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37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37部分阅读

责南方各省官员。”

    “孙大人,”周嘉谟一阵苦笑,“这南方士绅,也是为了帮朝廷教化百姓,才提议设立评议会。其所行虽不妥当,但也不用下旨斥责吧?更何况,陕西等地购粮,还需南方士绅配合……”

    “启奏陛下,”张问达却没有掺和孙、周两人的争执,而是直接奏道,“南方各省,虽比较富裕,可也有大量贫民,衣食没有着落。臣请陛下下旨,准许南方各省推行粮食配给制。”

    张问达觉得,南方各省请求设立评议会的奏章,根本就是瞎胡闹,皇上是万万不会批准的。倒不如,借推行粮食配给制之机,推行评议会。

    朱由校古怪一笑,这局势,是越来越明朗了。

    很明显,这是南方各省地方势力在做鬼。他们想通过评议会,来集合力量。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东林党的参与。只不过,那些南方佬错判了形势,也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单单一个孙如游,便打他们了一个措手不及。

    朱由校轻轻地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才缓缓说道:“张爱卿此言甚佳。这北方各省是朕的子民,这南方也是,朕不能厚此薄彼。方从哲……”朱由校突然抬高了声音。

    “臣在。”方从哲急忙站了出来。

    “帮朕拟旨,”朱由校淡淡一笑,“除南直隶外,其余各省,全面推行粮食配给制。各省官员,不得阻拦。此外,云贵两省,以及湖广、两广等番民聚集之地,也要依律推行,不得有歧视之事。”

    说完之后,朱由校心中直乐,你们东林党不是给我找麻烦嘛?我就把你们的老巢空起来,故意不让你们设立评议会,先恶心恶心你们再说。

    “陛下,”张问达脸色古怪,“这南直隶,为何要除外?”

    “南直隶乃富庶之地,”见东林党吃噶,沈飗就有点幸灾乐祸,“还需要赈灾吗?”

    同样作为浙党的首领,方从哲便有大局观多了。他抢在别人开口之前,向皇上奏道:“陛下,南直隶虽然富裕,可也有许多偏远贫困之地。请陛下念其生活不易,准许南直隶推行粮食配给制。”

    朱由校本也没想把南直隶怎么着,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而其他省都设,唯独南直隶不设,也不是什么好主意。见首辅已经开了口,便趁机下坡,不再难为东林党了。

    “是吗?朕还以为,南直隶都是富庶之地呢。”朱由校自我解嘲了两句,便点头答应,让南直隶也施行粮食配给制,设立粮行和评议会。

    见皇上从谏如流,方从哲也放下心来。毕竟,全国均推行评议会,而唯独南直隶不设,必定会引起南直隶士绅不满,影响朝廷财赋之地的安稳。

    稍微沉吟了一下,方从哲奏道:“陛下,这各省筹备粮行,设立评议会,都需要一段时日。可陕西、辽东却不可一日无粮,容不得耽搁。臣请陛下开恩,准许陕西、辽东官仓向粮行借粮,以维护百姓平安。”

    “准,”朱由校毫不含糊的应承下来,“如情况危急,准许官仓借粮给粮行,以缓燃眉之急。此外,”朱由校稍微考虑了一下,又道,“今日是三月十一,就以三个月为期,令各省分别筹备粮行、设立评议会。到七月初一,召集各省代表入京,商议粮食输送方案。”

    方从哲一怔,“陛下的意思是?”

    “际时,各省可分别派出十名代表,在京师召开会议。”朱由校解释道,“此事由户部主持,令各省代表自行商议,决定各省粮食购进、以及输出的份额。商定之后,由朝廷监督其执行。”

    “陛下圣明。”方从哲寻思,这倒是个好主意,急忙应允下来。

    君臣又谈了几件公事,朱由校便起身离开,留下一帮子大臣继续商议。

    刚回到后宫,大太监王安便开口讲道:“……奴才以为,这评议会危害太大,日后必成大患。还请陛下三思,择时机将其取缔。”

    朱由校一阵苦笑,这评议会本就是后世的议会,是所谓民主的产物。对于皇权所代表的来说,怎么不是心腹大患。君不见,南方的那些士绅,如东林党什么的,不都发现了其中的诀窍了吗?

