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3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3部分阅读

    了,扑过来大嚎道。

    “闭嘴,”李进忠对着客氏大声呵斥,吓得客氏一愣,不知如何是好。那李进忠却扭过头来,叩头道:“陛下,奴婢罪该万死,请陛下降罪。千万不要怪罪李娘娘,那全是奴婢一人干的。”说罢,更是连连叩头,点点血迹从他的额头浸出……

    朱由校有些惊奇,没想到这李进忠还有这份骨气。不过,如果他是那传说中的九千岁魏忠贤,倒也可能……

    也罢,他赤胆忠心也好,赌徒下注也好。他现在已经和魏朝势同水火,倒也可以用上一用。想到这,朱由校笑道:“嬷嬷,你这个男人对主子到也有几分忠心。好了,这回就饶了他……”

    客氏、李进忠一听,大喜若狂。客氏扭着水蛇腰,挥舞着兰花指,嗔道:“原来校哥儿是在考验李进忠,可把嬷嬷吓死了……”

    朱由校陪笑道:“嬷嬷要找男人,朕怎么不帮着看看,所托非人怎么办。不过,”朱由校脸色一正,看向李进忠。“今后,你也该知道谁是主子了。”

    李进忠心中一颤,连忙磕头道:“奴婢该死,今后只知效忠陛下一人,绝不敢有二心。”

    “知道就好,”朱由校淡淡一笑,“今后要待客嬷嬷好些。”

    “奴婢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冷热的,怎能辜负她。”李进忠连忙赔笑。

    “那就好,”朱由校敲打完李进忠,却想起一事还不知晓。便问道:“看你相貌、声音,不是自幼入宫吧?”

    其实,这李进忠一进宫门,朱由校就发现了他和王安、魏朝等人的不同。相比之下,他的相貌、举止、声音,更像一个正常男人……

    李进忠一愣,回禀道:“启奏陛下,奴婢是后来才进的宫。”

    “哦,”朱由校眉毛一挑,“把你的身世、入宫情由,细细讲来。”

    “奴婢遵旨,”李进忠见皇上问话,忙将自己身世细细讲了起来……

    果不出朱由校所料,这李进忠原姓魏,后来跟着生母改嫁,才随了继父姓李。他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自幼习武,能双手弯弓,后家境败落,又为赌债所逼,自阉入宫做太监,一直在东宫首领太监王安手下当差,泰昌帝登基后,才去了李选侍宫中伺候……

    听了李进忠身世,朱由校心中肯定,此人就是那魏忠贤了。九千岁名头虽响,朱由校却毫不在意,草草的下了定义,‘这只是条狗而已’……

    “隆庆二年生的,你如今多大了?”朱由校有些奇怪。

    “回陛下,奴婢今年已经五十有二了。”

    “你家中还有何人?”

    “还有个女儿,嫁于杨家为妻。”李进忠愈发奇怪,陛下这是要做什么?

    “看你还有几分忠心的份上,朕就赐你个名字。”朱由校嘴角抽动,似笑非笑。“你就叫忠贤吧,还姓魏,就叫魏忠贤。”

    李进忠,不,魏忠贤听了大喜。皇上赐名,还改回原姓?这真是皇恩浩荡。连忙叩头谢恩:“陛下恩典,奴婢没齿难忘。今后一定遵循陛下教诲,做个忠贤之人……”

    一时间,谀语如潮。朱由校听了几句,便打断他的话。笑道:“你能记得今日之事,就算好的。”

    魏忠贤连忙赌咒发誓,以后一定要为陛下之命是从。一边的客氏却又跳了出来,对着朱由校腻道:“校哥儿,这样忠贤之人,你封他个什么官啊?要不,就让他进司礼监吧。”说罢,跑到朱由校身边,拉着朱由校胳膊晃个不停……

    一旁的魏朝看不下去了,这个李进忠,还忠贤之人呢?我呸。当初走投无路来投奔我。转眼间就搭上客氏,勾引走我的女人,如今还想进司礼监?对客氏更是心中不满,当初我们可是说好,要做个恩爱夫妻,如今却如此不仁不义。如果再让那李进忠进了司礼监,和我平起平坐,那我以后岂能活命?

