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 > 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第10部分阅读

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第10部分阅读

这位太太出言中止这个过于漫长的故事。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妈妈似乎对这个故事也非常感兴趣,一点不为即将天黑而有烦躁的心情。

    娘的,这是什么家庭啊?你老公喊你去吃饭了。。。。这个声音一直回『荡』在唐剑行的心中。

    把负责唐剑行安全的警卫看的直乐,平日里酷酷的唐哥还有这么萌的一面。

    好不容易把故事告一段落,唐剑行擦擦额头的密密汗珠,长舒了口气,这装b的活以后打死也不干了。

    那少『妇』很有风范的甜美一笑:“先生,天也不早了。谢谢您陪了子魁一个下午,您讲的故事真的很好听。不知先生住哪边,明日我先生和我想请您到府上做客,不知肯否赏光。”

    唐剑行是想拒绝的,可经不起小朋友折腾人的手段,于是告诉她自己现在住在大东旅社。小朋友姓郑,是本城书画名家郑熙的孙子。

    晚上,唐剑行一行在厦门港长尾坡附近的馆子点了一桌酒菜,都是新鲜的海鲜。

    喝了几杯酒后,包间外响起了有节奏的敲门声。

    警卫朝唐剑行点点头。

    “请客人进来。”

    来人一身搬运工的打扮,一进门把帽子一摘,问道:“几位客人可是南洋来的客人,陈二老板说您这里有有些货要我们搬,不知对不对?”

    这是约定的暗号,唐剑行从口袋中拿出中央工作组签发的命令递给来人,说道:“没错,要搬的货都在上面。”

    来人看完命令,神『色』一松,大方的伸手跟唐剑行一握,说道:“唐特派员同志,欢迎你,我是厦门地下党总支书记吴立人,我奉命听候特派员的调遣。”

    “辛苦同志们了,先坐下来吃饭,边吃边说,这次我们在厦门有个任务需要吴书记配合。”

    “谢谢,不知道特派员需要我们配合什么?”

    “是这样,你们对厦门地面的日本特务和台湾浪人都熟悉吗?”

    “哪有不熟的,日本人在厦门活动基本肆无忌惮,很少有隐藏身份的,国民党很多官员也是跟他们『色』鼠一窝,在这里气焰嚣张的很。”

    看来吴立人在厦门没少吃日本人的亏。

    “那就好,等下我们会给你十支激光笔,你安排可靠的同志,务必在两天之内对所有的日本特务和台湾浪人照『射』一次。具体的使用方法,等下有人会教你。”

    吴立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激光笔是啥东西,听有人教,也不再多问。边吃饭边跟唐剑行介绍起本城的形势。

    唐剑行听他对本城很熟,心中一动问道:“吴书记,你听说过郑熙此人吗?

    ”

    吴立人一愣,实话答道:“郑熙是本城名人,本人是清末进士,擅长书画篆刻,在厦门上层圈子很有人望,儿子郑郎在洋行干买办的活,是有名的富豪。大女婿是冯如兰,厦门机械制造厂的董事长。小女儿还未出嫁,法国留过学,据说智慧样貌自比三国小乔,本城公子哥经常找理由出没郑府。”

    还真是巧了。

    唐剑行和吴立人交流一会后,让警卫把激光笔交给吴立人,并简单介绍了一下用法。

    这激光笔其实很简单,跟后世上课用的激光笔没什么两样。一节手指长短,一个纽扣电池,就能工作半年。用的时候按下小按钮,前面就会『射』出红『色』的激光线,在晚上能明显看到红『色』的线条,白天的时候却很难发现。

    吴立人听说让他们的同志,拿着这个东西白天的时候在特务身上连续照『射』五秒钟就可以,愣了好一会,这是啥工作?难道这家伙还是照妖镜?不过,良好的组织纪律让他知道别多问,照做执行就好了。

