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76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76部分阅读

    相当稳固,他在党项贵族集团中的威信很高,他经常表现要自立称帝,建国图强的欲望,在族内几乎没有阻碍。李元昊新立,就加快称帝的步伐。

    李元昊与其父德明不同,他不像德明那样一味地依照汉族地主王朝的文武制度,而是特别注意保存和发展党项民族本身的文化特色。

    首先,李元昊在他即位的当年(公元1032年)就下达“秃发令”,规定党项部众一律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并且自己率先实行。这项强制性的命令非常严酷,限期三日,不服者处死。

    发式一改,服饰也随之变动。他自己的打扮是穿白窄衫,戴红里毡冠,冠顶后面垂红结绶。这样红白两色相映,鲜艳华贵。他规定文官必须戴幞头、着靴、穿紫色或红色衣服,执笏;武官必须按官位的高低,戴金帖起云镂冠、银贴间金镂冠、黑漆冠等不同的冠帽,衣服则穿紫色襴衫,下垂金涂银束带,垂蹀躞,着靴;身上还须佩带解结椎,短刀、弓矢韦蜀;乘马须用鱼几皮鞍,垂红缨。低级官员不戴冠,无官职的党项百姓则只准穿青绿色衣服。这么一来,文武、尊卑就全从服饰上区别出来了。

    其次,李元昊颁布了自己的年号。本来,党项没有自己的年号,由于他们臣服于宋朝,只用宋朝皇帝的年号,表示奉宋朝正朔。李元昊先是借口宋朝的明道年号,犯了其父德明的名讳,于是宣布在党项境内将“明道”改为“显道”,后又改为“开运”。刚改号不久,他听说开运年号与五代时后晋的末朝皇帝石重贵灭亡时的年号恰恰相同,觉得很不吉利,又迫不及待地将开运改为广运,于是广运就成了李元昊的正式年号。

    李元昊继位后,亲自谋划创制党项文字,他命令大臣野利仁荣等人参照汉字,加以演绎,编成12卷“蕃书”。它的特点是类似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和左右互换字比较丰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党项文字。李元昊对党项文字的创制极为重视,在蕃书造成后,即宣布为“国字”。颁行之日,举国庆贺,并将广运三年改元为大庆元年。李元昊特别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选拔党项人和汉人入院,负责将国中通行的文告、诰谍都译成“蕃书”。西夏文字的创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李元昊还完成了几件大事:(一)建都兴庆府。李元昊将德明时代的都城兴州改为兴庆府,作为首都,并仿照唐朝长安、宋都东京加以扩建。(二)定官制。李元昊参照宋朝官制设立了文武两班朝官,官职和官名大多模仿宋朝,如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等分掌政治、军事、财务等大政。中央官员不分党项人和汉人都可担任。不过官职名都有所谓“蕃号”,即党项语的名称,如宁令,谟宁令、丁卢、素赍……等等。(三)建军队。

    李元昊在即位后的短短6年中,迅速完成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二、和宋睦辽三足鼎立

    李元昊大庆三年(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在兴庆府南郊筑起了高高的祭坛,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30岁的李元昊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为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同时,大封群臣,追谥祖宗,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

    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公元1039年)正月,李元昊派遣使臣向宋仁宗上了一道表章。表章在名义上虽然还是臣子的身份,但是口气十分强硬。李元昊在追述了西夏与宋朝的历史关系和自己的功绩之后,公开宣称自己“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表达了要“建为万乘之邦家”的坚定决心。

    宋仁宗看了李元昊的表章,真是怒愁参半,既气愤不已,又不敢发作,只好关照要“善遇使者”,但拒收进贡的马、驼。西夏使臣也毫不示弱,同样对等地拒收宋朝的礼物。

    宋仁宗的软弱无能,使李元昊的南侵野心迅速膨胀,宋夏之战一触而发。

    在其后短短4年中,李元昊的统治地位更加巩固,在中国北方,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确立起来。宋夏议和的局面也就形成。最后,李元昊用“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并随送“誓表”接议和。至此,夏、宋议和告一段落,宋朝用每年25万5千的代价买得了李元昊的誓表称臣。

    这时,夏与辽之间表面上的“甥舅之亲”逐渐冷落,终于在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十月,双方关系破裂,爆发了战争。

