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1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1部分阅读

局势而言,守本土的重要性大于守边疆。攘外必先安内,国内都没有稳定,如何“攘外”?

    从这一观点出发,中央应该把有限的中央财政用于稳定国内局势,加强中央权威,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也就是说,中央财政不能再向北疆倾斜,不再着重于构建北疆防御,不再加大北疆武力的建设,转而利用中央财政来遏制武烈王和北疆武力,由中央财政来控制北伐时间,控制南北战争的规模,继而逐渐扭转中央在国事决策上的被动局面。

    中央既然延缓或者搁置了南北战争的准备工作,那么必然与武烈王和北军统率发生冲突,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财政政策上实施休养生息之策。

    财政政策如果实施休养生息之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赋税的减少,中央财政会更加拮据,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土国民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后,地方郡县的局势日趋稳定,地方势力将由此赢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地方势力坐大了,马上就会与中央争抢财富。

    中央财政是否与预料的那样缓步增长并逐渐加强对地方郡县的控制?这显然是一件不容乐观的事情。

    武烈王预言南北战争将在几年后爆发,但那时中央财政依旧没有改善,依旧无力支撑北伐,北疆局势会极度被动,北疆防御举步维艰,武烈王怎么办?是眼睁睁地看着几十万北军将士困守长城,还是调过头来支持中央,给地方势力以沉重打击,再一次与中央联手“剪羊毛”?

    无疑,武烈王要支持中央,要用武力威慑地方,要掳掠地方财富。

    几年后地方势力坐大了,当然不会任由武烈王和中央联手掳掠他们的财富,打击他们的实力,于是两者之间必然爆发冲突。

    中央就此把武烈王和北军武力成功调回国内,以武力镇压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

    如此一来,始皇帝和中央就赢得了把帝国推向“集权”道路的最好机会。

    那一刻长城防线是安全的,秦军肯定可以守住长城;那一刻国内庶民也不会轻易叛乱,因为他们已经享受到了统一带给他们的直接好处;那一刻地方势力尚未真正强大起来,在武烈王的武力镇制下,地方势力必定土崩瓦解。于是,中央可以迅速控制地方,中央财政可以迅速得到增加,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这实际上就是将计就计之策。

    武烈王要中央财政建设北疆武力,帝国贵族们则要掠夺中土财富发展地方势力,所以武烈王和帝国贵族们一边积极准备南北战争,一边威逼始皇帝实施休养生息之策,试图始终遏制中央实力的发展,压制中央权威的增加。

    中央则将计就计,把有限的财政全部用于中央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央卫戍军的建设,进一步控制目前中央可以掌控的郡县,为稳定国内局势和推行中央集权打下基础。

    中央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不但没有权威,受制于人,而且必定无法掌控帝国。

    中土形势假如按照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可想而知,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最贫穷的就是武烈王和北疆武力。

    这一残酷局面告诉武烈王和北疆武力一个事实,假如没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没有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中央,不要说中央财政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就连北疆镇戍军都养不起,至于南北战争,更是想都不要想。

    中央目前只能自保,而地方势力一门心思发展自己的实力以便为未来割据自立做好准备。北疆和北疆武力也算是地方势力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最大的一部分,但可惜北疆过于贫瘠,而且承担着守疆戍边之责,在贫瘠和外虏的双重压力下,武烈王拿什么保证北疆武力?拿什么保证北疆的安全?

