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3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3部分阅读

    的应允道。

    “你也不要担心朕会胡乱花钱,更不要担心那些宗室难缠。”朱由校进一步给方从哲撑腰。“除了军国大事,只要是财政预算上没有列出的支出,朕不会,也绝不容许有人私自开支。”

    “陛下圣明。”方从哲喜出望外,什么是明君?这就是明君。他连忙投陛下所好,“臣回去后,就和同僚商议如何制定财政预算和工作计划。”

    “嗯,”朱由校满意的点点头,“这样才对,只有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才能有效地保证国家财政不致于崩溃。这样吧,”朱由校低头想了想,又道:“制定财政预算时,一定要慎重,可以留出一定余量。此外,还要让审计署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避免那些官吏铺张浪费,挥霍国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政预算的权威性。”

    “陛下说的是,”方从哲应诺了一声,却又道:“对于这预算,臣是这样想的……”

    财政预算分两个部分,一为常规部分,其中包含了官员的年俸、军队的饷银,还有各衙门、各军队以及皇宫的日常开支。这些是朝廷日常必须耗费的部分,也是朝廷财政必须保障的部分。

    二为项目开支。先核算出财政收入,再减去常规部分,剩下的这些盈余可以酌情安排工程。而开工的工程必须事先做好预算,订好计划。

    “收入部分呢?”朱由校听了方从哲的解释,却发现少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财政收入的预计,连忙问道:“朝廷的收入是怎么计算的。”

    “启奏陛下,”方从哲连忙解释道:“财政收入也包括两部分,一为常规收入,包括田赋什么的,每年额度变化不大,是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另一个为特别收入,包括纳捐、抄没等进项,数量变化很大。”

    “臣的意思是量入而出,”方从哲抬起头,看了看皇帝脸色,又接着解释道:“根据上一年财政收入,确定本年度的财政支出。如果遇到战事,或者灾年,方能大开纳捐大门,以补充国用不足。至于平时,这纳捐还是不要轻易进行了。”

    朱由校点点头,去年年末那突如其来的一阵纳捐狂潮,已经让勋贵和一些文臣颇有微词了。自己还是不要再去刺激他们了,而且,爵位之所以能卖上价钱,还不是物以稀为贵。

    “方爱卿所言甚是,”朱由校应允道,“除了辽东一地,仍可以粮食八折纳捐外,其他地区,终止打折纳捐。”

    “微臣遵旨。”方从哲闻言一喜,连忙应道。

    “方爱卿所说的财政预算编制方法,甚为可行。爱卿可以照此编制。”朱由校想了想,发现方从哲所说的编制预算方法已经非常完备,便应允下来。

    “臣遵旨,”方从哲应允的一声,却又迟疑道:“陛下,这预算编制,是让那个衙门主管啊?”

    “财政署吧,”朱由校略一沉吟,便给出了答案。“内阁先向各省、各衙门行文,让他们报本衙门的开支,以及准备兴建工程的预算。然后把这些合拢起来,让财政署负责制定预算。”

    朱由校又仔细想了想,却发现前世的预算过程有四个,分别是预算、审核、执行、以及决算。便开口说道:“财政署把预算草案制定完毕后,先发到各衙门去征求意见,然后根据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后,送到朕这里来,让朕与大臣合议后批准。”

    “朕一旦批准后,各衙门就必须要按照预算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由审计署进行追踪。到了年末,财政署再根据各衙门执行情况,进行决算。”

    方从哲仔细盘算了一下,发现如此一来,预算的权威性明显升高了,便点头认可。

    朱由校却又道:“如果在预算执行中发生了人力无法抗拒的事情,必须要更改预算时,也必须由财政署提出,朕批准后方可进行。”

    “微臣遵旨。”方从哲连忙应允下来。

    见预算的事情讲完了,朱由校便想起身离去。可没想到,却被方从哲给一把拦住。

    “陛下,”方从哲一脸为难的神色,“你还没有说,这宗藩如何应对呢?”

