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阳光大宋 > 阳光大宋第48部分阅读

阳光大宋第48部分阅读

做主挑选的,孩儿绝无意见,选谁都不会错的。不过孩儿窃思,此事关系宫闱体面,不可不慎。可否将已定两家家世公之于谏台,叫言官们仔细考证一番,果然清白传家无妄无过,方得选中,也免天下人诟病。不知孩儿这话,可对否?”赵祯很恭敬地站起来回话道。

    刘娥听了,仔细思量一番,笑道:“难为我儿心细如发,能想到这些,也好,就叫谏台甄别一番,别被谁蒙花了哀家老眼过去。嗯,官家官家,虽是家事,也还是国事。就着政事堂一道议议吧,给点建议也好。”刘娥心想如今正是自己徐图大业之时,可别光顾着审查亲家,没给了相公们面子。

    赵祯心中一阵喜悦,梁丰果然神机妙算,看来成事有望了。今日时机很好,他按照梁丰出的主意,频频对异性表现出兴趣,让太后看到。自然会联想发散,主动提及婚事,引发后面的对话。

    想到此处,对梁丰的信任和感激又更增一层。

    丁谓等得了张景宗宣的口谕,其余相公也浑没当回事,那两家是早就熟悉的,论官阶门第,原先还高攀不上自己们,这会子要做皇亲国戚了,也没甚稀罕。反而有些避之不及,生怕真挑出什么来,别人诟病自己是小人之心等等。因此只口头唯唯,实不当真。

    只有丁谓,很认真地审查了一番郭、张二女的背景,自然,没什么毛病。但引发了他的一封条陈:“臣闻《礼记》有云:‘大昏既至,冕而亲迎。’天家有喜,兆民之福,此之谓‘乾坤定矣’!诚我朝基业愈深、恢弘愈远、光大之相愈显也!惟僻双峰,莫如一划,宫阙谨崇,请以阳数为尊,以成混元。臣伏请官家,敬天法地,谨修弘德,或三、或五、或九,以成天家之体,以安宫闼之衡也??”

    意思就是,你老人家要结婚,是你家的喜事,也是百姓的福气。乾坤终于定了,又可以为你赵家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但是,以其两房并列,不如一家独大,免得宫闱不稳。不过你是皇帝,哪能如此小家子气,只取一个呢?所以请万岁爷你以阳数(单数)为尊,或者三个、五个,实在不行就九个,反正要让一人居中,其余呈对称图案形状。这样,既好看,又维稳,还体面。

    条陈写好,不忙报上,还专门拿给同事们过目。王曾等相公看了,非常认同。大家饱读诗书嘛,对“礼”字可是非常讲究的,见老丁说得有理,便纷纷赞同,还在条陈上签名,以示这是共同的意见,望采纳。

    丁谓趁热打铁,建议大家捎带手推荐几个人家上去让官家挑选挑选,以表示咱们大家都对万岁爷娶媳妇儿非常上心,希望他幸福。

    鲁宗道实诚,不知是个小小圈套,便认真发动搜索引擎,慎重举荐了一家,接着张士逊也荐了一家。王曾无可无不可,吕夷简横竖微笑不语,只对两位副相的人选表示赞同。但这么一来,又变成四个人了,还是阴数。丁谓只好道:“本来老夫不予再出言,只是人数不够,岂不成了笑话?只好也推荐一家充数。说起这家,诸位倒是熟悉,便是当今太妃的姨侄女,川中王蒙正家的女儿——”

    一封本来属于丁谓个人名义的条陈,如今变成了政事堂诸位相公联署签名的奏章,还附带三个候选人名单,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送到了刘娥的桌子上。

    刘娥看着这件东西,有些发怔:“怎么没按规矩出牌啊?不是只让你们帮着把把关么,咋成了选秀建议?”又不好翻脸不认,当初口谕下得简单,这么弄也不算过界,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不过当她赫然看见王秀的名字时,心中又犯起迷糊来,咦,咋回事?怎么到哪儿都有这个王秀的名字?还真是十处打锣九处在呵!(未完待续。。)

    192、迁知封丘县

    用屁股想,刘娥都知道这里面有猫腻,定然是利用了自己的懿旨浑水摸鱼又把王秀推了上来。赵祯喜欢王秀是一定的,自己那个太妃妹妹也未必不想自家侄女进宫,延续家族的恩宠。当然,最大的疑点是赵祯,这是毋庸置疑的,天下只有他最迫切么。哼哼,那天他真的下了一步好棋啊,故意说是交给谏台审查,其实是等着老娘主动让政事堂插一脚。

    这孩子真是好手段!不过,是他的主意么?

