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一只旋转在深圳的陀螺 > 一只旋转在深圳的陀螺第6部分阅读

一只旋转在深圳的陀螺第6部分阅读

    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时往往“拔苗助长”,结果自己浪费了力气不说,子女也因此受害不浅。他说他对女儿的教育成功了,就是因为尊重了庄稼的生长规律,没有对女儿“拔苗助长”而已。听了他的讲座,再加思索,深以然。教育家无疑是懂得这样一条哲学规律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张能动性。

    机会终于来了,因为要给杂志去做发行的缘故,我终于在龙华文化站见到了张老师,见到了写过《打工在外》、《梦里流星》等书的作家张煌新,对这个故事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张老师待人极热情,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泥土的亲切气息,他真的就象一株田间的庄稼一样纯朴,岁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没有磨去他的真诚。

    南下寻梦的十多年,张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地做着文艺工作,大大推动了龙华的文化发展,《龙华文艺》创办后,他又一直担任着编辑工作。生活的重担,工作的繁重,这一切都没能阴止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对于龙华文化气氛和文学圈子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少打工作者在他的指导下不仅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还有一些人因他的推荐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也许那些打工的作者最终会离开南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我想他们大都不会忘记这位亦师亦友的朋友和老师的。一代代的打工人,都有着自己的梦,都会拿起自己的笔,给自己的这段岁月留下一些记忆。他们在张老师眼里一茬茬的庄稼,需要用心血去浇灌和培植的庄稼。

    我冒味地说出了一个做自由撰稿人的想法,他笑了笑,那可要看你作品的成熟度了,想来,在文学这条路上,我还是一个初入门者吧。

    张老师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把创作和工作当做耕种庄稼,用心的耕种,期待着些许的收获。张老师呕心沥血,终于编著了《打工在外》、《梦里流星》等书,成了打工文学的典范作品;还对客家文化作了很深的研究,写出了一大本煌煌的专著。

    最近,他的作品在全国的文学评选活动中不断传来佳音,我想,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一个用心耕种庄稼的人,如果他不能收获自己的庄稼,那是怪事。

    我还和张老师探讨了一下当今的打工文学潮流,以及拖欠稿费问题,还有一些关于文学活动的事情,张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真知灼见。

    张老师很忙,他还有很多的活动要参加,我只好匆匆告辞。

    但我感到我收获了良多,良多。

    第三十八章 爽,采访我的朋友

    我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有一种兴趣,做了文人,就有一些为他人做传的念头。

    在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都有一些文友,一个文就是峰,他在上的名字就叫看看好书,是他引导我走进了,还有一个,就是我在前面写到过的阿福,他的全名叫冷加福。

    下面就是我对他做的一次采访。

    初识冷加福,还是四年前,那时他已经在厚宏公司里担任图书管理员,负责整个公司广播、宣传栏和各类标语的策划与制作以及图书室、阅报室、娱乐室的管理了。他看起来瘦瘦小小、文文静静的,有一点腼腆,给人一种很斯文的感觉。但如果你要是和他谈起报纸和杂志,谈起文学来,他就会娓娓道来,所有的精气神都从他厚厚的镜片底下透出来……因为相同的爱好,我们成了朋友;因为交往的深入,我对他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意外,让他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

    1999年12月份,高中毕业了二年多的冷加福决定南下寻梦。因为他姐姐就住在厚宏公司附近,所以那里一招人,他马上就去见工了。那时候厚宏厂的效益还很不错,公司要招4位男普工,可一下子前去应聘参加文化测试的就有20多人,而且全都是高中毕业且身材魁梧之辈,这对身材瘦小,身高不足160的冷加福来说,无疑是“凶多吉少”。然而,意外的是,交完求职表,刚坐下答卷不久,人事部负责招聘的江涛竟突然问起冷加福并当场向他索要了简历。冷加福就这样意外地进了厚宏公司。原来,冷加福的一手好字让江涛欣赏不已,而那时公司负责图书管理和宣传栏的员工又正好辞工了,江涛觉得冷加福很适合这个工作,于是就破格将他招了进来。江涛当时是这样跟冷加福说的:“我们这里有一个很适合你的位置,不过,得先委屈你在车间里呆一段时间!”

    几个月后,冷加福就调到了公司图书室,在了一名图书管理员。这是一份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原来,早在上高中时,他就疯狂地爱上书报了。那时他所在的学校修水五中还没有图书馆,他就和他的同学一起,创建了一个《飞鹰》文学社并以文学社的名义自己在校外租房办起了一个图书馆,的有的书籍都是学校同学捐赠和他自费购买的,虽然书不是很多,但他还是用心经营,不断将它做大做好,这在学校及社会上都得到了赞誉和好评,并因此获得了学校的部分经费支持。冷加福说,他办图书馆,在方便同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充实了自己。后来他就将图书馆交给了别人经营,自己南下打工了。现在,他们当初创办的图书馆早已从校外搬到了校内并由学校管理,规模也扩大了许多,为师生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粮食。来到深圳,他又当上了图书管理员,这怎能让他不高兴!所以,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在工作之余,他充分利用他每天可以接触十几份报纸和每月的几十份杂志条件,重新开始了他那丰富的阅读、剪辑、创作生活。

