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2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2部分阅读

    于户部、内廷分别入股辽东、陕西粮行,是为了给民表率,保证粮行顺利招商……”

    李攀跪伏在地上,听得是胆战心惊。他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不跟爷爷商量,不向刘一燝等长辈请教,竟然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朱由校坐在高处,一一的端详着大臣脸色,却发现自己目光所及之处,那些原本跃跃试试的表情不见了。却都换上一副尴尬、害怕等矛盾交织的神情。

    “他们这是怎么呢?”朱由校有点郁闷,再一细想,便猜了个不离十,“估计是李攀这个公子哥大发厥词,把这些人吓住了。不过,”朱由校眼珠一转,“可以利用。”

    “关于军校和新军,朕再说两句。”在刘一燝讲完后,朱由校皱皱眉头,觉得刘一燝对军事讲得不清,便接过刘一燝的话头,说道:“朕一直以为,要文官治军。兵部尚书一定要文官出任,这是个铁律。”

    “哄”,朱由校一言方出,整个会场便乱了起来,急的纠察御史连忙高呼‘肃静’,‘肃静’。

    朱由校却并不着急,等大臣们闹够了,静下来了,才徐徐讲道:“可是,传统的文官治军,往往会造成军队战力下降。这是为何呢?是因为忽视了对将领的培养,而军校,便是因此而产生。”

    朱由校稍微讲解了两句,便转向李攀,吩咐道:“李攀,你可都听明白了?”

    李攀本是富贵子弟,虽少年得意,却少了很多磨练,做事全凭年轻冲动。可如今,先是被同僚抛弃,孤零零的置身在众目睽睽之下。紧接着,又被刘一燝明确维护皇帝的态度所震慑,一根肠子早就悔青了。

    可就在李攀后悔莫及的时候,却听见皇上问话,如不乘机讨饶,更待何时?

    “罪臣明白了,”李攀抓住救命稻草,连忙泣道:“罪臣……”

    “好了,明白就好。”见李攀还想乘机讨饶,朱由校连忙打住。

    “诸位爱卿,李攀既然明白了,也知道错了。可他当初为什么要如此污蔑朕呢?”朱由校不再理会李攀,却大声对着大臣吩咐道:“朕百思不得其解啊。这样吧,诸卿帮朕好好想想,每个人写份奏章,京城内七品以上的都要写,要好好地帮朕思考一下,为朕解惑。退朝。”

    朱由校起身边走,生怕有人拦下自己。边走,心中还边想,‘李攀,等大家都写好了,我再帮你扬扬名,全给你登报纸上去……’

    第九十八章 问罪

    李攀对皇帝的弹劾,在他向皇上低头那刻,便成了笑柄。可朱由校万万没有想到,他让大臣们议论李攀上疏弹劾的原因,却带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有七成以上的大臣认为,李攀虽言辞夸张,但本意是好的,请皇上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饶过李攀这回。

    朱由校出离愤怒了,这些大臣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颠倒黑白嘛。这些人怎么没有半点政治觉悟啊?心中郁闷之余,朱由校便把那些奏章一扔,派人去通州督促王安他们。

    幸亏,李大全并没有威武不能屈的觉悟。

    面对锦衣卫和东厂的赫赫威名,面对着铁证如山的罪证,李大全最终决定坦白从宽,出卖并指正了自己的主人。

    王安喜出望外,这李大全可是当着刑部尚书黄克缵等人的面交代的。在这之前,魏忠贤可没有打李大全一下,只是告诉李大全,李三才的长孙李攀跟前,有个叫大壮的年轻人,模样不错,想把他要到宫里当差。却没想到,李大全一下子便软了下来。主动供述,自己是李三才的家奴,产业是李三才的产业……

    “什么?李家被抄了?”刘一燝看着来报信的家人,觉得这消息是如此难以置信。

    “小的不敢撒谎。”家人低着头,老老实实的回道。“是三法司和厂卫一起去抄的,带头的是王安王公公,罪名是私通建虏……”

    刘一燝听了,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

    这个家人是他打发了去给李三才送信的。毕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李攀捅了那么大的一个篓子,自己要给李三才一个交代。而更重要的是,要想法营救李攀,别让李攀的政治生命就这样完了。