    想到这儿,魏朝就跳了出来,向前禀道:“启禀陛下,魏忠贤不识字,恐怕入不了司礼监。”

    朱由校听了暗喜,这下好了,你们双方这下可成仇家了,朕就再加把火吧。眉头一皱,道:“原来这样,那此事以后再议吧。”说完以后又怕客氏不依不饶,便问客氏:“嬷嬷,如果朕没记错,朕还有个奶兄弟吧?他现在做何营生?”

    客氏刚要发怒,却听见皇上问自己儿子,顿时眉开眼笑,却做出一副伤悲的样子。假泣道:“校哥儿这话让||乳|娘好生伤心,||乳|娘那个儿子,也曾陪校哥儿玩耍。如今却被忘个干净,||乳|娘真的好难过。”说罢,便嘤嘤的哭了起来……

    朱由校一看不妙,连忙软言相慰。好不容易才让客氏收住眼泪,回禀道:“校哥儿,||乳|娘那个不孝子叫侯国兴,还没差事。你就赏他个吧?”说罢,一双桃花眼眼巴巴的看着朱由校,脸上的脂粉却被冲出道道痕迹……

    朱由校看了一阵恶心,忙扭过头去。问魏朝和魏忠贤两人,“你们说,这大明哪处的差事,既体面,又有钱。给朕说个几处?”

    魏朝、魏忠贤面面相觑,这皇上还真疼客氏啊。魏忠贤忙回禀道:“要说有钱,还要说盐科……”

    魏朝冷冷打断,“那是外朝管得,你想让陛下受言官弹劾吗?”

    朱由校一听,对啊,可别羊肉没吃上,却惹了一身马蚤。连忙说道:“你就在内宫的差事里面找。”

    魏忠贤一听犯了难,内廷的肥差?那可是太监做的啊?知道回道:“陛下,内廷的都是太监做的啊?”

    朱由校听了一愣,笑道:“你只管报来?朕还能让嬷嬷今后没了孙子不成。”

    “是,”魏忠贤一愣,心想,皇上还真能想啊?忙奏道:“陛下,那就是各地镇守太监了。不过要说捞钱,还是江南三大织造最好。”

    江南织造?朱由校一愣,那不是曹雪芹家吗?也有此可能,都是皇帝奶兄弟出身嘛,那就这里了。就对魏忠贤说道:“你和嬷嬷去找王大伴。告诉他,这南京织造改个名字,不要太监字样。让侯国兴去做。”

    客氏大喜,忙和魏忠贤领旨谢恩,高高兴兴的去了……

    “陛下,这……”见客氏和魏忠贤离去,魏朝满面难色,却有口难言,只眼巴巴的看着皇上。

    朱由校一愣,笑道:“好了,真知道你受委屈了。”顿了顿,又道:“这样吧,王大伴生性秉直,定不会批了此事,你去传朕旨意。让客氏随其子侯国兴南下,非特旨不得进京。令侯国兴尽心侍奉奉圣夫人,不可怠慢。”

    “陛下?”魏朝傻了,原来皇上还有这招啊?

    “去吧。”朱由校心中苦笑,我也怕这客嬷嬷呀……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十二章 皇陵

    十月初四戌时,紫禁城

    十月的北京城,比往年显得更加寒冷。刚到戌时,庭院里便一片冷清。适逢国丧,宫人内侍们都提着万分小心,生怕触犯了贵人,落个凄惨下场。因此,只要没了差事,这些机灵鬼便早早的钻到屋子里,躲了起来……

    弘德殿门口,朱由校独自秉风而立,远远的几个太监宫女们悄悄的站着,不敢有半点动静。四下看去,只有昭仁殿有人隐约走动,那是大行皇帝泰昌爷的灵堂所在,几位嫔妃正在那里守灵……

    朱由校沉吟良久,才扭头走进弘德殿。面对着大殿内富丽堂皇的摆设,心中却一阵宁静,“来到这里一个多月了,终于摸清了状况。接下来,就该想想如何挽救大明气运了……”

