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24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24部分阅读

    到经常踢球的人(年轻力壮的都进了军队,哪儿还有人踢球啊?),导致大陆的足球断了传承。要知道历史上六七十年代成为亚洲霸主的朝鲜足球不过是在十几年里没怎么参加国际比赛,水平就迅速滑坡到亚洲二流,何况是中国连续十多年里几乎没人踢球?新中国的足球队初次参加亚洲比赛居然被印尼队淘汰出局。可见李惠堂时代的中国足球已经完全成为了过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重振中国足球,曾经利用中苏蜜月期,派了十几个留学生到当时的世界第一足球强国匈牙利学习,这十几个小伙子后来成为了新中国足球最初的种子,此后又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中国足球队才重新成为亚洲的足球强队。

    但那个时候朝鲜队已经是难以撼动的亚洲第一了,由于当时朝鲜得到苏联的全力支援,经济发展非常快,人均收入在亚洲一度名列前茅,再加上朝鲜是把足球作为第一运动来发展的,与不太重视足球的中国政府大不相同,所以虽然朝鲜人口远不如中国。但足球人口却一直不比中国少多少(新中国历史上足球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100万,这还是足球改革后初期的回光返照。),加之朝鲜的球风硬朗而顽强,很克当时中国国家队伪技术流(没对抗的时候踢法很华丽,对方一加强逼抢和身体对抗就不行了。)的球风,导致当时的中国足球动辄被朝鲜血洗,始终都没能再次回到亚洲第一的宝座。话说当时中国对朝鲜偶尔还是可以赢球的,这一点比后来“恐韩症”时期对韩国的情况要好些,但是动辄被朝鲜大比分血洗,却是“恐韩症”时期没遇到的。倒更类似于97以后对上伊朗的情况

    后来朝鲜足球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动辄退赛而自寻死路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崛起,韩国足球又成为了咱们新的苦主,再后来足球改革后的一系列更是让国足沦为了中国人的耻辱、甚至是发泄工作生活中不满的“痰盂”,因此自始至终中国足球都再没能拿到一个亚洲冠军

    但现在的情况却相对好了许多。首先抗战结束得比历史上快得多,而国内统一战争更是如同风卷残云,国内大面积陷入战乱的时间其实只有三年,同时因为胡卫东个人爱好的原因,早在抗战还未结束时,中原地区的足球运动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中国原来的那些优秀球员空白期相对短了许多,虽然水平下降终归在所难免,但是大部分底子和对足球的理解还在,至少不致像历史上那样不得不从零开始

    而且以李惠堂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球员虽然不像胡卫东记忆里后世说得那么厉害,但即使因为抗战期间无球可踢而普遍水平下降了一截,依然能够打得日本国家足球队毫无还手之力,胡卫东估计他们巅峰时期就算达不到世界一流,也至少有世界二流的水平,李惠堂被称为“亚洲球王”也还是当之无愧的。

    有这些虽然年纪普遍较大、但技艺尚在的老球员传帮带,新中国的小球员自然成长飞快,加之新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其他亚洲国家的足球运动又大都尚未发展起来,因此即使李惠堂后来退役了,亚洲冠军依然是中国队的囊中之物。而这又产生了一个衍生的影响,那就是中国队因此可以一直获得参加世界杯和奥运会足球赛的机会,而能得到比其他亚洲对手大得多的大赛锻炼,这无疑对中国队保持优势也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这个时空多了胡卫东这个喜欢足球的中央领导,而不像历史上就邓公一人,这对中国足球的发展自然也大有裨益,毕竟新中国建立时间尚短,官本位的流毒没那么快清除干净,因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难以避免,但能够因此帮助中国足球更好地发展,在胡卫东看来却也是件好事了

