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风流公子十二娇 > 风流公子十二娇第1部分阅读

风流公子十二娇第1部分阅读

那天所见之事,所以,两人都闭着嘴不作声。

    ”刘老哥是不是对黎正的将来有什么想法?”罗百升猜到了刘特龙心事。

    刘特龙睁开眼,望了罗百升一眼,说:”黎正这样的孩子,将来会什么样,绝不是你我这样的老农能想得出来的。这几年我一直教他识字,从他的日常言行中看出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我死之后,不管有多难,你也要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刘特龙说完,双眼直直的盯着罗百升的脸。

    刘特龙是河弯村里唯一一个上过学、能识文断字和会打算盘的人,他的聪明在周围十村八寨里是出了名的,他提出让黎正上学堂,绝不会随口说说的,可以肯定,黎正一定是个读书的好苗子。

    可一个并不富裕的农家,要供一个孩子上学,那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要知道,诺大的迁江县,一个学堂也没有,县里一些有钱人家,都是把教书先生请到家里来,一对一的教自己的孩子读书。

    黎正若要上学,只能到宾州城去。罗百升家不富裕,那请得起教书先生?

    宾州城学堂也不多,就两三个,那些学堂每年的学费,说出来能把穷苦人吓死。

    所以罗百升听了刘特龙的话,只能无可耐何的摇了摇头说:”这事,难啊,上学堂?我们这种人家,那有那个本事呢?”

    ”哪怕是上一年两年也比不上强啊。”刘特龙望着罗百升,那样子有些不依不饶:”今年没钱送,那就明年嘛。”

    可罗百升还是摇了摇头,说:”黎正是我的孙子,让他上学,我那有不愿意的,可我们都是穷苦人,实在是没那个钱啊。”

    罗百升说着,情不自禁的叹了一口气。

    ”也怪我这老骨头不争气,要是再多活上几年,也许能教黎正一些东西的。”这回轮到刘特龙叹气了。

    ”刘老哥子,别担心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罗百升安慰说。

    刘特龙摇了摇头,意思是自己是不会再好起来了,他的思想又回到了黎正的身上:”要不然这样吧,我和村后的榜山庙的庙头一完大师有点交情,你把黎正送到他那里去吧,他是个博学多识的人,黎正跟上他也许能学到一些学问。”

    ”好吧,我听哥的。”罗百升答应了。

    所谓庙头,就是庙里的主持。榜山庙的主持一完大师,是一个有道高僧,常常也会收些俗家弟子,让孙子跟他学文识字,罗百升倒是很乐意,因为一完大师收弟子是从不收钱的。

    刘特龙在身上摸索半天,终于从裤头上解下一块玉坠,那玉坠小小的,和一枚铜钱差不多大。他把玉坠递给罗百升:”这块玉,是一完大师送给我的,你带上它去见一完吧,相信一完大师看到这它,一定会给我一些薄面,收下黎正的。”

    罗百升不敢伸手去接:”特龙哥哥,这是一完大师送给你的东西,我可不敢收,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让一完大师收下黎正的。”

    刘特龙一听,脸上有些不高兴了:”百升老弟,我是马上要进棺材的人了,你可不要让我死不瞑目啊。”

    罗百升不敢再推辞,收下了刘特龙手中的玉坠。

    ”好啦,你回去吧,这件事一定要尽快办,不能拖,知道吗?”刘特龙认真叮咛。

    罗百升认真的点了点头。

    罗百升离开不到两个时辰,刘特龙便撒手人寰西去了。

    河弯共有四十多户人家,三个姓,以黎姓居多,共二十多户,当家人就是罗百升老人。其次是袁姓,有十多户,当家人是谭就老人。户数最少的就是张家了,只有四户,当家人就是刘特龙老人了。

    所谓当家人,就是在本姓有事的时候出来说话或者张罗的长者。

    远亲不如近邻用在迁江人的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了,远的不说,就说这个河弯村吧,平时不管是谁家出了什么大事,比如说儿女成亲啦,老人逝世啦,当事者不用说话,全村的人都会自己聚到一起为你操办,如果你家比较穷,大家还会自觉的从家里无偿的带些吃的用的给你,帮你渡过难关,事后也不要你归还。

