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拍翻御史大夫 > 拍翻御史大夫第27部分阅读

拍翻御史大夫第27部分阅读

想到官宦生涯中种种可能的阻碍,只是想要一个承诺而已。

    李千里从鱼袋中拿出那一方绯罗,握在掌心。她想听的话,他是早就想好了,只是面对她的坦率,他总是心虚,在这个位置上,他有太多的顾虑,眼下嘛……他握紧绯罗「徒儿,只要你还在我手里,就够了。」

    虽然顾虑、虽然矛盾、虽然无法主动开口订下鸳盟,但是他的心仍然拒绝由人摆布、拒绝貌合神离的婚姻,因为他自己就在这样的婚姻阴影下成长,他明白那种家庭对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折磨。做妻子的对丈夫毫无爱意,做丈夫的对妻子毫不关心,维系家庭的是微薄的家产和偶尔捎来的一两句场面话,剩下的只有孤寂、冷清和深深的绝望。

    将拳头举到鼻间,青木香带给他一种安全感,那是虞璇玑的味道。当王氏离去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再有幸福、也不会再有一个女人会爱上他,晚上他照着镜子,觉得自己面目可憎,除了汲汲营营得来的官位,他没有任何会被人喜欢的特质,一点都没有。

    于是他想起了虞赓,这个个性比他更恶劣、更坏心的家伙,却拥有过完美的家庭,即使虞夫人逝去多年,虞家依然很幸福,因为那个家里仍存在着对彼此的关心和亲情。所以他常常去虞家,即使每次最后都是被虞赓冷嘲热讽、一肚子气地拂袖而去,但是每次在他离去时,虞家的下人都会送上一盒小点,连声代主人致歉。那些小巧朴素的木盒,都还留在西京宅里,盒盖上工整端丽的字迹写着不同的致意句子,有时符合时令、有时是因应节日,更多时候是代虞赓致歉,而提到虞赓时,都写着『家父』。

    看着那些字迹,李千里就一点都不在意虞赓说的话,是什么样的女子,才会这样为父亲着想、维护父亲的颜面和交游圈?她又是怎么知道今日父亲又跟人吵架了呢?

    于是他开始注意虞家四周的情形,没有武功在身的人,想要隐藏行踪很难,所以他很快就发现,在虞赓坐着的那架屏风后面,似乎有人轻轻走动,然后他趁着出去解手的时候,绕到窗下窥视,见一个小女子从屏风后探出头来,拿着团扇就敲了虞赓一记「阿爹,你怎么又跟这个御史吵架了呢?」

    「岫嵬啊,妳不觉得这小子逗着很好玩吗?」

    「你不要心情不好就寻人开心,他听起来心情也不好,多少开导人家一点,算是做功德不行吗……」

    那时,她嘟着嘴的样子实在令人难忘,像是个管家的小妇人,却又还带着稚气和对人的关怀。而今,她已长成如手中绯罗一般清艳的少妇,十多年过去,幸好她还是握住了他的手。李千里收起绯罗,扯过熟纸,写下给韦尚书的回信。

    信一写完,随即发往西京,四日之后,韦尚书拆开回信,李千里回禀了其他诸事,但是在是否迎娶持盈的事上,他只回了两句话:

    已得璇玑,何需持盈?

    东都春

    迟迟春日照北国,河朔雄藩魏博镇已是生机盎然,距离魏州城不远的永济渠早在二月初就融了冰,混浊的渠水挟着秋冬时积聚的泥沙往东北而去,水势虽不像夏末时那样大,但也足够行船,一艘艘插着各镇旗帜的船从江南、东都方向而来,运送各镇采买、交易的物资。杨枝拂遍、千帆过尽,带着一丝寒意的微湿春风吹起衫裙下襬,却让虞璇玑微微抖了一下。

    「好冷好冷……」

    虞璇玑呵着手,在原地蹬了几步暖暖腿,抬起头望着泊在渡口的船只,认出是哪几个镇的旗帜,默记在心。一路沿着渠道走,她今日没穿襕衫,装作个普通的女人,因为女人只有考过乡贡才能穿士服,而乡贡进士若不是在西京东都欲谋出身,就是在家继续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或者在乡里教授蒙童。虽说梁国不禁妇女在外,但是关东当地的士族普遍家教保守,连带着关东的女士子也比较少以士子身份在外活动,在关东地区,着男装袍衫的女子,几乎都是婢女或妓女,因此,关东女士人几乎也都穿女装,所以虞璇玑来此,并不敢穿上士服,只着轻便的襦裙,装作是来找人的平民妇女。

