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51部分阅读

北洋第51部分阅读

廷诸公愚不可及看不清形势,可怜大清错过一次又一次机会!”

    谭延闿说道:“王爷不用为此太过难过,只要去做总是会有一番功业的……如果按照晚生的想法,列强两大集团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的时候,那也就是我们推出自己来修建这条铁路计划的时候了。晚生以为现在不宜声张这个计划,免得列强深悉真伪之后联手阻碍,横生枝节……另外便是积极做好修建铁路的准备,詹天佑那边已经去考察新易铁路了,等过段时间之后他还要延着卢汉铁路原计划的修建路线走上一趟,以考察铁路修建沿途中的地形地貌;汉阳钢铁厂整顿已经过半,各种技术人员已经配齐,从英国订购的三套马丁平炉其中有一套已经开始装船,拜张香涛将铁厂安排在长江边上所赐,很快便可以运抵到汉阳安装,如果所料不差的话正好可以赶上明年卢汉铁路开工……”

    恭王奕訢说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卢汉铁路当初在计划之时,张香涛曾经估算需要四千万两银子需时五年建好通车。如果这么算的话,每年平均下来也要八百万两银子之多,昔日阎敬铭执掌户部之时,废数年之功令行节俭才为朝廷省下了约八百万两,现在朝廷恰逢新败,赔款日人三千五百万两……如果现在朝廷开工卢汉铁路,这就使得已经非常困难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而且在户部说话的还是翁书平……”

    “王爷所疑虑的是不是朝廷恐怕拿不出修建铁路的银子来?而翁书平也会因为个人私怨阻止朝廷向外国银行借款?!”谭延闿问道。

    “不是‘恐怕’,而是一定拿不出来!组安你也是经过一些事情的人了,朝廷有多少家底你还不清楚?现在唯一的好处便是西边那位的大寿算是过去了,每年朝廷在财政上也可以多少喘口气,就算背上三千五百万两赔款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两淮盐政那里几年也就还清了……按理说这修建铁路也可以借款,但是翁书平这里若是不点头,谁还能够从户部这里弄出银子来?数年来连合肥都深受其害,北洋水师乃国之干城都将如此,那更不要说是铁路了!”恭王奕訢多少有些苦恼地说道,十年未曾主持政务,身上的疲累不说,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心已经冷了,眼下谭延闿所说的中国人自己来修建铁路以振民心,多少也是让他振奋了精深,可是没有银子哪来的铁路?!

    “晚生倒是以为这修铁路的银子要比工程师好办的多,既然工程师我们都不愿意用外国人,这借款修铁路就更不足取了,这同样也会让列强有干涉铁路修建的借口……至于银子的来源,晚生也想过王爷所说的这些困难,说到底这铁路也和其他洋务实业是一样的,晚生主张将卢汉铁路办成商办——向民间集资按照出资多少变成股份成立铁路公司,朝廷可以用十五年到二十年的铁路经营权交给这家铁路公司,然后铁路公司来承担卢汉铁路的修建工作,朝廷可以一文钱不用出,这和向外国洋行借款是一般的……”

    “变成商办?!”恭王心中一突,不过对于谭延闿对“商办”情有独钟的做法,他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可是这可不是价值几百万两的汉阳钢铁厂,而是广工程预算便高达四千万两的大铁路,天下间谁能够将其吃下来?!

    “晚生的建议是通过向民间公开招股,集合众人之力合办卢汉铁路公司……晚生初步计算过,一旦卢汉铁路修建完毕通车后,每年可以有一千万至一千两三百万两的营运额,刨除各种成本亦还有六七百万两的收入,而十五年的经营期对铁路公司而言刨除四千万两的修建费用之外,应该至少有三千万两的总收入,这便是吸引商人入股之所在。当然朝廷也可以在这十五年经营期间,如遇到战事则铁路公司必须以朝廷利益为重,为运输朝廷的兵马粮草让路……同样在朝廷财政好转后,可以与铁路公司董事会展开谈判,或是收购董事会成员中的股票占有一定股份坐享其利,或是可以通过一部分让利全资收购铁路公司……”谭延闿说道。

