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武侠小说 > 江湖方圆 > 江湖方圆第5部分阅读

江湖方圆第5部分阅读

!”这时进来了一位中年人,精神焕发,气度很不一般。

    正文 第四章 贤达会聚 亦是欢喜亦是愁(二)

    谢敬熙站起来迎上去说:“欢迎丁社长光临!”他向各位介绍说:“这是泉州商贾合社的丁弘辉社长,他是一位财神爷,经常施财支持书院,此次请丁社长来与大家一聚,各位也能沾点好财气!快请坐!”

    “谢大人太客气了,如此赞扬晚辈,晚辈惭愧之极,支持书院乃应尽之义务,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谢大人才是书院的大靠山,与您相比,晚辈无地自容!”

    这时,林he轩回来了,谢敬熙向众人介绍了林he轩,并喊来谢文德,说:“这是犬子文德,正拜林老先生为师,正在学‘四书五经’,请各位先生对犬子多指教!

    谢文德作揖感谢,众人都说:“谢公子果然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之后,又纷纷来了艺文馆主事、印书馆馆长、私塾老师和书画社画家等。

    宾客基本到齐,谢敬熙建议,大家先去礼圣殿和朱子祠行个礼,拜一拜,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由山长蔡清元引路,到了礼圣殿和朱子祠,恭恭敬敬地行了跪拜礼,祈求泉州文业兴旺,人才辈出。

    宾主又回到梅竹轩,品茶谈天,寒暄取乐,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近晌午了。

    这时,杨飞飏进来对谢敬熙说:“老爷,宴会餐桌已经摆好了,是否开宴,只等老爷吩咐!”

    谢敬熙说:“各位请上桌,在下与山长商量过,今日宴会上一套特别的菜肴,希望大家喜欢,在下特意请开元寺香积厨的大师傅来帮忙,精心做一席素菜,请大家来品尝!”

    大家都说:“谢大爷想得周到,我们都喜欢!”

    谢敬熙继续说:“书院乃清静文雅之地,今日,大家也体悟一下戒杀护生、大慈大悲的佛门境界,再说,素菜清爽素净,鲜嫩味美,制作考究,富含营养,且能健身疗疾,是极好的菜肴。”

    南音班班主吴俊驰说:“太好了!谢大人德养深厚,心存慈悲,令人敬佩!如此新颖之举,令在下十分惊喜,此举使今日聚会更加令人难忘!”

    泉州府教授江一he说:“谢大人常有创新之举,令在下十分敬佩,在书院典雅的梅竹轩,品尝清香素净的素菜,别有一番风味。”

    商贾合社社长丁弘辉说:“的确很好!素菜以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品为原料来烹制,是清纯味美佳肴,比起眼下商界应酬时酒桌上的生猛海鲜,要好得多,谢大人出的真是妙招!”

    众人请谢敬熙做首席,谢敬熙当然不肯,大家互相礼让了一会,最后由庄老先生坐首席,谢敬熙和山长分别坐主人席的首位和次位上,其他宾客也依次坐定。

    菜肴开始上了,杨飞飏没有入席,他站在一边侍候着,他曾听开元寺悟通和尚介绍过素菜,所以,对素菜有一些了解,今日先上的几道菜属于包卷类的,有素鸡、素酱肉、素肘子、素火腿等,这是“肉类”佳肴。大家仔细品着,感到确实真鸡、真肉一般的味道,而且更纯香。

    接着上来的菜是卤煮类的,如素什锦、素香辣片、香菇面筋等;过了一会儿,又上了香炸类的,如素虾、素松肉、咯炸盒和素香椿鱼等。

    因为是素食,大家没有喝酒,只是喝黑木耳露、桂圆汁和椰子汁等。

    这时,杨飞飏向谢敬熙递了个眼色,端了一个金花玉叶护边大汤盆上来,他将汤盆搁在桌上,把盖一开,一股又纯又浓的香味扑向众人。

    谢敬熙介绍说:“这是素菜中有名的‘罗汉全斋’,据说是将索鸡、冬笋、冬菇、鲜蘑、熟栗、木耳、金针、白果、发菜、菜花、胡萝卜、豆腐、腐竹等放于砂锅中小火烩焖,出锅后盛于瓷盆,色彩斑斓,香味独特,请大家尝尝!”

