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5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5部分阅读

    看李顺还是等着自己发话,王佐一咬牙,吩咐道:“李顺,这个事你抓紧去办,能生产出来几个,就算几个。”

    “卑职明白。”

    王佐摆手让众人散去,自己却也留了两个侍郎,以及各司的郎中,准备议事。

    皇帝的旨意已经明了,要乘着户部有钱,大兴水利,修缮道路。如此良机,王佐可不想浪费机会,使自己最终落的工部上下埋怨。

    “大人,这次真的要修海河吗?”一个都水清吏司的郎中问道。

    “当然,”王佐白了他一眼,“这海河关系着直隶上下的万亩良田,可谓是重中之重。要不,陛下会把孙承宗派出来吗?”

    “可是,”那个郎中还是有点疑问,“你不是说,修海河是孙承宗再管,和我们工部没关系吗?”

    听下属揭自己伤疤,王佐不由的老脸通红,“……那时候,皇帝可没给我们工部旨意啊。”

    ※※※

    李顺回到营缮所,找了几个巧手工匠试制轴承。可无奈的是,这些营缮所的工匠从来只做房屋宫殿,从不曾做过这些精巧物件,急切间又如何能做得成功。急的李顺满头大汗,却不知道如何是好。正着急之时,李顺却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熟悉的咳嗽。

    “赵头?”李顺猛地扭过身子,却发现赵赐正笑吟吟的站在自己身后。

    “这就是你从王佐那里领的活计?”赵赐皮笑肉不笑的问道,却随手拿起一个轴承,在手里轻掷了起来,“……这物件,倒也精致。”

    “赵头,”李顺一阵尴尬,赵赐虽技艺高超,可人品实在不好说。在工部里横行不说,在营缮所里就是活生生的霸王。“我……”

    “好嘛,”赵赐用力的拍打着李顺的肩膀,“你小子长能耐了,这杂造局的活计都能抢过来。看来,我这小小的营缮所是装不下你了……”

    “赵头,不是这样的……”李顺连忙向赵赐解释,可赵赐哪里肯听他分解。

    冷笑数声后,赵赐不容置疑的下了一道命令,“你,还有你,”赵赐把在场的几个工匠都指了个遍,“现在都给我到皇陵上去……”

    “赵头,你这是什么意思?”李顺有点恼了,大声质疑道。

    “什么意思?”赵赐嗤之以鼻,“还有你李顺,都给我去工地上干活去。”见李顺还是不服,赵赐更是变了脸色,“怎么?给皇爷爷修陵墓,你不愿意?”

    李顺心中一凛,知道一个应对不好,就要招来飞来横祸。忙给那几个工匠使了个眼色,冲着赵赐抱拳道:“请赵头稍候,我这就去收拾衣服。”

    赵赐成了精的人了,岂容他去搬救兵,便随口应道:“也好,我陪你去。”

    李顺暗自叫苦,却无计可施,只好被赵赐看着,回家收拾衣物行头。

    第111章 工匠下

    因河工事关重大,王佐便把全部精力用了上去。每日里,在皇宫、内阁以及工部衙门之间跑来跑去,忙的不可开交。

    毕竟,这才是工部正职,也是最来钱、最能捞政治资本的行当。对那小小的轴承,以及微不足道的李顺,王佐早已忘了个干净。

    直到这日,二月初一。王佐随同管部大学士解经邦觐见,听皇上问起轴承之事。王佐这才猛然想起,急匆匆的返回衙门寻找李顺。

    “什么?李顺去皇陵了?”王佐气的脸色发青,直勾勾的盯着赵赐。

    赵赐嘻嘻一笑,“是啊,李顺想借着修皇陵,给自己捞点好处,我总不能拦着不让啊。王大人,你说是不是?”

    见赵赐如此明目张胆的拆自己的台,王佐气急而笑,“好好好,赵所正关心下属,真是本官楷模。”

    “那倒不敢当,”赵赐嬉皮笑脸的看着王佐,嘲弄道,“赵某只是喜欢提携后进罢了。”

    王佐哪有时间陪他闲扯,一边打发人去工地上叫李顺,一边对着赵赐讽刺道:“……你就不怕李顺学会了,顶了你的饭碗?”

