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1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1部分阅读

    他们想方设法,为朝廷在辽东开设粮行,推行‘粮食配给制’出谋划策。”

    袁应泰一愣,却随即明白过来,‘……对啊,皇上不是说,天下士民均可参与讨论嘛。我就召集辽东大小粮商讨论此事,让他们给皇帝打擂台去。’

    感冒了,请个假先

    昨天帮家里干活,把外衣脱了。今天早上起来,只觉得头晕脑胀,四肢无力。医生说了要输水,先请个假。

    第九十三章 釜底抽薪

    不得不说,袁应泰还是颇有能力的。在与熊廷弼等人商议过后,袁应泰便发出公告,召集辽东大小粮商到沈阳聚会。

    在等待粮商到来的同时,袁应泰还派出心腹之人,四处打探,把各个粮商的底细盘查的一干二净。

    目前,辽东最大的粮商有三家,铁岭李氏、通州李氏、以及佟氏。这三家掌控了辽东粮食买卖的六成以上,每年都要从关内运进大批粮食。因为家大业大,这三家卖起粮食来,还顾点颜面,盘剥不太严重。

    至于剩下的其他三十多家粮行,就和这三家不一样了,这些粮行都是卫所的军将所开,为的是盘剥士卒,卖的自然是本地粮。大斗进、小斗出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

    面对这种情景,袁应泰有点作难。

    三家大粮商中,铁岭李氏是前任辽东总兵李成梁家族,李家曾一度把持辽东所有的挣钱买卖,如毛皮、木材、马匹等等。现在李成梁虽然死了,其子李如柏也自杀了,铁岭更是被建虏攻破,造成李家声势远不如从前,可百足之蛇死而不僵,这曾经的辽东第一豪门,也不是自己想动就动的。

    通州李氏,袁应泰并不知道通州李氏的底细,可一个关内粮商,竟然能千里迢迢的把粮行开到辽东,而且是从李成梁时代延续下来,这里面的水该有多深?!

    至于剩下的佟氏,佟氏是本地人,倒也好拿捏。可佟姓是辽东大姓,子弟为官、从军者甚重,这万一……

    袁应泰思前想后,只得把目光转向那三十多家小粮商上,准备从他们身上打开缺口。反正,皇上图的是在辽东推行粮食供给制,也没想着把这些粮商怎么着。而三大粮商家大业大,顾忌也多,料他们也不敢和皇上拧着来。

    主意打定,袁应泰就开始收集那三十多家小粮商的罪状,什么打架斗殴,什么打死婢女,什么盘剥乡里,各种各样的罪名都有。如果是官身,还有贪污公帑什么的在等着。反正有句古话,叫什么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刺史,袁大巡抚就和这些人对上了。

    可就在袁应泰忙得不可开交,想赶在与粮商见面之前,拿到粮商足够的把柄的时候,那些粮商却出人意料的屈服了。在三大粮商的掌柜带领下,辽东近四十家粮商一起向袁应泰输诚,愿意无条件的配合官府,在辽东推行粮食配给制。

    袁应泰有些纳闷,可一打听才知道,粮商输诚并非有诈,也不是这些粮商觉悟多高,而是不得已为之……

    原来,在袁应泰收集粮商罪证的时候,那些粮商已经察觉不对,想要反抗,可又听见一个消息,让他们坐立不安。经略府发出公告,要选派精干人员分赴辽东各地,宣扬粮食配给制,使辽东军民共沐皇恩。

    那些粮商背后的家族,都是辽东都司的官员,他们对下盘剥,凭借的是官府名义;而与上峰对抗,凭借的却是卫所世袭下了的军户。如今,经略府使出釜底抽薪之计,怎不让他们心慌?无奈之下,只有向袁应泰输诚,保住自身官位再说。

    袁应泰高兴极了,连忙跑到经略府感谢熊廷弼援手之功。

    “……袁大人有所不知,这布告不是我发的。”熊大人一脸苦笑,对袁巡抚的感激愧不敢当。

    “啊?”袁应泰傻了,那上面可明明是经略府的大印啊?难道是说?袁应泰上下打量熊廷弼,难道辽东经略换人了不成?

    见袁应泰不解,熊廷弼一阵苦笑,“袁大人就没有看看布告上的官印,有何不同之处?”

