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14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14部分阅读

孙权借土地给刘备是为了给曹操树敌,谁想刘备羽翼渐丰,大有吞并山河之势。于是孙权便在刘备攻占益州的第二年,派人向刘备索要南郡。刘备当时正想进取凉州,就推辞说:“等我打下凉州,再归还南郡。”孙权听说后大怒,派大将吕蒙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得知消息,连忙督令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赶往前线督战,双方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这时曹操已攻取汉中,刘备担心曹操趁机进攻益州,就主动向孙权求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刘备。这样,总算避免了一场大战,脆弱的孙刘联盟维持下来。但是,裂痕已无法弥补,对东吴来说,荆州位于其上游,威胁其安全,势在必夺;对刘备来说,荆州是北进中原的捷径,势在必守。因此荆州好似装满火药的铁桶,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正与曹操在汉中交战时,关羽也配合刘备的攻势,从荆州出兵,进攻曹军驻守的襄阳和樊城。襄樊一带本为曹仁所守,曹仁不抵关羽的猛烈攻势,曹操又派于禁、庞德等将率大军赶来增援。正值秋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利用水势,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败曹仁,势不可挡。附近小股军队或前来归服,或领受关羽颁发的印信称号,为关羽支党。一时间,关羽威振华夏。曹操十分了解关羽智勇兼备,见此时情景,甚至打算迁都以逃避关羽的锐气。这时,司马懿等人劝曹操利用孙权和刘备间的矛盾,答应以江南之地封给孙权,要他袭击关羽的背后,以解除威胁。曹操听取了司马懿的计策。关羽虽然智勇兼备,却十分骄傲,目中无人。当初,孙权为笼络关羽,加强孙刘联盟,曾派人向关羽请求将关羽三女嫁给自己的儿子,结成秦晋之好。关羽不仅不接受,反而将来使臭骂一阵,赶出城外。孙权听说后,十分恼怒。现在关羽势力膨胀,孙权也感到了他的威胁。接到曹操的来信,孙权十分痛快地表示可以袭击关羽。

    于是,孙权以及大将吕蒙、陆逊等人,先以计策麻痹关羽,使他放松警惕,将后方兵力抽调到襄阳前线,然后以吕蒙为前部,偷袭南郡。吕蒙、陆逊等偷袭成功,很快占据南郡大部,关羽见后方出现危险,急忙回师救援,被吴军打败,关羽被俘杀害。这一来,荆州就全部落入孙权手中,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荆州对于刘备来说,至关重要。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刘备以讨伐曹魏、扶兴汉室的名义,两路进攻中原。一路出汉中,一路出荆州,互相呼应配合。失去荆州之后,北伐曹魏只剩汉中一路,况且山路多险,粮草难继,取胜希望不大。如不夺回荆州,刘备便被封闭在三峡之内,极难发展。因此,刘备决计进攻东吴,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这时,突然传来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已代汉称帝,建立魏国的消息,并有谣言说汉献帝已被害死。刘备是汉朝宗室,现在又占有一隅之地,于是,他决定自称汉帝,继承汉朝正统,以收笼天下人心,然后再进攻东吴。蜀中文武群臣也纷纷上书,向刘备劝进。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为蜀汉,建年号为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刘备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汉昭烈帝,又称先主。

    刘备称帝后,准备出兵东吴、蜀中群臣大都加以谏阻。镇军将军赵云谏阻道:“现在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曹操虽然已死,其子曹丕篡汉盗国,应当顺从民心,图取关中,居高临下以讨凶逆之贼,关东义士必然投奔响应王师。不应置曹魏于不顾,先与东吴交战,战衅一开,就难以平息了。”刘备不听。诸葛亮见刘备决心已定,知道劝也无用,遂缄口不言。