    由于断腿不便外出,因此胡卫东给政治局将科普课的工作就由贾祖璋这位正牌的科普作家代劳了,但太祖和周公等几位关系较近的领导有空的时候也会亲自登门,一方面探望一下胡卫东的伤情,另一方面就在胡家跟他谈谈科学以及其他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某天太祖来到胡家的时候,余光见到桌上的一本书册后却立即面露讶色问道,“《古本水浒传》?这是哪个版本的?”(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一章 水浒风波(上)

    与四大名着中的另外三部相比,的版本无疑是最多的,不过在解放前,流传得较广的也就两个基本的版本:一是后世水浒专家口中所谓被金圣叹“腰斩”掉了“后三十回”的七十回本,这也是解放前流传得最多的一个版本;其次则是百回本,在七十回本后面又多了接受招安、征辽和方腊以及最终被j臣所害的悲剧结局,但因为文风远比前七十回粗糙,独特的“水浒味”也一下子不见了,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也是极其突兀地从一开头就突然大变,所以一直都有人认为后面三十回与前七十回并非是同一个作者,而胡卫东也支持这个观点。

    而历史上新中国建立之后,出版社竟然异想天开地从主题是黑梁山好汉的另外一部小说里节选了平田虎、王庆的情节并稍加修改后硬插进了百回本后三十回与前七十回之间,变成了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百二十回本。由于中间那一段是硬塞进去的(拼凑也不是绝对出不了神作,例如八十年代的经典动画片,但那毕竟只是小概率事件,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会大幅降低全书水准的。),无论是文学水平还是与上下文的呼应都一塌糊涂,这个一百二十回本毫无疑问是水浒最烂的版本。

    但是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太过贫乏,因此对文化产品数量上的需要甚至要超过质量,而一百二十回本因为章回更多。反而比经典的七十回本还受欢迎,倒是与后世网文更新重于质量的状况有些类似。当然刊印数量也是一个原因,解放后迅速成为工业国的新中国印刷业的实力远非之前可比,因此一百二十回本虽然刊印较晚,但总量却反而最多

    不过,当年胡卫东还曾经看过另外一个版本的一百二十回本,而且那个版本自命为,意思是它才是真正施耐庵所写的一百二十回原本

    的前七十回与其他版本并无什么差别,但后五十回却是全然不同,在天降石碣、梁山好汉排定了座次后。书里的梁山好汉并没有马上被朝廷招安。而是继续替天行道,将梁山泊义军发展壮大。该版的最后部分也只是旁敲侧击地写了梁山诸位头领对素有贤名的张叔夜(历史上宋江起义就是被他平掉的)就任济州太守的反应和之前公孙胜离开梁山(他是第一个走的,鲁智深随后也带武松去了五台山。)时的留言“罡煞群雄,应劫寰中。天遣治乱。长人执弓;戈矛化铁。战马嘶风,云飞星散,水碧山空。”(注1)。暗示了梁山泊的悲剧结局,结尾更以神摄天书(宋江忘了当初玄女娘娘的叮嘱,答应将三卷天书给弟兄们看,结果就悲剧了)、雷轰石碣让全书戛然而止

    与百回本相比,后五十回的情节与前七十回衔接得更好,而人物形象也没有过于突兀的变化(也有部分变化了的,但都有个过程,而非像百回本的后三十回那样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地就变过来了。),同时和前七十回一样,延续了施耐庵酷爱前后呼应(喜欢挖坑而且有坑必填)的特点,如果施耐庵当年真的不止写到七十回,那么这一百二十回的在各个版本中无疑最可能是真本。

    但是,后世的那些水浒专家也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瑕疵,虽然并没降低该书的水准,却令其是真正古本的可能性小了许多。原来,的后五十回当中竟然多次出现了民国时期的口语,因此后世的水浒专家普遍认为及其前身(这是1933年版的书名,1985年出版的经过编纂,还加入了少量其他版本乃至新创作的内容,和1933年版已经有所区别,当然大体上还是一致的。)的后五十回是伪作,而最早拿出这个版本的民国时期常熟中医梅寄鹤被他们认为嫌疑最大,当时由引起的风波也就至此基本平息

