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76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76部分阅读

城时被宋军大败。

    对宋战争的接连失利,更加剧了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梁氏姑侄反目,梁移逋全家被杀,梁太后亲握兵权,继续对宋用兵。天祐民安七年,梁太后和乾顺御驾亲征,带兵50万,侵入宋鹿阝延路,攻陷金明寨,并把俘虏献给辽国。天祐民安八年,梁太后又领兵40万,攻击宋朝在好水川北修筑的平夏城。连攻10余天不克,梁太后败兵而退。

    面对如此败局,梁太后仍一意孤行,再次派人赴辽求援。永安元年(公元1099年),辽朝看出梁太后已经不得人心,派使臣到夏,用药酒害死梁太后。太后一死,母党即告败亡。同年,乾顺在辽朝支持下开始亲政,时年16岁。

    二、和外靖内提倡汉学

    乾顺将梁氏后党专权时的附辽反宋改为附辽和宋,以求得外部环境的稳定。乾顺在亲政的当年为了继续取得辽的支持,就接受了辽的号令,同时为辽出兵攻打反辽的拔恩母部。辽朝派使臣到宋朝,为夏说和。第二年,乾顺正式向辽请婚,想用传统的联姻方式来巩固双方的关系。贞观四年(公元1105年),辽天祚帝将宗室女南仙封为成安公主,嫁给乾顺。辽、夏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在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之后,乾顺着手开始整顿内部。在西夏统治集团中,梁氏母党、仁多氏和嵬名氏皇族,是掌握西夏军政的3大家族。现在母党梁氏已经败亡,嵬名阿吴已死,仁多保忠尚统兵在外。乾顺为加强皇权,以大将嵬保没、陵结讹遇等曾劝太后对宋用兵为由,把梁太后之死归罪于二将,将二将杀掉。大将被除,提高了乾顺的权威。永安元年(公元1099年)闰九月,仁多保忠领兵10万援助吐蕃部落围攻湟州,失败而回。4年后,宋朝宰相蔡京命令熙河帅王厚招诱仁多保忠。乾顺得知其心怀二志,就将仁多保忠招赴牙帐,解除兵权。这样三家抗衡变成了一家独尊,乾顺的皇权巩固了。

    接着乾顺仿照汉族王朝的封王制度,对嵬名氏宗室加封王爵。乾顺之弟察哥封为晋王,掌兵权。宗室景思在惠宗秉常被囚时,曾阻止罔萌讹对惠宗的暗害。此时景思已死,其子仁忠、仁礼通蕃、汉字,有文才,于是仁忠封为濮王,仁礼封为舒王。乾顺以此表示对忠臣的怀念,对人才的重视。

    西夏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蕃学与汉学、蕃礼与汉礼之争。乾顺十分倾慕高度发展的汉族封建文明,他决定大力提倡汉文化,来改变西夏的落后风气。乾顺下令在蕃学之外,特建“国学”,教授汉学。贞观十一年,乾顺公布了按照资格任用官吏的办法,除“宗族世家议功议亲,俱加蕃、汉一等”外,对于擅长文学的人也特别给予优待,可以“不次超擢”。

    乾顺重文轻武的举措,引起一些贵族和大臣的不满。贞观十一年,乾顺命令臣僚直言施政的得失。有个御史大夫谋宁克任上疏,对乾顺的重文轻武表示反对。但是乾顺不予采纳,依然坚持提倡汉学。

    三、称臣扩张纳降气死

    乾顺在位的后30年,正好赶上了中国政治形势急剧变化。在辽朝的北面,崛起了一个新兴的金国。

    金朝用威胁利诱的手段逼夏投降。乾顺权衡利害之后,决定投靠新主。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乾顺遣使赴金上誓表,表示愿按事辽的旧例事金,向金称臣,金太祖接着就赐夏誓诏,并且把原属辽朝的西北地带、阴山以南吐鲁泊以西之地割让给夏国。元德六年,辽天祚帝被俘,辽朝灭亡。20年前嫁给乾顺的辽国成安公主悲痛不已,在夏国宫中绝食而死。

    投靠了新主的乾顺,看到辽、北宋相继灭亡的局面,认为自己正好乘此乱世,扩大地盘。于是,他在金兵攻宋时,乘虚而入,派兵将原来北宋在夏边境设下的城堡陆续攻占。到了大德二年(公元1136年),西夏取得了乐州、积石州、廓州3州,并得了湟水流域。至此,西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

