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娇妻如云 > 娇妻如云第73部分阅读

娇妻如云第73部分阅读

    沈傲婉拒,后来便有人说沈傲也是佞臣,是有了官身,不敢去为民请命。

    对于这种流言,沈傲一笑置之,并不理会。

    “事情闹得越大,越是将皇帝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沈傲心中对这些头昏脑胀的学生颇为不屑,虽佩服他们的热情,却对他们的言行很是不喜。

    两世为人,沈傲相信,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是偶然触发,这背后,一定是有人暗中挑动,尤其是公车上书这般的大事。

    局势还未明朗,沈傲倒是很有兴趣看看,推波助澜之人,到底是谁?

    过了几日,又有了新消息传出,说是以少宰王黼为首,其下书名尚书、侍郎、学士纷纷请辞,都以无德无能的名义要求致仕。

    一时间人人欢欣鼓舞,国子监里竟有人当众放起了鞭炮,城内茶座酒肆的生意一时大好,就是吴笔,也不无兴奋地来寻沈傲道:“此事只怕要有眉目了,王黼等人欺上瞒下,欺蒙天子,这一次我们绝不能再让他们翻身,只要一鼓作气,一定能让陛下回心转意。”

    沈傲淡然一笑,道:“只怕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吴兄听说过以退为进吗?”

    第二日,宫中又有消息传出,证实了沈傲的猜测,王黼等人请辞的奏疏,被皇帝驳回,非但如此,宫中还亲自发了旨意,对王黼等人抚慰一番。

    这个结果令人愤怒,到了正午,聚集在正德外长跪不起的太学生、监生竟是乌压压的看不到头,纷纷要罢黜王黼等人,拨发赈济银钱。

    宫中自是不理,王黼等人却又是上疏请辞,仍旧不准,整个朝廷也是争论不休,连政务都顾不得署理了。

    据说正德门外,太学生与禁军发生了冲突,一些胆大的学生竟差点儿冲入了禁宫;禁宫乃是皇帝居所,天下中枢之地,此事自是严办,因而当日,禁军开始四处拿人,当下追捕了数十个监生、太学生。

    虽然将这些犯法的学生下狱,事情却并没有因此而告一段落,太学生、监生纷纷要求释放同窗,另一方面,朝中不少言官也以祖法为理由,请求放人。

    这几日的天气骤然变坏,电闪雷鸣,大雨磅礴宣泄,国子监中的气氛格外的压抑,穿着蓑衣,沈傲仍旧按时去上课,回到寝室又安然读书,将自己置身于事外。

    到了后来,连博士也无心授课了,见了沈傲,只是苦笑,他们虽不至和监生们一起去闹,可是看到沈傲孤身一人埋头读书,眼眸中有着几分不高兴。

    有一次,沈傲听见两个博士悄悄议论:“此子才具无双,是百年不出的天纵奇才,琴棋书画,经义文章无不精通,异日必然一飞冲天,鹏程万里。可惜,可惜沈监生虽有天纵之资,却无仁心,将来只怕又是一个蔡符长。”

    蔡符长就是蔡京,蔡京在少年时就已文才闻名,行书诗赋无不精通,且长相俊美,身材伟岸,世人都为之称奇。不过这句话自不是夸奖沈傲,恰恰相反,言语之中颇有几分讽刺的意味。

    沈傲听了,心里苦笑:“监生疯了,博士也疯了。当年哥们发疯的时候,全天下的人都正常得很,怎么我难得正常一次,周遭的人却都疯了?”摇摇头,叹气走开。

    就在大雨不歇的这一日,消息如晴天霹雳般地传出,宫中旨意下来,令太师蔡京官复原职,即刻入朝,总揽政事。

    谁也不曾想到,事情的结局竟是如此,学生非但没有让皇帝让步,没有惩治王黼诸人,反倒是蔡京入朝,重新揽政。

    吴笔凄凄惨惨地冒雨回来将这个消息相告,沈傲拍案而起:“我明白了。”

    吴笔揩着身上的泥泞,问:“明白了什么?”

