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龙套 > 三国之龙套第1部分阅读

三国之龙套第1部分阅读

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秩俸六百石,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秩俸四百石,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掌诸医。

    协律都尉,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主织。

    东园匠令,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主饼饵。

    导官令,主择米。

    若卢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有四丞。

    均输丞,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秩俸二千石,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

    郡丞,秩俸六百石,

    长史,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主记。

    奏事掾史,主奏议事。

    少府史,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主侍卫。

    府门亭长,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主谋议。

    门下掾,杂务人员。

    门下史,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主上计之事。

    市掾,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主兵事。

    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主邮驿。

    漕曹掾史,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主教育。

    学经师,主教育。

    史,主教育。

    医曹掾史,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汉代城市的治安与组织管理(转载)

    看了一下,感觉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些问题的,不过,很多资料还是不错的,以下是全文:

    汉代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城市的数量和发展水平都超过前而城市发展必然带来管理水平的提管理措施的ri臻完善。本文就现有文献、考古材料对汉代城市的管理略予论列。

    城市的消防与治安

    1城市消防

    《汉书·五行志》云:“左氏传曰:宋乐喜为司先使火所未至彻小涂大除畚具绠备水畜水积土缮守表火储正徒。郊保之使奔火所。又饬众名慎其职”。颜师古注曰:“司本司避武公之故改其官为司城”。司空似在先秦时期已负责消防、建筑。秦因周汉承秦当是负责建筑的官员同样负有消防的任务。

    汉代城市的消防主要由执金吾主管。执金吾原叫“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至东其任务是“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1。当火灾发生的时执金吾就要组织扑救。尚书台的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中都官即驻在京城的各官府机它们的首长各负责本部门的治安防但京城各署总的消防工作由二千石曹督管指导。为防止火灾的发汉代zhèngfu颁有不少禁令。如《后汉书·廉范传》云:“成都民物丰邑宇通旧制禁民夜以防火灾”。这从《秦简》也可得到证明。《内吏杂律》规粮仓的修建地点要远离居民住而且还要与饲草仓相隔离。四周围以高在仓府内不得居住无关人员。仓吏夜间熄灯时应灭掉附近的火源。对收藏器物和放置文书的机要更是不准带入任何火种。夜间设有专人轮流值班看确保无任何火险才关闭门户。白天令吏带人在府库周围巡察。新建官也要远离这些地以防失火延及。汉代还增置了一定的消防设施:其一是配备报jg器在城中设立街在官府门前也建如东汉延嘉八“是时连月火诸宫寺如一ri再三又夜有讹击鼓相惊。”2其二是备有扑火水源。如《后汉书·廉范传》云:“禁民夜以防火而更相隐烧者ri属。范乃毁削先但严使储水而已”。用“严使储水”来应付火灾的发生。

    其从《居延汉简》中可以看边塞守御器物都有消防用如汲器、汲水桶、长抖这些虽非完全用于救但也是救火时所必备的消防用具。火灾发生官府是要严厉追究肇事者和负责官吏的责任的。秦律规定:在居民如果居民因失火烧及里门处罚一盾;如果烧毁城门要处罚一副铠钾。对因违反法令而导致失火“官吏有重大啬丞任之”不但要处理直接责任就是有关官员也要承担责任。在这方汉代的惩罚同样极严。如元凤四“五月丁孝文庙正殿火……太常及庙令丞郎吏皆劾大不会太常阳侯德免为庶人”4。阳侯德是因连带责任而坐免的。可汉代对火灾的责任惩罚相当严厉。

    2治安管理

    第严格把守城控制出入。汉代有专职官吏及士兵管理城于八校尉之设立城门校统领城门兵。《汉书·百官表》曰:“城门校掌京师城门屯有司马、十二城门侯”。平负责管理与守朝启夕定时开关。《三辅黄图》曰:“汉城门皆有门侯主候谨启闭也”。非常时期还增加屯如汉武帝时太子叛“置屯兵长安诸城门”5。城门把守极为严格。光武帝刘秀“尝出车驾夜还守卫城门的官吏竟“拒关不开”6。宫中门阁的控制更史载:“汉宫中谓之禁谓宫中门阁有非侍卫通籍之不得妄入。”7

    第建立禁夜制度。黑夜是罪恶的温为防止jiān猾夜间作汉代禁止夜行。史载“(彭祖)好为上书愿督国中盗常夜从走卒行徼邯郸中”8。不仅一般人不得夜即使贵为将军亦不可例外。如:“尝夜从一骑从人田间还至霸陵尉呵止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何故也!’宿广亭下。”9夜城内有士兵巡并有“击柝、击刁斗、传五夜”的报更者。当时的击柝也有报jg之如“豫图也重门击柝以待暴客”11。在当时城市为保证夜间秩序的安“禁民夜作”12。一般情况捕吏夜间也不可随便入私舍。如:“捕律: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犯者其室殴伤之以毋故入人室律从事。”13

    第为了城市秩序的稳汉代禁止群聚饮酒。“汉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14只有到节庆之为显皇恩浩才准。甚至即使是遇上国之大也不能会聚。如元狩二“立皇太子……县乡即毋赘聚。”15

    第重视狗的豢养和管理。狗在汉以前即作为食或用来维护治安。到汉比较重视狗的豢养和管《居延新简》有“买狗四枚”的记载。官家对养狗很重如“石匡麦六斗共之官食狗”16。汉代管理治安的亭皆有狗。如:“数亭毋因朔月长□□”1正因为一般亭皆有故无狗之亭才显突出而记之。汉代对狗的管理很重设有“狗监”官。如:“居久蜀人杨得意为狗监师古注曰:“主天子田猎犬也”18。汉代还设立狗加以登遗失也要登记上报。汉简中“狗少一”、“狗少二”的记载颇可见汉代对狗的管理很重视。其目的主要是利用狗来维护社会治安。

