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91部分阅读

北洋第91部分阅读

    什么突然改变了注意,用原本购进龙威的八十万两银子敲定了两艘老舰,但是却提前交付了所有的战舰款项,其中也包括了靖海级装甲巡洋舰的款项,尽管这艘战舰还在船坞里面。

    龙旗号战列舰服役于北洋海军的意义并不是仅仅做为一艘可以抗衡日本战列舰的北洋旗舰,中英海军交流的回暖作用下,经过谈判按照合同,在五个月后,龙旗号战列舰的相关图纸将会交付给中国。以中国现有的技术能力而言,建造龙旗号战列舰似乎还是非常勉强,除了装甲之外,龙旗号战列舰在火炮、动力等方面对旅顺造船所和整个中国重工业都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很多都需要进口。

    谭延闿是绝对不会满足于进口的,他的目标就是自造战舰,在技术上趁着世界各工业强国还没有加大封锁之前,紧跟时代潮流——尽管在这个时代,技术进步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海军战舰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直接奔向淘汰。以谭延闿的估计,就算英国人的无畏级在最近五年内出不来,用不了三年,龙旗号战列舰就会成为一艘过时的战舰,唯一的办法不是加紧订购,也不是强令旅顺造船所建造同等战舰,而是加快速度吸收龙旗号战列舰的相关技术。

    无论战舰更新有多快,只有其中的技术才是真的,如果不是北洋海军造舰经费有限,北洋府库不能光明正大的充进旅顺造船所,谭延闿很希望能够在英国海军的扶植下引入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在旅顺造船所仿造龙旗号战列舰。这样的话不仅可以一次性解决旅顺造船所的开工问题,更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吸收消化相关造舰技术。

    根据英国最近因为法国新出现的高爆弹药而加强战舰装甲防御能力的情报,谭延闿通过法国驻华公使与法国达成了一笔价值五十万英镑的专利交易,将会在天津机器局保定火药分局引进法国的高爆弹药生产线和生产工艺,专门为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提供高爆弹药。这笔交易是不通过北洋官方的,而是谭延闿与法国的私下交易,费用将会从美国的银行来完成。

    之所以能够如此容易的达成这笔交易,无非是谭延闿手中掌握的无线电技术再次升级,无线电电报机的传输距离达到了三千公里以上,已经可以满足商业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在军事方面的意义。不过谭延闿并不向上次交易那样便宜法国和其他列强国家,相关技术专利只注册并不买卖,而法国提出的附加条件便是购买五部无线电电报机。

    个人太强,国家太弱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谭延闿自然知道法国人心中的算盘,可是他是绝对不会出让无线电的任何相关技术专利的,他相信法国或是其他国家纵然能够一时从中得到好处,只要他手中紧握着这些专利,总有一天它们吃进去都要给他加倍吐出来——国家的强大!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武卫右军完成扩充整编两镇又一混成协,每镇一万三千人,混成协为六千人。不仅如此,在刚刚完成扩编武卫右军之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谭钟麟上书,直斥河防营、绿营、军港守备营等旧式军队作风散漫,战斗力低下,要求依照新军重练。自此朝廷准许这一奏章之后,谭延闿终于可以动手真正掌握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所有的军队——在打着重练兵勇的旗号下,北洋新军出身的军官开始四散分布到三省军队担任各级军官,名为训练军队,实则掌控军队。

    由于旅顺、大连湾也属于北洋海防范围之内,所以在征得病榻上的刘铭传同意之后,旅顺守备营扩充到八千人,新设大连湾守备营四千人,旧式军队完全撤出辽东半岛海防。

    至此北洋新军开始了第一步大扩散,除了京师一万五千人的步军不属于谭延闿控制之外,三省外加辽东半岛海防,他手下控制的军队可以达到六七万之多。当然经过这次大扩散之后,北洋新军自身的质量也因为抽调了大量的基层军官而下降了不少,况且扩散归扩散,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和掌控军队,这都需要时间。