    沈傲笑道:“蔡京是个国手。”

    “国手?”吴笔不明白。

    国手,这才是真正的国手沈傲曾经想过,怂恿此事的可能是清流,甚至可能是祈国公周正、卫郡公石英,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件事的真正策划之人,竟是蔡京。

    先是指使王黼、王之臣等人先设下一个陷阱,借着水患做起文章,水患之地恰好是江南,江南是苏州应奉、杭州造作的大本营,以皇帝的心意,一面是他的喜好,一面是天下赈济,自然是难以决断割舍。

    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黼等人出来,先给皇帝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就是瞒报江南西路的水患,使得原本已是犹豫的皇帝想借此下台,满足自己的私欲。

    之后是怂恿学生逼宫,让皇帝感受切身之痛;此后事情不断闹大,甚至牵涉到了各司各部,在这个风浪口,王黼等人突然请辞,这个请辞,几乎将局面推到了高嘲,一方面给闹事的学生看到了希望,怂恿他们继续闹下去。另一方面,身为皇帝,那些为自己打算的大臣抵不住压力,皆是黯然致仕,此时皇帝当然愤怒了,这个愤怒,是对学生的不满,也有对王黼等人的同情。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啊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说,这些学生实在是太不可理喻,不好好读书,竟敢干涉朝局,要逼迫皇帝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身为君王,既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学生和皇帝之间,已变成了仇敌,王黼等人的请辞,当然不准,因为皇帝明白,学生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同意了王黼请辞,接下来就要同意赈灾,再之后是裁撤花石纲……

    这不再是赈灾的事,已经上升到了皇帝威仪的问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竟然有人敢推翻皇帝的决策,是可忍孰不可忍!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第一个想起的是谁?花石纲是谁鼎立支持的?

    是蔡京蔡京在位时,花石纲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甚至是争议也是极少,更别说是学生闹事了。

    皇帝原本就有起复蔡京的心思,而现在,更是刻不容缓,因为只有蔡京,才能够弹压住局面,震慑住群臣和那些胡闹的学生。

    之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旨意发出,召蔡京立即主政,这个政,首先就是弹压学生,稳住朝局。

    沈傲推开窗,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大雨肆虐而落,眼眸被雨线遮蔽,胸口起伏几下,忍不住道:“天下万物皆是棋子,唯有这个蔡京,才是真正的国手,高明,太高明了。”

    身后的吴笔仍是不解,道:“沈兄为何这般说?”

    沈傲呼吸着雨水带来的清新空气,带着几分干涩的淡笑道:“不管是王黼还有学生,甚至是参与了此事的文武官员,他们所有的言行都落入了蔡京的计算,吴兄还不明白吗?你早已做了蔡京的马前卒了。”

    吴笔怒道:“哼,我们是为国诤言,如何成了蔡贼的马前卒?”

    沈傲淡然一笑,不和他争辩,今日他总算见识到了什么叫老j巨猾,相比蔡京,这些学生当真是幼稚得很,为蔡京做了炮灰,居然还引以为荣,自认自己做了正确的事。

    蔡京要上台了,那么之后呢?沈傲皱起眉,苦笑起来,他知道,他的好日子只怕要到头了,蔡京起复,耍弄的第一个手段就让他大开眼界,到时他若是真报复起自己来,不知自己是不是他的对手?

    摘下墙壁上挂着的蓑衣,将它搂在怀里,沈傲对吴笔道:“吴兄,走吧,我们去正德门。”

    吴笔愕然:“怎么?沈兄不是说不参与上书的吗?”

    沈傲戴上斗笠,道:“谁说我要参与上书,我是去给皇上献画,献一幅好画。”他似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早已预料到今天的到来,从画筒里抽出一卷画来,小心用油纸包好,夹在腋下,嘻嘻哈哈地道:“这画若是献得好了,或许赈灾的钱款就有了着落,本公子一幅画换来数十万贯的赈灾钱款,很有成就感的。”

    吴笔见沈傲从容淡定,虽是嘻嘻哈哈,可是眼眸中却是信心十足,大喜道:“好,我们去正德门。”

    二人出了寝室,并肩迎着大雨而行,路上恰好遇见了几个博士,这几个博士在屋檐下议论着什么,远远看到沈傲、吴笔要往集贤门去,便道:“沈傲,你要去哪里?”

