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9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9部分阅读

    。无奈之下,工匠只好在外面找活干,去寻找第二职业。而相应的,盔甲厂的活计便怠慢下来。

    而且,这些工匠还都出身于匠户,必须世代做工,完全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一想到此,朱由校便觉得心中一片刺痛。虽有心废除匠户制度,可又怕大臣阻拦。但让他对那些工匠视而不见,却又难以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思付良久,朱由校才打定主意,昏昏睡下。

    次日一早,朱由校便把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解经邦,工部尚书王佐叫到宫里。

    “两位爱卿,昨天朕去盔甲厂一趟。可不去不知道,去了之后,朕才发现,那里的情况不容乐观啊……”朱由校直接开门见山。

    昨天朱由校刚走,解经邦和王佐便先后接到了消息。对于皇上今天的召见,两人也并不觉得奇怪。

    如今,见皇上语气沉重,直指盔甲厂之非。两人忙对视一眼,向前拜倒,“臣等无能,致使陛下担忧,实在罪过、罪过。”

    “好了,”朱由校却不想和两人绕圈子,他明明白白的告诉两人,“工部各作坊积重难返,年代已久,也怪不到两位爱卿身上。只要你们帮朕处理好工部事宜,朕就恕你们无罪。”

    “臣等叩谢天恩。”两人终于松了口气。

    又对视一眼,才由地位较高的解经邦奏道:“臣等这就回去商议对策,整顿工部事务。”

    “怎么个整顿法?”朱由校却嗤之以鼻,“又是对那些工匠进行训斥、责罚吗?”

    “臣等愚昧。”解经邦和王佐一惊,连忙低头请罪。

    见两人态度尚好,朱由校才缓和了脸色,徐徐说道:“朕昨日和那些工匠详谈良久,对他们的境遇也颇多了解。回来后,又仔细考虑了一番,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方案,还望两位爱卿帮着斟酌一下。”

    解经邦脸色有点古怪,大臣不能为皇帝解忧,让皇帝自己想办法,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他扭头看了看王佐,见王佐也是一脸尴尬,便轻轻地叹了口气。

    “臣等愿闻其详。”解经邦和王佐一起应道。

    “朕的意思是,改革匠户制度,为匠户评级。”朱由校一出手,果然不凡。“朕昨日思虑良久,却最终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匠户制度僵化,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情况。

    那些工匠,每日操劳不说,却还要受工头剥削,食不果腹。有心想改变户籍,却又非国法所容。至于科考后改籍,更是画饼。而参军打仗,他们又认为是跳入苦海……”

    朱由校发了一番牢马蚤,把工匠的处境描绘的入木三分。在他看来,工匠之所以士气低下,完全是生活无指望,前途无亮光,社会阶层板结造成的。而改变这种现象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废除匠户制度。

    可是,贸然做这样大的动作,大臣反对不说,社会也必定会产生一定混乱,这都是朱由校不能承受的。

    既然不能完全废除,朱由校便想改革一下,给工匠一些希望,让他们多谢盼头。

    解经邦原是地方官员出身,王佐则一直在工部系统打转,都是务实能干之人。对于工部各作坊的现状,工匠的处境,都是相当了解。

    如今,见皇帝有心改革匠户制度,两人便静下心来,听皇上如何改革。

    “朕决定,把天下工匠,按所属种类不同,各自分级。”见解经邦、王佐两人并没有出言反对,朱由校便接着往下讲,“至于级别,朕初步考虑是分为四阶十级。至于级别的确定,工部要制定出来章程,对工匠技艺进行考核”

    “首先是学徒三级,”朱由校微微一笑,解释道:“世间百工,都要先拜师学艺,方能学有所长。这工匠的第一步,就是做学徒。

    可是,这学徒也有好赖之分。朕决定,把学徒分为初中高三级,以示优劣。

    学徒拜师时,可邀请同业做见证。满一年后,可去考初级学徒称号;而获得初级学徒满一年后,可去考中级学徒称号;至于高级,则是在获得中级学徒一年之后。”

    “陛下,”王佐有点疑问,“……有些工艺,做工繁杂,三年时间内,怕是难以学成啊。”

    “无妨,”朱由校微微一笑,“这考核的标准,还有学习、准许考试的年限,都要由工部去决定。朕现在,只是打个比方。”

    “臣明白了,”王佐点头退下。

    解经邦却又有了疑问,“陛下,我工部上下多是读圣贤书之人,这标准制定也好,考试监督也好,都是隔行如隔山啊。再说了,这个法子在全国推行后,工部怎能做到全面考核啊?”

