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24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24部分阅读


    因此胡卫东可以肯定太祖历史上一定没看过,当他从人教出版社拿到三册试印刷的样册后,就一直想要送给伟人阅览。正好太祖突然到访,胡卫东干脆从书架上抽出第三本(后五十回)倒扣在桌上,果然立即引起了太祖的注意。伟人随便翻了几页后,很快就被书里与百回本完全不同、却与前文衔接得极好的情节所吸引,一时间差点都忘记了探望胡卫东这件正事。不过太祖生性豁达,反映过来后倒也没什么尴尬,直接就笑着向胡卫东借书,胡卫东本来就有此意,自然是立即答应。

    不过,胡卫东很快就明白历史上太祖的那些朋友为什么都怕他借书了,一来他有喜欢的书籍会反复看。因此往往很晚才会将书归还,二来他百~万\小!说的时候有随手在字里行间批注的习惯,哪怕那书是借来的

    结果那三本归还后,胡卫东翻看着那些乍看上去简直是被小孩涂鸦过的书页,心中不禁一阵郁闷,要知道他虽然也喜欢在百~万\小!说后写读书笔记,但从来都是另外找纸来写的,始终都会保持书籍本身的干净,但很显然,这方面伟人比他随便得多

    不过很快胡卫东又不禁有些好奇起来。想要看看太祖究竟对作了些什么批注。一看之后顿时深感伟人之所以是伟人,确有常人难及之处,不过是看部小说,却能够与现实中的战争和治国联系起来。而举一反三得到更大的收获。

    至少对的理解。太祖远比胡卫东这个早就看过不知多少遍的读者更加深刻。特别是后五十回中一些看似不太合理的地方,在太祖看来却反而十分符合实际。例如前七十回里杨志在校场演武中轻松击败大名府的骁将周谨,但在后五十回里周谨再次登场时却靠着一柄大铁锤几乎战败了梁山伯上的所有勇将。仅有同样力量惊人的花和尚鲁智深能够与之打得不相上下。这段情节乍看之下似乎非常不合理,但伟人却认为这处情节正反映出作者的高明,大名府演武比试的都是技巧,杨志这个弓马娴熟的将门之后自然大占便宜,但到了实战中,正所谓“一力降十慧”,改用重兵器的周谨光靠蛮力就能压服梁山泊诸多勇将了

    伟人认为,周谨之所以前后表现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当初大名府的梁中书不会用人,只有用人所长,才能发挥出人才的真正价值。中后五十回里被梁中书贬斥的大刀闻达也有出彩的表现,而与之齐名的天王李成却因为还在梁中书手下而一直碌碌无为,则同样是对梁中书不擅用人的一个例证。

    后来太祖在某次党内的会议上,还特意以此为例教导党内的领导干部要用人所长,进一步纠正了赤色党以前将人才当作“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放、却不太顾及各人的优劣长短的老错误。

    正如胡卫东之前预料的那样,由于太祖的喜爱和推崇,校订而成的更快地出版了,而且刊印的数量也比原定的多了许多,但还是有不少水浒专家指斥它并非施耐庵原本,更将出现更早的百回本视为水浒的正本,由此比历史上提前掀起了关于水浒各个版本的大讨论。

    由于本就是梅寄鹤根据记忆重写出来的,而且即使是当初梅家所藏的原本也无法考证到底是否为施耐庵所著,因此如果纠结于是施耐庵原著这一点的话,便会落入那些专家设下的陷阱。胡卫东虽然缺乏与文人斗争的经验,却抓住了这次大讨论的关键,“并不需要一定是施耐庵的原本,只需要比百回本更像是施耐庵的原本就行了”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支持的人士纷纷将精力集中到给百回本找茬的工作中去,结果很快就找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比如前70回里的情节是以打击j臣为主,强烈表现出对j臣的憎恶,同时又念念不忘招安,可在百回本的后三十回里却一下子变成了无条件的投降主义,其思想则变得极为庸俗:只要获得“忠”君的虚名,j党也拜,佞臣也求,甚至毒死兄弟,自杀身亡,竟见不到半点私放晁盖、劫法场、破城池、杀高俅兄弟等情节中展现出来的英雄形象了,这些情节与前七十回的立意明显格格不入,倒是与罗贯中在等作品中一贯鼓吹的愚忠一脉相承