    可家人回来后却说,李三才家被抄了。而且是被家奴首告,说是李三才不但出卖朝廷情报给建虏,还帮着建虏运粮食……

    “不行,我要进宫见皇帝。”刘一燝挣扎着站了起来,换上朝服就要往外走,“李三才何等人物,又怎么会私通建虏,这是栽赃陷害。再说,这查抄大臣府邸,怎能没有内阁附署。我要去要个交代……”

    弘德殿内,朱由校坐在那里,冷冷的看着刘一燝。

    良久,朱由校才出言问道:“刘阁老可知道,李三才的家产有四百七十万两之多……”

    “陛下,李大人有钱是他的,”听到李三才的家产竟然有四百七十万两,刘一燝明显的愣了一下,却迅速反应过来,反驳道:“陛下怎能以臣子有钱,来断人生死呢?”

    “胡搅蛮缠。”朱由校气的脸的青了,刘一燝,你有种,敢这样讽刺我。

    “陛下,”刘一燝不依不饶,“处置大臣,为何不与阁臣商议?”

    朱由校沉下脸,“……朕只是派王安他们去抄李大全的家,可谁知道李大全竟然供述,他是李三才的家奴,一切行为都是李三才指示。”

    “一个将死之人,他的话岂能轻信?”刘一燝还是不死心。

    “李攀的两个小妾,还有他的书童,都是李大元的孙子孙女。”朱由校冷冷的说道。

    “这个,”刘一燝傻眼了,等了半天,才勉强说道:“也许是李大元想……”

    见刘一燝还是纠缠不清,朱由校有点恼了。“朕听说,刘大人和李三才那个j贼关系颇好?”

    刘一燝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道:“既然陛下信不过老臣,那老臣请求致仕。”

    朱由校眉头微皱,心想,不就是抄了李三才的家吗?还用得着这样纠缠?口中却道:“……刘大人是国家重臣,当以国事为重。”

    听到皇上出言挽留自己,刘一燝就是一喜,“这么说,陛下答应放了李三才了?”

    “不行,”朱由校耐着性子解释道:“李三才私通建虏,并向建虏走私粮食,可谓是铁证如山……”

    “陛下,”刘一燝有点恼了,他觉得皇上实在是执迷不悟,便厉声问道:“陛下追究李三才,难道不是为了李攀吗?”

    “够了,”听得刘一燝这么一说,朱由校彻底恼了,“刘一燝,你把朕当什么人了?好了,你告退吧。”朱由校拂袖而去。

    刘一燝无奈,只好告退离去。可一回到家,刘一燝便闭门不出,拒不履行公务,和皇帝搞起了对抗。

    朱由校看在眼里,对刘一燝更是心中厌恶。便下令三法司速速审定李三才罪行,并公布罪行天下。

    天启元年十二月初一,朱由校颁布圣旨,向天下臣民公布了前漕运总督李三才的三大罪状。其一,违背朝廷禁令,向蒙古、建虏出售大量粮食。其二,泄露国家情报,在萨尔浒之战前,给建虏提供大量的朝廷情报,并帮助建虏策划,最终造成萨尔浒之败。其三,在辽东哄抬物价,制造混乱,为建虏张目。

    最终,还公布了查抄李三才家所获取财物数量,四百七十万。

    消息一旦传出,朝野一片惊诧之声,随后便是骂声不断……

    《真理报》刊登社论,称李三才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良知,枉读了圣贤书,是士林之耻辱。并号召天下士子,‘同击之’。

    《京华日报》因面向的多为市井之民,社论就比较干脆。不但直接骂李三才‘连表子都不如’,还把李三才弹劾万历皇帝,其孙李攀弹劾当今联系起来,称李三才‘做了表子还想立牌坊’,‘恬不知耻’。