    本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此事到此应该可以盖棺定论了,但是胡卫东却从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怀疑人,他深知若真的被证明为施耐庵所着的原本,那么遭到打击最大的无疑是当时的所谓“专家”,因为他们赖以吃饭的学识统统会化为乌有。

    俗话说“断人财路,有如杀父。”,那些所谓的学术权威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扶正”,所以自然是竭力搜寻对他们论点有利的蛛丝马迹,而利用他们掌握的话语权将其拼命放大。或许是他们觉得这样还不保险,甚至还利用他们的掌握的舆论将明显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前后有天壤(除了剧情与人物塑造等方面的问题,后五十回的语言词句问题在百回本的后三十回中同样存在(注2),但那些“砖家”却以双重标准对此视而不见)之别的百回本定为正本,其暗藏的私心也就不难看清了。

    注1:即是说天罡地煞应劫下凡,扰乱世界,后来得张叔夜(长人持弓指的就是历史上张叔夜平定宋江起义一事,在七十回本末尾的卢俊义惊梦情节里也有暗示。)计平了,大家散伙,枪马无用,只剩下个山明水秀的梁山泊。公孙胜的留言不但点出了梁山泊好汉的结局,还回应了楔子里“洪太尉误走妖魔”和七十回本末尾处卢俊义惊梦的情节

    注2:当然不是民国的语言习惯,而是明朝中期的,但施耐庵却是元末明初人,而水浒这种造反题材的书也只有在民不聊生的元末才有足够的创造动机,要知道古代写这种题材需要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勇气,敢写这个就是真的有心造反,作为一个文人,也只有在黑暗的元末才会被逼出这样的决心。

    第六百八十二章 水浒风波(中)

    ps:感谢书友“林中漫步1406”的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有人可能会举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一样被认为是正本的例子,但曹雪芹的《红楼梦》是确实tj了,必须得有人帮他续上,而水浒即使是七十回本,虽然后面可以再接剧情,但到此戛然而止也未尝不可,这个时候硬要接上一段明显与前文衔接不好的文字,就难免有狗尾续貂之嫌,如果将其硬是称为正本,那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缪了

    至于梅寄鹤是《古本水浒》作者的说法,胡卫东更是无论如何难以相信,因为以后五十回的高水准,绝非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所能写出,如果梅寄鹤是民国时期的大文豪,或许有这个能力,但他不过是个仅在县里有些名声、还是作为一个名医而非作家,虽然有些作品,但也不过能在业余作家里面还算不错,就连靠文字吃饭都做不到,怎么可能有那个本事?

    或许有人会说,《古本水浒传》可能只是胡卫东喜欢,就像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自己觉得好而已,并非真的有那么高的水平,要不然为何民国时期的初次出版会折戟沉沙,1985年才再次出版的时候销量也远比不上那拼凑出来的一百二十回本?

    但胡卫东对自己的鉴赏能力还是有些自信的,至于《古本水浒传》历史上出版遇挫,其实也不难解释。《古本水浒》民国年间的出版失败完全是因为出版商犯二。那个白痴居然直接出版后面的那五十回,而没有连着前面七十回一起刊印成书

    对于之前没看过水浒的读者,这种做法直接让他们就没法阅读,而那些之前看过前七十回的也未必会对真假不明的后五十回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愚蠢的做法还会给读者“这是续作”的心理暗示。加之当时《古本水浒传》刊印量很少,抗战又已经迫在眉睫,还有心思看闲书的中国人本来就不多,这书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出版,销量不惨淡才怪,而且当时该书刊印的册数太少,又没有名家热捧,影响不大理所当然,并不能以此认为是书的水准不高。