    刘备下令调集全国军队,准备出兵,他派人通知车骑将军张飞,让他率兵万人会师江州。谁知张飞因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将士,帐下部将张达、范疆不堪其苦,临出发前,二人叛变,暗杀了张飞,拿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去了。刘备听说后仰天长叹道:“唉!张飞又死去了!”当初,张飞雄壮威武,仅次于关羽,曹魏君臣都说关张二人可敌万人。关羽为人骄傲,善于体恤士卒而蔑视士大夫;张飞脾气暴烈,尊敬士人却不知爱惜士兵。刘备经常劝诫他们。刘备对张飞说:“你刑罚太滥,经常鞭打士卒而又让他们在你身边,这样极容易招致灾祸。”张飞仍不注意改正。果然,张飞最终死于部下将卒之手。这样,刘备尚未出兵,先损了一员猛将。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夏。刘备亲自率领七八万大军,出巫峡,沿长江水陆并进,直扑东吴。孙权见刘备来势凶猛,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志在必胜,坚决不许。

    蜀军很快打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从巫峡到夷陵有六七百里,江岸两侧高山峻岭连绵不断。刘备在江岸南侧,沿路扎营,树立木栅。他又命令水军登陆,也在山林中扎营。刘备拉开了漫长的战线,沿江设了几十处营寨,表面上蜀军声势浩大,实际上兵力分散,实力大为削弱了。

    刘备亲率主力屯驻在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他数次派军向东吴挑战。吴军主帅陆逊,虽然年轻,却深谙兵法,老成持重。他节制吴军诸将,不许他们出战。双方在此相持了六七个月之久,蜀军始终找不到机会跟吴军交战,时间一久,斗志逐渐涣散,刘备本人也放松了警惕。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闰六月,陆逊见蜀军已懈怠,便命令吴军火烧蜀营,发动猛攻。这时正是暑热天气,气温极高,再者蜀营多依林木而建,大火一烧,不可收拾。一时间蜀军营寨和木栅全被烧毁,火光冲天,烈焰熊熊,吴军趁火势,连破蜀军40余营,杀死蜀军大将冯羽和张南。

    刘备见大军溃败,知道难以抵抗,遂带残兵败将,退守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令军士固守,陆逊命吴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又死万余人,尸体顺江而下,几乎遮满江面。各种军械物资船只粮草,几乎损失殆尽。刘备趁着夜色逃遁,命人烧毁铠甲等物堵塞吴军追路,方才逃至白帝城。

    刘备从未遭此大败,十分惭愧地说:“我竟被陆逊打败,岂不是天意!”其实,刘备的失败,完全是主观指挥的错误。他在山林设立木栅,连营六七百里,不仅分散了兵力,首尾难以相顾,而且给东吴以火攻的机会。他又命水军登陆,放弃了水陆相互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自然难免失败。当时,明眼人早就看出,刘备这样做必败无疑。曹丕就说:“刘备简直不明兵法!哪里有连营700里和敌方打仗的?刘备在山林险阻之处带兵打仗,犯了兵家大忌。孙权不久就要取胜了。”

    这次猇亭大战后,曹魏趁东吴全力对付刘备,也出兵进攻东吴。孙权已取得胜利,不愿再两面受敌,便向刘备请和。刘备经此大败,知道荆州已难夺回,又担心孙权继续进攻,便同意和解。脆弱的吴蜀联盟,重新恢复。

    猇亭大败,对于已进入暮年的刘备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这次失败使他心情郁闷,终致一病不起,后来病势加重,他急召诸葛亮到白帝城以托付后事。

    刘备的太子刘禅无政治才能,刘备希望诸葛亮能辅佐刘禅,维持基业不失,纲纪不坠,但又怕刘禅实在担不起治国重任。临终前,刘备流着眼泪,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然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行,你可以替代他自己做皇帝。”诸葛亮一听刘备说出这样的话,心如刀绞,泣不成声地说:“我怎敢不尽心尽力,忠贞报国,死而后已!”刘备将刘禅兄弟几人召到床前,告诫他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像尊奉父亲那样尊奉丞相,和他共同治理好蜀汉。”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白帝托孤。长期被人们视为君臣坦诚相知的典范而津津乐道。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亡,享年63岁。