    受两大报刊影响,朝廷官员纷纷上书,弹劾李三才家族的种种不法之举,称李三才在漕运总督任上,贪污受贿,无恶不作……

    面对此情景,刘一燝再次上疏,要求致仕。朱由校却留中不发,并派人警告刘一燝,一旦私自离开京师,必定严惩不贷。刘一燝无法,只好在京师滞留下来。

    朱由校却好像要让刘一燝看着李三才死,短短的几天后,朱由校便颁下圣旨,“李三才族诛,其女眷充军,其家财充户部”。

    此后,朱由校又接连下旨,命辽东查抄大商人佟登,用‘私通建虏,走私粮食’的罪名,将辽东佟氏这一百年大族连根拔起。接着,又用同样罪名,查抄山西商人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等八人(清八大皇商),累计查抄白银近千万两。

    一时间,九边商人人人自危。

    ps:小资料,明朝时,女真首领向明政府称臣,都是以‘佟’‘董’为姓氏,这两个姓都是音译。如明朝一些史料便记载努尔哈赤为‘佟努尔哈赤’。

    在起兵过程中,努尔哈赤得到了岳父佟登家族的有力支持。努尔哈赤从16岁时被赶出家门,后被佟登的父亲收养,他不但对努尔哈赤进行培养,还把自己的孙女佟春秀(哈哈那扎青)许配给他。佟氏家族是名门望族,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还有许多人在明朝为官,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其岳父佟登拿出自家当铺中十三副铠甲和巨额钱款进行支持,而当时明军中的佟氏族人有许多人投靠努尔哈赤,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的策反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首次起兵,攻打抚顺时,帮着骗开抚顺城门的就是佟氏族人佟养性。

    满清时期,佟氏被称为从龙第一家。

    第九十九章 通州商人

    买一个一等子爵要花多少钱?朱由校曾经的算过,要一百五十六万二千五百两。即便是在天启元年购买,打了八折,也要一百二十五万两白银,合计七万八千多斤。

    而买一个二等子爵是多少?原价三十一万二千五百两,打八折是二十五万两。而按照爵位制度,购买来的爵位是要逐代递减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花钱买了一个一等子爵,当他传给儿子的时候,就要减一等,变成二等子爵。这个人就会发现,至少一百万两白银,不翼而飞了。

    正是有这个限制,那些勋贵们才容忍了皇帝的胡闹,同意了皇帝的新爵位制度。可如今,这些勋贵们都傻眼了,还真有财大气粗的买了一等子爵,而且还是一买仨……

    朱由校也傻眼了,大明朝的年度收入为四百多万两,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实物和劳役。朱由校今年费劲心思,卖爵位卖了五百多万两。又连抄数家大财主,抄了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也就是说,朱由校折腾了一年后,国库的白银总收入是二千四百万两,是平常年景的六倍,朝廷上下已经非常满足了。

    可冷不丁的,跑来仨老头,在户部那里一站,嘴皮子一翻,‘买个一等子爵爵位’。就像去菜市场买大白菜一样,片刻之后,大明朝多了三个一等子爵。

    户部整个轰动了,争先恐后的来看财神爷。这倒不是他们没见过这一百多万两银子,而是他们没见过这么阔绰的主,而且还是一见仨。

    三个一百二十五万两啊,就用三十余辆银车拉着,在户部门口等着。负责出售爵位的官员哪敢怠慢,连忙打发人去喊方从哲方大人,请他过来主持。

    不得不说,首辅大人就是修养高。方从哲来了之后,只是淡淡的吩咐道:“既然来了,那就点了银子,帮人家办了。”

    “是。”主事官员连忙应诺,然后去清点银子。

    可一转脸,主事却发现方从哲正满脸堆笑的冲着三位财神爷迎了过去,“三位爵爷,这些小事就让小儿辈去做,我们还是先进屋休息一下吧。”

    “也好,”三位财神爷中稍高的那位点点头,“就烦劳首辅大人了。”

    四人在花厅就坐,方从哲又问道:“尚未请教三位尊姓台甫,还请赐教。”

    “不敢,”稍高那位连忙做介绍道:“草民姓曹名一凡,”说着,用手一指比较瘦小的那个,“这位姓马名大彪。”

    李大彪连忙欠身示意。

    曹一凡又一指最后最高那位,“这位是方晓宇。”