    激光笔其实很简单,但是结合卫星和预警机监控,那就是真正的高科技了。他的原理与激光制导一样。

    特区信息中心已经调用了20的卫星资源,并派遣一架预警机专门执行此次情报收集和目标标定任务。

    首先,侦察卫星对整个厦门五秒一次跟新数据,一旦软件捕捉到图片中有激光闪现,监控软件就能捕获这个目标。并为目标制定数据库。然后把数据传送给执勤的预警机。

    一万多米高空的预警机持续盘旋,他自带的高清晰图像捕捉系统能对卫星传送过来的低分辩率目标进行高清拍摄,完成数据更新,并持续自动跟踪该目标,记录目标行动轨迹。即使目标进入房间、或者目标在夜间也逃不过红外探测的捕捉。

    完成目标人物的标定,再经过这里的同志人工识别,每个目标的身份数据就能完成。再加上预警机对无线电通讯,及夜间语音扫描,敌人将无秘密可言。不过,白天,环境噪音过大,预警机的监听能力还达不到这个级别,但是夜间对特定小区域进行语音扫描还是能做到。

    ;

    二十三、伪“华南国”事件(二)

    天才刚亮不久,天气一改昨日的晴朗,下起丝丝的冻雨,从海边刮来的风也像刀子一般割到脸上,疼到皮肉深处。

    唐剑行还真没想到,这种天气郑家的儿子儿媳还一大早就来旅社拜访他,邀请他到府上一聚。

    唐剑行见郑郎西装笔挺,戴着一副金边眼睛,看过去文质彬彬,但说话客套一点不见迂腐。

    “郑兄,郑夫人,昨天见令郎聪明伶俐,又懂礼貌,心中实在欢喜,举止唐突了,还请两位见谅。”

    “唐先生客气了,小儿与先生一见投缘,还蒙先生亲自教授小儿歌曲故事,实是小儿的福气,昨日夫人回家后给我说起那个故事,连家父都说先生的故事是小孩子最好的伙伴。一定要请先生过府一叙,当面请教。先生万勿推辞。”

    唐剑行见他们诚意恳切,拒绝的话实在说不出口,只好跟警卫吩咐了一声,备上一些小礼物,随他们喊来的黄包车过去了。

    盐溪街郑府。

    大门外两个神态鲜明的石狮,静静的卧在细雨之中,守护着岁月无情的流过。黄包车跑在青石板路面,节奏地发出“噔,噔”声。

    郑郎见唐剑行盯着两个石狮看了几眼,略带自豪的说道:“这两个石狮是我父亲亲自动手,费时一年才琢磨成的。平日里,首次上门的客人总能把目光关注到这对石狮。本城大买办邱十二出一万块大洋,家父都没答应。”

    这对狮子确实活灵活现,像是要脱石而出。可要是估个价,至多就是三千大洋。

    “我父亲最恨日本人,连带着跟日本人做生意的邱十二也不待见,哪怕他的价钱确实不低,父亲也不愿意卖。”

    唐剑行这才恍然,原来日本人在有良心的文人心中,视如仇寇。这民族大义面前,即使是旧文人也不愿意同流合污,民心可用啊。

    “令尊大义,让人钦佩。日本人图我中国已非一日,今时今日唯有中国人团结起来才能自救。”唐剑行坦诚的答道。

    “好个团结起来自救!唐先生一语中的啊,里面请!”唐剑行的话一下让郑郎觉得眼前一亮。

    客厅中,热热闹闹的围了一圈人。

    见郑郎带着陌生人进来,就猜是那个会讲故事的唐先生。期待已久的几个小朋友更是围了上来,把唐剑行搞得有点尴尬。

    “不要惊了先生,平常是怎么教你们的?”做在上首的老爷子冲着小孩子立规矩。

    “无妨,活泼天真,挺好的。来的有点唐突,惊扰老先生了。”

    “人老了,最怕的是寂寞,那会怕惊扰。有唐先生这般饱学博雅的,郑某人欢迎还来不及,请坐。”

    郑郎请唐剑行坐到他父亲的对面,这才给唐剑行介绍道:“唐先生,这位是家父,自号叠溪山人。”

    唐剑行站起来行礼,说道:“久仰郑老先生大名啊,这门口的那对石狮,就能见到郑老先生的造诣已经炉火纯青了啊。难怪我听人说郑老是国学三绝,厦门的至宝呢。”

    “繆赞了,书画雕刻,毕竟只是自娱,救不得国的。”