    朱由校一愣,这倒是个问题。随即,却笑了,“这好办。那些工匠不是都有同业会吗?”

    解经邦点头称是。

    “就让他们的同业会组织考核,报工部确认即可。”见解经邦和王佐面面相觑,朱由校又笑了,“至于工匠们的级别是高是低,只是给那些工匠一个盼头,一个比较的机会,实在无关大局。而朕关心的,则是我大明工匠的普遍水平的提高。你们,明白吗?”

    解经邦和王佐这才放下心来,不再疑心皇上的意图,而是诚心诚意的拜道:“陛下圣明。”

    第131章 匠户制度 下

    “其次是工匠三级,也是分为初中高三级,以示优劣。工匠获得高级学徒称号后,就可以考初级工匠。这一次不限制时间,而是要求技术。只要被考核者能独立作出一件产品,并被考官认可,就可以升为初级工匠。

    初级工匠就可以收徒弟了。而在一定时限后,初级工匠还可以考中级工匠,考高级工匠。只要他能通过同业会的考核标准,就可以获得相应级别。”

    “接下来是大师三级,也是分为初中高三级,以示优劣。不过,大师称号的获得,不再是通过考试了。”朱由校微笑着看向自己的两位大臣,想看看两人的反应。

    “不考试,那怎么办?”果不出朱由校所料,自己刚一住口,解经邦、王佐便迫切的问道。

    在解经邦和王佐看来,皇上说的这工匠制度,也就是把科考移了过来,完全是考试再考试。这突然间说不考了,两人都有点不明白。

    “不考了,”朱由校微微一笑,“既然是大师了,那就要比点别的。怎么能像那些年轻人一样,去接受别人的考核呢?那多没面子。”

    朱由校说了一句俏皮话,才将自己基于前世游戏设定的改革方案和盘推出。

    “朕改革匠户制度的初衷,是提升全国工匠的水平。

    那些工匠想升为大师,那就要培养学生。高级工匠只要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初级工匠,那就提升为初级大师。而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中级工匠,那就是中级大师。高级大师,那就要培养出高级工匠。”

    “原来如此,”解经邦和王佐对视一眼,却异口同声的叫道:“这个法子好。”

    “不过,”王佐还有点疑问,“那要是培养出大师级别的学生了呢?”

    “宗师,”朱由校脱口而出,“只要培养出一个大师级别的学生,那就是宗师。培养出了宗师级别的,那就是大宗师。

    不过,大宗师只是名誉称号,以示师徒之别,在工部记档上,还是宗师级别。”

    解经邦和王佐连连点头,这样一来,尊崇了师道,倒是个好办法。

    “陛下,”解经邦想了想,奏道:“臣提议,学徒级别的考试,可以在各县考试。工匠级别的,就放在省城吧。至于大师级和宗师级,则由工部主持。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准奏,”朱由校当即便答应下来,却又吩咐道:“学徒级和工匠级的,可以按照级别确定工钱。大师级的,则准许其在全国任意行走。至于宗师级的,就给他全家除籍,改变为民户,科考、纳爵均不限制。”

    “陛下,这也太……”听皇上这么一说,王佐便急眼了。

    “王爱卿,”朱由校打断了王佐的话,解释道:“这宗师,一年又能出几个?再说了。能达到宗师高度的,俱是大才之人,朕怎能不加以恩宠?而那些新近学徒见此榜样,又会怎样?”

