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79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79部分阅读

    略意义的加工设备,他就算再有本事。中国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将这些火炮研制出来并很快开始批量生产,而如果没有质量优异的火炮,很多先进的特殊弹药也同样没法使用,所以就连当年一直都是苏粉的胡卫东,对德国也多少生出了一些好感,哪怕他明知两国其实只是在相互利用

    另外还有一项关键技术不得不提,那就是装甲双面硬化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令装甲的抗击穿能力大大增强,最大可以达到50,虽然装甲厚度超过一定限度以后,提升幅度会越来越小,但以装甲不算很厚的重巡来说,依然可以获得相当明显的提升,再算上新型装甲钢本身性能的巨大优势,一块双面硬化了的80装甲板的防御能力几乎能与厚达三百毫米的日本战列舰装甲相比,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历史上这项装甲技术最初是由美国人发明的,而中国虽然研究开始得也挺早,但因为某些工艺上的关键没能弄清楚,工业基础又太过薄弱,成本始终降不下去,因此很自然地没法大量应用。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装甲专家们才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旦明白其中的关键所在,问题就变得异常简单,而双面硬化装甲的成本也因此降到了比均质装甲也高不了多少的程度(这方面比美国都出色,但性能上不知道有没有差距。),以致于在最为廉价的轮式装甲车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胡卫东自然知道这项技术的秘密,但是之前的研究工作却一直很不顺利,直到获得德国的技术设备支援之后,原来的很多难题顿时迎刃而解,这项技术才终于成功破解,这令胡卫东不得不再次感叹工业基础的重要性。

    这项技术研发成功之后,获益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的坦克了,尤其是轻型坦克,由于双面硬化装甲对于较薄的装甲效果特好,可以令其抗穿甲弹的能力提升50,而抗破甲弹的能力提升幅度则更大(因为双面硬化装甲说白了就是极度简化版的复合装甲),以致于最新型号的八一式轻型坦克(注2)在重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竟然拥有了超过t34中型坦克的惊人装甲防护

    注1:弹药方面深受胡卫东的重视,而德方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因此除了易被仿制的底凹与枣核全膛弹型进行了有偿的转让之外,胡卫东只帮德国人改进了一下穿甲弹头所用的合金材料配方和热处理工艺

    注2:这也是第一款正式量产的八一式轻坦,与早期的试验型号相比,应用了最新的稀土装甲钢和双面硬化装甲技术,主炮换成了由57高射炮改成的坦克炮,另外发动机性能也有了明显提升,无论是最大速度还是最大行程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昌级巡洋舰(下)

    ps:感谢书友“陈良友1”的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虽然因为厚度相对较大的缘故,军舰装甲的提升幅度不能与坦克相比,但南昌级重巡洋舰也同样从中获益匪浅,考虑到双面硬化装甲越厚提升幅度越差,而且南昌级终究只是重巡,因此胡卫东决定对南昌级的装甲厚度进一步削减,因此防护力的提升并不是很大,但是因此腾出的载重却令南昌级重巡的航程大大增加,这对于没有海外基地的中国海军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双面硬化装甲也是最后一项可以用到军舰上的现代装甲技术,这也就是说,南昌级重巡洋舰防护上的潜力已经被完全挖掘了出来,以后除非是有人发明出了超越二十一世纪水平的超阶技术,或者牺牲其他性能,否则南昌级重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能力已经再难有半点增强了。但胡卫东中止军舰装甲的研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战后军舰无甲化的发展潮流

    除了火炮与装甲,胡卫东还毫不犹豫地撤除了早就看不顺眼的6根鱼雷管,理由是对于满载排水量18000多吨的重巡来说,用到的机会不大,一旦被敌人击中却会产生巨大的危险,留着也是弊大于利,不如去掉比较安心。

    此外,这两艘重巡设计中搭载的水上飞机及其配套的火药弹射器也同样给胡卫东取消的,这一是出于和撤除鱼雷管一样的安全性方面的考虑,避免水上飞机、特别是火药弹射器在战斗中成为南昌级重巡洋舰防御上的弱点,二是避免派出去侦查的水上飞机反而暴露军舰的踪迹,毕竟以水上飞机那缓慢的飞行速度,一旦被敌人盯上就很难摆脱追踪。

    事实上胡卫东之前也曾经向德方提出过相同的建议,但德国人对于远程炮击完全依赖雷达引导一事总是觉得心中没底。而德国天下第一的光学瞄准装置却离不开飞机的配合(不然无法摆脱地球曲面的限制),因此他们最终还是将舰上的水上飞机保留了下来。胡卫东对此只能无奈耸肩,他承认目前雷达的性能确实比不上德国世界第一的光学仪器。尤其是在可见度良好的天气下,但是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存在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即使在与德国展开技术合作夯实了中国的工业基础之前。也几乎是每隔几个月就能推出一种新的型号,以后就更不必说了。

