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华夏帝国 > 华夏帝国第13部分阅读

华夏帝国第13部分阅读

    费一些,那也是应当的。”

    光绪皇帝道:“这个我也不怪,只是,这钱不该挪用了军费,这一打起仗来,军费不够,就像一枝枪,没有了子弹,你说,该如何杀敌。这其二,是采用西法练兵很困难。”

    珍妃有些不解的问道:“西洋练之法困难?难道,西洋人是人,我们大清人就不是人了吗?”

    第一卷 第六十七章 从十万到五千

    光绪皇帝道:“在洋人未入我大清之前,我们所用者,不过为刀枪棍弩,你也知道,洋人的火器十分的厉害,他们是说,我大清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学得到洋人的东西。要召募的兵勇,也难以按西洋之法练。”

    珍妃道:“皇上,我看未必,我看他们是不想练这样一支新军,他们呀,其实有着私心呢。”

    光绪皇帝道:“什么私心?”

    珍妃看了看外面,确定没有人以后,这才转过身来,对光绪皇帝道:“皇上刚刚亲政,他们有些话,还是不听皇上的,只听太后的。”

    光绪皇帝脸色一变,明显的有些愠色,但整个宫中,除了珍妃以外,他那里还找得到第二个知心的人,所以,他并没有发怒,低下声音道:“爱妃,此话以后不可以再讲,切记,切记!”

    珍妃看到光绪皇帝脸上有愠色,知道自己犯了错,实是不该讲刚才的话,她起身行了一个礼,对光绪皇帝道:“请皇上息怒,以后,臣妾再也不敢了。”

    光绪皇帝叹了口气道:“爱妃,宫中耳目众多,有些话只是你知和朕知,朕在这宫中,就好比这笼子之鸟,纵有万千的豪气,也冲不破这鸟笼呀。”

    珍妃道:“皇上,不管在那里,我都会一直跟着皇上。”

    光绪皇帝道:“要建立这样的一支军队,很多人不想呀,能带兵的人,这与倭寇的战争中,死了不少。”

    珍妃道:“没有足够带兵的人,汉枘根不是说,要带两千个军官来带队吗?”

    光绪皇帝道:“两千个军官,这也正是他们极力反对的原因之一,如果让这两千洋人来做军官,那么,这一支新军,岂不是洋人的军队。到时候,这支军队能否听命于我们。他们说,一旦练成,恐日后十倍于倭患。”

    珍妃道:“那皇上以为?”

    光绪皇帝道:“日后十倍于倭患,未免夸大其词,他们忘记了,虽然洋人有两千军官,但是练成之时,只要士兵勇敢,朕可以重新配备军官,这样,军队还是属于大清。只要士兵是大清的,他们又怎么会听从洋人的命令,而不听我的命令呢。我只不过想借汉纳根之手,练一支属于朕的军队。”

    珍妃也觉得光绪皇帝说得有理,问道:“皇上,据说首批练的新军是十万人,可有此事?”

    光绪皇帝叹了口气道:“刚开始规划的是十万人,但太后不答应呀,后来还是我据理力争,说不发展新军,大清亡矣,太后这才答应,但是,他让胡燏棻任新军总办,而不是汉纳根。”

    珍妃道:“胡燏棻?他是一介文官,如何懂得按西洋之法练新军?”

    光绪皇帝道:“是呀,正是如此,太后说这才放心,汉纳根是洋人,太后不放心他练新军,只是让他做了个教官。而让胡燏棻做了总办。总督新军练,人数也由原来的十万人,减到五万,最后定在了三万,但我得报,如今,在天津马厂练的新军,不过五千人,而且,又调了四个营的兵力到了天津。”

    珍妃大惊,从十万减至五千,这个数字也太让人惊讶了。她有些不解的问道:“皇上,练十万新军,乃是国之大事,为何只有五千人,莫不是胡燏棻使诈?”