    刘特龙是十村八寨有名的人,所以他的葬礼不但村里的人全都去了,就是外村的人也来了不少。

    大家自然都不是空着手去的,有钱的,就带些钱去,没钱的,就带些肉鱼米粟酒,总之是帮助做事自带饭,绝不会把当事人吃穷。

    当然,亲戚朋友是必请不可的。

    所以,刘特龙的葬礼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大排场,但倒也来了不少的人,也算是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吧。

    而葬礼的各种事务,都是由罗百升和谭就说了算,刘特龙的儿女们是一群守孝人,他们的行动举止,也都是由罗百升和谭就来安排的。他们没有话语权,只有听话的份。

    三、可有相好的姑娘

    忙完了刘特龙的葬礼,罗百升和儿子卢选由商量了一下,把家里最大的公牛卖掉,带着钱和孙子黎正上榜山庙。

    榜山庙就在河弯村后面的榜山上,离河弯村不到四里地,站在榜山庙的大门前,能清清楚楚的看清河弯村整个村落。

    进得山门,里面的三间庙堂一字形的呈现在眼前,中间正堂上,供奉的是雷公和电母,旁边的两间侧堂,分别供奉着风神和雨神。庙堂的后面是六间小厢房,是和尚们的居所。

    整个庙宇和围墙,都是青砖红瓦,倒也气派。

    这个榜山庙是一百多年前一个迁江知县领头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附近的村民祈雨求福,据说很灵验,庙里每天都有人来上香祈求。香火很是旺盛。

    一完大师带着两个从小就受戒的小沙弥在庙里打理着各种事务。

    一完大师是一个五十出头的胖和尚,听说从小就在京城出了家,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来到了榜山庙,到现在已有二三十年了,是个很有学识的高僧。

    一完大师得知罗百升的来意后,看了看刘特龙介绍来的孩子,高高兴兴的收下了,但对罗百升送上的那些卖牛得来的银子,却坚辞不收。

    罗百升无奈,只好带着钱下山去了。

    从此黎正留在榜山庙做起了俗家和尚。

    黎正每天跟着一完诵经习字,还听他说一些做人的道理。

    一完发现黎正不但人聪明,而且心大肚宽,也很会关心别人,心里是越来越喜欢,对他的教育也很是用心。

    但看着黎正那活泼好动的性格,一完知道,他呆在自己身边的时间不会长的。

    一完想到了一个好法子:让黎正每天抄写一卷经文,读一两卷各类书籍。

    黎正是一个好学的人,每逢不认识的字,就问一完,这样几年下来,黎正倒也成了一个小有学问之人。一完很高兴,每次外出游学,都带着他。

    这样,黎正不但长了很多的学识,也学会了如何处世为人。

    黎正十三岁的时候,一完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

    一个从宾州来的大和尚作了庙头。

    黎正告别榜山庙,下山回家了。

    看到孙子满腹经纶,能写会算。罗百升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黎正是个勤快之人,一回到家就跟着父母亲学习耕种,很快就成了一个耕种能手。

    这就是人们常说穷人的儿女早当家吧?

    当然他的学识,很快便在周围的村寨传开了。

    更让罗百升高兴的是,黎正长得慈眉善目,英俊飘逸,是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

    又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四月种的稻谷,八月收,今年年景好,不但风调雨顺,虫子也没来作祟,每亩稻田能收二百多斤谷子。因为雨水充沛,稻禾在收割完之后,竟然又从根部长出苗苗来,到了十一月,象是白捡似的,每亩大概又收了七、八十斤,前后合起来,每亩,每亩都快满三百斤了。

    这么高的产量,算是顶天了,罗百升活了七十多岁,也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好年景,他家有近二十亩水田,共收五千多斤谷子,全家人就算餐餐吃白米饭,也能吃上两三年了。