    ◆挑刺,让他一年赢回了两份报

    2001年7月底,冷加福被深圳商报记者的“寻找阿霞”行动感动,开始参与该报的纠错行动,并在报上发表了“我要做阿霞第二”的宣言。到年底,他就在该报《读者大会》上发表纠错稿十多篇,在其他栏目也有不少稿件见报。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他除了可以不时收到稿费外,深圳商报社还赠送了他2002年全年的《深圳商报》和《深圳晚报》。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鼓励,更是一个鞭策。

    冷加福也是一个对生活非常认真、讲诚信、负责任的人,他除了勇于为报纸纠错外,同时还不断地给自己挑错。比如吧,他曾在2001年底帮内地的一位朋友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深圳商报》,可是到了2002年初,他的朋友却告诉他迟迟收不到报纸,于是他就经常去找当初给他订报的发行站并投诉他们,最后查出来的结果却是他朋友那边的邮局出了问题。这时,冷加福就不安起来了,因为他错怪了商报发行站。怎么办?冷加福想了想,他不但打电话向发行站承认错误,还在深圳商报上登报对发行站说“对不起”。

    ◆点题,让他成了优秀通讯员

    2002年,冷加福除继续为商报纠错和尝试着创作外,他还不时给深圳法制报新开设的谈话栏目“说法”提供供读者讨论的话题——点题。他提供的大多数话题都被采用了。四五个月下来,他就有十多个“点题”在报上发表。后来,“说法”栏目因故停办,但冷加福却因为“点题有功”被评为深圳法制报2002年度优秀通讯员。这可不是一般普通打工仔能够轻易获得的殊荣。

    同时,他在深圳商报的“谈话空间”栏目也不时有点题和发言稿被选用。

    ◆荐稿,让他两年稿费过两万

    博览群书,又喜欢上网的冷加福,接触到的好文章特别多。遇到好的文章,他总是把它辑录或者剪下来。从哲理性强、极具欣赏或借鉴意义的优美篇章、到有用的信息和生活常识、幽默与漫画、到漂亮的图片……无一不成为他的“宝贝”。这是他为公司出宣传栏的重要资料,也为他积累了一大笔知识财富。

    本着“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一人自己之文集”的原则,在将这些好文章融入公司宣传栏的同时,他还不时将其发给各位亲朋好友共享;后来,冷加福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那些精彩的篇章,他又萌生了向报刊杂志荐稿的想法。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冷加福开始留意每天的报纸、杂志,注意各类报纸和杂志的用稿要求、风格,觉得合适的就给他们邮寄或e-ail过去。《深圳商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人之初》、《黄金时代》、《现代青年》、《时代青年》、《今日文摘》等等报刊杂志都用过他的推荐稿。这在给他精神上一种很大满足的同时,还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最盛的时候,他在一天之内就可以收到十多张汇款单,稿费总额超过一千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在各类刊物上的荐稿收入已达两万余元!

    除了给报纸和杂志荐稿,冷加福的另一个想法是能在不久的将来能把他收集的这些资料整理编辑成书。他现在的剪报已有好几大箱了。不久前公司搬迁,搬行李时已是半夜,他只好打的将他的那些剪报送回住处,再同他的女友将它们搬上他们租住的四楼……这一折腾,他的那个晚上就基本上没怎么休息了。但他心里满是收获的喜悦!很多同事们听说这事后都很是不解——租的士将一些“废报纸”拉回去?简直是有毛病!可谁又能知道这些“废报纸”对冷加福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无价之宝啊!由于剪报有时候容易变坏,所以他还将它们输入到电子邮箱里保存起来;并且为了确保安全,他的每封邮件都会保存到至少两个邮箱里。现在,他用来存装稿件的电子邮箱就多达几十个,单封邮件最大的就达到1以上。我相信他编几本不错的书出来决非难事。

    他依然还在公司里做着他的图书管理员,他就是那种将生活过得美丽而又充实的人。

    每次去他那玩,都可以看到很多的好书籍和书法作品,这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能与交往,一些谈文论诗,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第三十九章 将离——与记者站说再见

    再次去记者站,是因为我我还有一些稿费寄到那里,还有一些信件寄到那里,或许也可以这样说,我对那里还有一些感情。我一个易于怀旧的人,对我所经过的地方,路过的每一个人,我都会在心里给他们留一些空隙。

    纵使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路过的人而把我忘记。纵使那个地方会勾起一些不太愉快的记忆,纵使那些人会勾起我一些不太健康的想法。

    但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你要把自己中一些不愉快的东西轻易地删去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情。

    其实我要走,还有另一些原因,站里本来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去参加省里的培训,然后拿到记者证的,但是站里并没有把这个机会给我,我不免感到一些失落。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也不尽如人意,养老保险一直以一些原因拖着不办,还有,在这里,站长的口头表扬很多,但在薪水方面却少有体现,长此以往,也不免让人失望。这里提倡中午连班,却杜绝晚上加班,因为晚上加班是要付加费的,但中午的连班就是另一回事了。

    站里已经一如日不如一日了。

    阿郑他们走的时候,记者站里的那颗宝贝树就开始黄了,后来的一天,我们几个人又在院里挖了一个坑将它移植了过来,马站长只在一边看着:“我给你们钱,看你们买的树象什么样子!”站在旁边的老黄和会计,高站长居然装着没有听到一样。

    马站长说了几句,就又踱进他那乱七八糟的办公室去研究他的彩票去了。

    待马站长进去了,高站长象吐了一口恶气一样,“呸!”然后转了脸色,“看它能不能活下来!”