    现在的关键是,私下操作的东西今天被政事堂明面化了,这准还是不准,可就为难得紧喽。

    其实要说王秀这丫头无论相貌、家世、情商、智商好像也都没什么挑剔的,可刘娥就是不喜欢她。但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怎么说?打狗还看主人呢,杨太妃的侄女,官家的心上人,政事堂(暂时不知道是哪位的馊主意)推荐的人选,三样加在一起,就这么划掉名字,会不会太得罪人了?

    换了吕雉、武则天,甚至是后来的慈禧,遇到这种破事,绝对都不会手软,去他娘的,就划了,你们怎么着?可刘娥不同,她权衡很多,为了这么件事驳了大家的面皮,须不好看。思来想去,反正自己狙击王秀身为正宫的目的已经达到,不管是郭娘子还是张娘子,将来的地位肯定比王秀高,这就可以了,不必做绝。

    那么就准了,既然决定,就很干脆:相公们说的有理,准了。只是官家虽说大婚,毕竟年纪还小,宫闱之中,不宜过多,既伤身子,又耽误正事,就三个吧。以后不够再添。大家推荐来的几家哀家都考察过了,王家女儿是至亲,很合适,就她了,不过因她父亲还未恩荫,不得为正宫之选,只待官家大婚之时,以才人列侍可也。

    小皇帝赵祯听到这消息后。晚上睡觉笑得在床上打滚,终于把秀儿迎进宫了。多谢梁探花,多谢丁相公!第二天就打发人给梁丰送去猞猁、火狐、银狐罩领披风各一领,《淳化阁帖》一部,端砚、歙砚各两方,以示感谢。

    刚安排人把礼物送走,太后就着人过来请官家移步。赵祯急忙穿戴齐整,兴匆匆去拜见大娘娘。

    “官家,哀家如此安排你的大婚。可还满意否?”刘娥笑吟吟问道。

    “孩儿懵懂,全凭大娘娘做主,无论大娘娘如何操持。孩儿总是满意的。”赵祯抿着小嘴,努力绷着脸不让笑意绽放开来。

    “你这是得了便宜卖乖啊,呵呵,哀家这会儿请你过来,就是想问问你,谁出的主意啊?”刘娥呷了一口茶,悠悠笑问道。

    “这个,孩儿不是很明白大娘娘的意思。什么主意啊?”赵祯皇帝翻着长睫毛、大眼睛,团团的小圆脸无辜无知地望着刘娥。萌得很。

    “哼哼,装得还挺像,你要不说,可别怪我反悔!说吧,是不是梁丰给你支的招儿?”刘娥面皮一垮。稍稍拿出那么两三分威严出来。

    这就震了赵祯一跳。不过,赵祯很讲义气,他就这么一个朋友,岂能出卖?双目一红,顿时有了雾气。口里兀自小声说道:“并没有别人支招儿,孩儿的是喜爱王家女儿,请大娘娘开恩!”

    “没有?没有那你刚才还专门给他赐赏去?算了,念你顾全朋友,哀家也不为难你啦,下回有什么想法,直接告诉哀家,咱们母子有何不可商量的?非要外人参和!”

    赵祯小心肝这才落了地,赶紧谢恩,又上前百般讨好奉承,亲自捶背捏肩的,把刘娥哄笑了才作罢。

    话说梁家本来离皇宫就不远,这时候已经得了赏物。这厮捧着三件高档皮草,哭笑不得:“赵小六你靠不靠谱啊?瞧你这大热天的送我的东西!”

    因为季节问题,两位老婆也没心思细细赏玩皮衣,只捧了砚台,字帖两样啧啧观赏。

    第二天,太后召丁谓福宁殿召对。

    “谓之,昨日的奏本,是你推的王家女子么?”刘娥似笑非笑问道。殿里除了几个贴身宦官没别人,便换了亲近点的称呼。

    “回禀太后,是臣为之。”

    “何以为之,便是为了投官家所喜么?”这话问得有些诛心了。

    丁谓抬头看了上面一眼,罗崇勋离得最近,其余几人站得老远老远,估计听不清自己说话。便垂首道:“非也,为天安殿事也!”