    此外罗贯中喜欢在小说里加上大量的诗词,而公认是施耐庵所写的七十回本里却罕有诗词出现,这同样是罗贯中为百回本后三十回作者的有力佐证,虽然百回本里为了前后一致,硬生生地在前七十回里加入了很多七十回本中所没有的诗词,但因为契合得不好,非但没有为百回本添色,反而影响了全书的可读性。

    既然百回本的后三十回明摆着是罗贯中所写,与前七十回并非同一个作者,百回本又有什么理由比后五十回至少还有一点可能是施耐庵所著的更有资格被认定为正本呢?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大讨论(上)

    ps:感谢书友“太阳真人”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如果罗贯中续得很好,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那么将认为是他与施耐庵合著的、也把百回本作为的正本也未尝不可,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在此时的中国,七十回本的读者还是最多的,因此百回本造成的先入为主还不普遍,读者也因此能够更加公允地比较百回本和的优劣。

    小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人物塑造,支持的人士普遍认为,百回本的后三十回中不但描写的水平较前七十回大打折扣,而且甚至没有一个形象能与前七十回保持一致。大多数苍白无力,无性格可言,少数写的也还可以的人物与前七十回中的形象也已经是判若两人。以李逵为例,他是百回本后三十回中写得最好的一个人物,但却已经完全走样

    前七十回中的李逵是一个天真幼稚、一字不识、胆大鲁莽的人。他心直口快,即使与宋江之间也常有言语冲突,他虽然非常敬佩宋江,但从不逢迎拍马,例如第66回开头处写道:“只见李逵叫道:‘哥哥偏不直性!前日肯坐,坐了,今日又让别人。这把鸟交椅便真个是金子做的,只管让来让去。不要讨我杀将起来!’宋江大喝道:‘你这厮!’卢俊义慌忙拜道:‘若是兄长苦苦相让,着卢某安身不牢。’李逵又叫道:‘若是哥哥做个皇帝。卢员外做个丞相,我们今日都住在金殿里,也直得这般鸟乱。无过只是水泊子里做个强盗,不如仍旧了罢。’宋江气得说话不出。”

    这段话里显示了李逵鲜明的个性:说话爽直,毫无掩饰,只要自以为对的,便坚持到底。虽然他对宋江比亲哥哥还尊敬,但观点不同时仍会争论,而且决不相让、决不服气,他不会在言语上照顾宋江的面子。也不懂得照顾面子。

    可是在百回本中第七十一回中。李逵却说出“你怕我敢挣扎?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罢。”这样的话。竟然学会了拍马屁。才过了几回而已。转变竟然如此之大?

    而且李逵道理懂得不多,一旦自以为是,从来就是坚持到底的。因此被宋江斥退,心里也不会太服气,而这段情节之后他却“诺诺连声而退”,哪里还有半点李逵的影子?要知道李逵是百回本后三十回中写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尚且有如此多的败笔,其他的人物更不必多提了。而后五十回中的李逵形象则与前七十回基本一致,例如第71回中写道“只见黑旋风李逵闯出座位,叫将起来道:‘我不曾见恁般鸟客气,头疼死我也!一头瘟畜生,好歹只吃得一顿肉,直恁推让。卢员外认真不要,就是你的,只管推来让去假甚鸟!恼得我性起,一斧劈了这畜生,你们可没甚鸟让。’宋江喝道:‘黑厮懂得甚事,又来多嘴,快闭口,否则就砍掉你的头!’李逵才撅着嘴退去。”

    这段话中再现了李逵的粗鲁率直,而“撅着嘴退去”一句则将李逵不服气的天真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中不仅李逵写得好,个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同时也与前七十回的性格基本一致,与百回本有着天壤之别