    赵赐的笑容一僵,却满不在乎的笑了,“李顺虽然聪明,可能想跟我比,最少还要再学十年。可十年后,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怕他个俅啊。”

    王佐一阵无语,却知道赵赐无儿无女,却又技艺精湛,在工部纯粹是个滚刀肉的角色,自己拿他根本没有办法……

    无奈之下,王佐只好对赵赐视而不见,等了李顺回来,便拉着他详细询问。

    “大人,”见王佐如此看重这轴承一事,李顺心中暗暗叫苦,连忙解释道:“……这工地上工期又紧,家伙事儿又不凑手,实在不曾做出几个。”

    “本官知道,”王佐的脸色阴晴不定,却知道这不是李顺的过失,“这轴承需要大批量制作,你便是做上一百个,一千个也不顶用。关键是,你能找出方法,大批量制作。”

    李顺的心刚放下,却又提了起来,他看着王佐,为难的解释道:“这轴承看似简单,却极为精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残次品。而且,”见王佐脸色愈加不善,边小声回道:“为了能保证使用,这轴承必须要用金属,这打磨上便要费些功夫。”

    王佐只觉一阵头疼,却无计可使,只好带了李顺,到乾清门前求见。

    ※※※

    “你是说,这轴承打磨不易,容易出错?”看了一眼李顺,见他正恭恭敬敬的跪在那里,朱由校便好奇的问道。

    “启奏陛下,是的。”生平第一次见到皇帝,李顺早已喜得不知身在何处,听皇上问话,忙大声回道。

    到大明这么长时间了,朱由校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明的工匠,也觉得很新鲜。见李顺紧张,便笑着安慰了两句,又问道:“这轴承生产时,都有哪些困难?你就给朕好好讲解下吧。”

    “是,”李顺强压着心中的激动,大声回禀道:“这种轴承,极为精巧,磨制时稍不留神,便会造成尺寸过大或过小,不能使用。然而,这还不是最困难的地方……”

    见李顺讲到一半,却偷眼看向自己,朱由校顿觉好笑,便笑道:“讲,不必有丝毫顾虑。”

    李顺犹豫了半晌,才终于开口讲道:“……这轴承中的圆柱,加工起来极为不易。”

    “这是为何?”朱由校有点奇怪,连忙问道。

    李顺低着头,“这圆柱,需要十几个完全一样,实在难以磨制。”

    朱由校眉头一皱,却反驳道:“这滚柱,不仅仅是十几个完全一样,而是全国所有的都一样。这样一来,才能在滚柱损坏时,能方便的更换。”

    原来,朱由校在设计的时候,便考虑到材料的材质,和加工工艺等方面,把轴承的损坏和更换作为重中之重。

    “这,”李顺一阵为难,这十几个一摸一样的便如此困难,那成千上万个,又该如何控制。

    见李顺为难,朱由校便看向王佐,“王爱卿,度量衡是你们工部管的吧?”

    “启奏陛下,”王佐连忙应道:“……度量衡正是工部掌司,由虞衡清吏司主管。”

    朱由校点点头,“让虞衡清吏司那个标准出来,把这轴承根据用途制定规格。每一规格是何尺寸,都要明文规定,谕令全国执行。朕要的是,全国任何一个轴承守到损坏,便可以从另外一个轴承上拆下一个部件按上去。这个做法,”朱由校微微有点骄傲的说道,“朕叫做标准化。”

    “臣遵旨。”王佐文人出身,那明白其中诀窍,听皇上吩咐下来,便答应照办。

    “陛下,”听皇上如此吩咐,李顺连忙出言劝阻,“这滚柱纯粹手工磨制,尺度实在难以控制。还请陛下明鉴。”说罢,便冲着皇帝连连叩头。

    “手工磨制?”朱由校嗤之以鼻,有心想给李顺讲解一下车床,却突然想起箭杆的加工来,“李顺,朕问你,这弓箭的箭杆是如何加工的?”

