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49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49部分阅读

起来,“也罢,就让为父会会这几位阁老……”

    方从哲雄赳赳、气昂昂的出了书房门,向前厅迎了过去。方世鸿跟在后面,一脸崇拜的看着自己父亲伟岸的身形,准备亲眼目睹父亲舌战群儒的光辉时刻。

    而在前厅,沈飗、解经邦、孙如游、徐光启等内阁大学士早就正严阵以待,准备劝说自己的带头人、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方从哲大学士收回成命,继续带领大家伙为国尽忠、为皇帝效力。

    至于沈飗等人是怎么来的,其实并不难理解,作为内阁首辅、百官之首,方从哲的一举一动本来就在朝野上下的关注之中。无论是有求于方从哲的,还是有害于方从哲的,都无不密切的研究着首辅大人的行踪,作为方从哲同僚兼下属兼竞争对手的内阁众人也不能免俗。

    再加上方从哲动作太大,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给皇帝上了二十多道辞职报告,这当然逃不过沈飗等人的眼睛。

    至于沈飗等人为何而来,这就更好理解了……

    功夫不大,方从哲就来到前厅,和沈飗等人见了面。

    双方见礼完毕,方从哲不等沈飗等人说话,便沉声道:“几位大人来的正好,方某正要请诸位过来议事,诸位就不约而同的到了……”

    沈飗一怔,“阁老要找我们?却不知道阁老有何要事?”其他几位阁臣也是面面相觑,一脸不解。

    “自然是宗藩这件事,”方从哲淡淡一笑,“方某刚才觐见圣上,得知圣上正为宗藩的生活发愁,就想和诸位议论一下,看是否有好的办法,来为君分忧。”

    不是你致仕吗?沈飗等人有点傻眼,可几个人立即就明白过来,不是最好,也省了大家伙的口舌。于是,沈飗便笑道:“阁老所言甚是,我等前来,也是想向阁老讨教讨教,好解决这个难题。”

    方从哲悄悄的松了口气。

    这做大事的,就怕军心不稳,用通俗的话说,那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做内阁首辅,也是这个道理。

    若是皇帝准了方从哲的奏章,令方从哲致仕,那自然是一了百了,一切政务就和方从哲没有了半点关系。可现在问题是方从哲并没有辞职成功,而方从哲还想站好最后一班岗。

    因此,这方首辅辞职的事情还是不要声张的好。也免得下面的官员觉得首辅不安于位,起了别样心思。

    “诸位,解决宗藩问题的唯一出路,那就是想办法改善宗藩的生活,使他们能够沐浴到皇恩浩荡。可这样做的话,对朝廷的财政必将是个严重负担,”方从哲正容说道,“因此,改善宗藩生活所花费的银两,必须要控制在朝廷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能增加赋税。”看到众人都面有难色,方从哲也是一阵苦笑,“方某也知道这是有点强人所难,可谁让我们是内阁阁臣呢?职责所在,岂能推卸,就让我们想想办法,把那些王爷们安抚下来吧……”

    事实证明了,方从哲的搅稀泥功夫并不到家。在方府商议出来的这个方案,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同样,这个方案在宗藩和清流面前,也遭受了可耻的失败。

    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

    受传统思维影响,方从哲的这个解决方案把着眼点放在了亲王和郡王身上,希图通过给这些王爷们小恩小惠,来达到分化宗亲,缓解局势的目的。

    可方从哲等人却忘记了一点,这次宗藩闹事的根源是朝廷出台的《宗藩生活状况》。在这份报告中,皇族远枝子弟生活的窘迫状况一览无余。

    明朝的皇室爵位分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八等。按照礼制,皇帝的儿子封亲王,亲王的长子袭爵,其余各子封郡王,以此类推,到奉国中尉结束。

    按照数列原理,出于金字塔顶层的皇帝只有一个,亲王有百十个,郡王有数百个,而最低级的奉国中尉却有几十万个,足足占了皇室人数的九成半以上。

    作为金字塔的顶层,亲王、郡王的生活总是衣食无忧的。纵使朝廷一文钱不给,只要大明不亡,那就能让王爷们活得好好的。而真正生活状况堪忧的,自然是那些金字塔的底座们,他们也是这次闹事的主力。至于那些王爷们,也不过是凑个热闹,发泄下对朝廷的不满,顺便为自己捞点好处。

    当然,那些奉国中尉们也是很无辜,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和朝廷叫板,试图为自己争取些合法权益。