    站里除了高站长的业务有一些收获外,几乎是陷入了瘫痪状态。在此种情况之下,马站长一次又一次召集我们开会,每次开会都是慷慨激昂,可是会议一过,大家又没事一样了。

    那一次会议,让我彻底绝望了。那是我在记者站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议。马站长先在会上讲了记者站的困难,然后就给每人一个月时间,杂志社什么也不管,所有业务提成都按二十点提成。记者例常的中餐取消了。会后,我就给他说了一声:“那好,我走了!”我一直没想,马站长一听竟然生气了,说实在,那天他发了很大的火,说我辜负了他对我的期望。其实我一直以为,以他的修养,他是绝不会轻易对人发火的,但他还是发火了,他对我一直抱着很高的期望,他一直希望我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下去,成为一个名家,成为地方的,全国的作家协会会员。可惜!

    我离开了记者,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金钱的原因,或许可以说是经济的原因,上升到一度高度就是生存的问题。因为记者站一直不盈利,大河没水小河干,何况记者又不管我的吃喝,还不管住,如果没有业务的提成的话,记者给我的那些钱真的只够我坐车和买水喝了。对于我的走,高站长倒能理解!

    不过,不管马站长怎么生气,我还是要走了,我知道困难是要自己面对的,他要的只是他的事业能进行下去。

    走了,还是走了,接下来就是努力找工作。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那时那句话用到我身上真是恰好不过了。

    走啦,我走啦!

    后来,高站长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还一些件信件和一张稿费单在站里,让我有时间却取。

    于是一个周三,我去了记者站。站里已经是铁将军把门,我只好又给高站长打电话,半个小时后高站长终于回来了。她又换了新发型,眉眼里增添了更多的沧桑。

    她麻利地打开了门,一把大锁在她的手里,沉甸甸地,我的心不由得一凉。

    她走进屋里取出信件和稿费单后,就对我歉然一笑,“不好意思,你下次就不要写这里的地址了,我还要去办事!今天就不能陪你了!”

    她很快又锁上了门,司机早早地上了车在等她。

    她和我一起走到车门旁,再次歉然一笑:“我要去南山区,不顺路,就不带你了!”我对她微微笑了一下!

    车辆很快就发动了,开远了!

    我的脚步也不停地向邮局走去了。

    一段生活就这样离我远去了!

    第四十章 寻找昨天的报纸

    在深圳有很多的关于速度的传说,比如地王大厦三天一层楼,哗哗就建起来了,连老外都瞠目,比如某人一年换了好几任女朋友。比如某人一年之内就从穷光蛋到拥有身家百万。

    来了深圳这么多年,虽说混过很没出息,却总算见识了深圳的神奇速度。

    自从进了记者站后,我有了很多的时间写作。只是很遗憾,我并没有发表多少值得自豪的作品。一天,我的同事小刘对我说:“东哥,你的文章在商报上发表了,去买一份报纸看看吧!”仅管我给那家报纸投寄了不少的稿件,但却一直不见有文章发表出来,难道这下就感动上帝了。我看他那神神秘秘的样子,我猜他一定是在愚弄我,那天的报纸我最后还是没去买。

    第二天,我去上网,一不小心就打开了深圳商报的网站,我很意外地发现我真的有一篇文章发表了。我突然觉得,人生真是奇怪,一些平时喜欢开玩笑的人,有时候玩笑也是真的。出于一种敝帚自珍的心理吧,我立即想到要去买一份当天的报纸,将我的那篇小文章珍藏起来。但我知道商报是从来不给本地作者寄送样报的,所以我只能从别的渠道来想办法了。

    我先跑到了公司的阅览室,那里的管理员小冷和我是老朋友了。他很热情,却爱莫能助,他显得哭笑不得:“不好意思,昨天是愚人节,商报给人偷走了好几张,其中就包括有你文章的那一张。你去报贩那里想想办法吧,兴许他们能帮你。”

    这天下午,我沿着布龙路,殷切地向沿路的每一个报贩和每一家书报亭都询问过了,结果我买下了一大堆我并不需要的书报,却始终没有找到那份我想要的报纸。最后我想去报刊发行处碰碰运气,一个报贩对我说:“去那里呀,一是太远,二是那里几天下来的报纸堆积如山,哪里会为了一份报纸理你,别浪费时间了吧。”这样我只好悻悻地打道回公司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