    大家纷纷品尝,果然口感香醇、浓而不腻。

    南音班主吴俊驰尝得很兴奋,说:“真是天下美味,吃素以慈悲为怀,素食乃仁德之表现,孔子云:‘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美哉!善哉!”

    宴会的气氛和谐欢乐,吴俊驰的话把这气氛推向了。

    梅竹轩里面,欢声笑语,但在梅竹轩前面不远处,却出现了奇怪的事。

    书院碑廊前的庭院,突然出现了两位衣着破旧的“杂役”,一位在扫地,另一位在擦着廊柱,可是,这两人对擦扫心不在焉,他们关注的是碑廊后面的状况,他们见讲堂前面没有人,便放下扫把、擦布,鬼鬼祟祟地往后面走去。

    这两个人的行为被书院里的一位老厨役看在眼里,这厨役这书院已经近十几年了,他见两个“杂役”很可疑,穿得太破烂了,而且是陌生的脸,两人鬼头鬼脑,怪怪的,一定不是好人。

    过了一会儿,正当两位“杂役”走到了文会堂时,突然,有一位穿着夜行衣的蒙面人飞快地从藏经阁旁边飞闪出来,拦住了两位“杂役”,说:“两位怎么不打扫碑廊了?哪里弄来这破衣服装扮?书院杂役并没这么寒酸,露出你们真面目,留下姓名,早早离开!”

    见来人速度奇怪地拦住他们,两位“杂役”一怔,随即镇静地说:“你休得多管闲事,别扰了爷们的正事,快快让开!”

    “你们两人贼头贼脑,必定是不良之徒,此事我管定了!”蒙面人说。

    其中一位显得比较年轻的“杂役”说:“三哥退后,让小弟来收拾这位爱管闲事的家伙!”说着,往前飞跃了一步,举起双手,每一手伸出两指,左手手指迅速朝蒙面人的右肩窝刺过去,蒙面人轻轻镇静自若举起右手,把他的左手隔开,“杂役”奇速地以右手指又朝对方左肩窝刺过去,蒙面人左手轻轻一拨,又把他的右手拨到一边,并极快地双掌一推,把逼得连退三步,“杂役”大吃一惊,心想:“此人功夫了得,掌力如此雄厚,不是好惹的!”

    站在一旁的“三哥”见弟弟两招交锋便被逼退,也大惊失色,急忙举起双拳,腾空向前跃进,双拳怪异地朝蒙面人挥打过去,那“弟弟”也向前逼进,出指如剑,对准蒙面人心窝,指刺过去,兄弟两人一个势如螳螂弾跃,一个险如飞蜂欲蜇人,左右夹攻,动作灵敏而怪谲。

    “来得好!兄弟人配合默契,螳螂拳、赤峰指,来势凌厉,果然不错!”蒙面人左手划了个圈,只见拳影闪闪,顺势一挥,拨开了那“三哥”的“螳螂拳”,右手由下往上一挥,如飞龙腾起,将那“小弟”的双手扫向半空中,兄弟两慌张调整姿势,力图站稳,还没等他俩明白过来,蒙面人舞动双拳,如飞轮一般,向他俩猛击过来,左手击向那“三哥”右肩,右手猛捶那“小弟”左臂,把两兄弟打出仗余,两人被吓得脸色苍白。

    蒙面人讽刺说:“‘兄弟俩’看来情义深厚,配合默契,一个怪拳,一个利指,倒也有几分杀气,老哥我不取你俩性命,快快离开书院,往后别再来扰乱书院的清静了!”

    两个“杂役”自知武功不如人,说了声:“后会有期!”便一溜烟逃离了书院。

    梅竹轩内,大家品尝美味素菜,谈得正欢,刚才,远处有些动静,谢敬熙和林he轩都感觉到了,后来又恢复平静,两人交换一下眼色,林he轩微笑了一下,他们继续招呼宾客品尝美食。

    这时,杨飞飏又端来了一道菜,他说:“老爷,刚刚做菜的师傅说,这是鸳鸯鱼丝,据说有不同的两种味,一种是浓香酸甜,另一种是清香醇爽,比对着品尝,味道更佳!”