    “应对?”朱由校有些不解,这宗藩又怎么惹了你了,还让你这样三番五次的郑重其事。

    见皇帝一脸迷茫的哦看着自己,方从哲气的直跺脚,连忙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这些年来朝廷财政困难,而宗藩的俸禄又实在太多,实在难以照例给支,不得不……”

    这下子,朱由校终于明白过来。宗藩众多,一直是明中期以后财政匮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不因此而财政崩溃,户部在皇帝的默许下,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拖欠宗藩俸禄。而那些宗藩即不能做官经商,又不能做工种地,不得不在贫苦线上挣扎。甚至在一些较远的皇族旁支里,出现了故意犯罪,试图去中都凤阳的皇家监狱里讨生活的情景。

    朱由校一阵默然后,终于抬起了头,问道:“朝廷,欠宗藩多少俸禄?”

    “这个,”方从哲一阵尴尬,迟疑了半天,才小声回道:“实在太多了,一时也难以估算的清。不过,”方从哲已经憋红了脸,“国库里现有的银子全拿出来,怕也不够。”

    “天啊。”朱由校用手扶额,只想大叫一声,‘这是什么世道’?这刚有了点钱,讨债的便跟着来了。

    方从哲一看,觉得不对。连忙奏道:“陛下,千万不能给宗藩钱啊。这如果给了,以后怎么办?”

    朱由校抬起头来,看了看方从哲。其实他很清楚,方从哲是反对给宗藩发拖欠俸禄的,就连他估算的数目,也是故意夸大之词。因为方从哲很清楚,不管有多少的银子,也难以堵住那些宗藩的嘴……

    可是,朝廷纳捐、抄家的动静那么大,天下人都知道朝廷有钱了。这有钱不说还账,天理何在?再说,欠钱的还都是皇帝的同族兄弟。想想那些文人的嘴,朱由校颇感头痛……

    “这样吧,”朱由校急中生智,硬生生的憋出一个主意,“朕下道旨意,就说户部有点钱了,想给宗亲们做点好事。可是呢,辽东正在打仗,北地又连年灾荒,到处都是用钱。算来算去,只能拿出一小部分,”朱由校斟酌了一下,又道:“就按十万两吧。就问问天下有识之士,这十万两怎么花,才能花到每个宗亲身上,才能花的最有价值……”

    “陛下,”方从哲睁大了眼睛,问道:“这样能行吗?”

    “不试试,朕怎么知道?”朱由校不满的瞪了方从哲一眼,“这件事,就交给爱卿了。爱卿不会让朕失望吧?”朱由校突然变得有点无赖。

    第103章 直隶布政使

    见皇帝耍赖,方从哲只能一阵苦笑,帮皇帝顶下了这个得罪人的差事。

    见方从哲一脸的不情愿,甚至把老脸皱得像苦瓜一样。朱由校心中好笑,却故意说道:“爱卿,朕可是为你好啊。这宗藩用的银子越少,各地工程能够开支的不就越多了吗?”

    方从哲苦笑着点点头,“陛下说的是。只是,臣怕外面非议陛下啊。”

    “那就赶紧下令,让各地报项目,把声势造大一些。”朱由校眉头一皱,却给支了个招,“那些士绅和官员们,想必就不会难为爱卿了。”

    “这倒也是。”想起士林舆论对皇室宗亲的态度,方从哲不由得苦笑道。

    “对了,”安抚住了方从哲,可朱由校却突然想起一事,“方爱卿,你既然想修海河,可曾想好了主持人选?”

    方从哲一愣,怎么又提到这个了?可又对皇帝主动提出修河人选感到兴奋,看来,陛下是真的想修河啊……方从哲高兴地想着。

    不过,方从哲一贯小心惯了,轻易不愿暴漏自己的真实想法。“陛下,一旦修缮海河,河工将分布在直隶一省。臣愚钝,尚没有考虑好主持人选。”

    “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直隶是没有设布政使的吧?”朱由校眉头轻皱,徐徐说道。

    “正是,”方从哲一愣,连忙解释道:“南北直隶,均不设布政司,而是由六部直接控制,方有了这直隶之名。”

    “这样不好,”朱由校眉头一皱,却直言不讳。“六部官员是朕的臂助,是要处置国家大事的,岂能为直隶一府一县之事操心。这样吧,乘着这次休整海河,就在直隶设置布政司和按察司吧。那些庶政,可比照其他省之例,由两司自行处置。”

    “陛下,”方从哲一阵惊愕后,试探地问道:“是在南北直隶同时设置两司吗?”

