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 >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48部分阅读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48部分阅读

观音的竹林jg舍,佛陀证道的菩提树,都在这王舍城附近。请问现在取经要怎么走?飞印度坐火车在拉杰吉尔火车站(rjgir)下车南走3公里就到灵山。想参观那烂陀寺的请走北2站下车(nlnd),想参观佛陀正道处请坐公交车在灵山西南50公里的菩提迦叶站(bodhgy)下车。请各位乘客带好行李,欢迎下次乘车。

    所以吐蕃征服过印度的一部分,身为中华民族老祖先的好基友后代,也算给我们涨了一些脸:印度估计在所有时空都干不过我泛羌民族。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实,王玄策出使印度,走的是吐蕃国,基本上是直线进发。为什么玄奘自费去印度留学,走的是西域呢?因为当时正好吐蕃国处在辞旧迎新,推翻象雄,建造羌族新世界的关键时期。加上玄奘一个自费留学生,连通关文书都没有,自然只好绕远路啦。哈哈哈。

    在印度和大藏区横行无忌的禄东赞,除了根正苗红,也具有一切事业上升期民族带头人的所有特点,冷静,自信,有魄力,行动力超强和野心勃勃。

    他得知唐兵进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慌张。张口就问:在哪里?多少人?那些部落传来了消息?

    藏区这么大,但确和禄东赞的后花园没什么两样。信使报告,安多地区的乌海城和河口都出现了唐骑兵的踪迹。人数大概几百人到一千人不等。已经持续了十数ri。禄东赞连地图都不用看,迅速的浮现了附近的地形和局势。

    禄东赞是极力不希望大唐插手青藏高原的事务的。在他看来,青藏高原就是自家的土地,所谓白兰部落,吐谷浑部落,注定都是给自己当小弟的。你大唐统一了中原也就算了,现在还来青藏高原来插一脚,当吐蕃勇士是吃素的吗?他不愿意开战。可是在草原上混,面子是最重要的。现在唐骑兵来打吐蕃国的脸了,不还击一下,那以后他禄东赞的脸往哪儿搁?

    于是禄东赞大手一挥,下令让安多地区的长官,达延头人带着人去收拾唐军。这个时候,已经是七月十ri。同时,他也从王都出发,前往前线附近督战。

    达延早收到消息,拿到禄东赞的命令之后,连夜组织队伍开始追唐军的消息。可是唐骑兵们狡猾的很,打一枪就跑,根本不让你抓住踪迹,而且可疑的是,这只唐军和往常的唐军不太一样,他们似乎不止一名主帅,而是同时有三四只军队,让人摸不清主力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其实达延的人马奔波了三ri,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唐军在乌海城附近没有据点!

    达延犯了难。他只好带着六万人马,进驻乌海城,打算唐军下次来了就杀出去。可是唐军发现吐蕃骑兵集结——所谓集结,其实就是平时闲在家放牛放马的游牧民集中起来,跟着队伍走。唐军就远远的吊着,你说六万人马去追几十人?不现实啊!达延受不了了,带着队伍就朝白兰道方向压过去。他就不信,自己占了白兰道,你唐军难道往我大吐蕃内逃?

    唐军没有逃,只是在穆格川附近游荡,达延带着人马杀过去,唐军一触即溃,四散向吐谷浑方向奔逃。如是再三,达延不敢太接近鄯州和吐谷浑部。于是就带兵返回了乌海城,并且向禄东赞发回了捷报。

    “唐军不堪一击,我们连战连捷,把他们赶回了鄯州地界。”

    禄东赞拿着战报,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出使过唐朝,心里很清楚唐朝的官僚制度。带兵的主将,如果被杀的丢盔弃甲,是一定会被免职责罚,换将再战的。但达延的战绩在那里摆着,千真万确,只要达延带兵杀出去,一定没有唐军敢接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禄东赞也逐渐放下了戒心。在他看来,这可能是唐军为了jg告吐蕃打下了白兰部,继而图谋吐谷浑的jg告。

    “伏俟城我也去过,虽然城池不怎么样,但这里我是一定要拿下的。就算有唐军撑腰,吐谷浑也抵挡不了我大军的攻击。”