    长城防线崩溃,北疆武力遭受重挫,武烈王就完了,那些支持武烈王的北军统率们也完了。中央或许不想看到这一幕,但帝国贵族们和他们所支持的地方势力肯定乐于看到。在他们逐渐发展壮大的时候,威胁到他们分封诸侯的不是中央,而是武烈王和北疆武力,那时候他们巴不得武烈王和北疆武力轰然倾覆。至于匈奴人和边患,距离他们非常遥远,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周青臣提出了一个疑问。

    “假如南北战争迟迟没有爆发,武烈王和北军陷入极度困窘,必定会以武力威胁咸阳,那时我们如何应对?”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把有限的财赋收入用于中央建设。”

    司马空站起来,走到悬挂在御书房一侧的地图前。

    “中央建设的重点就是中央卫戍军的建设。”司马空说道,“目前中尉军已经扩展到五万,但这还不足以保护京畿的安全,所以我们必须再建五万大军,这五万大军就放在蓝田大营。”

    “另外就是在关中四周修筑坚固要隘。”司马空手指三川郡,“函谷关是关中的东方门户。”接着他的手移向关中北面的北地和上郡一带,“鸡头山以北的乌氏和朝那城之间有萧城,在此修筑萧关做为关中的北方门户。”

    司马空手指陇西,“此处地形险要,关隘众多,稍加修缮即可做为关中的西方门户。”

    “关中的南边有险峻南山(秦岭),巴蜀和汉中只能通过几条栈道与关中相通,其中以陈仓故道最为重要,我们在此修筑关隘,以阻绝来自巴蜀和汉中的威胁。”

    “关中东南方向与荆宛相连,我们在此筑有武关。加筑武关,以断绝来自荆宛方向的威胁。”

    司马空犹豫了片刻,手指关中北方的子午岭和白于山,“直道还是要修,这条道路修通了,有利于关中东北方向的防守。”

    始皇帝的脸色非常难看。

    大秦统一了中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中央竟然落到筑要隘以自保的地步。

    李斯、蒙嘉等人的脸色也是异常难堪。难道未来局势对咸阳来说如此悲观?

    司马空察觉到了始皇帝和众人的心理,微笑摇手,“这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如果没有这个借口,我们如何向武烈王解释?利用这个借口,乘此机会加固京畿防御,增加中央卫戍军的实力,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这会助长地方势力的嚣张气焰。”李斯不满地说道,“此策会损害中央权威,不利于中央控制地方。”

    “中央权威是什么?”司马空反问道,“如果中央连京畿安全都保证不了,何来的权威?”

    “咸阳筑关自守,肯定会损害中央权威,推动地方势力形成割据事实。”周青臣同意李斯的看法。

    “咸阳不筑关自守,中央就能控制地方了?”司马空继续反问道,“假如岭南割据,江东割据,中央拿什么去镇制?”

    李斯和周青臣哑口无言。

    “这是诱饵。”蒙嘉抚须赞道,“这个诱饵布置得好,若想让对手落入陷阱,当然要示敌以弱。”

    “关键还是武烈王。”蒙毅及时提醒众人,“这个计策的目的是遏制武烈王和北军武力,同时推动地方势力的发展,继而挑起两者之间的厮杀,最终实现中央集权。武烈王才智卓着,这个计策瞒不过武烈王,能否实施,还要看武烈王的态度。”

    始皇帝考虑了两天,还是采纳了司马空的计策,下令急召武烈王回京。

    八月中,武烈王公子宝鼎回京。

    在此之前,始皇帝曾把这个策略拿出来与太尉蒙武商议,蒙武当即意识到始皇帝试图改变国防策略,虽然名义上国防策略还是“守外虚内”,但实际上随着中央财政投入方向的转移,这一国防策略已经得不到执行,转而向“守内虚外”的方向发展。

    蒙武委婉地表达了对北方局势的担忧。北疆局势如果不稳,那对帝国来说就是个可怕的隐患。武烈王承担着守疆戍边的重任,他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假如没有钱粮,他拿什么镇戍长城?他是人,不是神,没有钱粮,他肯定要打败仗。

    始皇帝直言不讳,中央一旦实施休养生息之策,中央财政必然锐减,中央根本没有财政支持南北战争,也就是说,武烈王在迫使中央做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武烈王只能在国防策略和财政策略中选择一个,所以,始皇帝需要蒙武的支持。

