定了关于两种枪械的价格——毛瑟手枪和九八式步枪在中国以外的专利授予德国毛瑟武器生产厂,其中毛瑟手枪一次性买断专利费为两万美元,九八式步枪每生产一支付给谭延闿专利费用为一马克;附加帮助引进三套可以生产毛瑟手枪和九八式步枪的机械设备,还有两套无烟火药生产的全套设备,设备价格必须是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并且代为引荐十名德国工程师来负责生产指导;附加条款所需花费由九八式步枪专利费给付。

    毛瑟武器制造公司能够接受这样的交易条款也是破天荒了,不过他们以两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毛瑟手枪的专利,实在是太便宜了。尽管谭延闿非常厚道的表示过毛瑟手枪在欧洲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前途,不过毛瑟公司还是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那你们就准备去撞墙吧!”熟悉盒子炮在欧洲的命运的谭延闿心中暗暗想到,德国人的严谨认真非常值得称道,可惜他们同样也非常固执,注定毛瑟武器制造厂会要在毛瑟手枪上栽跟头,他谭延闿是不会去管的,不过好在这个坑不算大,毛瑟公司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不过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罢了。

    顺便提到的是,九八式步枪将会有一个新的名称——九三式步枪,毛瑟武器生产厂将会在今年向德国陆军重点进行推荐,估计成为德军的标准装备并不困难。费德勒之所以能够非常“大方”的同意这笔交易,也是因为1888式步枪在武装德军所产生的问题的压力,德国陆军非常迫切的在寻求一种可以替代1888式步枪的武器,而九三式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扭转毛瑟武器制造厂的被动局面,还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

    “……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谭钟麟手中拿着一张信纸声音有些激动的念到。

    “组安,你可知这是谁的来信么?!”谭钟麟问道。

    谭延闿摇摇头,不过看老头子的那喜上眉梢的表情便可以想到,这封信的主人来头不小,不会是张之洞或是李鸿章吧?张之洞的可能性最大,虽说历史上张之洞是在几年之后刊发的《劝学篇》,但是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按照张之洞的精神来编写的,也最有可能会获得他的共鸣。

    “这是太后的亲笔来信!要知道现在太后基本上不会亲自写信了,据说太后只用传个意思,自然会有执笔太监来代劳,现在要想见到太后的墨宝可是很难的了,最为难得的便是你的《劝学篇》获得了太后的赞赏,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事情!”谭钟麟笑呵呵地说道。

    “如果在我手上存上个几十年,等孙子辈的人拿出来交给拍卖行,应该会买个大价钱吧!”于谭钟麟所想的不同,谭延闿在想着如何保存这封慈禧太后的亲笔信,按照老头子的说法,慈禧太后的笔迹应该比乾隆那种滥大街的书法要少多了,等个百八十年也是个天价文物呐!当然这种想法也只是在谭延闿脑海中这么一闪现而已,他是绝对不敢当着谭钟麟的面来说的,否则尽管是他的儿子,保不定会受顿皮肉之苦。

    “这还是父亲安排的好!太后居然是第一个发信回来的人,等了这么长时间,孩儿还以为没有戏了呢!”谭延闿笑呵呵地说道。

    “虽然多等了两个月,但还是值得的!太后在信中说已经发下上谕,要求各省督、抚、学政人手一部颁行天下,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谭钟麟高兴地说道:“若是真的如此的话,想想你今年六月要参加乡试,这举人功名现在看来不过是举手之劳!”

    谭钟麟早就和谭延闿订好,今年去参加乡试,看看能不能考取举人的功名,若是不顺利的话,那也好积累经验以后再图。大多数读书人都是在取得秀才之后,轮上乡试的机会就去尝试,有的运气背到极点的读书人,一辈子也就停留在秀才这道坎上了,要命的是这种背到极点的读书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自从有了这科举考试制度后,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遵从一个规律来的——越是年轻考试晋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学政不喜欢年老的考生,要趁着年轻多进行尝试,没准也就过了。十八九岁中秀才算是比较早的了,如果快到三十中秀才,那乡试基本上也就不用再想了,运气好的能弄个举人,想要再进一步那可能性将会无限趋于零,想想一个四五十岁的人才考上进士,就是朝廷也是脸上无光。