    沈傲远远朝他们行了个弟子礼,一旁的吴笔道:“沈兄要去劝谏皇上拨发赈济钱粮。”

    劝谏?几个博士一时眼眸发亮,他们对沈傲抱有极大的期望,可是沈傲在这一次事件的态度令他们很是失望,在这个时代,德行比之学问更加重要,有了德行,学问好不好都是其次,可是没有德行,学问再好,也会遭人鄙夷。

    沈傲将自己置身事外,全无仁心,甚至连一句对灾民的同情之语都未曾出口,教诸博士纷纷议论,都认为这沈傲学问再好,其行径也令人不齿。此时见沈傲要去劝谏,一时兴致昂然,顿时对沈傲的看法改观了几分。

    第264章 江山万里

    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地轻纱朦胧笼罩;先是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给汴京披上蝉翼般的白纱。

    雨丝很细也很密,像春天飘浮的柳絮,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卷起无数枯草落叶。

    正德门外,乌压压地跪满了人,禁军将他们驱走,他们又折返回来,如此反复,竟是驱之不散。

    事情有了开头,要结尾哪有这般的轻易,学生的怒气,此刻完全撩拨起来,滂沱大雨中,一个个湿漉漉的跪在白汉玉砖石上。

    此情此景出奇的诡异,却在这个时候,远处两个人影冒着大雨过来,二人穿了蓑衣,在雨中艰难行走,一道闪电划过天穹,有人擦了眼前的水雾,认出了来人。

    “沈傲来了……”

    “他就是沈傲?哼,就是那个畏缩在国子监里的所谓的汴京才子?依我看来,他也不过如此。”

    “这般的人,理他作甚。你看他穿着蓑衣,身上滴水不沾,想必这几日过得很快活呢!”

    窃窃私语伴随着雷声传出,沈傲阔步挺胸,径直穿过一个个跪地的同窗和太学生,踩着积水到了正德门前,向门口的禁军行了个礼,道:“鄙人沈傲,有一幅画要呈献皇上,将军能否代传?”

    禁军首领上下打量沈傲一眼,心想:“原来他就是沈傲?”他不敢怠慢,沈傲的名字,常常与祈国公、杨戬等人联系在一起,谁都知道,此人早已是官家面前的红人,忙堆笑道:“好说,好说,不知是什么画?”

    沈傲道:“将军呈献上去即是。”从蓑衣中抽出画筒,交给禁军首领:“拜托将军了。”

    “沈学士少待。”禁军首领不敢耽误,连忙捧了画筒,冒雨入宫。

    沈傲站在这正德门洞里,扑簌了身上的雨水,放眼往门洞外去看,那些乌压压跪地的学子,此刻都向他望来,那一双双眼眸有愤怒,有不解,有鄙夷,不一而足;他笑了笑,不再理会。

    许多人已是义愤填膺,方才沈傲踱步过来,还有人对他抱有期望,以为他迷途知返,要随他们一道上书,谁知竟是来献画。江南洪水成灾,无数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夜之间妻离子散,这个沈傲,竟还有闲心来献画真是无耻之尤,恬不知耻。

    ……

    赵佶在文景阁里,因是下雨,天气转寒了一些,阁里燃起了一个炭盆儿,一个小内侍正拿着火钳子撩拨催火。几支宫灯阁中照的通亮,赵佶心不在焉地半卧在塌,随手翻弄着最新的一期邃雅周刊。

    他虽是漫不经心,却又心潮起伏,辽使的事刚刚让他的心情愉悦了几天,可是接踵而来的江南西路灾情,让他的心情又黯然下去。

    人都有恻隐之心,赵佶又岂是例外?听了灾情,赵佶自不会袖手旁观,只是惦记着花石纲,再加上王黼等人通晓他的心意上了几道关于江南西路灾情虚报的奏疏,令他一时难以抉择。可是偏偏,一帮学子却闹起来了。

    大宋朝优待士人,不管是监生还是太学生,赵佶自问自己待他们不薄,尤其是太学生,心知他们大多出身贫寒,隔三岔五,总要询问一番他们的近况。若是下了雨,便会说天气这般冷,可教人送些衣物去,莫要让一些寒生们冻着,天气太热,也会叫人采买些瓜果去降暑。赵佶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的,完全不给他任何颜面的,就是这些太学生。

    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朕如此待他们,他们却哪里体恤过朕?公车上书的无数联名奏疏搬到赵佶的御案,赵佶的逆反之心随之而起,太学生越是要求赈灾,原本打算从内库中拨出些银钱的赵佶立即变了个主意,你们不是要赈灾吗?朕偏偏拖延时日,看你们能如何?就是不让你们如愿!