    弘德殿为乾清宫之西小殿,初名雍肃殿,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方改为今名。和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一样,俱为皇帝日常起居、召见臣工之所。前些日子,万历皇帝设几筵于弘德殿,泰昌皇帝设几筵于昭仁殿,把朱由校逼得无处可去,只好躲进乾清宫正殿,在放置书籍的西暖阁里住下。直到昨日,十月初三,神宗显皇帝(万历)、孝端显皇后葬于定陵。魏朝这才指挥着杂役,腾出屋子,急不可待的请朱由校搬了进来……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朝堂上一片平静,文武大臣似乎都在忙着置办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丧仪,各种奏章少得可怜,这反而让朱由校有些惊诧。至于那些东林党人,更像消身匿迹了一般,并没有借着所谓的“红丸案”“移宫案”大肆攻击,这让朱由校心中得意之余,又暗自提起百倍小心,生怕不小心中了埋伏。至于朱由校加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加封客氏子侯国兴为江南织造,更是没惊起半点波澜,似乎大明的言官都变了性一般,令人惊诧万分。期间,反倒是朱由校借题发挥,大秀了一把“孝子”……

    那日,九月初六,司礼监并内阁、礼部联名上奏,以泰昌皇帝驾崩,仓促间皇陵难以营造为由,请旨修缮景泰帝废陵,以作泰昌皇帝陵寝……

    景泰帝是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钰。土木之变中,英宗皇帝被俘,代宗即位,年号景泰,期间修了皇陵。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朱祁钰被废软禁。不久去世,以亲王礼葬于金山口,原先修建的皇陵被废弃。如今,这座皇陵却被当朝大臣们盯上了,要将泰昌皇帝安葬于此……

    乾清宫内,一片死寂,十几位大明朝顶尖的人物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刚才,礼部尚书孙如游刚刚提了几句,便被皇帝赶出大殿。随后更是置大臣们不顾,独自哭泣着离开,进了西暖阁。随后传来了种种器物破碎声……

    良久,内阁首辅方从哲才开口讲话:“还是请陛下亲近之人,前去宽慰一二才好……”

    “这样也好。”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应道。可派谁去呢?王安随即便愣住了,方从哲也愣住了,其余重臣也傻了眼……

    此时此刻,皇帝的嫡母、生母业已早逝,先帝泰昌指定的养母李选侍被大臣们给赶走了,皇帝的||乳|母客氏被皇帝自己发配到了南京。大臣们痛苦的发现,偌大的,竟没有一个能影响制约皇帝的人……

    无奈之余,王安只好硬着头皮,说道:“还是我去吧。”……

    乾清宫西暖阁

    暖阁内一片狼藉,各式摆设早被砸了个稀烂。朱由校披头散发的坐在地上,拉着王安的手,泣道:“大伴,你说朕是不是真的没用?”

    王安大惊:“陛下何出此言?”

    “皇考去了,朕连一座好的陵寝都不能给他,朕心里好难受。”朱由校泣不成声。

    王安一阵无语,只好劝慰道:“陛下,这不是工程太紧嘛。这历代帝王,都是生前营造陵寝,神宗皇帝当初就造了六年,前后耗银八百万两。哪想到大行皇帝即位仅仅一月,便龙驭归天,这陵寝自然来不及造。”

    “不,”朱由校摇了摇头,“朕心里明白,是那些大臣们舍不得花钱……”

    “陛下,”王安一惊,连忙打断了朱由校的话。“陛下何出此言?千万不要伤了大臣之心啊。”

    “不,”朱由校固执己见,“大伴不明白,所谓工期紧张,只是其一。朕心中明白,这户部没钱了,那些大臣也没有办法,只好委屈朕的皇考……”

    “陛下,”王安泣不成声,“老奴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真是罪该往死。请陛下处置。”

    “大伴不必如此,”朱由校擦擦眼泪,将王安扶起。“朕知道大伴无罪,还请大伴不要糟蹋自己。”顿了顿,朱由校又道:“大伴此来,可是想游说于朕?”

    “这…”王安老脸一红,“老奴该死。”

    朱由校心中暗自盘算一阵,对王安说道:“大伴可去告诉那些人,就说朕准了,就让皇考葬于景泰废陵,让他们好好修缮一下,所耗费银两,由内帑来出。”

    稍微停顿了下,又道:“朕对不起皇考啊!”