    李顺一愣,怎么突然间提起箭杆了?不过,也难不倒我。

    “启奏陛下,我大明的箭杆,都是用车床削出。纵有千万根,也如同一辙,无丝毫差异。”李顺恭敬地禀道。

    “车床?”朱由校明显一愣。却又听到李顺解释道:“……先将刀具固定,再将原木固定在圆盘上。”

    “圆盘联有机关,可匀速滚动。机关则是用蓄力驱动。”

    “生产箭杆之时,原木随圆盘匀速滚动,在刀具的切削下逐步成型……”

    朱由校用手扶额,除了驱动不同,这明代的车床和后世又有何差别?又想起李顺刚才所说,在南京鸡鸣山上,元代的郭守敬已经发明了滚动轴承的原理。朱由校不由得发出一声哀叹,“……这大明的科学技术普及,也太滞后了。稍有不留神,这些前人智慧便会消失不见。这可不行,朕一定要想出办法,杜绝此事。”

    “陛下。”见李顺讲完后,皇上却一言不发,王佐迟疑地叫了一声。

    “嗯,”朱由校清了清嗓子,看着李顺,和蔼的启发道:“……你可曾想过,用车床加工铁器啊?”

    “这样能行吗?”李顺傻眼了,皇上怎么能这样异想天开呢?

    见李顺还是转不过来弯,朱由校便进一步提点道:“这木材能被车床切削,是因为刀具比木材坚硬。那么,只要找到比铁更坚硬的材质,不是就能加工铁器了吗?”

    李顺一阵惊愕,再一细想,却发现皇上所言,确为实情。

    见李顺不再说话,朱由校便对王佐吩咐道:“……寻找合适刀具这件事,就交给爱卿来办。一定要从快。”

    “臣遵旨。”王佐毕竟见多识广,也不觉得这是个难事,就应承下来。

    可朱由校仔细一想,却又吩咐李顺道:“……加工金属,单单换了新刀具还不够,还要让车床的转速更快一些。你回去以后,便寻找些巧手工匠,集思广议,把这车床的转速提起来。”

    “遵旨。”李顺忙诚惶诚恐的应道。

    第112章 怒

    随口指点了李顺两句,见他思维敏捷,又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朱由校便委以重任。放心的把改进机床、组织生产轴承的任务交给了他。

    毕竟,像李顺这样读过一些书的工匠并不多。就连西方那大名鼎鼎的瓦特,也不过是工匠出身。朱由校很有自信,在他的光辉照耀下,李顺必将成功的研制出能加工金属的车床,成为一代宗师,被后人敬仰……

    摆平了李顺,朱由校便把他打发了出去,独独留下王佐在这里谈话。

    “王爱卿,海河河工准备的怎么样了?”朱由校看着王佐,平淡却又带着一丝期盼的问道。

    听皇帝问起海河河工,王佐急忙提起精神,小心应对。毕竟,作为一个工部尚书,能在自己任上兴办一件大工程,可是名利双收的大好事。

    “王爱卿,”静静地听王佐讲完海河河工筹备的最新进展,朱由校却状似不经意的说起了闲话,“……朕听说,你这几天家里很热闹啊?”

    啊?皇上都知道了些什么?王佐心中一凛,忙从容应道:“启奏陛下,确有此事。”

    偷眼看了一眼,见皇上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王佐一咬牙,决定将最近几日的纠结与为难之处和盘托出。方正,那些到自己家里游说的人,自己一个也开罪不起。

    “陛下,救命啊。”王佐将袍子一提,便顺势跪在了地上,低头求道:“陛下,你可一定要为老臣做主啊……”

    “哦,”朱由校来了兴致,身子向前一靠,双臂支在了御案上。饶有兴趣的问道:“……王爱卿难道惹了什么仇家不成?不会是招惹了那位良家女子吧?”

    “咳,咳,”王佐好悬没被呛死,他一脸无辜的看着皇帝,我都六十多的人了,又是熟读经书,尊崇礼教之人,怎么会做出那种丢人现眼的事呢?……

    “陛下说笑了,”王佐虽然尴尬,却对皇帝的刻意亲近心中暗喜。他怕皇上再说出什么不荤不素的话来。便不敢再卖关子,而是平抒直述,把自己最近遇到的困扰一一道来。

    “陛下应当知道,”王佐一脸苦笑,“这北直隶的田地多在勋贵、内臣、官员名下。”

    朱由校微微颔首,北直隶的田赋一向不高,便是因为免税的人太多,土地兼并太厉害。而这次修缮海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收买人心之举。可是,这和王佐的困扰有关系吗?