    「娘子。」果儿从前面跑来,对虞璇玑说「前面汤饼铺子有位置,娘子喝点热汤休息一下再做事吧。」

    虞璇玑点头,随果儿来到一处棚子搭成的小铺,只见那店主用泥砖砌了个简单的灶口下汤饼,一旁支起的大镬里,丢了一堆肉骨熬的汤烧得翻花大滚,镬边的木榻上放着各式佐料和烫好的野菜,店主用竹筛捞起汤饼放在粗陶大碗里,递给镬边的年轻后生,后生把汤舀到碗里递给店主女人,那女人一手抓了野菜、一手舀了佐料放到汤饼上,再给旁边的小女儿,女孩子约莫十二三岁,双髫垂耳,看着有些憨憨的,把汤饼接过放在托盘上,送给客人。

    「汤饼两碗,两枚钱。」女孩子送上汤饼,便对着果儿说。

    却是虞璇玑掏出钱来付了,一面吃着汤饼,一面低声说「我刚才看了一下旗帜,成德卢龙都没运东西,他们眼下不敢经过魏博地盘可想而知,但是东都送横海义武的东西也太多了吧?难道这两镇准备要跟成德卢龙开战吗?」

    「小人也觉得奇怪,其他镇的船也有,多是粮食,这也罢了,但是插东都旗帜送横海义武的船沉甸甸的,都压到水线以下呢!」

    「奇怪,横海义武两镇是山东道河东道管的,他们也没有来信让我注意这些物资,中丞的信里也没有说东都会运东西支援,那这些东西是送去干什么的?难道那两镇缺吃少用吗?」虞璇玑不解地看了远处一眼,横海镇夹在成德卢龙之间,义武则在成德卢龙跟淄青之间,这两镇却都是朝廷人马,在战时的地位跟所在位置一样尴尬。

    「而且船上除了两镇的旗子,还有太府寺的,小人刚才摸到水驿那里,装作是驿中杂役,跟押船的小差聊了几句,看来真是东都太府寺的人没错。」

    「我也装作问人名,去看看他们的货物,前面走了的都是粮食,现在还停着的不让看,船身又这么沉,只怕是铜器铁器。」虞璇玑点头,西京所有中央官署都有东都留署,员额较少而已「今天就这样吧,先回去魏州城,慢慢走,一面查访民情。」

    「诺。」

    主仆二人离了渡口,虞璇玑跨上绯华,果儿则是乘着一头小驴,两人沿着官道往魏州城走。长长官道上,深褐色的地连碎石子都不太多,只是中间稍稍高起,是来往的车太多轧出车痕来,每年重修路时总要磨平车痕,于是中间的路也就高了。官道两边种着榆树,此时满树深绿,春风吹开树叶,可以看见一个个小小的榆荚。

    虞璇玑望着榆树,这树怕没有丈八尺高,她说「这树可能有百年了。」

    果儿也看了一眼,平淡地说「是啊,魏博官道上很多榆树,再过个半月一月的,官人再来此,树上满满的都是孩子,抢榆钱跟抢真钱一样拼命。」

    虞璇玑闻言一默,榆钱在士族家是拿来入菜或者做羹,因为榆钱被视为能养生延年的食物,偶尔吃上一点,但是在平民百姓家,榆钱都拿来做主食,蒸熟了捣烂,顶饥耐饱,若遇春荒,更是救命的食物。是因为如此,魏博才多种榆树吗?她又看了榆树一眼,修整官道向来规定要种一定数量的树,但是这里的树显然多过规定,而且是能吃能救春荒的榆树,不知是哪个地方官规定的,但是改个树种,却不知使多少百姓得以存活。

    「当官真不容易……」

    果儿听她莫名其妙冒出这句,便问「官人何出此言?」

    「我在想,其实朝廷只要求种树,要种什么都可以,如果是我的话,肯定只想到种些漂亮的花树。可是当年此处的地方官让人种榆树,既符合朝廷规定,又防河北可能的春荒,就是没有春荒,百姓也可以享用,或入菜或做饭,可说一举数得。做官,就是这样的小事都要想得清楚、要看得远,否则若种了不合节令的树、不能当粮食的树,不知要死多少百姓,所以我说当官真不容易。」虞璇玑娓娓地说,看着榆树的目光中,带了几分尊敬。