    经过一番思考,考虑到已经从大唐抢来了媳妇,他觉得有必要用草原文化教训一下唐朝廷的各级官员:

    “在草原上,谁的拳头大才是真理,除此之外,别无二理。”

    禄东赞征发了三十万大军,连同乌海城已经集结的达延的约十万人,四十万吐蕃大军,将计划向伏俟城进发。

    在他看来,吐谷浑的人不是笨蛋,在绝对的劣势下,除了逃窜,连直面他的勇气都没有。

    一九九 炮击大非川

    禄东赞带着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伏俟城。吐蕃人的军事素质还是比较过硬的,不然也不会和经验丰富的唐军互有攻守。如果要给个数字,大概十万吐蕃骑兵,相当于二十万突厥骑兵。可以和一万唐军步兵,三千骑兵一战。这次不算步兵,唐军主力五万骑兵,理论上,可以正面抗160万吐蕃骑兵。大概相当于当时藏区的总人口。

    这一仗,就算是高原反应唐军走不动路,也不应该输给吐蕃人。历史上薛仁贵确实也没有输。但是损失之大,除了人没死多少,和输了也没什么区别。

    这四十万吐蕃人,各个部门都有。新征服的白兰部,很多都被禄东赞打发到贫瘠的可可西里地区放牧,并没有出现在这次的战场上,以防止他们临阵倒戈。大概有十五万卫藏部落和十五万康区的部落,连同在乌海城附近参战的十万人以及在修整的十万达延部,随时会补充进战场。他此次投入了五十万人。

    七月十五日,禄东赞的本帐过了乌海城。十六日,探子来报,在大非川地区发现了唐军营地,规模大概五万人。

    禄东赞细长的双眼顿时散发出冷酷的光芒:“好!既然唐军敢离开鄯州,在大非川的草原上,我们就给他来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传我的号令,大军绕道穆格川,从后面包抄唐军,让他们插翅难逃!”

    他们昼伏夜出,希望能给唐军一个突袭。他们不知道的是,穆格川在几天前刚刚经过一大队人马。而他们的行踪更是一踏出乌海城,就被唐军的光学雷达锁定了动向。

    “哼,禄东赞诡计多端,抄后路这种战术是一定的。这样吧,我们在营地后方布置好炮兵阵地和反骑兵防线。骑兵主力避开眼线,移师营地以西三十里。”

    薛仁贵也不是傻瓜,如果在以前,军情传递缓慢,如果兵力投送不及时,半个时辰就足以在局部形成不可逆转的战况。所以兵法一直避免分兵作战。但如果情报和行军足够迅速,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好象李靖苏定方都喜欢奔袭,在这样的战术下,万人以下的骑兵队足以将百万以上的部落逐一击破。

    所以,七月十八日下午,禄东赞将他四十万人分散扼守住唐军营地和鄯州地区的交通线时,心里是志得意满,胜券在握的。他本来担心吐谷浑会过来援兵,可是探子回报的消息是,吐谷浑部落的人都欢乐的在海西草原上放羊,根本没有集结的迹象。他心里鄙视了一下傲慢的唐军和胆小的吐谷浑。下达了后天早上总攻的命令。

    “让他们杀羊吃肉,让马儿休息一天。唐军已经是盆子里的蟋蟀了!”

    吐蕃人是没有瓮中捉鳖这个成语的,因为他们可能根本没见过鳖。所以他们不知道,马上就要吃一个大鳖。

    于此同时,唐军大营中,也在饱餐一顿。不过他们吃饱了不是去休马,而是去擦炮,搬炮弹,布置炮位。他们比吐蕃人还渴求这一战。

    火炮对骑兵的首秀,终于要开始了。

    薛仁贵这边反而紧张许多,他必须在炮击停止后及时赶到战场,以便对吐蕃人带来最大的追击和杀伤。吐蕃人什么时候发起攻击?他必须第一时间知道,并且发兵赶赴战场。因此,三万骑兵,在吐蕃人到达以后随时待命,马歇人不歇,人累了,就靠着马打盹。好在吐蕃人也没多少耐心,只让他们干等了一天。七月二十日早上,吐蕃军开始集结整队,几乎在同一时间,薛仁贵和他的三万骑士,也爬上了马背。当火炮声响起十几声后,他们就可以拍马出发了。