    刘娥听得双手一紧,不自觉握成了拳头,凝神听丁谓的下文。只见丁谓缓缓从袖中抽出一本折子放在笏板上,双手举起。罗崇勋赶紧上前接过转身递给刘娥。

    “大道之始,实本于混元;二仪之生,肇从于太极。伊先天之孕粹,由太电以发祥。灵感诞昭,仙源斯启。进崇祖德,已焕于炳璋;钦奉母仪,敢宣于慈教。恭荐隆号,式达至虔,谨奉上圣母懿号曰应元崇德仁寿慈圣,择日备礼,天安殿奉册。”

    这明明就是代替官家口气拟就的一篇制文。

    “舒坦!”刘娥强压住想打一个饱嗝儿的冲动,仔细再复读一遍,最终目光落在文末五字上——天安殿奉册!

    刘娥明白了,丁谓这是一种交换,用王秀进宫换取自己天安殿奉册大典。百官吵闹那是一定的,但只要赵祯这个正主妥协,主动表态,那么一切问题都将不成问题。

    刘娥心里赞赏丁谓会做生意;丁谓心里谢谢梁丰自动送上门解围;梁丰则将在心里谢谢刘娥、丁谓善解人意,委以外任;赵祯又要谢谢梁丰保媒有功。

    四个人都可以转圈开一次团拜会了!

    “有几分把握?”刘娥压低了声音问道。

    “五分。”丁谓简洁明快。

    这就够了,刘娥心道。天要助我,五分足矣,天要夺我,五分也足矣!她的下一步就是要穿大红的衣服受册,不过现在不忙跟丁谓说。太急了,为难人不好,先把头一样落实。想到这里,她转换话题:“王秀的事,是梁丰的主意吧?”

    丁谓没义务替赵祯、梁丰他们保守秘密,反正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不用编什么神话故事?立马答道:“是,太后圣明。”

    “呵呵,这个泼猴,倒是精灵得很,可惜年轻了!”

    感情老太太也看《西游记》的。

    “此子聪颖,太后亲手调教,再琢磨几年,堪成大器。”

    “唉,哀家对他可是头痛得紧,心地倒是纯正,就是主意不正。这样的人,要做个名臣不难,要搅动风云也易。你们要好生看着点,别让他出些什么幺蛾子来。”

    “臣谨记!”

    丁谓辞出宫时,那份制文草稿自然就留在刘娥的手里。他丁谓才不会那么笨,起草了文件还主动跑去对管家说“我帮你老人家打好草稿了”呢。这种事,须得宦官出头去做。尊号是礼部会同宗正寺先拟好了的,只等赵祯的制文发出就可以准备了。按惯例,给太后上尊号的奉册,要让太后本人亲自过目一遍才行。一般来说是不会改动的,反正是公式化的玩意儿。但这回不同,会有宦官把丁谓这份草稿作为修改稿呈给官家,到时候就看赵祯的态度了。

    横竖丁谓在这里面一点痕迹都没留下,真正的轻功高手是踏雪无痕的!

    果然,当罗崇勋把制文修改件送到赵祯龙案前的时候,他再懵懂也觉得这玩意儿不妥了。天安殿,该是我家父子上尊号的地儿啊,老娘你搞什么飞机,也要进来插一脚?不由得有些迟疑起来,说道:“这么做合适么?会不会群臣非议?”

    “呵呵,官家多心了,太后她老人家节俭惯了,一次上仨尊号,靡费甚多,不欲铺张,故而移在一处行礼便可。她老人家可是刻薄自己得紧,不过,对官家却不愿亏了。奴婢听她老人家那意思,是要省出钱来,定于九月替官家大婚使用。皇后、妃子同才人,一个都不能省了,定要让管家你风光隆重呢!”