    眼见德国人如此固执,胡卫东也没有过多地坚持。但在中国自己的军舰上,他还是始终要求将雷达作为火控系统的基础,以他的估计,照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速度,在一年之内,舰载雷达就可以完全取代光学仪器的作用,只有需要极高反应速度的小口径高射炮除外。这样一来。水上飞机的存在就明显是弊大于利,遭到撤除是必然的,不过胡卫东受此触动,却又萌生出了研制舰载直升机的念头,舰载直升机不需要危险的火药弹射器。自身载油量也少、即便被敌人击毁也不会引起严重后果,而且目标更小而不易被敌人发现,在军舰上占用的空间和载重也比水上飞机小得多,此外舰载直升机还符合战后海军发展的潮流,因此这倒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只是直升机研制的难度远比胡卫东想象的要困难许多,事实上早在当初他第一次从国外引进人才的时候,就已经将历史上直升飞机(准确地说,是有实用价值的直升飞机。)的发明者俄裔美国工程师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带到了中国,并专门拨款供其进行直升机的研制工作,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基础的薄弱,这两年来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以致于胡卫东一度甚至担心直升机的发明会因为自己的干预而比历史上延后。好在与德国开展全面合作之后,不但中国的工业基础厚实了许多,更从德国引进了虽然走错了路但对直升机研制颇具参考价值的旋翼机技术,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直升机的研制进度

    1939年4月,西科斯基的研究小组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架具有实用价值的直升飞机vs300,并在其后的一年之中连续取得多次重大突破,最终于1940年底,第一款定型的直升机“直1”投入批量生产。“直1”是双座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200千克,巡航速度达到了115千米/小时,航程超过360千米,实用升限超过2000米。“直1”可以搭载1名驾驶员和1名观察员。如果只带那名驾驶员,它还可以挂载1枚深水炸弹,从军舰上起飞执行反潜任务。看起来这款直升机似乎不错,但此时还不成熟的旋翼动力却使得“直1”的可靠性一直深受诟病,而中国飞行员的珍贵更是限制了它的应用。直到后来使用燃气轮机的第二代直升机“直3”上舰之后才开始受到普遍的好评并在各型舰艇上得到了推广,但那时二战已经进入尾声了。

    再说了,此时还只是1939年,因此胡卫东只是在南昌级重巡洋舰上面专门留出一个平台以供将来停放直升机。而相较于直升机平台,4架水上飞机及其弹射器的占地太大了,这么大一块面积空着实在是莫大的浪费,因此胡卫东在征询了德舰设计师的看法之后,决定在南昌级重巡洋舰的后部再加装一个主炮塔和相应的其他设施,这也使其一跃成为二战期间火力最为强大的重巡洋舰,即使不考虑各国火炮性能的差异依然如此,其基本参数如下:

    标准排水量:14200吨,满载排水量:18500吨

    尺度:长2059米,宽213米,吃水58米

    动力:12座高压重油专烧锅炉,3座蒸气涡轮引擎,主机设计最大功率为156000马力

    航速:36节

    续航力:10800海里/16节

    主炮:4座三联装203炮塔

    防空:6座二联装127高射炮,8座二联装88高射炮,8座双联装37高射炮,12座双联装25高射炮,6座“天网”7管25近防火炮。

    反潜:2座火箭深弹发射器(最大射程1500米)、2座刺猬炮(最大射程300米)。

    装甲:水线主装甲带2550(注1);水平装甲5080;炮塔(正面)120;指挥塔125;防雷装甲,三层,每层25。

    舰员:1800人

    注1:之所以侧弦主装甲带的装甲厚度大幅减小,是因为中国海军的作战方式与德国大大不同,南昌级重巡洋舰除非是欺负敌人的小船,否则很少会以侧弦和敌舰对轰,因此侧弦装甲就用不着那么厚了,而因为首尾对敌(追击或者逃逸)是主要作战方式,炮塔正面遭到大口径穿甲弹攻击的概率则非常大,因此装甲防护就至关重要。至于水平装甲,考虑到俯冲轰炸威力不足,5080的厚度已经足够用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六章 连环计

    除了合作建造军舰,德国提供的大量技术、设备与人才使得中国迅速吃透了引进自美国的湘潭级驱逐舰和江南级护卫舰的技术,再加上帮德国建造大型军舰过程中的技术积累,举一反三之下,仿制和改进奥马哈级轻巡也变得易如反掌。后来胡卫东考虑到战后军舰的发展潮流,决定在海军之中推行后世的分级标准,将标准排水量15002000吨的作战舰艇称为护卫舰,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具备一定的防空与对海对岸攻击能力,因此对速度要求相对不高,以经济省油的柴油机作为主要动力(驱逐舰以上则都使用重油锅炉驱动的蒸汽轮机);将标准排水量50008000吨的作战舰艇称为驱逐舰,主要任务是防空,同时具备较强的反潜和对海对岸攻击能力;而那些标准排水量10000吨以上的大家伙则都称为巡洋舰,主要任务是对海对岸攻击,同时具备强大的防空能力和一定的反潜能力,而南昌级重巡洋舰也由此变成了南昌级巡洋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中德合作规模如此之大,想要完全保密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赤色党之前与苏联还有海军方面的合作,所以德国对中国海军的全面援助根本无法避开他们的耳目,斯大林一方面对中国赤色党跟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德国深入合作感到震惊和担忧,另一方面则希望藉此机会从赤色党这里搞到一些德国人的先进技术,特别是他梦想了很久的战列舰建造技术。