    李元昊在河曲德胜寺南壁一仗取得大胜之后,就“胜中求和”,立刻遣使与辽谈判。因为李元昊知道自己的实力终究是不如辽朝的,如果双方长久处于战争状态,对自己很不利,所以他很明智地决定以和为结局,由于自己居胜利的一方,谈判起来就更加有利。他还破例地免除对被俘的辽国驸马萧胡都施用“割鼻”之刑,而且释放回辽。对李元昊来说,南壁之战取胜的成果,主要在于使辽朝正视西夏的军事实力,承认西夏的政治独立。

    三、父夺儿媳子削尊鼻

    李元昊在位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曾采取各项措施,达到专制集权的目的。他是党项族的开国皇帝,又是一个凶残的暴君。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他实行“峻诛杀”的政策,对亲生母亲、皇太后卫慕氏家族大加杀戮,连生母也没有放过。他曾经从善如流,延揽人才,对从宋朝叛逃过来的书生张元和吴昊加以重用,甚至委以“国相”之职,使之为他的称帝建业出力。但他也由于猜忌和多疑,中了宋朝的离间计,杀掉了能征惯战、被宋朝边帅恨之入骨的野利仁荣和遇乞兄弟,虽然他们是李元昊野利后的兄长,也没幸免。

    李元昊称帝之后,过着骄奢滛逸的生活。李元昊最宠野利氏,曾封为宪成皇后。野利氏美貌妖艳,李元昊对她又宠又惧,曾下令任何人不准戴野利氏喜用的金丝编织的“起云冠”,后来野利仁荣兄弟被杀,野利后也被囚居别宫,逐渐失宠。

    出于党项大族的没藏氏,生得亭亭玉立,美艳动人,曾为大臣野利玉乞的妻子,后来野利玉乞被李元昊诛杀。李元昊本欲为太子宁令哥纳没藏氏为妻室,因见其貌美,竟然迎养宫中,与之私通。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二月六日,李元昊正带着没藏氏出猎,行驻两岔河边,没藏氏产下一子,取名宁令谅祚,“宁令”是党项语欢喜之意。这就是后来继承李元昊为帝的夏毅宗谅祚,谅祚是取两岔的谐音。没藏氏因生子而贵,更加骄宠。但因没藏氏不为皇后野利氏所容,李元昊只好把她安置在一所寺院里,对外宣称出家当尼姑了。

    宁令谅祚出生后,因其生母为尼,不便接回宫中抚养,即寄养在没藏氏之兄没藏讹庞家中。李元昊擢升没藏讹庞为国相,悉以国事委之,自己专与诸妃在贺兰山离宫中享乐,这就引起了一场宫闱之变。

    李元昊的皇后野利氏曾生三子,长子宁明初封为太子,天资聪明,但生性仁弱,不重荣华富贵,却迷于道家修炼,李元昊因此非常不满。后因练术气忤,不能进食而死。第三子锡哩早死。惟有次子宁令哥,相貌酷似李元昊,十分得宠,放纵娇惯,任其所为。长子宁明一死,宁令哥即立为太子,更加有恃无恐。

    后来,太子宁令哥因母野利氏失宠黜居,又因李元昊将原为自己所纳为妻的没藏氏夺去,气愤难忍。没藏氏之兄没藏讹庞虽居国相之位,仍视哺养宁令谅祚为专利,于是,没藏氏兄妹策划废除太子宁令哥、立谅祚为帝。他们得知宁令哥愁恨相交,报仇心切,就采用借刀杀人计,除掉宁令哥。

    没藏讹庞派人同宁令哥联系,假意帮助宁令哥发动政变,刺杀李元昊。宁令哥竟然轻信,暗中联络野利族人浪烈等人,待机动手。

    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元宵节那天,李元昊饮乐至深夜,酣醉回宫,正待进入卧室,突然见宁令哥执剑闯入,向自己一剑挥来,他躲避不及,鼻子被整个削掉。这时,没藏讹庞预先埋伏在宫门左右的军士纷纷跃出,救出李元昊。宁令哥逃出宫去,直奔没藏讹庞的居所黄芦藏身,正好自投罗网,被没藏讹庞捕获,与其母一起被处死。