    要知道,因为国库没钱,奉国中尉们的俸禄都是时断时继,没个准数。而汾州朱大疙瘩案,更是让奉国中尉及其他中下层宗室兔死狐悲。再加上有心人一挑动,大明龙子龙孙们的腰板硬生生的挺直了许多。

    “万岁,若是普遍给宗室加俸禄,国库实在难以维持,还请万岁爷明鉴。”方从哲十分无奈,皇帝否决了自己的方案,而外界的议论更加剧烈,各地宗室哭穷叫冤的奏章如雪片般飞进紫禁城,以至于全面给宗藩加俸禄的呼声越来越高。短短的一个多月,方从哲头上的白发就多了许多。

    朱由校微微颔首,作为帝国的当家人,朱由校自然对朝廷的财政状况了如指掌。虽说最近两年,在自己的光辉领导下,大明帝国的财政改善了许多,每年都能收获上千万两银子,远远超出了前几任皇帝的水平。可问题是,自己花钱也很厉害,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不断兴建,银子就像泼水般撒了出去,户部财政结余并不多。

    这也怪不得朱由校花钱大手,实在是出于对本源历史上那场大灾荒的恐惧,使得朱由校不得不尽力做好各项准备。而为历任祖宗所荒废的基础建设,自然成了花钱的无底洞。

    “方先生,你再好好想想,办法总会有的。”朱由校轻轻的叹了口气,“小恩小惠收买各大王府,实在不能解决目前难题。要不,我们再研究研究《宗藩生活状况》,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天地良心,朱由校真的想把自己的解决办法告诉给方从哲,免得自己的这位重臣压力过大、骤然西去。可仔细想了想,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也出于火候不到的考虑,朱由校还是否决了自己的一时软弱。但出于良心不忍,朱由校还是透了点消息给方从哲。

    毕竟,朱由校谋划的那个办法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要是方从哲真正找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朱由校也愿意从谏如流。

    方从哲神情一黯,侧身看了看沈飗等人,见同僚们也个个是愁云惨淡,不由得一阵苦笑。出于对皇帝的某种信任,方从哲联袂求见,希望一向能别出心裁的皇帝能有所指点。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天资聪颖的皇帝也是一头雾水,没个主意。

    轻轻的扯动嘴角,方从哲露出个难看的笑容,“万岁爷也不须太过在意,军心、民心都在朝廷这边,宗室总有不满,也动摇不了根基。再说,各大王府的子弟都在京中读书……”说到这里,方从哲不由的一怔,皇帝当初一力主张建设皇族宗学,不会就等着这天吧?

    可仔细一想,方从哲不由的哑然失笑。若真是如此,这次宗室闹事也就是皇帝意料之中的事情了,皇帝怎么会没有解决的办法?

    见方从哲突然闭口不言,朱由校便随口接道:“先生放心,朕这几天会分批接见宗室子弟的,也好问问他们到底是何要求……”

    “万岁爷圣明,”方从哲点点头,又道:“郑太妃的千秋节快要到了,又恰逢今年福王爷的朝拜年,万岁为何不召福王提前入京觐见,也好为郑太妃祝寿?”

    郑太妃?福王爷?朱由校一怔,随即便明白过来,这是提醒自己对福王留心啊?便笑着点点头,“先生所言甚是,内阁可帮朕拟诏,召福王叔早日进京……”

    在朱由校看来,像福王这种危险人物,还是要严加看管才对。心中更是打定主意,要派自己的便宜老丈人熊廷弼亲自去迎接福王,免得福王出了什么意外……

    提起福王,朱由校却不由的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在本源历史上,福王至死也没有坐上皇帝,只不过在儿子的帮助下,在九泉之下过了把儿皇帝瘾。可是,另外一个人却出乎众人意料的做了好多年的皇帝。

    想到这里,朱由校的心里开始不舒服起来,不由得寻思道,自己是不是还要严禁京城关防,顺道把信王召进宫内居住呢?