    要是在往年,家里那近二十亩水田,能收个两千斤谷子就算是丰年了。

    望着那金灿灿的谷子堆成小山似的,全家人的脸上都乐开了花。特别是罗百升,好几次都坐在谷堆旁边笑咪咪的抽着烟,久久没舍得离去。

    当然,高兴不止罗百升一家人,周围十村八寨的人脸上都是乐呵呵的,因为他们的家中也是难得一遇的丰收年。

    相比起来,旱地里的收成就差多了。

    旱地里种的主要是粟米和高粱,粟米又叫小米,籽是黄|色的,颗粒很小。粟米苗长着长长的叶子,高高的,成熟时那个穗子的倒勾下来,有点象大黄狗的尾巴。

    高粱籽是红色的,比小米大多了,它的苗苗和粟米样子差不多,只是比粟米高大多了,长得好的高粱,比人还要高。

    粟米和高粱的产量都差不多,丰收时每亩就一百来斤,今年罗百升家种了三十多亩,也就收了个三千多近四千斤。

    这也是罗百升一靠子第一次遇上,往年,一亩能收个七、八十斤就算是个丰收年了。

    冬至到了,罗百升仔细的把家里收拢好的粮食再检查了一遍,又做了一些防虫防鼠的工作,这才到油榨房看大伙榨油来了。

    榨油房里榨的全是花生油。几个年轻人正光着膀子忙得不亦乐乎。年轻的姑娘在一旁帮着打花生壳,年长一点的女人就帮着把花生米舂成粉,小伙子们再把花生粉放到蒸笼里蒸熟,踩成饼状,才放到木榨里榨出油来。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旱地作物,家家都种。

    大多数壮族人都把花生叫地豆,之所以家家都种花生,就是因为要用它来榨油。

    花生油是很好的食用油。每天炒菜都要用到。

    花生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那就是用来点灯。

    街上的蜡烛太贵,庄稼人买不起,所以都在灯盏里放些花生油点灯。

    花生的产量更低,亩产最多八、九十斤,好在花生含油多,一斤花生米能榨出四两多花生油来,所以大家也倒没什么在意,家家都种上那么几亩。

    花生米还是一种很好的下酒菜,这也是家家都乐意种花生的原因。

    看着那橙黄清亮的花生油从木榨里流出来,罗百升那皱得象老松树皮的脸上又乐开了花。

    罗百升家今年种的花生长势不错,榨个一两百斤花生油没什么问题。

    旱地里还有两种农作物,有的人家种,有的人家不种:

    一是棉花,庄稼人种棉花,主要是用来做棉被棉衣和纺纱织布用的,一般都是够自己用就行,不会种得太多。也没人会拿棉花到街上去卖,也没人会去街上买棉花。原因很简单,家家都有嘛,买它干嘛?就算那家真的棉花不够用了,大不了和邻居借一点,明年种出来了再还回去就得了,银子和铜钱在手上又不会臭,谁都不会花这种冤枉钱的?

    只有象宾州那样的大集市,才会有棉花买卖,可从这里到宾州,来回一趟要走近两天的路呢,而且棉花卖价也不高,一斤稻谷能换好几斤,一斤猪肉能换十多斤呢。所谁也不会多种棉花。

    棉花的亩产量也不高,每亩也就不到一百斤。

    有的人家两三年才种一次棉花,因为他们家种一次棉花就够用上两三年了。

    二就是黄豆。黄豆是做菜用的,比如说炒豆啊,焖豆啊,作豆芽啊,作豆腐啊等等,庄稼人都有菜园子,菜园子里青菜多的是,所以黄豆的卖价特别的贱,要三斤黄豆才换来一斤粟米,稻米嘛,一般一斤能换四斤多黄豆。正因为这样,庄稼人都很少种黄豆。一般都是那些种不活粟米和高粱的贫瘠之地才种上黄豆。

    说来有些奇怪,那些种粟米和高粱都没收成的贫瘠之地,种上黄豆却有不错的收成,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黄豆那么贱仍有人种它的原因吧。

    因为就算是再勤快的庄稼人,手里也有贫瘠的庄稼地嘛。

    罗百升家有三十多亩旱地,分别种着粟米、高粱、花生、棉花和黄豆,可这三十多亩旱地一年种出来的东西,竟然赶不上十多亩水田值钱。

    别的人家当然也一样。

    黎正不乐意了。你想啊,三十多亩旱地,要花多大的心思和力气才能种好,翻耙土地就不说了,什么中耕啊,除草啊,工序是一道接减一道,而且每一道都是特别累人的活。不象水田,种完后,最多看看水,催催肥,完了就收割了。

    可是到头来,旱地里投入的人工多,可产出反而少了,这样的事能叫人不生气吗。

    这天晚上,罗百升一家围火塘烤火,黎正就坐在爷爷奶奶的中间,奶奶黎达洪习惯的拉住黎正的手,变着法帮他捂暖。

    妈妈黎七姐有些看不过去了,笑着说:”妈,你看你,黎正都十四岁多了,你还这么宠着他,传出去人家要笑死了。”

    黎达洪有些不高兴了,白了女儿一眼,说:”十四岁什么了,他就是到了六十岁也是我的孙子,我要宠着他,那是应该的!”