    宝鼎回京后,第一时间进宫觐见。

    他在始皇帝的御书房内看到了丞相李斯、太尉蒙武、御史大夫赵亥、郎中令蒙嘉、内廷长史周青臣和皇帝客卿司马空。

    李斯详细阐述了始皇帝的决策。

    蒙武、司马空做了补充解释。

    宝鼎陷入沉思。

    始皇帝很谨慎,没有把这一决策拿到廷议上进行讨论,显然是想征询宝鼎的意见。假如宝鼎强烈反对,那么宝鼎就必须做出妥协,在国防策略和财政策略中选择一个。从中央的立场来说,无论如何不会同时实施这两个策略,继而把中央财政拖进崩溃的深渊。

    宝鼎不得不承认始皇帝和李斯等人的考虑是正确的。

    从国内稳定的角度来说,中央当然要实施休养生息之策,那么就必然要中止北伐,而休养生息之策又加速了地方势力的坐大,地方势力会逐渐形成割据事实,所以中央在无法确保对地方控制的情况下,就必然要加强中央建设,这迫使中央不得不削减北疆防御的投入,导致北疆防御能力迅速减弱,最终在南北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只能被动防御死守长城了。

    宝鼎重新审视大秦的历史。大秦的南征北伐拖垮了中央财政,虽然之前宝鼎改变了历史,提前完成了西南远征,但镇戍西南同样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如今再加上北伐,那么大秦的中央财政必然重演历史上的崩溃一幕。更严重的是,宝鼎打开了分封大门,地方势力正在发展壮大,一旦中央财政崩溃,这些地方势力必然割据自立,功臣们也会乘势而起,中土将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现在怎么办?明明知道南北战争就要爆发,匈奴人就要入侵中土,但受制于即将崩溃的中央财政,宝鼎只能同意始皇帝的决策,无奈地放弃北伐,死守长城防线。

    然而,假如匈奴人倾尽全力进攻,缺少财政支持的北疆大军能否坚守长城?在南北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假如地方势力乘机割据自立,与中央形成直接对抗,中央拿什么去镇制地方?假如中央不能镇制地方,任由地方割据,那么中央财政危机只会愈演愈烈,这对戍守边疆的北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后果不堪设想。假如北军战败,丢失长城防线,大秦内忧外患同时爆发,中央又拿什么保证中土的和平和统一?

    宝鼎感觉自己要崩溃了。

    他一直在努力,但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陷入急剧发展的国内外局势的围追堵截之中。

    难道大秦就无法逃避败亡的命运?难道自己就无法战胜天道?无法力挽狂澜?

    宝鼎想到了刘邦的白登大败,想到了汉初与匈奴人的和亲政策。刘邦是无计可施,他同样受制于财政不足,只能用屈辱的和亲政策延缓匈奴人的入侵,以此来赢得发展时间。到了景帝时期,外有匈奴人的频繁入侵,内有诸侯王的割据自立,长安一度岌岌可危,但最终景帝还是平息了“七王之乱”,顺利削藩。到了汉武帝时期,则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以几代人几十年的财赋积累,击败了匈奴人,赢得了南北战争。

    大秦是否应该走同样的道路?但两者统一的基础不一样,大汉是在旧时代的废墟上重建,而大秦是旧时代的延续,旧时代的贵族们掌控着帝国,这导致帝国的未来之路步履维艰。

    宝鼎不说话,始皇帝等人也不说话,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他的思考结果。御书房内非常安静。

    宝鼎暗自喟叹。不管选择哪一条路,前景都很黑暗,倒不如尊重始皇帝的选择,先加强中央建设,先把京畿防守得固若金汤,这最起码可以保证中土再一次分裂之后,帝国还有东山再起的本钱。

    “全力以赴建设中央。”宝鼎神态坚决,语调沉稳,“从北军抽调十万大军屯驻蓝田大营,一来可以迅速增加中央卫戍力量,对地方形成威慑,二来减少北疆的军资支出,缓解中央财政的重压。”

    始皇帝欣喜万分,拍案说道,“善!善!善!”