    一番话,问的王佐面红耳赤,却也没了怨言。

    解经邦看王佐吃瘪,心中暗喜。忙上前奏道:“陛下此举,虽能鞭策工匠上进,却是长远之策。而工部各作坊,则是当务之急。”

    “爱卿所言甚是。”朱由校微微颔首,刚要将自己的计划说出,却心中一动,问道:“……爱卿可有良策?”

    “臣受陛下启发,也有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还请陛下斧正。”解经邦急忙应道。

    “哦,”朱由校来了兴致,“说来听听。”

    “是,”解经邦微微一笑,“臣的意思是,官督商办,准许民间承包作坊……”

    “荒谬,实在荒谬。”王佐气的胡子一翘一翘的,打断了解经邦的讲话,“工部的各个作坊,都是涉及军工之事,又岂能让民间私营?”

    “王大人,”解经邦却不肯退让,“如不允许民间承包,又如何能满足辽东战事之需?你应该知道,辽东所需盔甲,是以万件计算的,可盔甲厂,却只能数千件。难道说,让那些将士,还穿着不合体的盔甲和建虏作战吗?”

    “这,”王佐一时语塞,却立即反应过来,“……那是因为人手不够。我正想奏请陛下,准许盔甲厂招募人手呢。”

    说着,王佐一侧身,冲着朱由校拜道:“陛下,盔甲厂掌管着弓弩、火器、火药等等,实在不能允许民间插手啊……”

    “陛下,”解经邦却不肯示弱,他也奏道,“臣提议让民间承包,却不是什么都允许承包,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包。臣之心意,还请陛下明察。”

    朱由校只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候才坎坎反应过来。他用力的一拍桌子,大喝道,“够了,御前喧哗,成何体统?”

    见两人平静下来,朱由校才笑着对解经邦说道:“老谢啊,朕还不知道,你的胆子这么大,竟然能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来。”

    解经邦脸上一喜,忙拱手道:“臣能如此大胆,也是明君在世,方敢直言……”

    朱由校却不想听他的阿谀之言。笑了笑,便打断了解经邦的讲话,“不过呢?你的法子却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作坊。”

    “陛下说的是,”解经邦连忙接道,却趁机发泄对王佐的不满,“臣也是这样想的。可臣的话尚未说完,便被王大人打断了。”

    朱由校却微微一笑,不接解经邦的话头。其实,朱由校对解、王两人的心态了如指掌。如今,解经邦是掌管工部的大学士,而王佐却是工部尚书,二人自然会有些心结。不过,朱由校却乐见其成。

    又想了想,朱由校才吩咐两人,“两位爱卿回去后,可好好商议一下。看那些东西,是能允许民间私营的;那些东西,又是不能允许民间私营的。列个名单出来,交给内阁商议后报来。”

    解经邦和王佐对视一眼,便应允下来。

    朱由校却又吩咐道:“即便是允许私营的那些产业,也不许勋贵和官宦之家经营。”又想了想,索性下了命令,“只需新晋贵族,组成商行后经营。其他人虽可以入股,却不能控制商行股份。还有,让内阁制定税率,加强收税。”

    解经邦和王佐连忙接旨。

    可解经邦却又奏道,“陛下,那些不允许私营的,又该如何处置呢?”

    “先分拆,再让他们独立核算,进行竞争。”朱由校微微一笑,给出了答案,“今后,兵部所需一切物资,均公开招标。得标者,可根据订单生产。

    至于那些官办的,也要竞标。竞标后所获利润,可归本厂自主分配……”

    第132章 林丹汗 上

    五月初,朱由校接到边臣奏报。自立春至今,大草原上便滴雨未下。

    因缺少雨水,牧草返青推迟,长势也远不如往年迅速。而过冬时储存的草料,也早已消耗殆尽。广域的蒙古草原,早已陷入了草料困乏的绝境。

    为了能少收些损失,成群结队的牧人,赶着遍山遍野的马羊,往边境上走,准备和明人进行贸易。

    可是,九边守军早已接到了蒙古草原大旱的情报。按照以往惯例,大灾之年,必是蒙古南下侵扰之年。边关守将无不担心鞑子乘机南下,一个个关闭榷市,严防关隘,死守不出。

    而边境示警的塘文,更是络络不绝的送往京师。

    牧民们绝望了,赶着马羊返回部落,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无奈之下,蒙古人只好把马羊折价,出售给那些敢于出塞的走私商后,草草北返。