    除了人物塑造,还有人指出百回本的后三十回忽视了人物间的亲疏关系,水泊一百单八将上山有前有后,原由也各不相同,虽然共聚大义,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亲疏关系,大伙中难免有小伙存在。的前七十回中虽没有强调这亲疏的存在,但在作者笔下却处处留意,写出了极现实的义军内部的关系

    例如晁盖上山后很少带兵出征,但后来去打曾头市时,他点了二十名头领,其中的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杜迁、宋万都是最早跟随晁盖的,其中的三阮本是水军,打曾头市并不合适,但由于是亲信也带了去。这里显示出作者对人际关系极为注意。

    作者在写这些亲疏关系时采取了春秋笔法,十分含蓄,常为一般人忽略。而百回本里却完全没注意到达一点,后三十回里众好汉之间的关系变得完全一样,根本无亲疏之别。有些描写更是犯了明显的错误,例如燕青与李逵的关系。在百回本的后三十回中,燕青仗着相扑的本领,常常捉弄李逵,让其之后对他服服帖帖。

    而这无疑是极大的败笔:其一,燕青是卢俊义的心腹,又聪明异常。而卢俊义因新上山,势单力薄,虽居高位,仍然要谨慎行事。因此燕青为卢俊义想,也得谨慎行事,怎敢轻意招惹黑旋风李逵?其二,李逵虽不善相扑,但武艺决不在燕青之下,而且性格暴躁,动则杀人,且能让燕青戏弄?其三,李逵是宋江的救命恩人,亦是宋江的心腹.欺侮李逵便有欺侮宋江之嫌,燕青且能不小心处之?其四,仔细审阅前七十回,敢骂李逵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宋江,二是戴宗。这两个人武艺都不及李逵,但都是李逵哥哥身份,他们骂李逵就如哥哥骂顽童,李逵不服也得听从。其他人对李逵则都是敬而远之。他虽排行老二,却称呼他为“李大哥”。甚至吴用带李逵上大名府去时,一路被“呕得苦”,也只能好言相劝,“埋怨”而已。燕青是新上山的,怎敢随意教训李逵?

    而的后五十回中则与前七十回一样,以含蓄的手法,处处注意到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例如第71回中卢俊义恶梦惊醒后,首先找来心腹燕青细诉,而燕青又找石秀来分解,为什么单找石秀,不找公孙胜、吴用等人呢?因为石秀曾为救卢俊义单人劫法场,是生死之交。石秀又将此事告诉杨雄,杨雄又是石秀的生死兄弟。最后由这四人保守了这秘密。作者在不经意间便将几位好汉的亲疏关系理得清清楚楚

    第六百八十五章 大讨论(中)

    ps:感谢书友“太阳真人”和“13524195877”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而后五十回中李逵与燕青的关系也更加合理,例如第110回中写道,“只见黑旋风李逵扭着燕青,大叫大闹,直到宋江跟前。宋江喝道:‘你这黑厮又干些什么?’李逵叫道:‘卢员外上泰安州进香,俺要跟去玩。卢员外答应了,只是小乙哥偏不许去,俺想往日跟了军师哥哥,大名府还去得一遭,不争泰安偏去不得,心中不服,拖他道此理论。’燕青道:‘不是我不许他去,因为李大哥嘴脸不好,恐怕弄出事来。’宋江喝令李逵放手,燕青不作一声,转身就走。宋江骂道:‘你这黑厮,人家进香了愿,那里是玩,俺今偏不教你下山,你可奈何!’李逵撅着嘴巴,不做声,眼看戴宗又下山去了。”

    这一段中李逵是从无忌讳,见卢俊义上泰山便要跟着去玩,丝毫不考虑自己会带去危险;卢俊义因顾着宋江的面子不得不答应;而燕青则考虑卢俊义的安危坚决不答应,但拒绝的方式是好言好语,软中带硬。一见李逵放手便“不做一声,转身就走”,显出燕青的态度是能避则避,不与李逵纠缠。宋江虽然骂了李逵,但那骂的方式,更像哥哥对待一个不听话的弟弟。

    短短几句对话将所有的人都写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极为准确。这可不是一件易事,作者必须将所有好汉的经历、性格清清楚楚地装在心中,并让每一位好汉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说话、行事,大概也只有前七十回的作者施耐庵本人能够做到吧?