    恭王奕訢听后眉头舒展了一些说道:“组安,你这个想法可真是够惊人的,不过本王对能否集资四千万两还是挺有疑虑的……合肥办洋务实业,官督商办的也不少,这募集股票的做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

    “王爷,李中堂所创造的‘官督商办’,其实说穿了就是洋人国家中广泛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制度,这也不算什么创造,在历史上我们也曾有过合伙办商号的记录,不过就是没有洋人发展的这么完备罢了。中堂的官督商办事实上是对商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晚生采用商办的方法要好于中堂的官督商办之法……”

    “难道官督商办不好么?”

    “中堂用官督商办已经几十年了,王爷多少也清楚一些,王爷认为这法子好么?!既然是办工厂,工厂在用人、理财和业务经营方面几乎都是需要遵照李中堂或是负责管理工厂官员的意思,由总办、会办或是帮办来经理,但是这些人又都是中堂或是衙门中的人。可以说商人在出了银子之后,除了有资本所有权和按年领取股息、负责承担负债责任之外,既失去了股金的支配权力,又不得过问局事。中堂大人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还有无数的头衔,这么多事都需要去做,自然无法整天盯着这些工厂,这就给下面的人下手的机会,所以一些官员认为官督商办是个美差,竞相争夺……假如换过来,如果我们是商人,您说您敢入股办工厂么?!”

    恭王奕訢被谭延闿的话问的一愣,笑着说道:“命由他手,本王虽不是商人但也绝对不愿意吃这亏的!”

    谭延闿笑着点点头说道:“晚生也是有几个厂子的,不过这些厂子都是交给其他股东来打理,晚生之时排个信得过的人在其中监管财务用度,再者说来这些商人也害怕晚生会抄了他们的老底,自然也就不敢糊弄晚生。这些商人祖辈都是以经商为生,在经商上晚生是拍马也赶不上他们的,由他们来经营晚生绝对不干预他们的行动,这样一来为工厂赚钱也是为自己赚钱,他们自然会努力想办法将工厂办好了……”

    恭王奕訢点带你头笑着说道:“那卢汉铁路公司组安是建议本王采用这种方法了?!”

    “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将商人的资本招揽过来,若是官督商办,一下子就会把商人们给吓跑了。一旦朝廷用人不当,派了一个喜好贪墨之人,那股东在熟悉之后也必然会抽回资金,这铁路公司同样也办不下去了……晚生以为王爷在推动卢汉铁路这件事上,不妨试试新的方法,以后也好做朝廷之表率,不然朝廷办一个厂子就亏一个,弄得跟张香涛的衙门工厂一样,到最后只有变卖一条路了……”

    官督商办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一个创举,不过李鸿章也敏锐的感觉到若是民族资本势力趁此机会强大起来,难免中国不会赴西方一些国家资本主义革命之后途,所以才弄得官督商办的工厂企业跟一个衙门似的,最主要的职位全部都是李鸿章的淮系所把持。本质上来说李鸿章和张之洞办洋务是没有多少区别的,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过李鸿章比张之洞更加幸运,他继承了曾国藩的遗产还笼络了大量的洋务人才,虽然这些洋务人才如罗丰禄等人最后也贪,但他们至少还有分寸,知道把厂子办好了适当的贪,这样才可以细水长流,还能凭此受到李鸿章的赏识,政治上更进一步。至于张之洞那里就是一群蛀虫了,不仅他可以依靠的洋务人才远远少于李鸿章不说,张之洞本人的性格有些刚愎自用,更加剧了手下的洋务产业分崩离析的境况。

    “李鸿章想要抑制的就由我来释放好了,这民族资本势力越来越大对于以后的变局也是好处多多,同样也可以团结这一新兴势力为自己所用,这可是重要的政治资源,以后对付盛宣怀的时候下手也就容易多了!”谭延闿在心中暗自想到。