    李元昊被削去鼻子,创痛难忍,又惊又气,过了一夜即不治而死。他就这样死于宫闱内乱之中。终年45岁,在位11年。

    第三百一十三章 毅宗李谅祚

    一、襁褓皇帝母舅夺权

    西夏毅宗谅祚,本名宁令两岔,父景宗李元昊,母为宣穆惠文皇后没藏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宋万历七年)生,拱化五年(宋治平三年十二月)卒。

    李元昊临死前,因无成年之子可继,遗命由从弟委哥宁令继承帝位。诸大臣欲遵照李元昊遗言办事,而国相没藏讹庞要立宁令两岔为太子。如果宁令两岔为帝,幼主不能理事,自然形成母戚专权。没藏氏兄妹得李元昊专宠多年,已经在朝中形成权势,诸大臣在他们的滛威下,只得同意。于是,刚满周岁的谅祚就做了西夏的第二代皇帝。他是西夏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他的生母没藏氏被尊为宣穆惠文皇太后,诺移赏都等三大将掌兵权,讹庞自为国相,总揽夏国军政大权。由此开始的母后干政、外戚专权的局面,祸及西夏后世。

    没藏讹庞在皇太后的支持下,胡作非为。宋朝麟州西境屈野河外的肥沃土地,他派人侵耕,霸占收获。夏、宋双方因此而连年议界不决,引起冲突。后来宋廷下令陕西、河东严禁和市,西夏感到压力,才被迫就范。满朝文武对讹庞的专横妄为敢怒而不敢言。

    延嗣宁国元年(公元1049年)七月,辽兴宗为雪南壁战败之耻,乘西夏新帝刚立,下诏亲征,讹庞战败。次年五月,辽军包围兴庆府,没藏氏只令诸将闭城严守,不敢出战。六月,辽军攻破贺兰山西北的摊粮城(今内蒙古巴音浩特北),将西夏储粮抢劫一空。十月,西夏抵抗不住,没藏氏只好派人赴辽讲和,请依旧例称藩,西夏仍然向辽称臣纳贡。

    福圣承道四年(公元1056年),谅祚9岁,宫中发生丑闻。母后没藏氏被其相好李守贵杀死。没藏后一死,讹庞担心失去靠山,就将女儿嫁给谅祚为后。幼童皇帝只能听人摆布,讹庞由国舅变为国丈,继续总揽大权,声势复炽。

    二、少年天子小有作为

    奢单都三年(公元1059年),谅祚12岁,开始参与国事。他对讹庞的专权日益不满。又有亲信高怀正、毛惟昌将大臣们对讹庞的议论告诉他,就更增加了他对讹庞的怨恨。这一年八月,讹庞觉察到高、毛两人的告密行为,借故将这两人杀掉。这激化了谅祚与讹庞的矛盾,双方都在加紧策划除掉对方。

    奢单都五年四月,谅祚与讹庞的儿媳梁氏私通,被讹庞儿子发觉,父子二人即密谋杀掉谅祚。梁氏得知此事,急忙密告谅祚。谅祚就先下手为强,联合了讹庞的政敌漫咩等,召讹庞至密室议事,讹庞径直赴会,被预先布置的卫士杀死,谅祚随即派兵杀掉讹庞儿子,灭其家族,另立梁氏为后。14岁的谅祚,毫不手软地结束了没藏氏专政的局面,开始亲理国政。

    谅祚亲政后,看到国内由于没藏氏专权所造成的混乱和衰弱,为巩固西夏政权,采取了几项重要的政治措施。

    首先,谅祚在亲政的当年下令在国内停止使用蕃礼,又规定从第二年起,以汉礼迎接宋朝来使。其次,谅祚在奢单都6年,对李元昊设定的十二监军司做了调整和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制度的军政合一、各监军司过大的弊病,使地方文、武官员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和对宋、辽边境的军事防务。再次,谅祚仿照宋朝官制,充实了汉、蕃官职,使之更加完备。

    谅祚所采取的这些政治措施,顺应了社会的进步,在党项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远交近攻弱冠而逝

    谅祚亲政期间,西夏仍需要在宋、辽和吐蕃等几支力量之间周旋,他基本上采取联辽、睦宋、拉拢吐蕃的政策。对吐蕃,谅祚则主要用笼络的手段。拱化元年(公元1063年),谅祚将宗室女嫁给吐蕃首领禹藏花麻,封其为驸马。这样,谅祚就得到了西使城和兰州(今甘肃皋兰县)一带吐蕃地区。拱化四年,谅祚又招诱了河州吐蕃首领木征前来归附。