    大德三年(公元1137年),知西安州任得敬将女儿献给乾顺为妃,乾顺对任氏非常宠爱,第二年就将任氏立为皇后。同年,宋鹿阝延故将李世辅投奔夏国。大德五年,当乾顺命李世辅带兵攻打延安府时,李世辅竟率部众归宋而去。此事令乾顺气愤异常。同年六月病死,终年57岁,在位54年。

    第三百一十六章 仁宗李仁孝

    一、平定叛乱镇压藩部

    西夏仁宗李仁孝是崇宗子,母曹氏。元德六年(宋宣和六年)生,乾祐二十四年(宋绍熙四年)卒。终年70岁。在位55年。

    李仁孝刚即位,萧合达就发动了叛乱。萧合达原是辽将,辽朝成安公主嫁给夏崇宗乾顺,他扈从来夏,后来担任了夏国的夏州都统。辽亡,成安公主绝食死,萧合达不平,乘新帝刚立,占据夏州起兵。他联络阴山和河东的契丹人,企图拥立辽朝皇室后裔,恢复辽朝。仁宗闻讯,命静州都统任得敬出兵平叛。任得敬出师顺利,不久即收复夏州,萧合达败死。因平叛有功,任得敬升为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公。仁孝将朝中军政仍交给晋王察哥,中书令濮王仁忠等皇室贵族,保持皇权的绝对优势。

    仁孝继位的第3年,夏国发生饥荒,粮价奇贵。在大庆四年(公元1143年)三月,国都兴庆府发生强烈地震,余震一月不止。城壁倒塌,宫私庐舍毁坏,人畜死亡上万,一片惨象。四月,夏州发生地裂,黑沙涌出,堆积高达数丈,数千居民被陷没。地震之后,饥荒更甚,党项部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举行起义了。

    党项贵族、大臣在不断地对外征战中掠夺了大量财富,他们残酷地压榨党项部民,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效仿汉族贵族的生活方式,尽情享乐。蕃汉人民本已厌苦不迭,加上地震灾害,饥荒频繁,起义势在必行。

    蕃部起义在威州大斌部、静州埋庆部、定州富儿部等地同时爆发,人数多者上万,少者也达五六千。起义群众攻打州城,夏国官兵一时无力抵抗。

    仁孝对蕃部起义十分惊慌,急忙命在外领兵的任得敬前去镇压。任得敬用屠杀和瓦解相结合的办法,陆续镇压了各州起义的队伍。

    蕃部起义沉重打击了西夏贵族的统治,使仁宗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适应社会发展。

    二、颁订定律改革政治

    仁宗制定了《新法》和《天盛律令》(即天盛年间修订的《天盛年改新定律令》),作为封建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

    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西夏境内已经形成了皇室占田、贵族地主占田和农民小私有田等3种占有形式。在地租和税收方面,《新法》还规定,赐田要按亩征收地租,土地占有者都要向国家交纳赋税。土地所有者在买卖土地时要呈报官府,并在赋税册上勾掉卖主姓名,改填买主。这与中原地区汉族封建政权的办法无异了。

    在政治方面,仁孝首先确立了辽阔的疆域,将直接统治的地区分成27个州。包括了今天宁夏、甘肃的大部,陕西的北部,内蒙古的西南部,青海的东北部以及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地区。其次,仁孝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官制中,他逐渐用汉制代替蕃制。在地方官制中,仁孝采取州(府、军)、县(城、堡、砦)两级制。《天盛律令》中规定了西夏官衙司署和州县的品第。仁孝对法制的建设也很重视。他专门组织人员编纂了西夏文《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参考宋代政书体例,依据前代律令,加以增补修改,通行全国。全书共20册,卷首列编纂者和汉文译者姓名。后来又编纂《新法》,续有增补。

    文化方面,仁孝的一大改革是仿照宋制,实行科举。大庆四年(公元1147年),仁孝正式策试举人,通过科举策试选拔人才。仁孝还将崇宗时的“国学”进一步扩大。

    三、政绩卓然享年古稀

    仁孝是个善于纳谏的皇帝,因而他也鼓励群臣直言进谏。天盛十四年(公元1162年),仁孝将中书、枢密院移置到皇宫的内门外,以便于顾问,并对斡道冲、热辣公济等敢于直谏的大臣,一向非常器重。