    袁应泰一愣,连忙要来一份布告,仔细一看,才发现官印印鉴上明明白白写着大明辽东经略府政治署。

    “政治署?”袁应泰一愣,才明白过来,参谋署、政治署、后勤署是经略府下属的三大机构,也各有印鉴。只是机构初设,外界并不熟悉其印鉴,便误以为是辽东经略关防。

    明白自己以讹传讹,闹了乌龙后,袁应泰老脸一红,却又问道:“政治署有主官了?怎么没看到邸报啊?”

    “没有,”熊廷弼摇了摇头,却道:“这枚政治署的官印,一直是李泽(书友祗风提供)掌管的,这布告也是他发出的。”

    “李泽?”听到这个名字,袁应泰也是一愣,却不好置评,只好呵呵一笑,掩饰过去。

    原来,李泽表字子渊,乃是丰城候李环幼子,深受李环宠爱。前些时,皇上下旨,诏令勋贵子弟到辽东军前效力时,李泽便自告奋勇,首先响应,从而受到皇上嘉奖,亲命为政治署幕僚。而政治署一直没有主官,这李泽便以皇上亲封名义而执掌官印。

    见袁应泰不接自己的话头,熊廷弼便明白过来,对方这是不愿开罪一个简在帝心的勋贵子弟,便苦笑道:“这李泽,虽然做事莽撞点,却也颇有才干。本帅正想上疏为其请功,袁大人要不要附署一下。”

    袁应泰一愣,却道:“……如今辽东大局已定,粮食配给制正当推行,我等不如联名上书,奏明此事始末,也好让皇上得知此事。如何?”

    熊廷弼点头应诺。

    ※※※

    “这个李泽,倒也有着几分聪明,竟然能想出这釜底抽薪之计来。”朱由校看了看辽东送来的奏章,点头称赞道。

    “嗯,有功就要赏。”朱由校想了想,便提笔写到:“李泽献策有功,赏勋爵,进辽东经略府政治署主事。”又想了想,觉得李泽做事不顾上司体面,擅自行事,殊为不当,又写道:“令丰城候李环写信,告诫李泽,不得恣意妄为,与上司、同僚生隙结缘。”

    书写完毕后,朱由校又看了看,便让小太监把批红给内阁送去,让内阁拟成旨意后下发。自己却靠在椅子上想心事。

    根据这些天的鼓动,朝野已经达成共识,在辽东推行粮食供给制,更有甚者,如陕西等地的舆论,还要求在关内一省之地推行此制度。这让朱由校暗自自豪的同时,却又感到阵阵担忧。毕竟,这粮食供给制在大明还是个新事物,稍有不当,便会残民以逞。这让朱由校不得不慎重对待。

    ‘可是,’朱由校恼怒的想道,“这么多官员、这么多士人,竟然没有想出一个好的监督粮行的办法,能够让粮行能够按照自己所想的办下去。真是可恶……”

    ps:三天内睡了近六十个小时,真真真的头晕脑胀,今晚先发一章,明天正常更新。

    另,小声的求推荐、收藏。

    第九十四章 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方从哲和沈飗面面相觑,对皇上突然冒出的这个新词有点不解,

    “对,就是官督商办?”朱由校爽快的回道:“朕信不过宫内人的品行,也信不过吏部提名的那批清官的操守,思前想后,朕觉得唯有官督商办,才能有效的保证朕的粮食配给制顺利实施,而不会成为害民之举。”

    方从哲听的一阵苦笑,对皇上对大臣的评价感到尴尬。可转念一想,那样大的一笔财富,即便是自己,也难以抵制住诱惑……。这才悻悻作罢,不再追究皇帝诬蔑大臣之言。

    而沈飗却早就谀声不断,“皇上所言甚是,这粮食配给制,关系甚大,是要慎重处置。”反正沈飗也明白,这粮行自己是怎么也沾不到边,也就不跟着皇上硬顶。

    方从哲不满的看了沈飗一眼,认为沈飗行为不端,有谀君媚上之嫌。不过,方从哲此时却顾不得斥责沈飗,而是转向朱由校,问道:“不知这官督商办是何章程?还请陛下示下。”