    方晓宇也连忙欠身示意。

    介绍完后,曹一凡又道:“我三人都是通州人士,因世代经商,故结为好友。如今,听得陛下开纳捐,便相约来捐个爵位。”

    ‘通州商人’?方从哲顿时明白过来,知道这三位是害怕受到李三才连累,又听了一些不该听的传言,想来破财免灾的……

    心中想着,方从哲却笑道:“陛下开纳捐,是为了补充国库,好赈济灾民,巩固边防。三位爵爷能体会陛下深意,真是难得啊。”说着,便站起身来,“如此好事,怎能不奏明陛下呢?三位稍等,待我面见陛下后,再来详谈。”

    曹一凡三人对视一眼,知道方从哲已经明白自己的来意,这是要去向皇帝请示。“草民敬听大人吩咐。”

    弘德殿内

    “……这曹、马、方三家,都是通州有名的商人,家资丰厚。因这三家世代交好,同气连枝不说,还做事公道,一直便是通州商人之首。”方从哲详细给皇帝解释曹一凡三人的来历,试图引起皇帝重视。

    “不是说,李三才是通州商人之首吗?”朱由校满脸的诧异,“怎么又冒出了曹马方三家来。”

    “陛下,”方从哲一阵尴尬,笑道:“这曹马方三家是世家,根深叶茂。可也挡不住李三才才干出众啊。毕竟,李三才是一度士林领袖。”

    “哦,原来如此。”朱由校明白过来,原来那李三才是官僚资本,这曹马方是民族资本。当民族资本遇见官僚资本,也只有俯首退让了。

    这点想明白了,可朱由校对另外一点却还是不明白,“……这通州商人的势力很大吗?”他小声的问道。

    “陛下,”方从哲正色道:“据老臣之见,北地商人能上得了台面的那些,可分两拨,一为通州商人,一为山西商人。”

    “通州是运河码头,南来北往的人流货物都要经此而过,实乃天下财富汇集之地。其地商贾,可谓邀天之幸,靠运河而发家。”

    “而山西则不同,山西本身地少人多,又靠近边地,多受鞑子袭扰。其地商贾,多以供应军需发家。”

    “开中法?”朱由校突然问道。

    “对,”方从哲一愣,连忙应道:“山西商人就是靠着开中法发的家。”

    “那以爱卿之见,这曹一凡三人是因何而来?”朱由校低着头,考虑了半晌,才抬头问道。

    “怕是被吓坏了。”方从哲苦笑道。“不过,这三人的手笔也真不小,一出手就是三个一等子爵……”

    “他们就不怕钱财漏了白?”朱由校对刘一燝还是满腹怨言,对刘一燝说自己贪图李三才家产耿耿于怀。

    方从哲却不知道皇上心思,而是苦笑道:“人家不是正在花钱消灾嘛。要不,”方从哲试探道:“老臣再提点他们几句,让他们给子孙捐个?”

    “你,”朱由校不由得睁大了眼睛,却笑道:“别,朝廷要有朝廷的风度,可不能吃相难看。”又想了想,朱由校问道,“现在户部有多少银子?”

    “如果加上这三百七十五万两,”方从哲稍一沉吟,便奏道:“户部账面上还有两千二百万另九千八百四十三两。”

    “嗯,不少了。”朱由校笑道:“那明年纳捐就不再打八折了。但辽东除外,可以打八折,不过只收粮食。”

    “臣遵旨。”方从哲应允下来。

    “至于通州商人那里,”朱由校考虑了一下,决定还是不要见了,免得被大臣们指责。于是吩咐道:“让他们奉公守法,诚实经营,不要没事瞎想。阁老就帮我安慰一下吧。”

    方从哲连忙应了,见皇上不再多说,连忙知机告退。

    户部花厅内

    得到方从哲的传话,曹一凡三人终于放下心来。朝着皇宫方向跪下磕了头,谢了恩,才向方从哲道别离去……

    曹一凡三人的行为,好似黑暗中的一道火炬,给处于担惊受怕中的通州、山西商人指出了一道明晃晃的金光大道。为了不让皇上惦记自己的钱袋,他们纷纷跑到户部购买爵位。而为了花钱免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