    果儿却微微一笑,梳着大胡子说「官人说的,这不是本分事吗?所以地方官的薪俸不比台省官少,朝廷用这么高的薪俸养地方官,不就是因为地方官应该注意这些朝廷注意不到的细节吗?」

    虞璇玑闻言,侧头看着果儿,像是第一次认识他似的「果儿,你很早就知道这些事了吗?」

    「薪俸的事是来台内才知道的,但是,只要不是士族出身,都会觉得地方官做得好是应该的。」果儿似乎也不觉得虞璇玑的问题很笨,他只是耸耸肩「官人出身士族,自然一向没感觉地方官的政绩,因为他们不管做好做坏,都不影响士族的生活,他们也不会去干扰士族。可是像小人身在民间,就会觉得,只要是个官,就应该面面俱到,因为百姓无能也无力改变环境,只能跟着官衙走,所以唯有官人能决定地方应该变成什么样子,既然如此,官人们就该把什么都考虑清楚才是。」

    虞璇玑似乎想说什么,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口,一时间,果儿的话像一阵雾,蒙在她原本好像看清的宦途上,她一直以为地方官很逍遥很轻松,但是,一想到官人是要直接负起辖内百姓生死安危的责任时,突然感觉是数以千计的生命压在肩上,这个担子沉得让她无言以对。什么叫做官?什么是官?虞璇玑想起李千里命她前往关东时的话。

    不过到现在,要把你带成什么样,我没有把握,我想我们都需要时间,想一想该让你做什么样的官……李千里的声音里带着一点困扰。

    岫嵬啊……这是一个火的时代……那个人说得坚定而又沉重。

    在火的时代,她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官?虞璇玑无语,春风呼地一声吹过耳畔,层层榆浪沙沙地起伏着,像海面微微的波澜……

    ※※※

    谁家琵琶语,催醒一城春?

    春雨打在绘着柏树的十二骨伞上,像一曲不成声的琵琶调子,打头那人身穿绯袍,后头跟着一列同样的柏树伞,直入东都中书省内。众人入省后,便在门房处将伞留下,环绕着中书令厅外有一圈厢房,厢房外则是宽阔的门廊,可容四五人并肩齐行,走到中段后,岔出一段直通中书令厅东西首。一群身着绿袍青衫的人由那绯袍官员打头,鱼贯走上中书令厅。

    门外一个庶仆见他们来,入内禀报后,对绯袍官人说「中丞,相公说快请入内。」

    韦中丞闻言,迅速脱下靴子,放在门边,待众人都脱了靴子,还是在外饼报了一声「下官御史中丞韦,率御史台官赴中书相公之召。」

    里面传来李千里的声音后,韦中丞才率台官入内。此时,雨势突然增大,只听得叮叮咚咚地打在中书令厅的屋瓦上,雨中的中书令厅内部,显得阴暗幽深,微弱的天光只勉强能照三尺深,厅内影影绰绰的人影,如游魂般模糊。

    李千里坐在正间案边,起身受台官之礼后,点个头算是回礼「都坐!先喝茶!」

    庶仆早已在案前摆好座垫,此时一一奉上茶来,由于天色昏暗,又有两个人连忙张罗着点灯,待得众台官都能看见台主的黑眼圈时,李千里才说「郭供奉、高主簿从西京来,将朝中事回禀与我。」

    郭供奉放下茶盏,正襟危坐地一躬身「禀相公,关中平静并无异状,东川撤藩事一切顺利,陇右道暂无兵祸。下官离京时,上皇仍在华清宫,由襄平二王与前台主相陪,陛下本也上华清与上皇、唐安公主相聚,但是日前传出主父病重消息,因此陛下星夜赶回西京,刘侍御从殿中省得来的消息确定主父得的是风疾,已然昏迷不能认人,太子昼夜服侍于侧,须臾不愿离,陛下虽然焦急,仍能理事,因为主父之事,陛下与太子曾起过冲突,似乎十分激烈,目前宫中诸事,依然在内侍监、神策军中尉窦文场的控制下,太师父子虽几度出入宫中,但是太子并不理事,窦中尉奉陛下之命,亦未容他二人与太子独处。陛下曾命钟中丞密切注意朝中诸官动向,并要中丞与窦中尉多加联系,严防生乱。以上是下官此行欲禀相公之要事,其余台内事,钟中丞已誊清要目,请相公一览。」