    李斯、蒙武、赵亥、蒙嘉等人又惊又喜,他们万万没想到,武烈王竟然同意了始皇帝的这一决策,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一卷 崛起 第439章 未雨绸缪

    第439章 未雨绸缪

    北军常备兵力三十万,这是北疆武力的基础,也是武烈王赖以抗衡咸阳的实力,如今武烈王主动放弃北伐,并建议抽调十万军队屯驻京畿,等于自降实力,虽然这是迫于中央财政的危机,武烈王不得不削减北军兵力,以减少北军军资的支出,但他把十万军队的控制权直接交给始皇帝,以换取中央实施休养生息之策,却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大让步。

    这一妥协带给帝国贵族们的震撼可想而知。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武烈王向始皇帝低头,向“中央集权”投降了?

    武烈王交出了十万军队的控制权,实际上就是以二十万北军兵力来承担镇戍长城的重任。长城防线接近万里,用二十万军队去镇戍,其难度太大了。很显然,武烈王这是拿自己和自己所属的利益集团的未来做赌博。

    武烈王肯定在进行新的布局,但谁也猜不透武烈王的心思,不知道他的目的何在。

    不过现在无论是始皇帝还是他的近侍大臣们,都没有时间去揣测武烈王的最终目的。始皇帝和中央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中央财政危机,解决财政危机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开源节流”。以现今的生产力,“开源”是奢望,只能靠“节流”,竭尽全力节省财政消耗。

    中央财政消耗最大的一块就是北疆防御,削减了北疆防御的支出,等于遏制了武烈王的实力。武烈王以大秦利益为重,以帝国的和平统一为重,坚决支持中央的策略,主动建议大幅度削减北疆防御的支出,以此来赢得中央在财政策略的调整。

    中央在财政政策上如何调整?是恢复到统一前的赋税水平,还是“让利于民”,轻赋薄徭?

    从解决中央财政危机的立场来说,帝国的赋税最多也就是恢复到统一前的水平,而不是进行大范围的赋税减免,“轻赋薄徭”带来的后果不但无助于解决中央财政危机,反而让危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越来越严重。

    李斯借助御书房内良好的气氛,把“财赋集中”这一政治理念和“休养生息”这一财政政策做了阐述,希望得到武烈王的支持。

    “匈奴人统一大漠是事实,匈奴人入侵中土也是不可避免,南北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李斯这一次说了真话,言辞恳切,“匈奴人入侵中土的策略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从匈奴人频繁攻击东方的东胡和河西的大月氏来看,匈奴人显然要征服东胡和大月氏,完全统一整个长城以北的疆土,然后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同时入侵中土,以免在攻击过程中受到来自东西两翼的牵制。”

    “这一观点武烈王早在统一前就反复解说过,所以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我们就拿出了进行南北战争这一决策。”

    “考虑到目前中央财政的实际状况,我们不得不暂停北伐,不得不改‘主动防御’为‘被动防御’,但‘被动防御’同样需要耗费巨额财赋。另外为了从侧翼牵制匈奴人,我们还有持续支援河西大月氏。假如匈奴人展开全面攻击,不管是主攻西北疆,还是同时攻打北地和代北两地,我们即便是死守长城,其财赋的消耗也是一个惊人数字,中央财政就算有所改善,也无法长久支撑。”

    李斯说到这里冲着公子宝鼎拱手为礼,“仅从北疆防御考虑,休养生息之策可以实施,但轻赋薄徭之策务必慎重。”

    宝鼎望着地图,久久不语。

    御书房再度陷入寂静。

    北疆战事一旦爆发,年复一年,秦军就算死守长城,那也是中央财政难以承受之重,也就是说,建设中央,稳固京畿,稳定大秦本土之策还是举步维艰,难以完成。与此同时,?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