    即便如此,谭延闿对这样的扩充速度还是非常满意的,用不了一年,至少三省之内的军队调动就不会像以前这么麻烦了,而到现在就算北洋新军主力武卫右军因为扩散而造成质量下降,但这两镇又一混成协无论在训练、装备等各个方面都是现今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陆军。中德胶州湾事件让这支军队第一次露脸,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外军事冲突中最强悍的军队,不仅自身损失忽略不计,还俘虏了一千多德国陆军俘虏,这个成绩更是中国军队还没有过的。

    可能也是新军强大的战斗力使得清廷终于痛下决心开始大规模训练新军,要想保住满清贵族留下来的江山,新军是不可或缺的。数十年前德国战胜法国,德国陆军开始为世界所推崇,在中国德国陆军更是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虽然新军战胜德军,还没有夸张到中国陆军变成天下第一的地步,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胜利不仅极大的振奋了民族气势,更让所有的人将保住国体不受外辱的希望寄托在这支新建陆军身上。

    军官是谭延闿控制新军的重要途径,所有的军官任命都是他一手调整的,在胶州湾事件得到解决之后,原本打算中断学业回国的德国军事留学生又重新返回学校学习。一开始谭延闿打算将胶州湾事件的军事冲突部分打成持久战的,没有想到双方军事冲突不过才一个下午便解决战斗,这也为谈判桌上的斗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以谭延闿没有让所有的留德军事留学生全部回国,在战后继续完成学业。

    新建陆军所有的高级军官必是出自“留德士官系”,而留德士官系基本上都是出自谭延闿的总督府侍卫队。谭延闿需要这些留德士官系的协助,但也在频繁的更换他们的职位。在留德士官系中并没有明显的疆域划分,当然第一批总督府侍卫队由于是在谭钟麟闽浙总督位子上成立的,所以浙江、福建的人比较多,但就这样也没有占有绝对优势,所以还没有存在士官系内部分裂的迹象。

    老北洋海军内部的福建派系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让谭延闿非常顾忌的,海军已经想法子在解决这个问题,等着出身天津和威海卫海军学院的学生毕业服役于北洋海军之后,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陆军是谭延闿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是绝对不允许军队内部有任何派系之分的。

    借着部分地域招收军校学员和频繁调动其职位两大手段,新建陆军内部对于自己的上级根本没有太多的接触,也没有来得及在军队内部拉帮结派。不过这样的方法要求军队素质极高,任何一个将领在接手这支军队之后都能够快速掌握军队进行作战,北洋新军目前自然无法达到这个标准,但相对于来自内部的分裂,谭延闿选择了降低一定的战斗力来换取团结——北洋新军上下全部以谭延闿为首脑,只有他的命令才是最高命令!

    如果说日本的扩军速度是受到北洋海军的刺激,而谭延闿的扩军速度完全是受到康有为的刺激——他虽然没有参加代皇帝召见康有为,但通过荣禄他也大致了解了那天的情况,因为对康有为的不满意,荣禄愤而半途退席,刚毅也随同离去,只剩下翁同龢与其他两位大臣似乎还非常感兴趣。这是翁同龢操作的结果,不过事后并不像谭延闿所想象的那样,康有为再次受挫,反而光绪皇帝赐康有为总理衙门行走的职位,最要命的是专折奏事权——康有为现在虽然还挂着六品官衔,光绪皇帝似乎受到阻力不能接见他,但是有了这个专折奏事权,接见和不接见有什么区别?