    过了一会儿,又接二连三地上了几道菜,分别是茄汁鱼片、清炖凤尾笋、三丝黄雀、八宝全鸭等。

    众人一一品尝,大家感到很惊奇,以素料竟能做成如此美味的“鱼片”、“雀丝”、“鸭肉”美食,众人品得津津有味。

    此时,南音班班主吴俊驰感叹说:“开元寺师傅能做出如此美味的素菜,表明寺院的高僧们于修行中更懂得品尝美味,素食清爽,平静安闲地过着悦神悦志的生活,而我等忙于世间杂务,整天忙于演出,维护着名誉,忙忙碌碌,一直是人在旅途,不知何时才能闲静,想起来也是可悲!”

    花灯大师严伟祺回应说:“浮尘世间,凡人如元宵节的花灯一样,折腾了好久,也就在灯节上点亮了一会儿,有游人注意,还能精彩一下,游人不兴趣,也就自个儿油尽灯灭了!”

    木偶戏班班主李文博也叹了口气说:“南塘后主李煜于《乌夜啼》写得最清楚:‘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常会有‘寂寞梧桐深渊锁清秋’之无奈和忧愁。”

    正文 第四章 贤达会聚 亦是欢喜亦是愁(三)

    说着,大家突然变得有些伤感忧愁,谢敬熙想:“我忙碌于公务,维护着家族荣誉,践履着仁德忠孝,一直以行善为本,可是,烦事越来越多,难事怪事也找着我来了,想起来也不免忧愁,当然,在这种场合,我是不能流露出来的。”

    于是,谢敬熙说:“各位艺术家,真是才情之人,触景生情,吟诗作赋,可是,今日品尝美食,也是一种快乐,也不必太忧愁,还要乐观看待未来!”

    “说的是,晚辈认为,人活世上,当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活着就尽力去做些事,至于结果如何就听天由命!何必太悲观!”商贾合社丁社长说。

    “今日品尝素食,很是尽兴,是美事一桩,谢大人请大家来聚一聚,也是为了共享欢乐,大家还是少些忧愁,多些乐观,乐观使人健康,大家应该快乐地享受现在的好时光。”林he轩说。

    吴俊驰对谢文德说:“其实,这只是有感而发,谢公子,你正是意气风发时期,正当建功立业,光耀祖宗,可千万别让我们的悲观情绪感染了,这位林先生he发童颜,涵养丰富,你跟着林先生学习,定能功业有成!”。

    “谢谢前辈指教,小生一定好好听师傅的话,勤奋读书,努力向上!”

    谢敬熙站起来说:“各位有缘相聚,也是幸事,大家该尽兴,如果宴会有不足之处,大家一定说出来,自当尽量做好!此外,犬子尚年轻不懂事,请各位贤人对他多多指教!”

    “宴会告一段落,接下来大家休息一下,喝喝茶,然后请大家到书院各处参观,山长蔡清元先生将陪着大家参观,希望大家玩得高兴!”谢敬熙接着说。

    蔡清元引着大家参观书院各处去了。这时,谢敬熙特别想见一个人,那是十多年前进入书院的一位老厨役,谢敬熙想好好地与这位老厨役聊聊。他对林he轩说:“林老先生与犬子到书院各处看看,在下想去关照一下已经进书院十多年的一位老厨役。”

    林he轩说:“大人放心,老朽会仔细陪谢公子,陪他到书院各处认真看看。”

    近二十年来,谢府一直在资助清源书院,书院的绝大部分经费是谢府出的,只有少部分是其他人出的,实际上,清源书院是谢家主办的,对此,泉州府的社会贤达人所共知。

    谢敬熙喊上杨飞飏,让他陪着一起去书院的生活区,他们一会儿就走到了伙房,这时,一些厨役正在忙着整理刚才宴会残留的食物。

    书院的伙房宽阔规整,管理得很好,很有秩序,储存、洗涤、烹饪的功能区明显分开,灶台很大,离水池的距离很近,可以看出,择菜、切菜、炒菜,以及放熟菜等都有各自适当的空间,特别是在烹饪大堂后面,还专门设了一个伙房主事处理事务的地方。

    谢敬熙在杨飞飏的陪同下,进入伙房,走过伙房的烹饪大堂,直接进入后面的处事室。

    “谢大人光临,非常欢迎,也没有先通知一下,让小老儿能到前面迎接!”

    “老林,你好啊!这几年在书院忙坏了吧?我向你介绍一下,这是常跟在犬子身边的杨飞飏,是很机灵的年轻人,我带他来认识你,以后有事方便联络;这是林松柏,是书院的老人了,也是我的好友。”谢敬熙为他们两人作了介绍。

    “老前辈好!晚辈这边有礼了,往后还得请老前辈多指教!”