    “这卢汉铁路的设计施工、筹集资金还有今后的运营,这些问题组安你都和令尊及张香涛商议过了么?”恭王奕訢问道。

    谭延闿听此心中知道恭王奕訢已经心动了,便如实回答道:“晚生曾与家父细细商量过此事,王爷也应知道家父曾与左帅交好,左帅曾经办过兰州织呢局,可惜以失败而告终,是以家父为官数十年不曾办过洋务。不过家父对此倒是很支持,认为可以试一试……至于张香涛,晚生也曾面谈提及过,不过张香涛对于商办在心中还是有些抵触的,晚生已经委托收购汉阳钢铁厂的人不时面见张督,施展那水磨功夫好让他改变主意,现在辜鸿铭已经回湖北了,也是晚生拜托他多向张督说明……”

    恭王奕訢笑着说道:“组安,你可真是对卢汉铁路下足了功夫,他日若是真的能够顺利办成此事的话,张香涛虽有建策之功,但首功还是你的!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办成的,本王还需多多思量,当然也要联系更多的大臣来赞同此事才可……”

    “一切都指着王爷做主,晚生权当跑腿联络,自是不敢居首功,只盼他日铁路能够早日建成,中国能够真的富国强兵,终有一日会驱逐列强复我国权!”谭延闿躬身说道。

    恭王奕訢听后也是志得意满地笑了,对于谭延闿这个年轻人,他当真从心里面是满意的很。

    “富国强兵、驱逐列强是真的,但是到底是不是为你满清王朝那可就另外一说了,说到底还是看谁的本事高,鹿死谁手尚不可知,不过这个腐朽懦弱的朝廷绝对是要推翻的!……”谭延闿心中暗自思量着……

    第一百二十章 未来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五,谭钟麟上奏请修新易铁路,供皇室祭祖之余还可便于生民利……初八,皇太后和皇帝下旨准奏,户部酌情拨款六十万两……

    出于试探各国列强的缘故,谭钟麟事先抛出了新易铁路由英国人金达来负责修建,结果第二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便接到了法国公使的抗议。法国公使的抗议之后,英国公使窦纳乐表示了不满,但随即俄国和德国公使也表示了反对意见,并且同时驳斥了美国公使林董的由美国来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议。

    新易铁路不过是一条全长不过四十多公里,但是加上连接旧有铁路从京师出发走完全程是一百二十公里——就是这么一条在铁路公里数不过一百公里的铁路各国列强看来都需要大打出手,无论是恭王奕訢还是谭氏父子等人心中都很清楚,长度远远超出新易铁路数十倍的卢汉铁路将来会引起怎样的风暴。

    不过十天时间,等各国列强都摆明车马后,恭王奕訢在总理衙门向各国列强表示将会让北洋大臣谭钟麟酌情派出中国工程师来修建这条铁路——三天后刚刚从高碑店赶回的詹天佑便闪亮登场了。谁也不会意识到,这个现年三十四岁的中国铁路工程师将会从小小的新易铁路走向中国铁路第一人的辉煌历程,这个名字在未来的数十年后,紧密的和中国铁路联系在一起,直到他本人去世为止,他对于中国铁路的影响还在漫长的日后持续着。

    随着新易铁路的开工建设,卢汉铁路开工的呼声也是日益增长,各国列强便将小小的新易铁路抛在了脑后,开始全力争夺卢汉铁路建设的主导权,而作为列强在华的经济主心骨——银行也开始行动起来。修建铁路无疑需要贷款的支持,而此时在中国银行业的巨头汇丰银行在华的利益已经让各国列强都红了眼,同时英国因为有汇丰银行来执行一些它不宜出面的事情,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收益。