    说着,郭供奉从怀中抽出一份用油纸包好的厚厚贝叶册递给李千里,他接过之后,又看向高主簿,高主簿同样一躬身,也从怀中掏出一份贝叶册「禀相公,下官离京前,台内公廨本钱纯收益累计为二百万贯钱,已达今年预计的金额,因此,下官与岑主簿、源令史合计后,欲往上修正今年的预计数字,请相公批示。」

    李千里唇边露出一个难得的笑意,二百万贯几乎抵得上数万京官一月的俸禄,别人家的公廨本钱只拿去放高利贷,结果只逼死了百姓还倒赔,黑心御史台怎么可能干这种傻事?御史台的管帐管钱的令史们,赚钱的方法堪称天下第一有创意,像现在管帐的令史头头源令史,已经管御史台的钱管了四十年,当初在陉原乱后重画各官署公廨田时,没有人要城南金光门外的地方,源令史说服官台主,把御史台的公廨田全部画在金光门外,而且派庶仆把户部官员『请』到推事院『喝茶』,最后户部同意,为补偿御史台的损失,所以公廨田可以画多一点。

    但是金光门外那时瓦砾遍地、无可收拾,源令史便在公廨田外吊起长竿,竿上有箩筐,派一个庶仆在那里看着,丢中箩筐可以得一钱,结果西京城内男女老少全都跑来金光门外丢箩筐,不到两日,公廨田外的瓦砾全都没了。接着,源令史不在田内种菜种麦,反而种起长草,然后税与西京厩牧监牧养牛马(源令史坚持没有强迫厩牧监接受,只有『柔性劝说』而已)。再雇些西京的孤儿,让他们待得牛马走了后,捡拾粪便,竟做起堆肥生意来。又雇些穷苦百姓去城中收购废纸,把收来的废纸转卖给纸厂做纸。由于堆肥实在做得太好太营养,公廨田旁边除了草还长了满地野花,于是令史们特别圈了两块院子出来,一块设蜂房、种花草,一块养蚕植桑,等得吐丝后将茧卖出,又卖花又卖蜜又卖茧,作成好大的生意。只是人手方面,始终遵循当年官台主的坚持,不许用有家室能自立的人,只能雇些老弱病残、国家照顾不到的百姓。

    总之,经过源令史与一众令史们四十年的努力,御史台公廨田形成了可以养活数百人的生意。弃妇寡妇,则在田园中做香花串、将花蜜装罐、照料蚕儿。身有残疾的男子,或种花养蜂、或看牧牛马、或扛纸堆肥。无人照料的老人,则帮着把纸、茧分出等级,或者看门。孤儿们约在五六岁稍懂事,就在公廨田中拾粪,到了十岁左右,聪明伶俐的,就一男一女搭成一组,到城中兜售香花串、花蜜,不善言词的,就学着种花莳草、照顾牛马或者理纸做纸,长到十六岁就要自己出去寻事做,不可以再待在田园内。

    令史们身为诸御史的财神爷,自然也不可能不利用这些免钱的劳力,因此,御史台上至台主下至监察,只要人在西京,就要轮班去公廨田里教书,教得不好,那个月就不能领公廨钱。在一众官人们为钱拼死努力教导的状况下,御史台的庶仆、流外官中,也有不少是从御史台公廨田中出来的,而这些在城中走街串巷的公廨田雇工,正是御史台掌握西京诸事的情报来源。

    「源令史说好就好。」李千里点了点头,在御史台二十年,他深知公廨田的重要,但是眼下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台内诸御史都好吗?秦监察的病怎么样了?岑主簿似乎生了吧?」

    秦监察是岭南道监察,也是郭供奉的同年,岑主簿也是女进士,郭供奉官品较高,本当由郭供奉来说,但是总管台内庶务是主簿的责任,所以必须由高主簿回答「禀相公,秦监察的病虽已无碍,但是精神很差,她说只等此番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