    第三十七章 后主刘禅

    一、阿斗继位丞相主政

    刘禅字公嗣,小名就叫阿斗。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刘禅被立为太子,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又立刘禅为皇太子。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刘备东征孙吴,大败而归,暂住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境内),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将蜀相诸葛亮、太子刘禅及其他几个儿子都召至白帝城,嘱托后事。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为帝,改元建兴。这时,刘禅才17岁。

    刘禅倒也有自知之明,他把一切事情都交给诸葛亮处理,自己只管一些礼仪而已。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觉得刘禅少不懂事,也就总揽朝政,无论大小诸事,都由自己决定。

    刘禅刚刚即位,就不断传来南中地区(今云南一带)一些蛮夷豪帅起兵反叛的消息。对付这种困难局面的重担完全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他考虑到刘备伐吴大败,蜀汉元气大伤,刘禅又刚刚即位,未便立即用兵。因此,决定努力说服争取南中叛酋。同时,出兵驻守险要,遏止其向蜀中蔓延,待条件成熟后再加以解决。他把整顿内政、发展蜀中经济和与孙权修复联盟作为首先必须解决的几件大事。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十一月,诸葛亮派尚书郎邓芝出使东吴。邓芝不辱使命,说服孙权和曹魏断绝关系,专与蜀汉联和。

    在恢复吴蜀联盟的同时,诸葛亮又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奖励生产,积聚粮草。过了两年,蜀汉的经济情况好转,诸葛亮见条件成熟,遂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叛乱。

    蜀军经过长期休整,兵精粮足,士气高涨,大军所到之处,节节胜利。不久,就扫清外围地区,深入南中腹地。这时,叛乱首领之间发生内讧,少数民族首领孟获收集各方余部,继续对抗蜀军。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中间有一定威望和影响。诸葛亮根据安抚政策,决定收降孟获。他向将士下令,只许生擒孟获,不许加以伤害。

    孟获是有勇无谋之人。和蜀军初一交战,就被诸葛亮设计活捉过来。孟获被押解至大营,诸葛亮马上叫人松绑,还陪他到蜀军阵前营中,观看阵势。诸葛亮问孟获说:“你看我这支军队怎样?”孟获很傲慢地说:“以前我没有弄清你们的虚实,所以输了。现在看了你们的阵势,也不过如此,下次再战,我一定能战胜你。”诸葛亮朗声一笑,说道:“既然这样,你就回去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回去,重整队伍,再与蜀军交锋,又失败了。诸葛亮见他不服,又放了他。像这样放了又捉,捉了又放,到第7次活捉孟获,诸葛亮又准备放了他时,孟获感动地说:“丞相天威,我口服心服了。南人以后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从南中回师的时候,还把一部分威望较高的少数民族豪帅带回成都,委任他们以适当官职。又把南中地区重新划分,派了可靠的官吏担任地方长官。他又教导少数民族人民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派人煮盐、冶铁,使南中地区政治安定,经济也发展起来。此后,南中所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蜀中,为后来进行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大批战略物资。平定南中之后,蜀汉政府还从迁往蜀中的少数民族中间选拔精壮,编为五部,经过严格训练,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号为“飞军”。

    经过长期准备,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进军中原。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以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处置丞相府政事,以侍郎董允管理宫中,把宫中和府内大事安排就绪后,诸葛亮便向蜀帝刘禅上了一道表章。在这篇奏表中,诸葛亮苦口婆心地劝告刘禅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励精图治。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出师表》。这时,刘禅已20多岁。