    至于1985年出版的那次。当时百回本以及拼凑的一百二十回本的销量已经极大。再加上太祖晚年评水浒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浒热”。导致大部分中国人都对宋江投降打方腊的情节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再想接受《古本水浒传》里完全不同的情节可就难了。何况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古本水浒传》仅仅首批出版就卖出了十几万套。这成绩纵不能算好、也绝对不能算差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该书的水准

    虽然如此,但《古本水浒传》后五十回中多处明显更像是民国时期语言的词句却终究是个问题,因此胡卫东虽然喜欢这个版本,却也无法确定它到底是不是施耐庵原作,要知道历史上梅寄鹤在1969年就过世了,而胡卫东当年看到的《古本水浒传》却是1985年刊印的那个版本,也就是说当他看到《古本水浒传》时,梅寄鹤老先生早就过世很多年了,真相如何自然难以考证。何况当时胡卫东在保密制度很严的军工部门工作,平时事忙不说,也不可能像普通人那样自由,所以他直到穿越的那一天,都没工夫专门调查此事。

    即使在穿越之后,身肩重任的胡卫东也一直抽不出时间处理这类琐事,直到腿断之后才得了闲,有空派人将梅寄鹤请来询问此事。梅寄鹤在《古本水浒传》首次出版失败后深受打击,此后即使对自己的儿孙也不再谈及此事,谁知在怀着忐忑之心被那位传奇一样的胡副总理请过去之后,对方竟然和蔼地说自己看过1933年出版的《古本水浒》而且非常喜欢,登时眼放异彩,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是初次面对胡卫东这个级别的赤色党中央领导,梅寄鹤还是不免有些战战兢兢,又哪敢说一句假话?

    原来,由于民国时期的战乱,梅寄鹤家中收藏的原本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就已经毁掉了,1933年出版的《古本水浒》是梅寄鹤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来的,虽然他竭力复制出原本,但梅寄鹤毕竟不是能背红楼梦的茅盾,只能记得大致情节,而具体的语言习惯、尤其是词句细节上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了,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少词句更像是民国作者所写的“瑕疵”。而因为是有原来的情节框架可依,写作的难度比完全自己创作小得多,以梅寄鹤在业余作家当中堪称佼佼者的水平,已经足以将其完成,胡卫东当年的疑惑至此终于完全解开了

    梅寄鹤虽然是按照记忆重写,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何况他家里当初的藏本也不能肯定就是施耐庵的原本,没准是明清时期其他人的伪作,因此称其为施耐庵的原本并不十分确切。但是《古本水浒》至少要比百回本写得更好,也更符合施耐庵在前七十回里表现出的宗旨立意,既然百回本乃至后世拼凑出来的一百二十回本都能被那些水浒“砖家”称为正本,《古本水浒》为何不能?

    胡卫东这时也终于体会到了权力的好处,当年他只能向自己的亲友推荐《古本水浒传》,现在他却可以直接找人教出版社的领导谈话,然后用不着他再操半点心,一百二十回的《古本水浒传》就开始了校正编订,并会在不久之后公开出版

    但这并不能令胡卫东完全满意,因为人教出版社的主编并不同意刊印太多,这样在百回本几百年形成的影响下,《古本水浒传》恐怕很难完全撼动它的地位。但是胡卫东如今的党内地位虽高,却并不主管这一块,能够让人教出版社同意出版《古本水浒传》已经是极限了,硬要勉强的话难免会令分管领导不满而影响团结,于是胡卫东便想到了爱书如命的太祖

    第六百八十三章 水浒风波(下)

    ps:感谢书友“nq”再次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或许因为是中国古代唯一以造反者作为主角的小说,太祖对其一直十分喜爱,但在年轻时他却基本只看七十回本,而百回本他却始终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对结局不满(个人觉得这一点相对次要,因为年轻时太祖连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也可能是因为后三十回与前文衔接得不好,写得也远不如七十回精彩。直到晚年太祖开始尝试从批判的角度来看七十回之后的部分,才第一次仔细地看了过去,而他的一些评论则在中国掀起了很大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