    “陛下!”王安一脸戚容,眼直勾勾看着皇上,却不敢有半点言语。

    “传旨,朕无能,使皇考身后受辱,其罪甚大。朕死后,无颜见皇考于身后。可寻一山清水秀之地,不营陵寝,唯布衣下葬,使天下臣民知朕愧疚之心。”

    “陛下!老奴该死。”王安心中一痛,发出一声呐喊,伏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

    主仆二人相对流泪,过了好久,王安才劝道:“陛下不必如此,老奴愿去监工,务必为大行皇帝营造好陵寝……”

    “可钱呢?”朱由校一阵苦笑,伸手拍了拍王安。“去吧。如今国事不宁,四处缺钱,还是按朕的主意办吧。”

    “可陛下也不必如此苛责自己啊?!”王安泣道。

    朱由校一愣,刚想顺水推舟。却又想起后世的定陵景点,想起那挫骨扬飞的万历皇帝,心又硬了下来。我还是别自找不自在了,朱由校心中暗暗自嘲。随即大声呵斥道:“大伴快去,务必使天下臣工知道朕之心意。”

    当下,王安一路哭泣着前去传旨……

    随后,大小臣工、勋贵宗藩纷纷进言,愿助钱为泰昌帝修陵;劝谏当今收回成命;弹劾秉政大臣无能。俱被朱由校一一驳回。

    一时间,今上纯孝之名传遍天下。背地里,却是秉政大臣暗自叫苦,哀叹遇见了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

    第十三章 日讲 七曜

    十月初四,内阁报请,拟升谕德孙承宗为左庶子,掌左春坊印信,以孙承宗等六人充乾清宫日讲官,以内阁中书冯键、唐允恭为正字官。帝准之。

    次日,十月初五,弘德殿

    今天是开日讲的第一天,朱由校早早就在弘德殿落座,等待着日讲官孙承宗的到来……。登基一个多月来,他受尽了没知识,不知礼仪的苦头,虽仗着前世的一些见识,硬生生的把朝廷的党争压了下来,但也多次在神宗皇帝丧礼中出丑,把后世一个名牌大学生的脸面丢个精光。种种磨砺,使朱由校深刻认识到,各种礼仪在古代的重要性;也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补上短板。

    辰正一刻,乾清宫日讲官孙承宗便准时到达弘德殿。国朝惯例:乾清宫日讲,以翰林院年高资深、学识渊博者充任。作为日讲官的孙承宗,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是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的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六年,无论学问还是品行,都被世人称赞。故被选为日讲官之首,更在其他日讲官尚未到位之时,先行为陛下日讲。

    君臣见礼完毕,孙承宗奏道:“微臣身受皇恩,得充乾清宫日讲官,为陛下讲解经史、以备咨询、兼记起居注。望陛下不以微臣老朽,允许微臣御前行走。”

    朱由校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乾清宫日讲官并不仅仅是皇帝的老师,还兼着秘书职责。想到能刚好的了解这个世界,他连忙压住心中兴奋,道:“爱卿乃为学识渊博之人,能得卿家之助,实乃朕之荣幸。”

    孙承宗连忙谦让,直道“不敢”。

    客套完毕,朱由校问道:“孙爱卿,这每日讲课,可有何规矩?”

    孙承宗奏道:“启禀陛下,臣等有《讲读议注》呈上,请陛下御览。”说着,便从袖子中取出一份奏章呈上。

    朱由校忙看开一看,只见奏章上写着,每日读什么书,读多久书;由谁来讲课,讲课有什么程序;何时批改奏章,批改奏章时有疑问怎么办;每逢大朝之日怎么办,刮风下雨怎么办。林林总总,将自己的日程规定十分详尽。便满意的点点头,刚想应允下来,却突然想起一事,急忙翻开奏章细看。果不出所料,上面罗列详细,完全是把皇帝当成一无知顽童管教,毫无闲暇可言。朱由校强压心中怒火,淡淡一笑,问道:

    “孙爱卿,朕有一事不明,爱卿可否能为朕解疑?”

    “陛下请讲。”孙承宗一愣,忙应道。

    “这上面写着,定于卯时日出之时讲学,可对?”

    “正是,”孙承宗一听,坏了,皇帝这是嫌起床早啊。忙上前奏道:“陛下,这卯时为日出之时。此时天方破晓,万物复苏,正是起床读书之时。此时读书,可谓有事半功倍之效。”又连忙以自己为例,劝道:“臣少年读书时,亦是卯时起身,读书百遍方歇……”

    朱由校摇摇头,心想,我当然知道了,这卯时就是早晨五点到七点,也是后世中学生上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