    接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刘禅下一道讨伐曹魏的诏书,以激励士气。诸葛亮遂率领大军出屯汉中,于沔水北岸阳关扎下大营。这次北伐,按诸葛亮的布置,兵分两路:一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进据箕谷,扬言从斜谷道去攻打眉县(今陕西眉县北)。另一路则由诸葛亮亲率主力向西北攻打祁山(今甘肃西河县西北)。蜀军经过两年多的训练,纪律严明,士气振作,行动迅速。主力很快到达祁山,继续向西北进攻。自从刘备死后,蜀军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在祁山出现,魏国大为震动,原属魏国控制的天水、南安、安室三郡,都望风叛魏归蜀,天水将领姜维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攻占祁山的消息传到魏都洛阳,朝野一片恐惧。朝廷大臣都不知怎样对待。魏明帝还算镇静,他连调大将张郃率军5万西上,抵御蜀军主力、为了安定人心,明帝也亲自坐镇长安。

    这时,诸葛亮决定选派一支先遣队伍,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在讨论人选时,诸葛亮不顾众议,决定提拔自幼喜欢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头头是道的马谡为先锋,另派王平为副将,协助马谡。

    马谡、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魏将张郃率领魏军也向街亭进发。马谡发现街亭旁边有座山,决心把营寨扎在山上。王平原是军旅出身,虽然缺少文化,但战斗经验丰富。他提醒马谡,这样做违反了丞相的部署。但马谡自以为熟读兵法,根本不听王平的建议,坚持在山上安营。王平无奈,只好向马谡要求拨给他1000人马,驻扎在山下,以便策应。

    张郃赶到街亭,发现马谡把营寨安在山上,马上切断山下的水源,把蜀军围困在山上。蜀军在山上断水,时间一长,饥渴难忍,营中大乱,张郃抓住时机,发起猛攻,蜀军纷纷逃散,马谡想禁止也禁止不了,只好自己杀出重围,逃回祁山。

    王平在山下发现蜀军溃散,命令士兵拼命擂鼓以疑兵之计止住张郃进攻,得以从容地收集散兵,率将士退回祁山。

    街亭失守,打破了诸葛亮的部署,使蜀军失去了进攻的据点。诸葛亮见取胜无望,便带兵及千余家百姓,撤回汉中。

    诸葛亮对街亭失守十分痛心,追查责任,首先是马谡违背部署,造成致命的错误。马谡当先锋,人们本来就不满意,不严办更难使众人心服,诸葛亮便依法处死了马谡。马谡被处死后,诸葛亮亲自设祭,想起与马谡多年的情谊,不禁热泪盈眶,蜀军将士也被感动得个个流泪。接着,诸葛亮又上书刘禅,自请处分。

    刘禅接到奏章后,把诸葛亮降职为右将军,代理丞相职务。这种处分当然只是做做样子给人看的,并不影响诸葛亮的实际权力。以后诸葛亮又曾两次率军伐魏,蜀军都取得了局部胜利。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新功,便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

    就在这年,吴王孙权正式称帝,派使臣到成都,建议和蜀汉互尊为皇帝。刘禅把这件事交给臣下讨论,蜀汉大臣多数认为只有蜀国才能继承汉朝正统,孙权称帝和曹丕一样,都算是僭越,主张与东吴断绝盟好关系。不过,最终还是都同意了诸葛亮以联盟大局为重的主张。于是,刘禅便派使臣到东吴,向吴帝孙权祝贺,并订立了新的盟约,约定互不侵犯,在灭魏之后平分曹魏之地。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由斜谷而西出,发动了第五次北伐。这次出兵还派了使者去东吴约孙权东西配合,同时大举进攻。四月,诸葛亮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内),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之南。鉴于每次北伐都因军粮不继而夭折,他这次干脆采取了分兵屯田的办法,作为长久打算,由于诸葛亮治军严明,屯田士兵和当地人民相处得十分融洽。

    魏军主将司马懿,久经征战,老谋深算。他深知蜀军远来,利在速战,便坚守不出。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