    天盛十五年,仁宗下令禁止奢侈,以节约国家的财政支出。禁奢令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和官僚起了约束作用。

    仁孝的皇后罔氏虽然出身于党项大族,但却是一个汉文化的崇拜者,对仁孝执政多有帮助。仁孝本人非常信崇佛教。66岁时,他派人请来宗律、净戒、玄密图师等,在大度民寺做盛大法会,并施散夏、汉佛经文15万卷。

    仁孝很注意国史的编纂,斡道冲一家曾专掌夏国史,成为专门的官职。天盛十三年仁孝设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为学士,王佥成为夏国历朝实录的总纂。罗世昌罢官后居家,曾为夏国“谱叙世次”。乾祐十四年(公元1183年),仁孝派人编印了《圣立义海》,全书依照汉籍类书的体例,采取诗注形式,由简短的格言编成。

    仁孝统治的半个多世纪,是西夏历史上的全盛期。

    乾祐二十四年,西夏历史上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李仁孝去世。死后葬于寿陵。谥“仁宗圣德皇帝”。

    第三百一十七章 桓宗李纯祐

    李纯祐是仁宗李仁孝之子,母为章献钦慈皇后罗氏。乾祐八年(宋淳熙四年)生,天庆十三年被废,遂死。终年30岁。在位14年。

    乾祐二十四年(公元1193年),仁宗病死,纯祐即位,时年17岁。纯祐基本上奉行的是仁宗时期的政治和外交方针,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但是党项贵族和地主官僚的腐朽堕落已成不可挽回之势,纯祐根本无力扭转西夏政权由盛转衰的局面。此时,外患却加深了。蒙古在漠北兴起,并且迅速强大起来,构成了西夏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加速了西夏由衰至亡的历史过程。

    纯祐即位的第四年十二月,越王仁友病死。仁友是仁宗之弟,在粉碎任得敬篡权分国阴谋中有功,进封为越王。其子安全请求承袭越王爵位,桓宗不许,反而降封他为镇夷郡王。安全遂萌发篡夺皇位之心。

    天庆十二年(公元1205年),铁木真率兵向西夏进军。对于蒙古铁骑的来临,纯祐紧张万分,但只能坐观事变。蒙古军当时并无侵占西夏的打算,他们攻破西夏的力吉里寨,又在落思城大掠人口、牲畜而回。蒙古退兵后,纯祐下令把都城兴庆府改为中兴府,希望大难之后必有中兴。

    第二年正月,镇夷郡王安全勾结纯祐的生母罗太后,在夏国刚刚经历了一场蒙古威胁的风险之后,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了纯祐,自立为帝。

    两个月后,纯祐又突然死去,死因不明。葬庄陵。谥“桓宗昭简皇帝”。

    第三百一十八章 襄宗李安全

    李安全是仁宗弟越王仁友之子。乾祐元年(宋乾道六年)生,皇建二年(宋嘉定四年)卒。终年42岁。

    天庆十三年(公元1206年)正月,李安全用宫廷政变的手段废黜桓宗纯祐,自立为帝。至七月,金朝见桓宗已死,安全篡位已是既成事实,便派使臣赴夏,册封李安全为夏国王。

    此时,成吉思汗已经统一了蒙古草原,开始向外扩张。应天二年(公元1207年)秋,蒙古发兵攻夏,破兀剌海城,四出掳掠。安全急调右厢诸路兵马抵抗。蒙古兵攻掠5个月后,于次年二月退去。

    从应天四年(公元1209年)三月开始,成吉思汗开始进攻西夏,蒙古军队先后攻克了兀剌海城、夷门等地,进而围攻夏都中兴府。九月,蒙古兵引河水灌城。十二月,安全向成吉思汗献女求和。由于河水淹漫,蒙古兵也难以久驻,此时正好乘胜班师回朝。

    皇建二年(公元1211年),在外部的威胁还没解除的时候,西夏又发生了宫廷政变。这年七月,齐王遵顼废黜了安全,继立为帝。安全处心积虑夺来的皇位只坐了短短的6年。被废一个月后,安全又不明不白地死去。死后葬康陵。谥“襄宗敬慕皇帝”。