    和缺少草料相比,缺少水源更是草原的致命所在。为了争夺水源,草原已经发生了多起部落战争。控制水源地,已经成了大部落吞并小部落的利器。

    到了五月初,昔日美丽的大草原,已经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草被已经完全退化,大片大片的黄沙裸露了出来。触目所及,俱是倒闭的牲口和动物。

    此时,蒙古草原的统治者是察哈尔部落,部落首领是林丹汗。

    面对的日益加剧的灾情,林丹汗再也坐不下去了,他派出使节南下,试图向大明借粮。

    大明京师,文渊阁

    文渊阁里,正在召开着紧急会议,商讨着蒙古局势。内阁的几位阁臣,还有六部的几个尚书侍郎,均已到齐。而内廷,却只有王安、刘朝与会。

    至于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曹化淳,却早已沦落为端茶倒水、记录会议的奴仆……

    “这个林丹倒也好笑,”朱由校面带微笑,对着林丹汗求援的文书大加讽刺,“竟然想借粮。却不知,我们为什么要借给他?”

    “陛下说的是,”大学士沈飗连忙附和道,“鞑子是我大明之敌,我们如去救他,岂不是资敌?再说了,谁能保证,林丹汗获得粮草后,不会趁机南下?”

    言下之意,就是认为蒙古人反复无常,不值得去救。

    “言之有理,”朱由校微微颔首,却又觉得有点奇怪,那些蒙古人不是说,他们是长生天的宠儿,是高贵的民族。还胡说什么,汉人用镰刀收割庄稼,他们则是用刀剑收割庄稼。

    这一次,怎么转了性了?开始用起笔了……

    “诸位爱卿,”朱由校抬头问道,“这林丹汗到底是什么意思?按照以前惯例,他们受灾后,不都是立即南下侵扰吗?这次怎么还……”

    朱由校举了举手中的公文,脸上满是狐疑。

    “启奏陛下,林丹汗不直接出兵南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见皇上问话,兵部尚书黄嘉善立即站了出来。

    朱由校眼前一亮,却没有言语,而是期待的看着黄嘉善,等着他的解释。

    黄嘉善稍一停顿,又接着往下讲,“臣以为,林丹汗不直接南下侵关,有三个原因。

    其一,林丹汗内部不和。

    蒙古各部本信奉宗喀巴黄教,林丹汗却偏偏去信奉红教,以至于部众离心……”

    “红教?黄教?”朱由校有点吃惊,便好奇的问道:“这不都是喇嘛教嘛?他们的分歧还很大吗?”

    “启奏陛下,”大学士孙如游奏道:“红教和黄教均是喇嘛教的分支。其教义不同,争执也大。其教徒,更是相互征伐不休。

    相比而言,红教兴起时间最早,势力也集中在乌斯藏(即西藏)一带,其教义和和禅宗有点近似。

    黄教则是在永乐年间兴起,其创始人为宗喀巴。黄教本称格鲁派,格鲁为善律之意,格鲁派即严守教律之教派。因宗喀巴功德圆满后,便带上黄帽,其弟子也纷纷跟随,故被称为黄教。

    黄教兴起后,红教逐渐衰败,乌斯藏教权逐步被黄教获取。而蒙古人信奉黄教,则是从万历六年开始。当时,蒙古的顺义王(俺答汗)邀请黄教首领索南嘉措入青海,并授予索南嘉措尊号,称‘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此后,黄教便在蒙古人中传播开来……”

    索南嘉措?喇嘛?朱由校心中不由一动,原来,这喇嘛的称号是这样来的……那么,称号又是什么时候呢?

    朱由校仔细回想了一下,觉得好像是清朝,可又不确定。便开口问道:“除了这个喇嘛,黄教还有其他首领吗?”

    孙如游仔细想了想,回道:“黄教传承繁多,其首领也不在少数。可能与索南嘉措比肩者,却并无一人。”稍迟疑了一下,又道:“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