    谅祚对宋朝使用和战交替的手段。从拱化二年到拱化四年,多次派兵马蚤扰宋朝,后因在围攻大顺城的战争中,谅祚受伤,被逼同宋讲和。此时,宋朝正好是神宗退位,无意动兵,遂答应讲和,“赐”西夏银500两,绢500匹。这年十二月,谅祚死,终年21岁,在位19年。

    第三百一十四章 惠宗李秉常

    李秉常是毅宗谅祚子,母亲为恭肃章宪皇后梁氏。群都四年(宋嘉祐五年)生,天安礼定元年(宋元祐元年秋七月)卒。

    李秉常即位时年仅8岁,由皇太后梁氏摄政,太后之弟梁乞埋为国相。

    太后梁氏姐弟是汉人,在西夏皇族中没有威望,但是他们依靠先帝谅祚的专宠,很快地在贵族中聚成一个以梁太后、梁乞埋和大将都罗马尾、贵族罔萌讹为首的母党集团,牢牢地控制了西夏的最高统治权。

    李元昊曾经提倡蕃礼,谅祚改用汉礼,为了争取党项贵族的支持,梁氏提出恢复蕃礼来笼络人心。乾道二年(公元1069年)梁太后用秉常的名义,上表宋朝,请求恢复夏国的蕃仪,得到宋朝的允许。

    大安二年(公元1076年),秉常16岁,开始亲理朝政。但是,当时梁氏母党已经完全控制国政,秉常仍是个傀儡。大安六年,秉常在一部分皇族的支持下,提出下令取消蕃仪,恢复汉礼。但被母党势力否定了。

    大安七年,秉常21岁。他对母党的专权不满,为了削弱梁氏的势力,接受了大将李清的建议,将黄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划归宋朝,以此借助宋朝的力量,对付梁氏。事情败露,李清被杀,秉常被囚禁在兴庆府城外。

    秉常的皇族亲党和各部酋长闻听此事非常愤怒,即领各部兵卒与梁氏对抗,一时国中大乱。保泰统军禹藏花麻以皇帝失位为由,请求宋朝发兵征讨梁氏。

    宋神宗正在等待复仇的机会,一看时机来到,就出兵分五路伐夏。然而在西夏老将提出的“不战而困”的策略中,宋军不战而败,结果五路讨伐草草收兵。一年后,夏、宋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永乐之战”。

    两次战争都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然而连年战争造成国内财力困乏,物价暴涨,民不聊生,朝中要求惠宗复出的呼声日高。梁太后与梁乞埋自知众怒难平,只好让秉常复位,以此缓和国内的矛盾。大安九年(公元1083年),在永乐之战结束后约半年,秉常复位,这时他已24岁。

    大安十一年,国相梁乞埋终于死了,但是梁太后又将梁乞埋之子梁移逋立为国相,梁氏姐弟专权变成姑侄专权,秉常仍然摆脱不了梁氏的控制。八个月后,梁太后死了,梁移逋失去了靠山,地位开始动摇。与后党对抗多年的皇族势力抬头了,皇族仁多保忠分掌左右厢兵,握有兵权,于是以他为首的皇族势力开始与梁移逋公开抗衡。西夏统治集团内皇族与后党的斗争一度尖锐起来。

    复位才两年的秉常,在这种激烈的争权夺利之中结束了短促的一生,于天安礼定元年(公元1086年)死去,终年26岁,在位19年。

    第三百一十五章 崇宗李乾顺

    一、三岁即位十六亲政

    李乾顺是惠宗秉常子,母为昭简文穆皇后梁氏。大安九年(宋元丰元年)生,大德五年(宋绍兴九年)卒。

    乾顺即位时只有3岁。国政仍然操纵在梁氏母党手中。但是皇族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分掌兵权,不服梁氏擅政,于是展开了皇族与母党之间互相倾轧的斗争。

    天仪治平元年(公元1087年),梁移逋与吐蕃首领阿里骨联络,侵宋定西城,相约若战胜,以熙、河、岷3州地归吐蕃,兰州及定西城归夏。由于梁移逋只是派兵应付,夏军被逼撤退。

    天祐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梁移逋取得辽的支持,又对宋动兵,在攻打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