    第三百一十九章 神宗李遵顼

    李遵顼是西夏宗室齐王彦宗之子。天盛十年(宋隆兴元年)生,乾定二年(宋宝庆二年)卒。终年64岁。

    李遵顼博学多才,中过状元。后被升为大都督府主,统领军兵,成为西夏皇族中具有威望的人物。李遵顼继位时,已经49岁。

    李遵顼继位后,干脆附蒙侵金,西夏对金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光定三年(公元1213年)六月到光定五年十月,夏兵破金多个城池。光定六年秋,又配合蒙古军进攻延安、潼关。遵顼想仿效崇宗乾顺时利用金国兴起、进攻辽朝的机会扩大疆域的办法,依附蒙古、侵金扩土。殊不知蒙古目标是金、夏及宋的整个中国。

    光定七年,蒙古攻金,遵顼应蒙古的征调,派兵三万助攻,结果在宁州被金兵打得大败而回。蒙古西侵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这时,西夏因连年用兵,军费耗用过大,又因宁州新败,拒绝出兵。蒙古见西夏不肯出兵,就发兵渡河进攻西夏,迅速围困夏都中兴府。遵顼见蒙古突然来攻,逃奔西凉府,只留太子德任守城。直到蒙古兵退,遵顼才返回国都。

    遵顼深感蒙古的威胁,改变了方针,决定联金抗蒙,联宋抗金,以求得自保。光定八年二月,遵顼派使向金求和,但金宣宗恨西夏反复无常,拒绝讲和。遵顼见联金不成,转而联宋。光定九年,金宣宗为了摆脱困境,发兵渡淮,分道南侵宋朝。遵顼乘机派遣枢密都招讨使去四川与宋将联络,联宋侵金,宋同意联合抗金。光定十年八月,遵顼如约发兵万人出师,攻破金会州城,金守将乌古论世显投降。金朝非常恐慌,金宣宗即向夏国请和,遵顼正在胜利的兴奋之中,自然不许讲和。九月,再攻巩州,结果大败而归。

    遵顼联宋侵金并没得到好处,蒙古却在他背后插刀了。光定十一年三月,蒙古木华黎部由东胜州渡过黄河经西夏攻金,再向夏国征兵。光定十二年六月,木华黎和右都监石天应率兵攻金陕西诸州,向夏国借道,遵顼马上应允,并于十二月出兵配合,但夏兵行至质孤堡被金兵打败。光定十三年春,蒙古木华黎进军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遵顼发兵十万随蒙古军攻城,被金兵挫败,夏兵见势不妙,不告蒙古,自行逃归。

    蒙古统帅木华黎在山西闻讯病死,由其子孛鲁继续领兵,向金进攻。蒙古为了惩罚夏兵在凤翔之战中不辞而别,竟派兵包围积石州,并四处抄掠,将夏兵围困达半个月之久才退兵。遵顼为保全自己,表示甘心做蒙古的附庸,但是蒙古已经对他失去兴趣,多次遣使责令他退位。十二月,在蒙古的威逼下,在朝中上下一片反对声中,神宗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献宗),做了西夏历史上惟一的“太上皇”。

    乾定四年(公元1226年),遵顼去世。谥“神宗英文皇帝”。

    第三百二十章 献宗李德旺

    德旺是夏神宗遵顼的次子。太子德任因反对神宗侵金,被囚禁于灵州。故神宗退位时,帝位传给了德旺。

    德旺即位后,想改变神宗的附蒙政策,试图抗拒蒙古。乾定二年(公元1224年),蒙古因此调动大军从东面攻夏,一路顺利,直抵银州。不久攻破银州,夏兵战死数万。德旺刚上台就受到了蒙古的沉重打击。

    德旺此策失败,就改为联金抗蒙。乾定二年十月,他采纳右丞相高良惠的计策,遣使去金朝议和。金朝自顾不暇,对西夏的联合不抱希望。

    乾定三年,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到漠北,看到夏国尚未屈服,就在这年秋天出兵征夏。乾定四年春,成吉思汗的大军从北路进入夏境。二月,攻破黑水、兀剌海等城。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军与畏兀儿亦都护配合,进军沙州。强攻月余攻破沙州。五月,蒙古军队进侵肃州,肃州守军坚守不降,城被蒙古军攻破,夏国军民被屠杀无数。随之,蒙古军攻克甘州。七月,蒙古军攻西凉府,夏守将战败投降。西夏朝廷束手无策。五月间,太上皇神宗先已病死。到七月间,胆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