    “不,只在北直隶设置,南直隶以后再说。”朱由校稍微盘算了下,决定先不要招惹南京那帮子闲人,等以后再说。

    “陛下圣明。”方从哲松了口气,北京六部官员,对自己还要掌管直隶庶政早就是满腹怨言,在直隶设置布政司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可是,负责掌管南直隶的南京六部却是个空架子,那些官员除了收南直隶一些孝敬外,别无财源。这样一刀把南北直隶从六部划分出去,必定会惹得南京六部的强烈不满。要知道,南京的那些‘养鸟尚书’、‘莳花御史’虽都是闲职,可在士林中名望却并不低啊……

    “陛下,”方从哲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能过于操急,“不如先以休整河务之名,在北直隶设置一个布政使,负责直隶庶政。等过一段时间后,再设置按察司也不迟。”

    “你的意思是说?”朱由校迟疑道:“先任命一个临时的布政使,但不设置布政司?”

    “对,先形成事实再说。”方从哲连忙解释道,“这样会少很多人反对。”

    “这样也好。”朱由校想了想,觉得这先设置一个临时机构,再帮临时机构转正的法子好,可谓是古往今来干部超编的最佳选择,便应承下来。

    见皇帝答应,方从哲连忙又道:“……既然是临时机构,那这个布政使就不必经过廷推,陛下直接任命即可。”

    ‘直接任命’?朱由校一愣,似笑非笑的看了方从哲一眼,“方大人,这可不像一个内阁首辅说的话啊?”

    方从哲一阵赫然,却无言可对。

    朱由校也不想多取笑他,便转移话题,问道:“既然是让朕直接任命,想必爱卿早有腹案。爱卿就说来听听,也好让朕知道是那位贤能,能让爱卿如此上心。”

    “那可要让陛下割爱了,”方从哲微微一笑,趁机从尴尬中解脱出来,“微臣推荐的,是陛下的日讲官,孙承宗。”

    “孙承宗?”朱由校不由得一阵失神。

    一年多来,孙承宗的官位一直没有改变,还是原本的那个左庶子掌左春坊印信,充乾清宫日讲官。不过,宫内宫外的人却没有人敢小瞧他,就连皇后张嫣看到他,都要对他礼遇三分。只因为年近花甲的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深深地折服了朱由校,成为了天子最看重的日讲官,真正的帝师。

    而在年前,孙承宗向皇帝提出,要回家乡扫墓,过了清明才回来。朱由校当时应允了,派出行人司的官员一路护送老师回去。可过了没多久,李三才案发,东林党却无人能在皇帝面前劝解。结果,朱由校一怒之下,便把内阁中的东林党人来了个一扫空。那些东林党人坐立不安,却无法靠近皇帝。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去保定送信,让孙承宗提前回来,好转圜一二。

    “说说吧,为什么是孙师傅?”朱由校一阵苦笑,却问起方从哲来。

    为什么?方从哲在心中翻了翻白眼,如果不是知道他要回京了,怕他在宫里煽风点火,我用得着吗?……

    肚子里诽谤着,方从哲脸上却挂着真挚的微笑,“陛下,孙大人乃大才之人,虽不善于河工,但做个一省布政使,却绰绰有余。”

    “爱卿说的倒也是,”朱由校认同的点点头,可忽然间一愣,“不对,方爱卿,这直隶的当前要务就是修河。这不懂河工,又怎能做这个布政使?”

    朱由校满脸狐疑的看着方从哲,心想,你是不是想害死朕的这个老师啊?