    “呃,这样啊,那,好吧,就按她老人家的意思办呗。朕批了就是,择日发中书省诏告吧。”

    赵祯捏着鼻子领下这个人情,表态了。没办法,罗崇勋夹七夹八,半是好话半是威胁的,自己要是不上道,那鸡飞蛋打可就在眼前。

    办完了自己最关心的事,刘娥抽出空来,命人翻出弹劾梁丰的奏章,伸手提笔写了几个朱字:有功无过,勿用议。发回御史台。

    梁丰自得了赵祯的赏赐,知道事办成了,便寻思着该送一份什么礼物给这位朋友。想来想去,自己好久没动笔了,要不然,给他们小夫妻画一幅像吧。可不是吹牛,自己现在的画可值老鼻子钱了。探花亲笔,又是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就算辞官不做,只要自己肯埋头干上一年,保准走到哪儿都可以称大款。

    惠而不费,是依然保留着几分小市民气息的梁丰一贯特点。

    转头坐在家里,便又接了一道圣旨:梁丰迁知封丘县。这一下子,除了早就胸有成竹的梁探花以外,阖家上下,包括两位老婆,都毫无准备,一时间忙乱起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193、 待漏院风波

    (求求推荐、月票什么的。)

    封丘,在开封城东北面,离开封约六十余里,地属黄河故道,黄河水从县内自西向东流过,土地不算肥沃,交通不算发达,只赖归于开封管辖范围,也不算很穷而已。此处乃当年太祖皇帝龙兴之地,大名鼎鼎的陈桥驿便属封丘县。

    其实刘娥和赵祯为了梁丰的迁任还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起先刘娥打算把这厮放到原武或者阳武,也可以发落到韦城或者考城,还是赵祯软着口气求情,说他本来可以留在东西两府的,是自请外任,又没犯什么过错,可不可以安排个离家近些的地方,早晚也能照应一下。反正都是县,也没什么大区别。

    刘娥也觉得赵祯有理,母子商议后,便还是决定把他放在封丘,就近观察。

    诏书发到政事堂,王曾、丁谓很高兴,急忙签发到吏部,发给执照文书,要求他七月便去上任。

    好地方啊。小嫦、程程虽然不明白为何好端端地要从开封调出去当个县太爷,但看这官人最近在开封麻烦事也挺多,还一惊一乍尽是些大事,也蛮替他担心。如今去一个小县主事,估计可以轻松许多。况且离家又近,乐观估计,几十里路,一两天回一次家都有可能。也便替他高兴起来,乐乐呵呵地收拾行囊。

    大宋之于文官十分优待,对家眷随同赴任基本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做什么苛刻要求。当然。武将是坚决不许的,边防武将的家属在老家还有专人伺候,早晚有地方官员问安。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姐妹二人跃跃欲试,憧憬着跟老公去做县太爷夫人的幸福生活。但客观情况不行,虽说朝廷不怎么管,但不代表没人说是非。要是梁丰带着俩老婆上任,那是定要招惹御史台那帮破嘴吐口水的。商议半天。终于决定,小嫦和程程一人去陪一个月,轮班看守老公。一人留守在家。

    县里服侍的人也尽有的,不须带下人跟随,只除了两三个贴身丫鬟。还有李达随从,其余都留下。永叔死活不依,小二十年了,都是自己在少爷身旁照顾,哪能丢下自己?梁丰只好依他,也带上,平日就交给钱孝仪管家罢了。

    “板儿,写字呐?”梁丰来到前院时看见板儿正在院子里花阴下练字。

    “是,少爷。”板儿忙放下笔,毕恭毕敬地答应道。

    “我要去封丘做官了。问问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去?”梁丰笑眯眯问道。

    板儿眼睛一亮,刚要答应,旋即又黯然低下头道:“不知道我娘准不准。”这小子自来到梁府,饭是吃饱了。衣是穿暖了,书也有得念了,就是失去了许多先前在城外生活时的乐趣。听说要到县里面,自然愿意,但没有老娘的话,不敢答应。

    “没事。愿意去就行,回头我跟你娘说一声,出去见识见识,老窝在家里就成傻子啦。”

    可没几天了,梁丰赶紧到开封府向薛奎辞行。老头非常舍不得他,但知道目前这样是他最好的选择,也很替他高兴,好生同他说了半天励志的话儿,又嘱咐有啥事为难赶紧报告。毕竟还是在开封府管辖之下,只不过走远了些而已。

    梁丰辞别薛奎,接下来时间里,不停地会晤各界人士,兄弟杨、高、石,同僚刘川、张震,又携了娘子冯程程、谢小嫦到冯家辞行,少不得还独自一人摸到缀锦楼与红颜知己雪里梅小酌几杯。

    天圣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寅时二刻,皇城里待漏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