    “不用客气,愿为谢大人效劳,也愿与飞飏小兄弟多交流!”

    “几年不见,您老人家倒是越发硬朗了,这让我非常高兴!”

    杨飞飏仔细看看眼前这位老厨役,是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似乎举止缓慢,行动没有那么自如了,但是,他脸色红润,两眼炯炯有神,站、坐姿势显得底盘非常稳。

    杨飞飏心想:“老前辈神采奕奕,内在修养很高,一定不是一般的厨役,再说,谢老爷没有去陪那些明达贤人,专门来看望这位老厨役,是非同寻常之举,这老前辈一定是有不一般的来历的,而且,与谢老爷的关系非同一般。”

    谢敬熙说:“飞飏,你不必陪我们了,你到外面去转转,看看大家游玩得好吗?一会儿再来接我,我们两位老哥们自个聊聊,老人的话题你们年轻人不一定感兴趣。”

    “好的,小的听老爷吩咐,去外面逛逛,林老前辈保重!”杨飞飏很知趣,他猜想谢老爷与老前辈有知心话要谈,他告辞了。

    “老林,今天忙坏了吧?我邀请各位贤达来此,是想见见这些名流,也让泉州各界知道,谢府守孝三年满了,又开始与社会各界交往,谢府一切如常!想来侵扰谢府,也得好好想想!”谢敬熙说。

    “老朽知道谢兄的用意,其实,树欲静而风不止,连清源书院这里,已有不速之客光顾了,刚才老朽就打发走了两个人,谢兄还是小心谨慎为好!”林松柏说。

    “刚才文会堂那边的动静,我也意识到了,来的是什么人呢?”

    “一个使螳螂拳,一个使赤峰指,应该是崖山派周八卦的手下,还称什么‘三哥’、‘四弟’的,两人配合还挺默契的。”林松柏说。

    “别管他们了,此次来书院,就是来与你谈谈,场面上说的是礼貌请客,其实,是想来看看你,也交流交流,你这里一切还正常吧?”

    “谢兄放心,有老朽在此,一切会安全顺利,老夫守护此处,如有人想来扰乱,没有那么容易!”林松柏很有把握地说。

    “最近风声很紧,谢府也开始不平静了,我必须照看谢府那边,此处就全仰仗林兄了!”谢敬熙作揖说。

    “您忙您的事,书院这边您就放心吧!再说,谁也不会对小老儿的伙房感兴趣的,一切会安全顺利。”林松柏说。

    谢敬熙告别了林松柏,走出了厨房,这时,杨飞飏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书院山长蔡清元领着大家到书院各处参观,他们先是去看碑林,而后又到后山看摩崖石刻,接着,到了书院东西两边的园林游览。

    吴俊驰赞叹说:“此处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老夫突然想到,应该求谢大人和山长恩准,让我到这里来教书,与年轻学子一起谈论诗文,那是多么自在的事啊!”

    山长说:“吴先生兴致高了,随感而发,是说笑话吧?您能放得下南音社吗?”

    一行人边谈天,边四处看看,过了一会,他们到了藏百~万#^^小!说。清源书院的藏百~万#^^小!说藏书丰富,在泉州是颇有名气的,所以大家进到藏,都很高兴,可以好好翻阅这里的藏书。

    山长也一直以藏百~万#^^小!说而自豪,他喜欢这里丰富的藏书,书对他来说就像是知心朋友,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藏来,这里翻翻,那里看看,瞅一眼书架上的书,他感到很舒心,很愉快。

    因为经常来藏百~万#^^小!说,蔡清元对藏百~万#^^小!说里的书了如指掌,有什么变动他立刻就能发现。

    正当众人在翻阅各种图书时,蔡清元突然惊讶地发现,在那一贵重书架上,唐文宗刻石经《孝经》《论语》《尔雅》不见了,蔡清元想:“这三本书是清源书院藏百~万#^^小!说非常重要的珍藏图书,怎么会突然消失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山长觉得此事十分蹊跷,他思不得其解:“如果是一般窃贼,如何能知道这三本书的价值?偏偏就盗走了这三书,而且,为何不多盗几本呢?此外,如果是古书的内行窃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