    光绪皇帝道:“汉纳根屡次进宫见我,太后着实不放心,也不知道汉纳根练的水平是如何的,所以,先行编练十营新军,待到练出成效的时候,在逐步的扩大。只是不知,这十万新军,要练到何年何月。”

    珍妃道:“皇上,不必为此劳,这练新军的事,自有胡大人和那个洋人,如今,和倭寇的战事也停了,你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你看你,这几个月以来,都累成什么样子了。”

    江绪皇帝道:“国家危难,你让我这个做皇上的,怎么睡得着呀,我已经传旨宣了胡燏棻和汉纳根谨见,他们编练新军也有半年,我看看新军是否掌握了西洋器械。我们大清成败与否,就得看新军了。现在虽然与倭寇停战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事务要处理。毕竟家大业大呀。又是湖广、又是直隶,这么多的奏折。”

    珍妃似乎明白了光绪皇帝的心意,也不在劝,只是柔情的道:“皇上,你处理国家大事,臣妾在一旁陪着你。”

    光绪皇帝很欣慰的道:“有劳爱妃了。”

    宫中,光绪皇帝的寝宫,灯总是很久才熄灭。

    胡燏芬、汉纳根、宋雨亭等人于次日来到宫中谨见了皇上,由于语言不通,宋雨亭暂时就做了汉纳根的翻译,而陈庆则帮着胡燏棻拿行李。

    汉纳根将新军编制的计划,制定成册,然后上传到光绪皇帝的那里,光绪皇帝看到汉纳根的计划,不由得大吃一惊,这汉纳根新军编制的计划,其军械与军费开支,竟然要白银一千万两,这么大的数字,光绪皇帝那里敢做主。连忙到颐和园请示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看到汉纳根呈上来的折子,只看到了白银一千万两,就将折子丢了一边,对着光绪皇帝道:“一千万两,国库存里那来的那么多银子。”

    国库空虚,光绪皇帝是知道的,别说一千万两,就是一百万两也拿不出来,若是有钱,慈禧也不挪用海军的军费了。

    慈禧太后道:“这个汉纳根,一开口就是一千万两银子,这新军也练了半年了,也不知道他的新军练得如何,你让人去看看,如果这新军练得好了,在来谈银子的事情吧。”

    光绪皇帝无法,只得退下。

    胡燏棻、汉纳根满心欢喜的来到皇宫,结果连皇上的面也没见着,就得了一句话,等皇上检阅了新军,然后再提拨银子的事情。汉纳根非常郁闷,没有银子,这新军如何编练,他气得不想在马厂里呆了,好在胡燏棻是个文官,好说歹说,这才把汉纳根劝住,汉纳根无法。只得与众人回到了天津马厂。

    第一卷 第六十八章 初识李鸿章

    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山东烟台往天津而去,他已经电文给清王室做了详细的汇报。所以,路程也不用赶那么急。在天津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胡燏棻。而胡燏棻也想到了李鸿章。在马厂练北洋新式陆军,就是李鸿章推荐的胡燏棻。

    胡燏棻在小站备上了一桌上好的酒菜,等着李鸿章的到来。李鸿章此际也不急于回北京,虽然说《马关条约》上,他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让日本浪人给刺杀,但只是轻伤,最主要的,他让两国罢了兵,对于这一点来说,他达到了慈禧太后的目的,签约的时候,电文已经同步到达了北京。现在要做的,只是把正文文件交给清王室而已。

    从山东来到天津的时候,正值天色已晚。又接到了胡燏棻的邀请书,让他到马厂去看一下新练的北洋新式陆军。

    此际胡燏棻练的北洋新军,以汉纳根为教官,汉纳根从德国带来二十名军官帮助参练,按照德国的军事理念,采取德国陆军制度,组建步、马、炮、工、辎等兵种,全部采用德国新式武器装备,并制定新的营规营制、饷章、典。从甲午年未至今,已有半年,从最初的三个营兵力,到目前已至十营(其中有四营调至天津,于近期回防),对此,李鸿章也特别想来,一是看故友胡燏棻、汉纳根,二是看一看北洋陆军练的情况。看看汉纳根缠练的新陆军,与旧式清军有何不同。