    第加大对破坏社会秩序者的打击力度。城市居民情况复贵族、豪侠、富商聚集。史籍中有关城市偷盗、绑架、抢劫、诈骗等案件多有记载。如:“诸霍在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吏不能禁”19。“长安市偷盗尤百贾苦之”20。汉zhèngfu面对罪犯猖厥的状加强了打击力度。首任用酷打击不法。如西汉王温舒任河内太“捕郡中豪相连坐千余上书大者至小者乃……至流血十余里”。其又任中“jiān猾穷大抵尽靡烂狱中”21。严延年任河南太杀人甚号曰“屠伯”22。东汉时樊晔任天水太“人有犯其禁率不生出狱”。“凉州为大歌曰‘……宁见ru虎不入冀府寺’”23。当其中也冤死了不少无辜百姓。其设立专门官督捕盗贼。在zhongyāng设立都郡县分别设立郡尉、县尉。有zhèngfu还设专人督捕盗贼。如江充入匈奴“拜为直指绣衣使督三辅盗禁察逾侈。”24汉还设亭负责社会秩序。“高祖为亭乃目竹皮为令求盗之薛治”。应劭注曰:“求盗亭卒。旧时亭有两一为亭掌开闭扫除;一为求掌逐捕盗贼”25。“又yu令人衣求盗持羽檄从南方呼言曰:‘南越兵入’。yu因以发兵。乃使人之庐江、会稽为求未决”。师古注曰:“求卒之掌逐捕贼盗者”26。可汉代各级各地皆设有专门治盗贼的官吏。对渎职严厉惩罚。如“名捕平陵明里李蓬宇游君年卅二、坐贼杂平陵游徼周敕攻□□市贼杀游徼业谭等之为人奴□”27。

    城市的组织管理

    1户籍管理

    对于户籍的管统治者历来十分重早在战国时有“举民口民不逃栗”28。“以商之口数使令之厮舆徒重必当名”29。在《云梦秦简》的《编年纪》、《法律问答》有“自占年”及防止“匿户”的法律规定30。可秦代户籍的管理也是很严格而汉代户籍管理的措施更为具体。

    其设置机构和官吏。据《汉书·百官表》载:汉zhongyāng“掾史属二十四人分西曹、东曹、奏曹、法曹、户曹其中“户曹”当是负责户籍管理的部门。如西汉永始、元延年尹赏为长安“修治长安……名为‘虎|岤乃部户曹椽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无市籍商贩作……悉籍记得数百人然后置之“虎|岤”处死31。这就是户曹掾吏与地方官员共管户籍之事例。又《汉旧仪》曰:“汉置中官领尚书……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以中书为中谒者尚书郎四匈奴单于营部二郎主着羌吏民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可“民曹一郎”也是参与户籍管理的。

    其强调“人皆著籍实行“什伍连坐禁止户口随便迁移。汉代法律规境内之民必须著脱籍有罪。汉代的《户律》原文已但从后世律文可窥一斑。《唐律疏义》中的《户婚律当即汉律的延其中有“诸脱户家长徙三年”的条具体处理上的宽或许各朝不然而脱籍非法当是一致的32。汉代还承袭了秦的“什伍连坐制以便“善恶以告”。

    对于迁徙法律有严格规定。据《秦律》中记迁徙者必须向有关官府申未办“更籍”手而擅自迁居都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33。另凡民脱籍脱凡隐匿不告均要受到处罚。如《秦律》“傅律”规凡隐匿人里典伍老要处“赎刑”;户口诈伪而不告发或赀一或罚一或予流迁34。汉代也当如《汉书·王子侯表》曰:“胡孰顷侯圣坐知人脱亡名数以为杀免”。师古注曰:“脱亡名谓不占户籍也。以此人为庸而又别杀也”。陆元侯延寿“坐知女妹夫亡笞三首匿免”。可秦汉zhèngfu对城乡民户之脱籍处理是很严厉的。

    其汉代户籍归类严格。从有关文献有傅籍、弟子籍、宗室籍、官籍、市籍等。傅籍主要为征发徭役之不只城市乡村也有。汉代设立宗室籍、官籍、弟子皆为了维护其特使其享受许多优厚的待对于违法则除其籍。如:“楚元王子等与濞等为朕不忍加除其毋令污宗室。”35至于市则是对商人单独设立的户以区别于普通“编户齐民以利于控制商人。这些不同的户口名体现了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等级。名籍不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也有别。

    其非常重视定期的“算民”或“案比”。《后汉书·皇后纪》说:“汉常以八月算人”。《续汉书·礼仪志》:“仲秋之县道皆案户比民”。又《后汉书·安帝纪》注引《东观汉纪》曰:“方今八月案比之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这里的所谓“算民”、“案比就是指户口的调查登而且东汉规全国各县、道都必须在每年的“仲秋即八月举行。汉代名籍簿上记载的内从《居延汉简》中可有籍贯、住址、爵位、职务、姓名、年龄、肤sè、家庭成员及赀产等。

    其实行名籍“上计”制度。各地将名籍册编造每至岁终要逐级进行“上计”。《续汉书·百官志》云:“郡守之常以chun行所在……岁尽遣吏上计”。郡之下的县令、“皆掌之民……秋冬集上计属郡国。”上计不只是名还包括当地的垦田数、赋税收入和社会治安等情不过“名籍”是上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2卫生管理

    城市卫生体现着城市的风貌。汉代在城市卫生管理方制定了不少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