    “……修缮海河,一是要毁坏一些田地,二是要征用一些劳役,这本是应有之事。”见皇帝颔首,王佐急忙倒苦水,“可那些田主一怕土地受损,二怕征发劳役后田地无人耕种。竟然互相推诿,把这大善之政,当成了烫手之物。”

    见皇上面无表情,王佐连忙举例证明,“陛下有所不知,这些日到臣家中的那些人,都是在游说臣,想让臣更改修缮计划,莫要冲了他们的地,征了他们的人……”

    朱由校脸色微微的沉了下来,对那些勋贵、官员的贪得无厌心生厌恶。却觉得还有一个关节不清楚,便出声问道:“这些田主,就不知道海河修缮之后,直隶再无旱涝之灾吗?”

    “他们当然知道,”王佐有些忿忿不平,“正因为他们知道,才会以邻为壑,压着工部修改修河方案。而不是反对修缮海河。”

    “荒谬,”朱由校用力的一拍桌子,“他们把我大明的工部衙门当成什么了?把朕的旨意当成什么了?”抬头看到王佐正在发呆,朱由校便大发雷霆道:“王佐,朕告诉你,这修河方案怎么对大局有利,怎么省钱省工,那就怎么修。朕要的是一个百年大计,而不是一个豆腐渣。”

    “如果是因为工部擅改方案,造成河工无效、国帑虚耗,朕就把你工部上下集体撤职查办……”朱由校狠狠地威胁道。

    “是,是,臣遵旨。”王佐脸色一阵通红,忙迭声应允下来。

    “告诉那些不知好歹的东西,”朱由校余怒未消,“这海河,要么不修,要么就按照原计划修。该毁地毁地,该征役征役,谁也不能说个不字。”

    “臣遵旨,臣一定照办。”王佐连忙抱头鼠窜……

    王佐早已走了多时,朱由校却还是余怒未消。

    自金元以来,北地原有的水利设施便被破坏殆尽,农业生产技术也严重后退,致使北方农业再次回到靠天吃饭的地步。有明一朝,南北经济、文化差异极大。就连京师用粮,也完全靠南方供给。千里漕运,便成了大明的生命线。

    作为一个外来者,朱由校明白其中的危险所在。如不乘着国库有钱,先把北方的水利修缮一下,那漫长的小冰河期便是大明的噩梦。便是圣贤再世,也难以挽救大明灭亡的命运。

    至于海河,原名直沽河。它和滦河合称海河水系,亦称海滦河水系,是中国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海河和其上游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河流及300多条支流组成海河水系,以卫河为源,全长1090公里。海河流域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黄河,北接蒙古高原,地跨后世的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所涉及的区域均为大明腹心之地。

    因海河上游支流繁多分散,而下游集中,河道容泄能力上大下小,尾闾不畅。每到夏季雨期,海河便会形成洪峰,或造成决口,或倒灌运河,严重威胁到京畿安危。可以说,海河的修缮,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

    而按照工部提出的计划,海河治理要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根治海河,杜绝海河“洪、涝、旱、碱”四大顽症。因工程规模巨大,故分两步完成。

    首先,是在上游地带借着山谷地势,修建大的蓄水库,以便在丰水期存水,而在中游河道,则要截弯取直,避免水流不畅,产生洪涝;至于下游沿海地带,则要开挖七条河道泄洪。同时,还要整修河堤。据户部和工部预计,在这一时期,需要动用民工劳役达百万之众,耗费白银二百万两以上,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

    其次,才是各府各县根据自身需要,在沿途开挖渠沟,引水灌溉。

    投资虽然巨大,可朱由校却一点都不在乎。

    因为他知道,在海河修缮完工之后,不但能使大运河北段畅通无阻,还能在北直隶杜绝大规模的旱涝灾害,使原有的旱地变为水浇地,新增良田达百万亩。使京师对南方粮食的需求,也将大大减少。

    可是,这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