    想想那些请求设立评议会的奏章,朱由校便气的直咬牙。自己下了多大决心,要在大明推行民主。可那些士人怎么就不明白,这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呢?不想着履行义务,帮本乡本土的百姓出力,却只想着设立评议会,和皇帝争权。这样的民主,要他何用?

    见皇上沉吟不语,王安勇气大增,便接着进谏道:“如陛下觉得完全取缔可惜,也可将其限制在县级。天朝自古便有乡老设置,这县评议会,也符合前贤之意。而又不必担心地方宗族势力太大,影响地方官员施政。”

    朱由校微微颔首,“大伴所言倒也在理,如只允许县里设置评议会,倒可避免其危害。可是,大伴可曾想过一个道理?”

    “陛下请讲。”

    “那些士绅已经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又怎会服服贴贴的解散省、府两级议会?”朱由校语气轻淡,却带着丝丝血腥,“如果他们违背旨意,将评议会转入地下。或者,以维护评议会之名起兵作乱。那又如何?”

    王安顿时便愣在当场。

    是啊,那些士绅们,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个机会,能名正言顺的影响地方事务,又怎会甘心退让?

    见王安发呆,朱由校苦笑一声,“大伴,朕当日疏忽大意,没有考虑周详。现如今,这评议会已经势成难治。大伴就不要多想了。”

    “那陛下的意思,”王安有点迟疑,“就容忍这大权旁落吗?”

    “大权旁落?”朱由校嗤之以鼻,“这倒未必。大伴,这评议会里面的水,深着呢。”

    见王安一脸不解,朱由校暗自得意,便笑道:“这评议会,看似权力极大,却限制颇多。只要朕应对妥当,这议会便是朕掌中之物。”

    “陛下的意思是?”

    朱由校扭头看看,见四周都是自己亲信之人,才向王安解释道:“这评议会里面,现有两种人,一为读书人,其不管是致仕的官员,还是未曾做官的秀才举人,这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二为新贵族,不管其原本是做什么的,只要是买了爵位,便可以纳入其中。而朕今天又下了旨意,准许各土司、各番族的代表入评议会。这样,评议会中就有了三股势力。

    但不管势力有多少种,入了评议会,就要守着评议会的规矩……”

    “什么规矩?”王安脱口问道。

    王安有些不解,他仔细回想,也想不起评议会有什么规矩来。可皇上却笑得古怪,这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规矩只有一条,”朱由校淡淡一笑,“那就是要为本乡百姓办事。”

    王安顿时哭笑不得,这为本乡百姓办事,又算什么规矩?迟疑了一下,王安向皇上抱怨道:“陛下,以前没有评议会,那些人为了维护本乡利益,都争得不可开交。现如今,陛下……”

    稍微停顿了一下,王安跺脚道:“陛下这不是火上浇油嘛。”

    “火上浇油?”朱由校一怔,却笑了,“这倒也贴切。不过,以前那些人争了便争了,谁也不必为大局负责,可现在却不同了。

    如今这评议会,其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如有人吃相难看,损害了别人利益,那就要被逐出评议会。大伴说,那些人会收敛吗?”

    王安点点头,却又摇摇头,“陛下虽是好意,可有些地方,宗族势力太大,完全可以一手遮天。到那时,岂不是一县庶政均被其控制?”

    朱由校微微颔首,这地方上的豪门大户,倒也麻烦。可是,没有这评议会,当地官府不也要仰人鼻息吗?

    沉吟了片刻,朱由校才喃喃说道:“看起来,这评议会的各项制度,也必须要尽快整理出来才是。这样吧,”朱由校突然眼前一亮,“等七月里,各省议员商讨粮食方案之后,再让他们制定出一份评议会公约,作为评议会施行依据。”

    “评议会公约?”王安有些不解,他迟疑道,“这公约让民间制定吗?”