    “陛下有所不知,”方从哲却并不惊慌,他微微笑了笑,平静的解释道:“休整海河,指挥河工倒是其次,整顿地方才是重中之重。正因为这样,臣才犯了难,找不出合适人选。还是陛下提议设置布政使,才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说罢,见皇帝还是有些迷惑不解,方从哲便轻轻的提点道:“海河流域繁多,遍布直隶全省……”

    “原来是这样。”朱由校这才疑心尽去,“那主持河工之人,可要找个好的,免得误事。”

    方从哲笑了笑,却道:“这主持河工之人,还是由孙布政使亲自挑选吧。微臣就不干涉了……”

    “方爱卿,你也太……”朱由校摇头苦笑,却也知道,方从哲是有顾虑,可这顾虑对孙承宗却是件好事,便不再追究。

    “那就廷推吧。”朱由校想了想,觉得孙承宗通过廷推拿到这个位置的把握很大,便不想多费口角。

    “陛下,”听皇上这么一说,方从哲有点急了,连忙提醒道:“孙如游和徐光启入阁,可都没有廷推啊……”

    “这?”朱由校一阵惊愕后,才明白过来。方从哲提议孙承宗担任直隶布政使,竟然还有帮孙如游和徐光启分担压力的用意……

    “陛下,”见皇帝还是犹豫不决,方从哲连忙劝道:“国朝惯例,大臣非廷推者,言官必群起攻击。而孙、徐二人,又是因前任内阁突然倒台而入阁……”

    “好吧,”朱由校仔细想了想,虽觉得有些不忍,可为了帮内阁分担火力,也只能如此了。“就按照爱卿说的办,由朕直接任命。”

    说完之后,朱由校只觉得鼻子一酸,连忙挥手让方从哲退下。

    “孙师傅,”看着方从哲远去的背影,朱由校喃喃说道:“对不住你了。”

    第104章 孙承宗

    纵有千百个不忍,朱由校还是很快的颁布旨意,任命孙承宗为北直隶左布政使,全面主持北直隶庶政兼总理海河河工事务。

    消息一经传出,京城内一片哗然。一向是六部直属的直隶,突然间多了一个布政使,皇帝这是想做什么?一个个疑问在百官心中升起。

    刚刚赶回京师的孙承宗也一时摸不着头脑,连忙进宫求见,希望能从皇帝那里问个明白。

    “哦,”对孙承宗的疑问,朱由校不经意的笑了笑,说道:“方爱卿说,户部有钱了,想把海河修一修。朕就想起了孙师傅,想让孙师傅帮着朕主持此事。怎么,孙师傅不愿意去?”

    “能为陛下效劳,是臣的福分,臣岂敢推辞。”孙承宗连忙解释,“只是,这修河工,也用不着给臣一个布政使名分吧。”孙承宗砸吧砸吧嘴,“这也太招摇了。”

    “招摇?”朱由校一愣。

    孙承宗苦笑道:“难道方大人就没有阻止陛下吗?这直隶,可是从不设布政使的。陛下这突然一设,还是中旨任命,这不是把臣架在火上烤吗?”

    朱由校内心一阵内疚,却把脸沉了下来,“这么说,是朕想害你了?”

    “臣不敢这么想。”听皇帝语气不善,孙承宗连忙矢口否认。

    “是吗?”朱由校还是一脸的不悦。

    “当然,”孙承宗连忙应承道,“陛下委臣以重任,臣岂敢有怨怼之心。”

    “那就好,”朱由校点点头,勉强接受了孙承宗的解释,却又淡淡的笑道:“朕一直想重用孙师傅,可又担心孙师傅资历、品级不够。便想让孙师傅去地方上历练一番……”

    偷眼看到孙承宗正侧耳细听,朱由校却装着不知,“可又舍不得孙先生远去。如今,”朱由校微微提高了声音,“户部有了钱,方爱卿就想把海河修一修。朕就想啊,让孙师傅去吧。一是孙师傅办事,朕放心;二是借机会把孙师傅的品级提一提……”

    “陛下,”孙承宗再也忍不住了,跪地泣道:“陛下如此厚爱微臣,微臣怎敢不为陛下效死力。”

    朱由校停住煽情,故作惊讶道:“孙师傅这是做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上前亲手扶起孙承宗后,朱由校又笑道:“……朕一直在想,内阁阁臣要用担任过各省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大臣。他们久在地方,深知地方情弊,能够更好的帮朕治理朝政。孙师傅,你说对吗?”

    孙承宗一惊,随即便是一阵狂喜。连忙应道:“陛下高瞻远虑。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