    而有些读读得比较深的读者更是直指百回本的后三十回没有“气”。而“气”是什么?武打?战争?行侠仗义?都不是,因为这些描写在其他许多书中都有,但都没有阅读(这里特指七十回本)时那种独特的感觉

    有人认为,这种气来自一种真实的残酷性,即正面人物的残酷行为。翻开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几乎没有谁以正面的形式描写正面人物的残酷行为的,而里则比比皆是。

    这些正面人物的残酷行为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正面人物一般生活中的残酷行为。这类残酷行为在李逵身上表现得最突出。因为他常常滥杀无辜。在江州劫法场时。李逵是“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第五十回中,李逵又将一个四岁的小衙内的头“劈做两半个”;后来还吃了黄文炳和李鬼的肉。对其他好汉类似的描写也很多:判官李立开人肉作坊。差点将宋江也杀了;船火儿张横拦路抢劫;张青、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好汉杀人抢劫。吃人肉等恶行是不可饶恕的,然而在施耐庵的笔下,这些恶行则变成了小节。显得很自然,甚至理所当然。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古代历史,就会发现很多起义军乃至官军的名将都出身草莽,而或多或少地干过杀人越货的事。

    古代战争中全靠酷烈无比的肉搏,“杀人不眨眼”实际是一位优秀战将不可缺少的品质。如何收罗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人,并控制和领导他们,常常成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基于同样的考虑,施耐庵才能极为自然地真实地描写出英雄身上的恶行,使全书溢出一种特有的气。

    第二类,是英雄报仇时的残酷行为。中英雄报仇手段狠辣,虽也痛快淋漓。却因伤及无辜,令现代人难以接受。武松鸳鸯楼报仇时,不仅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还杀了夫人、养娘玉兰、丫环、仆人,寻得一个杀一个。害人者被杀了,无辜者亦被杀了。

    这种极为残酷的复仇方式在中多次出现,而且显得合情合理,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古代的道德观念与现代不同,施耐庵写的时间又是元末乱世,人命贱如草芥,因此中这些残酷的复仇方式在作者看来是极自然、极痛快的事。其二,以当时的观点论,丫环、仆人都是主人的财产,杀死这些人也是对主人的报复,这也是梁山好汉常常在复仇时,总将对方杀得一个不剩的原因。其三,残酷的报仇可以起到威慑对方的作用,这也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其实,正面人物残酷报仇的手段在历史上,甚至现代生活中也是存在的,施耐庵将其不加避讳地写出来,表现出作者对这种事实的充分理解,书中这些残酷的行为进一步加浓了气。

    第三类,因全局需要而发生的残酷行为。例如在第33回中,宋江为了逼反秦明,竟派人冒充秦明将青州城外数百人家火烧做白地,杀死男子妇人不计其数,并因此殃及了秦明妻小。后来,宋江吴用又以同样手法逼反了卢俊义,弄得卢俊义家破人亡。

    这种手法难以为世人接受,金圣叹便因此而大骂宋江狡诈。不过,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战争史,类似的反间计屡见不鲜。作为战争的一方,必须广收人才,攻击对方,常常不择手段,否则难以生存。宋江用的这些手法虽有些残酷,但都为战争所必需,不是一般书生能理解的。施耐庵毫无掩饰地将这些写出来,使气显得格外浓烈。

    毫无疑问,气是一种残酷的真实性形成的,由于这种真实性为一般文人所难理解,因此,便难以被写进作品中去了。而在罗贯中续写的百回本后三十回中,众好汉的绿林气也在一夜间改去。李逵再也不滥杀无故:七十二回中,李逵从京城里打出城门,虽然满街是人,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