    “对,”朱由校点点头,见王安一脸犹豫,便笑道:“大伴怕什么,这公约,最后还不是要让朕过目吗?如有不妥,朕自然不会同意的。”

    王安顿时哑然失笑,“这倒也是,老奴一时想岔了。只是,”王安主动请缨,“这评议会公约事关重大,陛下不可不防。不如,由老奴出面,也好督促一二。”

    朱由校稍一沉吟,便答应下来,“既如此,大伴就要多费心了……”

    本章节由书友上传

    第168章 粮食新思路

    第168章 粮食新思路

    颁下了诏书,让各省去推行粮食配给制、设立评议会后,朱由校也没有闲着。

    他拉了方从哲等人,搬来了户部历年来的档案,仔细研究起各省粮食产出。毕竟,即便是各省选出了议员进京,他们也不可能真正知道各省的粮食确实产量。为了不让粮食分配工作会议成为笑谈,朝廷只有事先做好准备,提供资料给各省议员。

    其实,户部掌握的各省粮食产量也不是准确的。由于民间瞒报、少报成风,朝廷能掌握的资料只是很少一部分。无奈之下,户部只好推算出一个大体数字,来供皇上使用。可显而易见,这种模糊不清的数字,必定不会被各省议员认可。即将开始的粮食分配会议,必定会因此而拉扯不清……

    “方先生,”朱由校放下户部送来的统计数字,苦笑道:“这样的数字,你能相信吗?”

    “聊胜于无而已,”方从哲倒也光棍,直接向皇帝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户部改制也两年多了,统计署也成立这么长时间了。”朱由校摇摇头,表示不满,“这统计出来的数字,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微臣知罪,请陛下惩罚。”方从哲一脸凝重,跪下请罪。

    “既然知罪,那可有改过的办法?”朱由校注视着自己的户部尚书兼当朝首辅,等待他的反应。

    “有,”方从哲抬起头,毫不退缩的和皇帝对视,“此前统计数目含糊不清,全因地方官员失职。臣请陛下降旨,准许户部统计署在各地设立分支,专责统计之责。”

    朱由校扯动嘴角,微微笑了一下,“为什么要设立新机构,而不是让地方官吏勤勉办差?”

    “那只是治标之法,”方从哲毫不退让,“万历年间,朝廷曾推行考成法,却人亡政息。究其原因,一为官吏习惯了敷衍了事,二因地方官员人少事烦,无力面面俱到。

    臣不能驱使官吏勤勉,唯有增派人手,专责此事……”

    “那要是统计署的人也懈怠了呢?”朱由校却不满意这个答案,“是不是还要增加一个机构?”

    “臣之意,并不仅仅是增加一个统计署,而是逐步的将户部各官署都分派下去。”方从哲却并不惊慌,沉着应对,“到那时,户部各署的分支,可作为地方官员的佐官使用。其分工明确,共同处理庶政。”

    朱由校怔了怔,顿时便笑了,“这篇文章到越做越大了。方先生,把你的想法都说说吧。”

    “臣遵旨。”方从哲连忙应允了一声,仔细分讲起来。

    其实,方从哲所讲的,就是孙承宗在直隶所推行的那一套。

    南北直隶本归六部直辖,方称为直隶。孙承宗出任直隶布政使后,为了不引起六部官员反对,并没有按照其他布政司那样设置官员。而是请了皇帝旨意,邀请六部派出官员,在直隶设立分支,以作为自己的属官。

    因这些分支机构本是六部派出,便使得六部仍在北直隶保持有巨大影响力。试行一年多后,成绩盎然,而六部和地方也都非常满意,这也使孙承宗入阁的呼声越发稿子起来。

    方从哲抢先向皇帝提此建议,便是想盗取孙承宗的功劳,压一压这个东林的后起之秀。

    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方从哲,却没有点出他的用心,而是问他,“这样大规模改动地方体制,妥否?”

    方从哲松了口气,忙向皇上解释道:“陛下,臣这个提议,一是为了加强朝廷威权,二是为了分地方官员之权。动作虽大,却并没有违背祖制,还请陛下明察?”