    “我不赞同郑老先生的说法,书画雕刻艺术,历来都有启迪明智,教化内心的作用,国事蒙难毕竟是一时之失败,从长远看,我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离不开艺术,离不开艺术家的创作。”

    郑熙拿茶杯的手一抖,眼中的光芒直『射』,额头的皱纹一下也少了很多。

    郑熙激动的站起身,兜圈子走了几步。冲唐剑行躬身一拜,吓的唐剑行连忙躲开。

    连说:“使不得,使不得。”

    “老夫糊涂啊,这书画雕刻既能自娱,当然对别人也有教化之功效。唐先生的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意义,朝闻道夕死何以!这一拜,唐先生当的。”

    在后世,各种专家学者对艺术的作用『揉』搓煎炸,无限升华提炼了艺术的价值,甚至拔高到人无艺术素养就是没有灵魂的高度。这种理论放到还不清楚自身价值的文人身上,当然能忽悠到醍醐灌顶的地步。

    郑老爷子的使命感一被忽悠出来,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无所作为,连客人也顾不上,回书房创作去了。

    郑老爷子一走,气氛顿时轻松了很多。

    郑郎把二妹郑荇,妹夫冯如兰,三妹郑谰介绍给唐剑行。

    “唐先生去过欧洲?”郑谰毫不羞涩的打量年龄相仿的唐剑行。

    唐剑行听了这问题一愣,应该算是去过吧,穿越前是中国委托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培养的硕士生,博士是牛津社会政治与哲学专业毕业的,不晓得这位大眼睛妹妹要这么问?

    唐剑行点头答道:“以前在英国读过书,在那里待过几年。”

    郑谰顿时像发现了新大陆,皱着鼻子冲郑郎说道:“我猜的对吧,那个蓝精灵的故事有欧洲中世纪宗教的影子。肯定是欧洲人写的故事,只是被某人无耻地窃为己有。”

    唐剑行差点羞到钻进地缝。这丫头也太鬼了,仅凭故事的内容就察觉到了故事背后的人文背景。

    唐剑行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宗的作者连这个故事的影子都没准备呢,要等二三十年后,故事才真正面向世人。真要死皮烂脸占为己有,也是死无对证的。可面对这个自信满满的机灵女人,唐剑行实在厚不下脸皮。

    只能点头说道:“郑小姐说的没错,这个故事是从欧洲的一位友人那里听到的,觉得有趣,所以记了下来,昨天下午在公园,见子魁很有蓝精灵里面聪聪的韵味,忍不住给他讲了这个故事。”

    “看你还算老实,衣冠楚楚的,也不像是混吃的骗子,你再给我们将个故事,让我们满意了,就饶了你。”

    原来是这个打算,这丫头存心把唐剑行编了进去。

    小唐同志见人家一脸骄傲的样子,决定要给郑谰一点颜『色』瞧瞧。脑中快速搜索了一遍,记忆深刻有感人至深的无疑就是“泰坦尼克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八年前,我叔叔的一位朋友jck登山了泰坦尼克号。。。。。”

    随着故事的发展,郑谰从刚开始的漫不经心,慢慢被故事吸引,一会儿痴笑,一会儿神往,似乎那一刻站在船头的是她自己,差点当众展开双手,故事发展都最后,面临生离死别,郑谰的眼泪花止不住的往下流,人也靠在二姐身上伤心的抽泣。

    “小谰,不就是个故事吗?至于这么伤心吗,一个大姑娘也不矜持一点,也不怕唐先生见笑。”郑荇一边搂着郑谰,一边轻拍她的背。

    郑谰一听二姐这么说,也不晓得想起了什么,收了眼泪,坐直了身体。这一刻甚至让郑郎都有一种错觉,小妹像是变了一个人,这回真有点像大家闺秀了,不像以前到处疯,说话也每个遮拦。

    唐剑行看到郑谰哭的欢,心中一乐,终于报了一箭之仇,嘴角不免挂上了弧度。

    机灵的郑谰一看唐剑行的嘴角笑容,就知道遭了,着道了。本想站起来辩驳几句,不过,最后忍住了,只有双手下意识地使劲撕扯着手中的帕子。

    两个男人听得仔细,不过关心最多的方面是人心。

    冯如兰听完,说道:“生死存亡之际,能有这么多人淡定面对死亡,不得不说,比起国外,中国的国民『性』还需要多加培养。这个船我在欧洲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过,当时在欧洲各大报纸都报道了。不过从唐先生口中说出来比,那些报纸报道的枯燥多了。”

    冯如兰没想到这个青年人如此有趣,小孩子的故事讲的好,大人的故事也说的栩栩如生。顿时生出亲近之感。

    “唐先生学识渊博,不知家中是做什么生意的?”