    谭延闿知道谭钟麟的话应该不会错,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慈禧太后更加有权威,表面上皇帝已经亲政,但是他却知道几年之后慈禧太后在戊戌政变中证明了在中国没有人能够比她更有权威——连皇帝都可以幽禁,在中国她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她那句经典名言“有谁让我一时不顺气,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顺气!”,彻彻底底的勾勒出了慈禧太后的权势有多大。

    谭延闿在慈禧太后眼中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是对于谭延闿来说,有了慈禧太后的肯定,那科举考试路上还有谁敢阻拦他?!谭延闿对科举考试并不热衷,说实话,尽管他现在记忆力已经不是用“超群”来形容了,但是考科举这东西可不是仅凭着记忆力就可以解决的,要是一路靠到进士,那真是比后世中国在高考中考进北京大学还要困难的多。想到前生的时候,他居然从湖南的小山村中奇迹般的考进北大协和,而考科举不是你的分数高就可以过关,这里面的人为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而慈禧太后对他的评价恰恰可以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甚至有可能就算谭延闿考不上,只要主考官不是那种一根弦的货色,就是想办法也要让他过关——这就堪比科举考场上免死金牌,只要不过分,一路到底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不过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至少谭钟麟还没有这个面子,慈禧太后虽然喜欢听马屁话,不过也从来没有见过她公开对某个大臣的儿子这么赞许过。慈禧太后的眼界可高得很,能够在数十年前就可以为同治皇帝批改奏折,其后又把持朝政到现在超过三十年,她本身除了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强硬的手腕之外,自身的才学也不输于手底下的大臣,单单是谭延闿所看到老宅赐书堂的那九个福字,其书法功力就已经强出很多人了。

    谭延闿的《劝学篇》内容完全是自己所做,不过是结合了这个时代的政策弊病和社会危机加上他的见识搓合而成,除了以张之洞的“中体西学”为中心展开策论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便是“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他认为慈禧太后之所以对《劝学篇》这么赞赏,无非还是后者。在谭延闿看来要想在这个时代活的非常滋润,行事的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便是结果,尽管他自己读《劝学篇》的时候都有些作呕,但是人家统治阶层爱听这论调啊,就是明摆着拍他们的马屁又如何?重要的是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赞同,能够让洋务派们遵循这个原则的框架内做起事来约束更少一点。

    “组安,现在你就准备一下,过上几天便启程回湖南长沙,一方面可以早些到达长沙来准备乡试;另外也可以回湖南会一会当地的名流。以为父的估计,这次乡试对于你来说应该是垂手可得,不过你从出生到现在在湖南待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才一年,毕竟那里才是我们谭家的根本,多些时间和当地名流交往一下也对你的前程有莫大的好处!”谭钟麟笑着说道。

    谭延闿有些疑惑地说道:“父亲,太后既然发下上谕来推广《劝学篇》,对此孩儿也以为如果在乡试中正常发挥的话,那得到举人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不过除了太后的来信之外,其他朝中大臣就没有反应了么?翁同龢、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等人他们会对此有何看法?”

    谭钟麟微微笑道:“翁同龢和李鸿章是因为路远,你在完成《劝学篇》之后,为父随即就将此寄往京城上呈太后御览,至于翁同龢等人他们还要晚上两天。不过就距离上来看,张之洞和刘坤一的信件也应该返回来了,不过他们两人行事向来谨慎,尤其你还处在少年,他们更不好对此做评价,这在一方面也是在爱护你,除非是太后的公开赞赏,这些人哪个没有两三个仇家,就是他们之间还是恩怨复杂……”

    谭延闿这次回湖南长沙去参加六月份的乡试,谭钟麟对此非常看重,和前年儿子来福州不同,这近两年的时间里,谭延闿闹出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戒毒丸更是引起了别人的仇恨,要是像以前那样让谭延闿身边就这么两三个仆人回长沙,谭钟麟心中还真放心不下。本来已经接管总督府防卫的侍卫队从中又抽调出六十人,这些人专门是在路上来护送谭延闿回到长沙的,也只有让侍卫队护送儿子,谭钟麟才会感到放心一些。

    说实在的,这六十名训练有素的侍卫队来护送谭延闿显然是有些小题大做了,不过谭延闿也正好用这个机会来检测一下侍卫队的战斗力——上次从湖南到福州的路上,他就没有少听说途径各地有山贼啸聚山林的事情,还害得他多走了许多冤枉路,这一次他就不打算绕远路了,径直走过去,若是有那伙不开眼的山贼敢来打他的主意,那就不要怪他谭延闿心狠了。