    谭延闿已经预见到康有为在大清政坛上的崛起已经是势不可挡,在那个“专折奏事权”的背后,就算没有翁同龢,或是翁同龢有意阻拦也没有用,二十多岁年轻的光绪皇帝是绝对忍受不了康有为那慷慨激昂的奏折的。

    “慷慨激昂管什么用?最重要的还是面对现实,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你还能够发动军事政变来给慈禧太后予以政变的借口么?!”谭延闿手中掂量着《上清帝第六书》喃喃的自问道。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对于谭延闿而言,他是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放在别人身上的,这倒不是说他想要学袁大头用别人的鲜血来铺就自己的成功之路,而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变法派和守旧派相持多长时间的问题。

    第二百一十三章 皇权

    历史上那场着名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天左右,据说是光绪皇帝受到了甲午惨败、胶州湾、旅顺港被占的刺激,“不肯做亡国之君”不顾一切的发动变法。根据前生的记忆和此时谭延闿为官的经验看来,“不肯做亡国之君”未必是真,“不顾一切”夺回皇帝所拥有的权力才不是假的。

    当然这都是谭延闿的猜测,在这场变法中唯一让人值得称道的是变法派内部到没有出现像熙宁变法那样的内部争权夺利迅速腐化的现象,也许是时间太短的缘故,也许是他们真的很真诚的投入到这场变法当中。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很少有跳出几千年的皇权治乱循环来看待中国和世界,国外的孙中山算一个,国内还有一个潜伏的天生叛变者——谭延闿本人。读着四书五经满脑子的伦理纲常的谭延闿正是因为不信这一套才会按奈住自己躁动的心来平静的面对大清帝国的衰败,他也在海军和陆军振兴过国家力量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更偏于有利于日后自己造反用。

    谭延闿造反的第一理由并非像孙中山那样救国救民,做为一个拥有后世记忆的人自然有改变历史的觉悟,但是在皇权统治下也可以做到这点。不过他不会选择皇权,他既不想做满清贵族的走狗,更不想自己来当皇帝——还是应了曾国藩、李鸿章这样众多历史权臣与皇权玩“恐怖平衡”的游戏,他不想一辈子,更不想自己的子孙继续玩这样的游戏。

    自古的皇帝对待国家政事也许有优劣之分,但是对于权力都是一个德行。光绪皇帝再怎么想着国家富强,第一考虑的首先是他手中的权力。谭延闿也曾见过光绪皇帝几面,不过都是很匆忙,而且在慈禧太后面前,小皇帝很少说话,不过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权力欲,尤其是慈禧太后把持大权,一干老臣几乎一边倒的拍太后马屁,像军机大臣刚毅就公然宣称自己是“后党”。

    光绪皇帝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痴呆,随着他的年龄一天天长大,对于权力的渴望是十分可怕的。光绪皇帝越是沉默,谭延闿的心也就越提心吊胆,如果帝后两党发生冲突,谭氏家族必须做出选择,也许谭钟麟会逃避这个问题,但谭延闿却不得不为此做好准备——这种皇权游戏他看够了,当今的中国已经不是几千年的中国,科技进步已经弭平了地理上的防护圈,自己贫弱的国家已经暴露在各国列强的炮口下。

    如果还这么斗下去,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是为他们一族而努力,不管是光绪皇帝还是慈禧太后,弄到最后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牺牲中国——不过问题是谭延闿却不想在这个问题沉默下去,他需要足够的武力来支持自己结束这个无聊的游戏,而中国的命运也只有他来掌握才是最稳妥的方式。

    在谭延闿的授意下,驻守在山东的武卫右军两镇又一混成协的兵营中已经开始大量散发《天演论》等思想进步书籍还有一本《论美国民主》——这是谭延闿第一次尝试开始在军中培养士兵思想,这么做虽然稍微晚了些,但是他还是对此小心翼翼的逐步推进。《天演论》是公开发行书籍,中间虽然没有“禁语”,但在谭延闿看来这本书做为思想启蒙教材最合适不过,他需要的是小火将水烧热,而不是一下子将锅烧开。