    “嗯,”朱由校稳重的点点头,“官督商办嘛,顾名思义便是让民间自己开办粮行。而官府只负责出面监督,使其不敢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这?”方从哲回头看了看沈飗,见沈飗也是满脸不解,便开口问道:“陛下,这么多的粮食,却交给那些商人掌管,是不是有点……”

    自古以来,粮食便是战略物资,向来不允许民间大量屯集,明朝更是如此。为了削弱地方,做到强干弱枝,明政府更是花费大量人力、财力,通过运河把粮食集中在京师。如今,朱由校却提出,让民间设粮行,向辽东军民供应,这不是把国家命脉交到商人手中吗?方从哲本能的感到不妥。

    “方大人所虑甚是,”朱由校稍一沉思,便知晓了方从哲所担心之事,便解释道:“朕是这样想的……”

    “设立辽东粮行,专司向辽东运粮,存贮、收购等业务,但是,他并不直接向辽东军民卖粮,而是把粮食卖给那些小粮行,由那些小粮行负责分销。”朱由校哈哈一笑,自鸣得意道:“那省的那些人,说朕砸了他们的饭碗,不给他们活路。”

    方从哲和沈飗对视一眼,却不借声,而是静听皇上解释。

    “至于这个辽东粮行,朕是这样想的,”见大臣不捧场,朱由校也觉的一阵尴尬,便干笑两声,接着说道:“辽东粮行面向全辽、全国招商,以辽东籍的优先,可成立一间股份制商行,但严禁个人或家族所占股份超过百分之十。在商行内部,须设立股东会,再由股东会推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招聘雇工,负责运营;由监事会负责监督。每季度,粮行必须发布一次公告,公布粮行运营情况,来让股东放心,也便于朝廷监督。”

    “君子坦荡荡,这到是个好主意。”方从哲点点头,表示认同。

    “对于那些小粮行,朕是这么想的。”见方从哲认同,朱由校便乘胜追击,“首先是辽东统计厅统计出辽东军民数量,并发以凭证。该凭证以每月每人为单位,上书准许购买粮食数量,准许其在本地任何一家粮行凭票平价购粮。为便于使用,该凭证可分正付两联,上盖辽东统计司关防在其上,以证其真伪。购买粮食时,粮行可以将付联撕下,以作向辽东粮行抵账之用。”

    “这个方子好,”沈飗喜道:“如此一来,可根据统计司颁发凭证数量,来征收口赋。”

    朱由校闻言笑而不答,却又说道:“对于这些粮行的监督,朕是这样想的。可以该地有功名者、有爵位者,组成评议会,来对粮行进行监督。如有粮行擅自抬高粮价,则由评议会诉之官府,由官府决断。”

    “可是,”方从哲还有些疑问,“能开办粮行者,均为当地头面人物。如果那些评议会成员与粮行东主相互勾结,狼狈为j。又该如何?”

    “如是百姓自行诉至官府,或由巡察御史发现后,移文至官府处置者,可停该地三年科考,现有功名者、有爵位者,均降一等以作效尤。”朱由校的话语十分严厉,“如此不顾桑梓福祉,不知圣人教化者,理应严惩。”

    方从哲和沈飗一阵默然,却知道此言虽是正理,可一旦成为定例,必定众议斐然。

    见两位重臣脸色有些为难,朱由校便微微一笑,“不过,有过当罚,有功就要赏。粮行收取百姓凭证后,可用此凭证在辽乐粮行处退回粮食差价。而辽东粮行则可用此凭证向官府请求,让朝廷给予补贴。”

    “补贴?”方从哲和沈飗惊道。

    “对,粮食补贴。”朱由校淡淡一笑,语气却十分坚定,“让每个子民都能吃的上平价粮,关系着国朝的长治久定,朝廷即使多花费一些钱,也是应当的。”

    “陛下仁慈爱民,实乃臣等之福,大明之福。”方从哲、沈飗反应过来,连忙拜倒。

    “两位爱卿言重了。”朱由校坦然接受了大臣朝拜,却又说道:“给粮行发放补贴,只是朝廷应有之义,但如此大的一个行业,朝廷却不能疏以管理。”稍一沉吟,朱由校便吩咐道:“粮行必须纳税,具体税率由内阁议定。令税务署加强征收,也好以此监控。”

    方从哲、沈飗对视一眼,知道皇上是想借着这机会收商税。虽担心商户反弹,却不好出口劝阻,只得默认下来。

    “如果十年内,在评议会的监督下,该地粮行不曾出事,就由礼部行文,增其生员名额一人。如果评议会监督不力,追成民乱,则宣布其地为不曾教化这地,将其生员名额减至一人,以示惩戒。”朱由校想了想,又宣布了一条制度,强化对评议会的控制。

    “陛下,”方从哲急了连忙劝道,“这是不是太苛刻了?”