    此时卢汉铁路尚还停留在纸面上,朝廷上下对此还众说纷纭之时,各国列强已经意识到必须在中国开办银行以便利于执行本国的金融政策,虽说不敢和汇丰银行这样在华经营数十年的老牌银行相比,但至少也要达到可以完成其交付任务的规模。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一时间各国都有在华开办银行的想法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最让谭延闿感到担心的便是俄国公使喀希尼前来拜访谭钟麟,希望俄国能够在华开办银行同时也请清政府入股合作经营。这种担心并不是凭空而来——这是谭延闿前生在天津暂住时,天津证券公司是一座极有风格的俄罗斯式建筑,就在他的居住地附近,兴趣之下也多少了解了一些,才知道这幢建筑是俄华道胜银行的原址。

    对于俄华道胜银行的历史谭延闿并不清楚,但是他却知道前生和俄华道胜银行同时代的外国银行都称呼它为“可怕的俄华道胜银行”,能够被冠以“可怕”二字,那就非常有说法了,就连外国在华银行的老大汇丰银行也没有被冠上这种称呼,可见这个俄华道胜银行肯定做过某些事情,可惜他并不清楚。

    到底喀希尼拜访老头子提议俄清共同经营一家银行的提议,谭延闿不知道这家银行到底是不是他印象中的那个俄华道胜银行,但是这个时候他也能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道——包括汇丰银行在内,中国还没有中外合资的银行出现,而汇丰银行代表着典型的外国在华银行,它们都是为了本国在华执行特殊的经济、政治任务,推行殖民措施的得力工具。不过正是由于这样的出发点,这些外国银行都是各国的“专属工具”每家银行的脸上都印着自己的国旗,而且活动范围也都是固定的,深受洋人之苦的中国人只要知道内情是绝对不愿意和它们发生任何交集,就算是清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宁愿选择票号也不愿意和银行有接触。

    如果这家俄华合作经办的银行一旦成立,那就开了一大创举——它将会成为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中国的爱国商人对它不会有偏见,而清政府以后碰到借款这样的事情如果需要银行的话,那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自己入股的银行,毫无疑问这家俄华合资银行将会成为首选,以后就不是汇丰银行一家说了算了。

    这家还在筹谋中的俄华合资银行毫无疑问也会对卢汉铁路形成威胁——准确的说是对谭延闿心中的计划产生巨大的威胁,有了这家银行的资金支持,清政府应该很容易从中取得足够的贷款,那自己控制卢汉铁路的计划岂不是要蛋打鸡飞?!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罢了,最要命的便是这家计划中的中外合资银行的控制权到底是掌握在中国手中还是俄国人手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依照谭延闿对近代史的了解,这家合资银行的最终控制权毫无疑问的将会掌握在俄国人手中,也就是说俄国人可以通过这家披着中外合资羊皮的俄国银行来实现插手卢汉铁路的目的!

    “俄国应该拿不出这么多创建给卢汉铁路提供足够贷款的银行资本,如果说按照组安的想法,那这家银行最起码能够贷出四千万两的贷款,就算卢汉铁路修建时间有五年,每年贷款按照理想状况平均下来也由八百万两,这就是说要想让这家银行开门,至少也要有一千万两银子的资本才可以。不过据我所指,从光绪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光绪十九年,俄国一直都在经历着大饥荒,考虑到俄国人还要修西伯利亚大铁路,还要维持正常的国家财政运转,俄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五百万两银子——这起码是控制银行的最低标准了!”寇青说道。

    “你是说俄国前几年正在经历大饥荒?!”谭延闿有些惊讶地问道。

    寇青点点头说道:“我在欧洲的时间比较长,早就知道这件事,俄国为了从别国购进足够的粮食,已经向英国和美国借款了,欧洲的粮价也为此上涨了不少……”

    谭延闿听后用手指敲敲桌子,想了一下说道:“不管怎么样,一定不能让这家银行成立,否则它对卢汉铁路将会造成巨大的威胁……俄国经历了大饥荒之后债台高筑,但并不代表它就没有这个能力来建铁路,尤其这条铁路配合正在施工中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朝鲜的出海口进入渤海湾在天津上岸,就可以轻松的借助卢汉铁路深入中国腹地,这种便利不是英国人的海运外加长江河运就可以比拟的。为了扩大在华利益,俄国人很?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