    这一次,谭延闿一行六十余人化装成一个商队,里面全是福建的土特产,当然还有几箱实打实的白银。福建的土特产是总督府帮助采办的,之所以这么安排,谭延闿也是想引诱那些途径的山贼来上钩,当然这些东西也是谭延闿到达湖南后所需用的礼物。等他到达湖南长沙后,要去拜访一下当地的名流,最重要的还是他的老师王闿运。当然在考试完毕后,谭延闿还要去一次湖北,到那里去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后便是去安徽安庆,在那里他将会去拜访两江总督刘坤一,这么多重要人物都需要去拜访,这礼物自然是不能够少的,谭钟麟也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特别的进行了嘱咐。

    第十五章 婚事

    可以说谭延闿这次去考乡试的行程安排的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王闿运是谭钟麟最为敬重的人,而张之洞和刘坤一都是封疆大吏,同时也是历史上留下自己印记的人。谭延闿在面对谭钟麟时间长了,加之又是父子关系,所以谭延闿并没有感觉到谭钟麟作为总督有什么的,至少他在闽浙总督府的幕友堂中是核心人物,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他也可以当得了半个闽浙总督,但是一想到他将会面对张之洞和刘坤一,心中就不知不觉的加快了心跳。

    无论是王闿运也好,还是张之洞、刘坤一这等封疆大吏也罢,这些人在他的行程中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另外一个人——江西布政使方汝翼,他谭延闿未来的老丈人!五年前谭钟麟因为眼疾非常严重,已经开始一道接一道的上呈奏折,希望能够罢去他陕甘总督的职位好回家养病,结果清廷对此一直没有应允,只是派遣医生前来为他治眼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当时任甘肃学政的方汝翼和谭钟麟交好,他们本都是在翰林中的同僚,不过方汝翼入翰林比较晚,两人相处不到一年,谭钟麟便去杭州任知府了,不过他们两人一直保持联系。方汝翼携带全家来看望谭钟麟,就在那个时候两人为谭钟麟和方汝翼的女儿方榕卿定下了婚事。

    附身谭延闿的冯文郁自然从谭延闿的记忆中清楚此事,他自己也觉得挺好笑的——前生的时候三十多岁都没有结婚,转生之后没有想到又要不到十八就结婚。谭延闿记忆中的方榕卿还不过是个十岁的小女孩的形象,比他小一岁,虽然已经五年过去了,但是想到十来岁就结婚,他心中总是觉得有些别扭。不过这桩婚事是绝对不可以推辞的,方汝翼现在是江西的布政使,藩台大人,官阶仅比谭钟麟矮了一头,先不说别人的想法,就是老头子也不会同意。这可不是百年以后婚姻自由恋爱的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老大,谭延闿和方榕卿在这件事上是没有权力的,尤其是双方长辈都是官宦之家,又是大清有头有脸的高品级地方大员,哪里容得他们做主?!

    不过谭延闿唯一比那些包办婚姻的人强一些的便是他好歹还见过自己的新娘——尽管那个时候新娘才十岁,不过现在马上又要见面了,好歹也可以培养一下感情。谭钟麟和方汝翼订下的婚期是两年以后的三月,那个时候谭延闿正是十八岁的年龄,而方榕卿十七岁,在这个时代虽然不算是“早婚”,但也到了必须该结婚的年龄了,他们都是官宦之家,拖得太晚对谭延闿的发展不利,尤其是方榕卿的结婚年龄都显得有些大了,对方家的影响更甚。

    谭延闿带着谭钟麟写给方汝翼的亲笔信,信件的内容他早就知晓了——推迟婚约数个月。这完全是为了谭延闿的前途着想,这次去湖南长沙考乡试,谭延闿过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问题,谭钟麟的意思便是趁热打铁,后年直接北上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乙末科会试,视会试的结果来看晚婚的日期,不过不管乡试的结果如何,他们两人都要在后年的下半年完婚。

    谭钟麟估计推迟完婚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在这个时代男人的功业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谭延闿能够在科举考试之路上一路过关斩将得到所期望的功名,那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方汝翼也是功名场上搏杀出来的进士,未来的女婿要是有上进心,他不会不同意。其实谭延闿就算过了会试这关当年成婚也是很紧张的,会试过完后面紧接着便是殿试,一轮忙活下来没有三个月是不可能的,如果顺利成为进士出身,当年还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