    黎七姐被母亲这么一说,也不好再说什么时候了,旁边的卢选由笑了笑,说:”快别说妈了,你和爸爸还不是一样宠着他。”

    ”还说呢,你们要是能给我多生几个孙子来,我还会这样吗?都是你们不好!”黎达洪又唠叨开了。

    ”是是,是我们不好,我们不孝,没能给你老人家多生几个孙子,你老千万别生气。”儿子卢选由赶紧陪笑脸,他是个孝顺的人,最怕父母亲生气了。

    黎七姐看了老公卢选由一眼,低着头不敢再作声。

    黎七姐常觉得自己临老了才生了这么一个儿子,特别的对不起父母,所以每每母亲说到这事,她都特别的羞愧难过。

    罗百升看到了女儿的窘态,不满的的瞪了老婆一眼说:”你这老婆子,又说这些干什么,不是给儿女找难堪吗。”

    黎达洪笑了笑,赶紧给女儿陪礼说:”好啦,别生气啦,算妈多嘴啦。”

    ”看妈说的,我那会生您的气呢?”黎七姐低着头,小声回答。

    卢选由连忙岔开话题,免得老婆难过:”爸妈,我看黎正都十四了,你二老平时多留意一下,看看谁家的姑娘合适,趁早给他说一门亲事才好。”

    ”好好好,我们多留意就是了。”一说到要给孙子找媳妇,黎达洪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旁边的罗百升更是高兴,他转过头来问黎正:”黎正,你可有相好的姑娘?”

    黎正虽然只有十四岁,这男女之间的事却听说过不少,当下被爷爷罗百升这么一问,立即就羞红了脸。

    ”没有,爷爷。”羞归羞,但是黎正知道爷爷对这事很上心,所以还是红着脸快言快语的回答。

    ”这可就难啦,我的孙子不但人叫黎正,人也是非常的正,样子又那么俊秀。我们都不知该上哪里去找一个配得上他的媳妇咯。”奶奶黎达洪摸着黎正的手,笑着说道。

    ”这还不容易吗,只要爸妈看着满意就行了。”卢选由趁机给爹妈说好听的。

    ”是啊, 只要爹妈看着高兴就行了。”黎七姐人很聪明,知道丈夫在帮自己解围,连忙随声附和。

    ”那什么行?我孙子的媳妇,首先得让我孙子喜欢才行。”黎达洪笑着拍了拍黎正的手背说。

    ”总之,这件事,我还是觉得让爹妈来操办比较让人放心。”卢选由象是有点讨好的对母亲说,不过只要儿子不反对,他还真是乐意让父母去办这件事。

    但凡是家里的事,卢选由都觉得让父母满意最重要的。

    ”好吧,我和你爸会留意的。”黎达洪很高兴的答应了。

    ”爷爷奶奶,我才十四岁,不用那么急着找媳妇的。”黎正红着脸说。

    ”黎正,这件事,你就听大人的安排吧,你不知道,你爷爷奶奶天天盼着抱曾孙呢。”卢选由不但人能干,而且人脾气也是特别的好,对儿子,心里更是特别的喜欢,所以每到这种时候,说话的声音总是柔柔的。

    听到父亲这么,黎正也不作声了,他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孝顺的人,从不和家中的长辈顶嘴,更别说对着干了。

    ”爸妈,你们接着烤火吧,烤暖了早点上床睡觉,我先回房间去织布去了。”黎七姐趁着爹妈高兴起身告辞,丈夫卢选由也站起来说:”我给你打下手去。”

    其实卢选由那里是给黎七姐打下手,他的手巧着呢,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