    “方爱卿,”朱由校苦笑一声,无奈的说道:“如果评议会的议员勾结起来,不听官府号令,那怎么办?”

    方从哲、沈飗一阵愕然,却无言以对……

    ※※※

    天启元年十一月,朱由校颁布圣旨,分别在辽东、陕西两地推行粮食配给制。

    彼时,户部筹银、粮等物资合计三十万两,内廷筹银十三万两,分别入股辽东、陕西两大粮行,方使两大粮行成功招商。

    第九十五章 舆论忽变

    “荒谬,无耻……”弘德殿内,朱由校大发雷霆,肆意的散发着自己的不满。在房间的角落里,曹化淳正带着几个随侍的小黄门,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目瞪口呆的看着皇帝在那里尽情表演。

    朱由校肆意发泄了一通,觉得自己胸中的烦闷少了许多,这才站直了身子,冷冷的吩咐道:“去把魏忠贤给朕叫来。”不料,一转眼却看到曹化淳正躲在墙角瑟瑟发抖,不由得一阵反感,低声啐骂道:“……一群没用的东西。”

    曹化淳对皇上的唾骂置若罔闻,却大声应道:“奴才这就去喊魏公公。”说吧,便一溜烟的出了弘德殿。

    功夫不大,曹化淳便陪着王安和魏忠贤出现在弘德殿。原来,曹化淳还长了个心眼,派了个小黄门去找魏忠贤,自己却去把王安搬了过来。

    见到王安,朱由校只觉脸上一阵赫然。扭头看了看大殿内的摆设,却发现那几个小黄门早已经手脚麻利的把大殿收拾干净,这才放下心来。从座位上微微欠身,对着王安说道:“大伴,怎么把你给惊动了。”说着,还不满的看了曹化淳一眼。

    王安微微一笑,却帮着曹化淳掩饰道:“奴才正要来给陛下请安,却在路上遇到了曹化淳和魏忠贤,正好一起过来。”

    朱由校便不再追究,而是一声长叹,对着王安说道:“大伴来得正好,也帮着朕端详端详。”说着,便从御案上翻出一本奏章递给王安。

    王安接过一看,心中便是一阵恼怒,原来,这是一份弹劾皇上与民争利的奏疏,由户部给事中李攀所上。上面冠冕堂皇的写着,“……天子无私财,方能安心治理天下。而陛下如今贪图财货,欲学神宗显皇帝故事,派中官外出敛财,则天下祸乱不远矣。”

    王安明白过来,这是有人看到内廷出资辽东、陕西两大粮行,怕今后会有样学样,敲山震虎来着。便笑道:“此乃鸟呱犬吠而已,陛下又何必为此事动气。”

    朱由校闻言一阵苦笑,自登基以来,他便百般讨好外臣,甚至主动把内承运库交给户部处置,不就是想避免物议蜚然嘛。这下可好,只不过拿出了十三万两银子,投资了一下辽东、陕西两大粮行,便给自己惹来一身马蚤。

    见皇上莫不出声,王安生怕皇上一时糊涂,下旨向外臣服软,便进言道:“……陛下如果不严词呵斥此人,使其明白君臣大义。必会有人得寸进尺,干涉御马监各处皇店、皇庄。”

    朱由校板着脸,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可心中却明白王安所说极有可能。要知道,御马监不仅仅是宫中武职衙门,掌管着禁中兵马;更是宫中的总账房,掌管着各处皇庄、皇店,早已被宫外垂涎三尺。

    一想到御马监财权会被外臣剥夺,朱由校便觉得一阵恐惧。内廷能和外朝相抗衡,一是司礼监的批红权,可早被自己给废除了。二是御马监的兵权和财权,这如果再被外朝剥夺去,且不说宫内会不会因此起乱子。但说自己赏赐大臣,便不得不看户部脸色……

    想到这,朱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