    此外,苏联太平洋舰队在遭到日军机群空袭时防空能力的低下令老毛子终于意识到近炸引信和“密集阵”近防火炮的价值有多么巨大(之前他们也曾想过引进,但胡卫东开价“太高”,当时并未充分意识到二者价值的苏联人就放弃了。),因此他们也想要向赤色党购买这两项技术。只是开价仍然远不能让中方满意,才区区三千万美元,还都是用物资充抵。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

    不过更令赤色党上下对苏联人心生不满的,还是苏联不久前很不仗义地撇开赤色党与日本人单独议和,尽管苏联对于日本的强大海军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但很多赤色党人还是对苏联人自私自利的做法感到愤怒。胡卫东等重视国家利益超过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者尤其如此。

    但是,中国眼下最急迫的两大任务是赶跑鬼子和消化引进自美国和德国的技术设备,实在不宜在这个时候跟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翻脸。不过苏联那寒碜人的开价胡卫东也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最后,早就知道斯大林对战列舰技术志在必得的胡卫东充分利用这一点,为中国尽力争得了最大的利益,以那两项技术和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应用新材料之前的原设计图(注1)从苏联那里又换到了3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用来从苏联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和包括铀矿在内的各种稀有矿产,而且协议中还规定苏联不得对这些产品大幅涨价、也不能设置贸易额度限制,否则中国将有权拒绝履行还款义务。

    结果。中国光是在1939年就从苏联进口了至少100万吨原油和500万吨高品位铁矿石,次年更是分别超过了300万吨和800万吨,这很明显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工业的消化能力,而胡卫东对此却说“大不了先存着,今年用不完。明年可以再用,明年用不完,后年可以再用嘛!”。

    其实,胡卫东真正的用意是以此尽量减小苏联的战略储备,以便让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困难更大,但此时的世界上连他在内只有10个人知道这一点,其中7个是中国人,3个是德国人。事实上,中国赤色党向苏联提供德国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详细技术资料一事,根本就是中德两国联手给苏联乃至美英法三国设下的一个连环计

    胡卫东将中国“养寇自重”的古老计策教给了德国人,小胡子因此明白苏联越是强大,美英法就对德国越是放纵。但是苏联如果太过强大的话,对德国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因此胡卫东的建议是让苏联发展海军、尤其是发展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德国畏惧苏联的是其强大的陆地与空中力量,而海军的威胁则相对要小了很多(一来苏联红海军想要超过德国海军并不容易,二来德国的海军相对于同样是假想敌的美英法三国海军都明显落了下风,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更重要的是,海军方面投资多了,陆军和航空武器方面的投入必然相应减少,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同时,美英法三国则会对苏联发展大海军恐惧万分,而德国则可以利用这一点和它们讨价还价。

    话虽如此,但如果苏联真的将大海军建立起来,对于小胡子日后进攻苏联也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妨碍,但胡卫东却告诉德国人无需担心,与德国支援中国海军建设是全方面提供支持不同,苏联人得到的只是技术资料,而且中方还特意隐去了一些虽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的细节,以苏联的造船工业基础,光是将其吃透就得花上一两年时间。而建造的话,以德国在一战之后时隔多年才再次建造的首艘战列舰俾斯麦号作为参考,老毛子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考虑到苏联的工业基础不如德国,实际所需的时间或许更长。因此德国日后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的战列舰肯定还都在船台上呢,苏联人白白耗费了大量国力却没能得到任何实效,这对德国来说不是最有利的吗?

    注1:但是最难山寨的材料配方和工艺几乎完全没有,胡卫东的理由是材料都是由德国直接提供,这一说法符合苏联政府对中国工业科技实力的基本认知,因而并未引起他们的怀疑。(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七章 东北战局

    此外,作为一个资深的bb党,胡卫东zhidào历史上苏联最终还是获得了德国关于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方面的技术援助,结果却反而导致苏联之前以意大利技术为基础研制、在1938年就开始建造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都不得不推倒重来,结果才没能赶上苏德战争。否则以原路坚持下去的话,当时屡屡创造奇迹的苏联人搞不好真能赶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将其完成,因此这里胡卫东宁可按照历史的安排来做,想来应该更加保险yidiǎn

    胡卫东的计策后来果然收到了奇效,苏联人建造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最终都烂在了船台上,而美英法一shijiān却被吓得不轻,小胡子则利用这个机会再次诈到了几亿美元贷款和国际条约的进一步松绑,由此进一步加强了备战工作,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虽然又阴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