    事实上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尽管谭延闿有意识的将各种思潮隔绝在军营之外,但由于新建陆军中的文化水平还算比较不错,还是有很多进步书籍流进了军营,士兵和军官们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的低级军官对此倒是挺热烈的,而相对于留德士官生跟他们的老大谭延闿一样对此表现的讳莫如深,一般是不会参与到这种讨论中来的。留德士官生都是谭延闿一手提拔,他们都去过德国,有的甚至还受到特别的资助前往英国、法国和俄国考察,留德士官生眼中的谭延闿和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军官中的谭延闿是截然不同的。尽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谭延闿有两张面孔,但在萧轩等留德士官生骨干的联手平抑下,都放下了心中的疑问埋头军队建设。

    在谭延闿下发《天演论》之后,留德士官生之间彼此走动明显增多,而谭延闿也感觉到他的铁杆嫡系的眼中似乎对他多了某种期待,不过他依旧装着看不见,加强第三批新建陆军训练工作。

    与前两批不同,这一批新建陆军在人数上一次训练两万六千人——这正好是两个镇的编制,清政府虽然认为新军是国家政权保证的柱石,但却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在全国普练新军,只能够保证北洋陆军的训练成军费用,是以各省陆军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动,南洋张之洞的自强军也不过是扩充到一个混成协的规模,其余还在等待练兵处最后的决定。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已经更名为京汉铁路的“芦汉铁路”全线竣工,在此之前这条铁路的部分路段已经开始运营。整个京汉铁路总耗资三千八百万两白银,耗费三年多的时间完成,全线所有的桥梁、车站等全部为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整个工程没有向国外贷过一两银子,这条铁路的建成除了显示中国有能力自己建造施工路段情况复杂的大铁路之外,也揭开了中国铁路史新的一页。

    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后,张之洞、王文韶、谭钟麟、乘车视察了整条铁路,宣告京汉铁路正式开始投入运营。这条铁路将北京和武昌府连接起来,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谭延闿可以看到自己的军队可以通过这条铁路直插中国湖湘腹地,一旦有事便可以直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湖北和湖南两个战略重要省份。

    京汉铁路的竣工也使得中国人自建铁路的所有屏障全部被打开,以往对于中国人能否自己修建铁路,就连中国统治高层内部无论是反对派还是洋务派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詹天佑的京汉铁路彻底打消了这种疑虑。很快在谭延闿的推动下,京济铁路开始修建,同时开工修建的还有京张铁路。虽然只有一个詹天佑,但是在京汉铁路施工过程中,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铁路工程人才,在京汉铁路中后期的时候,快速成长起来的铁路专家们开始对修建北京到山东济南的路线开始勘测,京汉铁路一完工便开始了京济铁路的修建,同时也展开了对京张铁路沿线的勘测任务。

    随着恭王奕欣的去世,全国上下暮气沉沉的局面开始逐渐好转,而举国上下维新变法的气氛也是一日浓似一日。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比以前更进了一步,开始提出一些具体变法办法,而且洋洋洒洒的力言外衅危迫,希望光绪皇帝能够效法日本明治维新,诏定国是。与此同时,康有为还上折子,督促皇帝能够尽快的遴选天下通才,皇帝亲临来商讨新政事宜。

    根据老头子传回来的消息是,光绪皇帝非常活跃,而翁同龢似乎已经开始退缩——光绪皇帝得到康有为的奏折之后,便立刻发交给翁同龢,让总理衙门讨论后复议具奏,然而翁同龢将这本折子压了两天,才在皇帝的一再催问下召开总署会议。

    谭延闿身为总理大臣,理应参加这次会议,可惜他现在和翁同龢一样太担心康有为的步子是不是迈的太大了,这么下去激怒慈禧太后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呢!无奈之下便以在山东练兵为由推去了这次会议,并且还上书朝廷,请求辞去总理大臣职位,但慈禧太后并没有批准。

    根据谭延闿的猜测,恭王奕欣在临去世之前的谈话肯定涉及到了自己,问题是涉及的到底有多深,恭王奕欣对自己的评价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从现在慈禧太后在恭王奕欣去世之后所做的事情来看,恭王留给慈禧太后的遗言对自己来说应该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