    傍晚时分,李鸿章带着十余个随从来到了马厂,胡燏棻率众在营门口迎接,两人简单的见过面以后,便入了胡燏棻的官邸。

    宋雨亭此际已经是汉纳根的翻译,所以,他也有幸参加了接待李鸿章的晚宴,汉纳根虽然来中国多年,但汉语说得并不流利,走到那儿,都要跟着一个翻译人员。

    原本,宋雨亭并非汉纳根的翻译,汉纳根作为小站练兵的教官,经常在营房中巡视,一次听到海因茨说有一个中国人,德语说得非常的好,而且,还非常勇敢的去拆除了哑弹,汉纳根就觉得好奇,就找来宋雨亭谈话,发现宋雨亭不仅德语说得好,而且,对于军事,还颇为熟悉,很多问题,说出来以后,让汉纳根十分的佩服。

    宋雨亭保留着现代的记忆,他又是国防学院的高材生,熟悉军事,在理论上比起汉纳根,造诣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所以,对于汉纳根提出的问题,他很轻而易举的就回答出来,但有时为了不暴露自己,宋雨亭显得非常的低调,能回答的就回答,从不过多的讲未来军事的发展。汉纳根就像遇到了一个知已一样,时不时的来找宋雨亭,一来二熟,汉纳根发现,宋雨亭就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就像胡燏棻提出要求,要宋雨亭来当他的助手兼翻译。对于洋教官的要求,胡燏棻不敢不答应。

    胡燏棻在小站的官邸并不是很大,但很干净整洁,为了李鸿章的到来,他特意从天津最好的酒楼置办了一桌酒菜,为李鸿章接封洗尘。因为李鸿章事先有过交待,此行到小站,只为会好朋友,所以,胡燏棻只安排了汉纳根和宋雨亭一块儿陪坐,本来,宋雨亭只是汉纳根的助手,是不能来陪李鸿章这样的朝廷重臣的,但是,作为汉纳根的翻译,他是非来不可,他不来,汉纳根就相当于一个聋子一个哑巴。

    汉纳根见到李鸿章,很自然的上前朝廷了拥抱,这是德国传统式的礼仪,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中国老头来说,显然很不适应,但没有办法,作为老朋友,他还是伸开了双臂,给了汉纳根一个拥抱。他道:“我的老朋友,我们已经是很久没有见了。”

    汉纳根道:“尊敬的阁下,很荣幸再一次的见到你。”

    李鸿章看了一眼在座的,竟然多了一个年轻人,对于他来说,略显一些意外,因为他同胡燏棻已经说过了,此次来天津小站,只是朋友叙旧罢了,并不要其他人员的陪同,何况,在他看来,这个宋雨亭,不过二十来岁,他有何德何能,能和自己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胡燏棻道:“大人,这位小兄弟姓宋名雨亭,你别他看年纪青,他可是懂得英、德两门外语,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深受汉纳根教官的赏识,经汉纳根教官建议,他为汉纳森的助手兼翻译。”

    汉纳根道:“宋雨亭,很不错,难得的军事人才。”

    李鸿章看了一眼宋雨亭,见这小子长得文质彬彬的,年纪不过二十,心中暗想:“会两门外语,在军事上有造诣,怎么这么年轻?”不过,话从汉纳根口中说出来,李鸿章颇有几分相信,因为汉纳根出身于德国皇室,平时心高气傲,很难得有人进入他的法眼,他也从来不评价别人的好坏,特别是中国人,如今,他对宋雨亭的评价很高,证明眼前的这一个年轻人,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虽然是一品大臣,但毕竟是来小站作客,也不便说什么,当下宾主落座。胡燏棻叫上杏花村酒,几个人在一起,便开始叙些旧事。

    李鸿章此次在烟台签定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了日本人,又承认了朝鲜国的独立地位,不再是大清的附庸国。同时,赔款二亿两白银给日本。他深知自己回京以后,必然会背负这样一个骂名,世人如何评论,他似乎已经猜想到了几分。酒桌之上,不免流露出几分伤感。

    宋雨亭看到李鸿章发白的头发,突然间动了隐恻之心,一个偌大的国家到了危急的关头,一大群统治者的无能,上不能保家卫家,下不能安抚民众,不图精治国,不富国强兵,既然要靠这么一个已近七十的老头子四处奔波,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并要让他来承受所有失败的罪责。一时之间,宋雨亭有一些鸣咽。