    可是等到王黼等人请辞,赵佶突然之间变得无比地理智起来,他嗅到了一丝危险,一种权威被人撼动的可能堂堂少宰,数个尚书、学士,竟然被一群学子非议,就吓得要请辞,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在这些学生的背后,到底是谁在操纵?

    想及此,赵佶遍体生寒,一种难以言喻的彻骨寒意,令他彻夜难眠。

    不能再纵容了,今日他们能逼走少宰,明日岂不是连朕……都要受他们的掣肘?

    可是谁能主持大局?赵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蔡京,因而连夜发出中旨,召蔡京入朝,当年蔡太师在时,朕将国事全部交给他,天下太平,现在蔡太师致仕,烦心之事却是接踵而至,能替朕守好这江山的,也只有蔡太师了!

    赵佶叹了口气,将周刊丢在榻前,翻身坐起,对身侧的杨戬道:“外头的学生都退了吗?”

    杨戬今日大气也不敢出,他太清楚官家的性子了,官家越是装作漫不经心,便说明他的心情越是不好,此时说错一个字,都会大祸临头,低眉顺眼地道:“陛下,学生们被驱散了,可是又回来了。”

    “哦,朕知道了。”赵佶笑了笑,笑得淡然,带着几分生冷。

    “今日的雨好大啊。”赵佶慢悠悠地继续道:“去,把窗儿推开,朕想看看雨景。”

    杨戬不敢违逆,亲自去推了窗,一道冷风呼啦啦灌进来,让杨戬不禁打了个哆嗦,阁内的几盏宫灯虽笼了轻纱,也跟随着冷风急剧摇曳起来,随即熄灭。

    “这样的雨,那些学生还没有离开?”赵佶望着窗外的暴风骤雨出神,低声呢喃道。

    正是这时,急促的脚步传来,一个内侍推开虚掩的门,跪地道:“陛下,沈学士献上一幅书画……”

    “沈傲?”赵佶眼前一亮,心情顿时轻快了一些,招手道:“将画呈上来。”

    小内侍捧着画筒,揭开盖子,将一卷包了油纸的画儿抽出,又撕开油纸,小心翼翼地走到御案前,将画儿摊上去。

    赵佶定神一看,顿时愣住了,这哪里是画,只是一片空白,倒是白纸的上首,是一手龙飞凤舞的大字,上面书写着‘江山万里图’五个字,下落处还有题跋,写道‘学生沈傲进献御览’几个蝇头小楷。

    沈傲送来的画,竟是一片空白……

    赵佶皱眉,道:“画儿是不是送错了,沈傲现在在哪里?”

    内侍道:“正在正德门外等候。”

    赵佶道:“叫他进来,快……”言语中有几分不耐。

    “江山万里,却是一片空白,这个沈傲,又不知在卖什么关子?朕要亲自问问他。”赵佶心中想定,心力又被画纸上的行书吸引,抛开画不谈,单这画名和题跋的书法倒是不错,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让赵佶一看之下,爱不释手。

    “学生沈傲,见过陛下。”不知什么时候,沈傲进入阁中,他显是刚除去蓑衣,身上还沾着些许的雨水,朝赵佶深深作躬,这一次沈傲称呼赵佶为陛下,别有用心。

    赵佶仍沉浸在书法之中,嗯了一声,朝沈傲招招手:“你来,这书法朕觉得颇为有趣,笔意有些欧阳询的痕迹,可是笔风却又不同,你是如何悟出来的?”

    沈傲走近去看,带着微笑道:“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嗯?”赵佶板着脸看着沈傲,意思是威胁他不许胡说八道。

    沈傲只好讪讪道:“写着写着就出来了,陛下要问学生如何悟出来,学生自己也不知道。”

    赵佶颌首点头,突而怒道:“朕问你,你既是献画,为何这画却是白纸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