    没有违反祖制?朱由校顿时便雷的外焦内嫩,只觉得分外不解。

    朱由校寻思着,这分拆户部职权,成立各官署,本是朕提出的。可那时,朕是初来乍到,不懂啊。后来懂得多了,这种明显违背祖制的事情,也就越做越少了。可如今,你却告诉朕,这并没有违背祖制,这让朕情何以堪?

    朱由校睁着一双迷茫的大眼,眼巴巴的看着方从哲。他隐约觉得,自己好像误解了什么东西。

    “启奏陛下,国初废中书省时,太祖皇帝曾言,‘事权归朝廷,设百官分理之’。故此,朝廷上下井然有序。”方从哲一脸的坦荡,向皇帝陈述着自己施政的根源所在,“如今,为一府一县之首者,在地方威福自用,俨然一方之霸。为大明江山计,当分其权、析其事,以求江山永固。”

    “原来是这样。”朱由校喃喃的说道,他这才明白,自己当初将财政大权尽数归于户部时,有那么多人反对。而拆分户部,却没有人吭声了。一场风波,也只是仅仅以李汝华致仕结束。看来,自己真的错过了很多机会啊……

    沉吟了片刻,朱由校又开口问道:“方先生,那又如何防止官员殆政呢?如增派地方官员佐官后,他们仍懈怠不堪,岂不是虚耗国帑?”

    方从哲犹豫了一下,却还是正色劝谏,“只要陛下能如今日这般勤政,那百官也不会懈怠……”

    朱由校顿时便愣住了,闹了半天,这根源还在我身上啊?又想了想,接着问。

    “以先生之言,地方收税当以统计署统计为准,”朱由校向方从哲请教道,“又如何保证,他们不和地方勾结,瞒报、少报数字呢?”

    “可改良考成法,”方从哲没有半点犹豫,便答了出来,“官吏按照赋税增长幅度升官,地方以赋税增长幅度增加科举名额。”

    “言之有理,”朱由校微微颔首,表示满意,“方先生,你可将今日之议,写成条陈,交内阁九卿共议。如无不妥,便以此推行。”

    “臣遵旨。”

    朱由校低头看了看户部报上的那一连串数字,又对方从哲说道:“既然这户部的数字不敢用,那就行文各省,让他们自己做好准备吧。总之,七月的粮食会议,一定要有个结果出来。”

    “臣遵旨。”方从哲久在中枢,自然知道各地灾荒之重,也知道这粮食会议的关键所在。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陛下,臣以为,这次粮食会议即便有了结果,北方各省的粮食缺口也很大。况且,各省路途遥远,运粮也极为困难……”

    朱由校轻轻地叹了口气,“先生所言,朕何尝不知。但如果全凭朝廷运粮,沿途耗费不说,这贪渎、扰民等等。稍有不慎,必定会断送了我大明江山。而民间运粮、朝廷补贴,虽然看上去耗费比较大,但朝廷不用抽调民役,自然就没了扰民之说。”

    稍微沉吟了一会儿,朱由校又道:“徐光启徐爱卿已经在各省试种了苞谷、番薯等物,可推广不易,百姓也不认可,只能徐徐图之……”

    正说着,朱由校突然一愣,如果在海外设立粮食基地如何?自己不是正想拓展国人的海洋意识吗?引导他们去海外种地,然后再运回粮食,这岂不是两全之美?

    朱由校越想越觉得可行,便暗自盘算起来。

    如今北方缺粮,一为气候原因,二为人口增长过速。自己如强制移民,必定会引起民乱。可若是和北地几家大粮行的股东合谋,派他们在海外寻找良田垦荒,而朝廷给予安全保证和财政支持,这岂不是……

    见皇上正说着,却突然沉思起来,方从哲颇感好奇,却也不便直言想问,只好静静的等在一旁。

    过了良久,朱由校才幽幽问道:“方先生,如果我大明在海外垦荒,又有何地比较合适?”

    方从哲顿时便愣住了,过了半晌才迟疑道:“陛下的意思是?”

    “我大明不是灾害比较频繁嘛,”朱由校淡淡一笑,“朕就想,能不能在海外找一良田垦荒,然后将粮食运回赈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