    四十万骑兵是什么概念?大概是五个诺坎普球场的容量,可以把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填满5次。这样巨大的一只队伍,指挥是很困难的。在古典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使用百人队作为基层战斗单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超过一百人的规模,即使的指挥督战就变成很困难的事情。在百人队的战斗单元以上,是军队的管理单位。在罗马,一个军团的人数从4000人到6000人不等。在唐朝,按照兵源,一个管理单元就是一个折冲府,人数从1500人到2000人不等。一般两个到三个折冲府组成一个军团。

    同先进的战斗编制相比,吐蕃人的军队庞大而混乱。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大概是一万人(马),这是他们的军事调动单位。禄东赞要调动这四十万人,除去他亲自率领的部落,需要有三十九个信使来传播他的军令。同样,这四十个个万人大队,也是战斗命令的对象。

    至于基层队伍,大概是三百人的骑兵为一队。每一个万人大队,大概有三十个队出战。这三百人就是吐蕃基层的战斗单元。同样,一个部落习惯用什么战术配合,也是用三十个骑兵队来配合执行。在以往的战斗中,他们的阵线也是这样配置的,大概十队人马打头阵,尽量冲散唐步兵的阵线。然后保持速度,撤出战场修整。接下来十队人马继续冲击,以求杀伤。最后第三队人马和修整完毕的第一队人马再加进来,如果战局顺利,他们便追击,如果不顺利,那就尽可能的接应败兵,掩护撤退。

    因此,这四十万人,就组成了一大片分成一千二百个百夫长带队的庞大集体。他们列队完毕时,战线宽度可以连绵十里。这个数据怎么来的?每一只百人队三百骑,十骑的宽度算上中间距离,大概有十五米。正面有四百个百人队,那就是6000米,正好是十唐里宽。这只队伍的纵深更加可观。按照每骑三米的长度,三十骑就是一百米。前后三组,那就是三百米的纵深。这样尺度的大战,在历史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

    这样就显示出唐军营地选址重要性来了。唐军营地在大非川之侧三百多米的地方,河水在此地拐了一个弯,吐蕃军队无法在一个舒适的宽度上安排他们的人马。因此他们只能收缩战线,加大纵深。在实际战斗中,吐蕃人的锋线宽度最窄处大概是三千米,由于奔跑时无法靠的太近,一个百人队三百骑的分布密度,大概是一百五十米深,二十米宽。他们的骑射打击距离在三百米左右,冲锋速度每秒可达18米(大概60公里每小时)。按照十秒一箭的射速,他们射出2,3箭之后,就会和步兵方阵接触,利用速度和骑刀来劈砍杀伤对手。

    而与之对应的,唐军火炮的打击距离在一千米左右,每分射速2发,如果不用水清洁炮管,可以勉强达到米的速度,吐蕃骑兵需要的时间也正好是一分钟。所以标准战术最好是三发榴弹,一发霰弹。但是榴弹如果不能控制爆炸高度,杀伤力是很有问题的。因此对吐蕃人的密集阵列,薛仁贵的命令是使用实心炮弹。它可以打穿二十排人,加上马可能就是次一点儿。打不穿吐蕃三百人建制的队伍没有关系。后面十排顶着前面二十排人的残肢断臂,心理多少会受点影响吧。

    因此,唐军的炮兵三千人,四百门火炮。这些火炮均匀分布在两千米的阵线上,可以调整一定的角度覆盖更大的目标线,或者形成交叉打击区域。吐蕃军在发动第一次冲锋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第一次炮兵骑射,带来了如此壮观的效果。

    四百发炮弹以400米每秒的初速飞出炮口,三秒后落在一公里左右的着弹点,平均打穿了十五个吐蕃骑兵。第一轮就带走了六千人的生命,并且让另外一千五百人因为受伤震荡或者吓破胆而丧失了战斗能力。

    禄东赞并没有带队冲锋。他留在中军,听见前方传来惊天动地的爆响。

    “我的老天,那些事什么玩意儿?”他喃喃自语,不知道该如何下令。几只吐蕃人的残肢从天而降,落在他面前的草地上。

    可是因为全军已经发动了冲锋,更多的吐蕃人不得不随着大队继续冲向前面血腥的战场。

    第二轮和第三轮炮击,因为距离更近,打穿了更多的吐蕃军的战线。三轮实心弹收割超过了两万人马的生命。而大战才开始了40秒!对一个四十万人的大军而言,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样的厄运还接连落在他们的头上!