    第一卷 第六十九章 德国人汉纳根

    胡燏棻受到李鸿章的提拨,在职务上又低李鸿章很多,所以,说话小心翼翼,倒是汉纳根,一个事不关已的外国人,他在那里说话大大咧咧,全然不顾及大清刚刚战败的颜面,宋雨亭在翻译的时候确实有难度,但为了顾及李鸿章的面子,宋雨亭并没有翻译出来。整个桌上的气氛,显得有几分活跃和喜庆,并没有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而受到影响。

    胡燏棻道:“李大人,闻听朝廷有人说,此次日本占据了辽东半岛,那里可是咱们大清的发源地呀,我听朝中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拿回发源之地。”

    李鸿章略有几分醉意,本来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是不宜喝太多的酒,但他背着骂名,签订了《马关条约》,回来势必要遭受国人的指责,何况,在签订之初,他已经知道了日本已经占领了辽东半岛,那里可是清王室爱新觉罗家族的发源之地。有人已经知会与他,他回京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从日本人手中拿回辽东半岛。刚刚同日本人停战,又要从人家手中拿回辽东半岛,此事谈何容易,想到此处,李鸿章不经多了几分愁怅。他苦笑道:“北洋军刚刚战败,日本人趁机取得了辽东半岛,我此次与日本谈判,受尽了磨难,这才换来两国的停战,如今,又要日本人归还辽东半岛,无异于与虎谋皮呀。”

    照着常理,宋雨亭要把这些话都翻译给汉纳根听,但宋雨亭此际多了一个心眼,他对汉纳根道:“总教官阁下,李大人此次虽与日本人谈判成功,迫使日军与我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可是有一点,可提醒一下汉纳根阁下,就是中国的辽东半岛,已经为日军所占领。”

    汉纳根摊开双手道:“日本人的野心很大,现在的中国,就是案板上的一块肉,每个人都想分得一块。但我们西方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威胁不是最大的。我们只不过是开辟我们的市场,而日本则不一样,从这个民族的特性来看,他非常有可能把征服大清作为第一目标。从而作为走向世界强国的第一步。整个亚洲,实力最强者为日本。但以大清的国力,日本想要一口吞下,他现在还没有这么好的胃口,他只能一步一步的来。”

    宋雨亭照实把这然话翻译了出来,此际的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知道李鸿章与胡燏棻两人并不懂得德语,所以,他想用自己的见地,来分析一下目前的国际形势,以期对李鸿章这个北洋实力人物有所帮助。他翻译完以后,又补充了一句道:“中国这块肉的容量很大,中国就像一头大象,日本人就像一条蛇,蛇的野心很大,想吞了这头大象,但这蛇目前还没有这么好的胃口。”

    李鸿章与胡燏棻两人点了点头。认为宋雨亭分析的不错,当然,在他们的心中,这是汉纳根分析出来的,宋雨亭小小的年纪,如何能有如此见地。

    李鸿章问道:“汉纳根阁下,贵国政府如何看待中日一战?”

    汉纳根虽然在小站协助胡燏棻练兵,但对于中日的战局,他仍然非常的关心,他笑道:“日本仍是后起之秀,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建立了新了军队制度,这些年,更是倾全国之力,武装军队,特别是海军,从最初不及北洋海军,到反超北洋海军,所以,取得了海战的胜利。反观如今朝廷,更多的是不想打仗,一个没有战心的政府,如何取得胜利。以日本人的野心,他们会得寸进尺。现在占据了辽东半岛,或许有一天,他们想打进北京城。”

    宋雨亭虽然有些同意汉纳根的观点,但他仍然有着自己的观点,他不只是一个当翻译的料,他是一个从未来穿越而来的军事天才,对于历史,自然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翻译的,都不是汉纳根的话,而全部是自己的想法:“李大人,胡大人,汉纳根将军说,中日一战,中国完全没有必要签订《马关条约》,支付大额的赔款,日本同中国一样,同为亚洲国家,他们乃是岛国,资源匮乏,物资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再进行大的作战。中国北洋海军虽然失败了,但中国仍然有数量庞大的陆军以及四万万民众。所以,这场战争中国未必会失利。中国的失利在于,王室没有决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