    “忘了介绍自己了,这是我名片。”

    唐剑行把印有南洋家电贸易有限公司的名片给郑郎和冯如兰分发了一张。

    “哦,原来唐先生是做贸易生意的,不知此次来厦门考察什么?”

    这个时代的家电,除了电灯就是收音机,家电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下意识的冯如兰把唐剑行当成做贸易的。

    “是这样,我们公司打算在大陆投资设厂,另外还需要置办一批机器,打算到上海去看看,临行前一位了解大陆的朋友给我推荐了厦门机械制造厂,说这家厂实力不错,有很多德国产的机床,有能力加工定制一些部件,让我过来看看,只是在厦门没啥门路,还在跟他们厂里约时间。”

    唐剑行这么说是经过考虑的,担心引起误会,所以干脆当做不清楚冯如兰是干什么的。

    冯如兰听唐剑行这么一说,和郑郎都笑了起来。

    “唐先生,鄙人就是厦门机械制造厂的董事长冯如兰。”

    唐剑行故作惊讶地说道:“有眼不识泰山,冯老板见谅。”

    “我们这是有缘啊,真应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啊。没想到我们厦门机械制造厂的名声都跑到南洋去了,把你这个金凤凰引来了。中午我做东,一定去翠晚楼喝上一杯。吃了饭,我下午带你去看看厂子。我们的厂子在厦门甚至在中国都是算先进的,唐先生找我们做东西准没错。”

    “那就听从冯大哥的安排,小弟就不客气了。”

    “二姐夫我也要去,唐先生的故事这么好听,我想把它整理出来,唐先生没意见吧?”

    郑谰瞪着眼睛,要是唐剑行敢不答应,大有势不两立的态势。

    唐剑行想了一想故事的内容,并没有违反特区的限制『性』规定。于是点头答应。

    “那敢情好,郑小姐感兴趣,我定当支持。”

    “那好,等出了初稿,你一定要校核一遍。”

    “一言为定,不过出版署名的时候,你不能写我的名字,非要加个名字的话,你就写佚名。”

    虽然有点疑『惑』唐剑行的低调,但是想起如此经典的故事经自己的手整理出来,这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父亲一定也是喜欢的,高兴的没有多问。

    下午,唐剑行在冯如兰的陪同之下参观了厦门机械加工厂。

    厂子比较大,工人也有六十多人。设备有二十匹马力的柴油机、刨床、铣床、钻床、削床、轧床,最多的还是元车床,有十几台。一座化铁炉,一座锅炉。

    这些设备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了,基本都是德国货,没十万元办不下来。

    当然这点东西唐剑行是看不上眼的,离他的要求差距太远。

    冯如兰在介绍的时候,一直观察唐剑行的反应,见他默默不言,好像兴趣不大。

    不无失望的问道:“唐贤弟,不知你对机械厂有什么看法?”

    “冯大哥,实不相瞒,贵厂的生产能力如果不扩大的话,可能对我们帮助不大。”

    冯如兰内心一跳,他的厂子基本包揽了整个福建沿海的机械加工机械维修业务,本来今年世道混『乱』,还担心工作排不满,没想到在唐剑行眼里生产能力太弱,那他要多大的生产能力?

    “不知唐贤弟有多大的需求量?”

    “冯大哥,我看贵厂一年生产螺丝螺帽,小铸件不会超过一千吨吧?”

    “恩,差不多每年八九百吨。”

    “冯大哥,除非您打算把厂子的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五万吨,才能勉强满足我们的短期需求。”

    “啊。”不仅冯如兰吃惊,连知道一点情况的郑郎都吓了一跳。

    年产五万吨!知道要多少人,多大厂房,多少机器吗?全国都没有这种厂。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