    二零零 禄东赞之死

    其实,本来炮兵在历史上,也不是那么凶残的。

    1644年,英国内战中的关键战役,马斯顿荒原之战,克伦威尔的议会方22000人,有40门火炮,七千骑兵;保皇党17000人,有14门火炮,六千骑兵。2小时的战斗,议会方300人被杀,保皇党4000人被杀。克伦威尔在作战中脖子被火枪流弹击中,不得不暂时退出包扎。这4000人也许并非全由火炮所杀,但毫无疑问,火器对骑兵依然是造成了明显的伤害。即便如此,一万七上阵死了4000人,大概25的阵亡率也并没有超出古典时代战斗的一般水平。

    在集中使用的400门

    火炮面前,吐蕃人甚至没能从这样巨大的杀伤中反应过来。第一轮冲击过后,十三万头阵骑兵倒下了两万,霰弹另外造成了大概一万的重伤。这样的战损已经接近古

    典时代完全战败方的损失了。这些吐蕃人失魂落魄,等发现自身的损失以后,立刻放弃了战斗,开始向南逃窜。就算是禄东赞的亲兵,也不敢再次面对那种可怕的爆

    炸。这一批人活下来的,后来一旦听见爆炸的响动,很多人都依然被吓的屎尿齐流。

    于发生的太快,剩下的两拨吐蕃骑兵依然按照计划发起了冲击。等待他们的依然是整齐的炮击。第一波骑兵冲到唐军营地面前,发现面对的是一道陷马坑,侧翼是步

    兵的长枪阵的保护。他们的速度为地形所阻挡,只能无功而返。至于他们的弓箭的打击,唐军的步兵为炮兵提供了很好的保护。而且等到吐蕃人进入他们的射程的时

    候,迎头撞上的是四百发霰弹的打击……

    第一分钟,五万步兵和三千炮兵,付出了400人受伤的代价。他们的战绩则是2万人马。第二分钟,再冲上了大约十万吐蕃骑兵。他们受到的损失稍小,大概只死了一万六,剩下的人接触到步兵方阵的外围,取得了四五百人死伤的战果。

    按照往常的经验,吐蕃人会保持射程,诱使唐军消耗箭矢,利用狼群车轮战,逐步消耗唐军的体力。不过这一次,射程优势是唐军的,吐蕃人还没进入射程,可怕的炮弹就会呼啸而至,带走十数人的生命。

    禄东赞察觉了不妙,他的部队派出去冲锋过后,基本就不会再回来。而且,他的先锋一旦集结,几百枚黑色的炮弹会带着可怕的呼啸砸过来,他不是笨蛋,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跑!

    于是他发令:“给我集中起来,朝东方再冲击一次!然后撤退!哪里火力弱!”

    他打定主意,趁别人吸引火力,自己朝另一方向偷偷溜走。

    他并不知道哪里火力弱,这么说只是为了让他们冲的更卖力而已。他惊慌失措的部众们很多都信以为真,不成建制的一股脑的冲过去。这毫无疑问让炮兵们的屠杀变得更容易了。

    禄东赞收拢自己的八百余亲随,收起帅旗,偷偷朝西边溜过去。他这么做本来是没问题的,可是好死不死的,西边正是薛仁贵的主力骑兵埋伏的方向……

    炮击持续了十五轮,射程内就没有能活动的生物了。吐蕃人狼奔豕突,惊慌失措的朝各个方向逃窜。最成建制的自然是往东边逃窜,他们对禄东赞的话信以为真,队伍密集,结果炮兵的火炮是可以转向的,这个方向受到了大约七百发炮弹的招待,死伤高达两万人。

    禄东赞朝西方逃窜了不过三分钟路程,大概就是炮击停止前两三?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