    第211章 天家事

    第211章 天家事

    按照大明宫中的规矩,皇子八岁出阁读书,藩王十二岁就要就藩。不过,这事情也不那么绝对。泰昌皇帝做皇子时,出阁读书就已经十来岁,而福王就藩,更是到了二十八岁。什么皇家规矩,都是靠皇帝的心情而定。

    因此,信王朱由检年过十四岁,却还在京城中打转,迟迟不去就藩也并不是十分奇怪的事。毕竟,皇帝和信王手足情深,可是朝野有目共睹的事情。

    然而,大臣们虽然嘴上不说,可心中对此事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就连一直疼爱朱由检的皇太妃傅氏,也私下告诫皇帝,对信王的宠爱要有所节制,免得让小人起了什么非分之想。

    这话出自一直胆小怕事的傅太妃口中,可是件极其罕见的事情。由此可见,朝野上下对信王受宠的忌讳之深。

    朱由校心中清楚,这并不是傅太妃无事找事、挑拨离间,更不是大臣们杞人忧天,当然也不是信王朱由检如何不堪。相反,信王朱由检聪颖好学,又知进退、守礼仪,是个极其贤良的王爷。

    只不过,大明一向对藩王防范甚严,看不得藩王们离权力中心太近。信王朱由检的名声越好,就越引人忌讳。而偏偏朱由校出于某种担心,一直都把信王拘在京中,不许他就藩,这让宫内宫外都担心不已,生怕信王借机作乱,搅乱朝纲。

    日子长了,闲言碎语就传到了信王朱由检耳中,可朱由检也十分无奈。滞留京中并不是他想要的,自皇兄产下龙子后,他就像去封地就藩,但皇兄偏偏不许可,他又能如何。

    为此,朱由检不得不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生怕一个不好,被大臣们抓住把柄,没有个好下场。但遗憾的是,无论朱由检再怎么小心谨慎,却还要时常进宫见驾,聆听皇兄教诲。

    坤宁宫中,听得信王朱由检求见,天启帝就站起身来,准备去御书房接见。皇后张嫣有些吃味,便笑着道:“万岁爷真是手足情深,对五皇弟实在太好了。”

    朱由校愣了愣,脸上的笑容顿时便凝住了。迟疑了一会儿,才笑道:“由检年少,又是朕唯一的手足,朕也是想在他就藩之前,好好的和他亲近一下。”

    张嫣满脸笑容,“万岁爷说的是,”低头又看看正在自己跟前玩耍的太子朱慈煜,“若是太子长大后,能和手足兄弟如此相处,也是件美事。”

    朱由校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道:“这也要你我齐心教导,好让他们兄弟手足和睦。”

    顿了顿,朱由校却放弃了去御书房召见信王的念头,吩咐宫人道:“去把信王召到这里来,”吩咐完之后,才对皇后笑道:“五皇弟也好久没见过你了,不如让他到这里来……”

    张嫣巧笑嫣然,接口道:“万岁爷说的是,臣妾也十分想念信王爷呢。”顿了顿,又道,“既是万岁爷念及手足,何不召三位皇妹过来,大家一起聚聚。”

    “这样也好,”朱由校微微颔首,想了下又道:“把大皇子也叫来吧,今日就在坤宁宫设宴,大家好好聚上一聚……”

    大皇子朱慈燃是朱由校的第一个儿子,由于其生母身份尴尬,使得朱由校引以为耻,朱慈燃也一直不受朱由校待见。但出于骨肉之情,朱慈燃还是得到很好的照顾,被交给傅太妃教养,日后也能封个亲王,也算得上功德圆满。可宫内人都明白,跟着朱慈燃这个主子,是没有前途的,哪怕是身为皇长子,也绝对不可能继承大统。正因如此,一向胆小怕事的傅太妃才会接下教养皇长子的重担,而皇后才能心平气和的对待朱慈燃这个庶长子。

    听得皇帝难得想起一次皇长子,张嫣便笑着应承下来,打发人去乾西五所傅太妃处,将皇长子抱了过来。

    朱慈燃已经三岁了,虽然年纪尚小,但上傅太妃一直耳提面命,也粗粗懂得一些事情。在和太子朱慈煜玩耍时,处处退让,毫无半点锐气。一番玩耍下来,看的张嫣心花怒放,看的信王朱由检暗暗叹息。

    话虽如此,可朱由检也知道,这是宫中难免之事,自己只不过侥幸遇见了皇兄这样的亲人,才得以逍遥自在。但侥幸之后,朱由检更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找个机会,向皇兄、皇嫂表明心迹,早早就藩。

    用膳完毕,皇后和几位公主带着两位皇子闲聊,朱由校却带着朱由检离开了坤宁宫,到宫后苑闲坐。

    “由检,朕交给你的功课,你想明白了吗?”方一坐定,朱由校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回皇兄的话,”朱由检急忙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回道,“臣弟驽钝,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宗藩问题。”

    兄弟二人说话时,宫人们照旧被赶得远远的,完全不能听到两人的讲话。毕竟,和藩王谈论政务,哪怕是关系皇族事务的政务,也是件十分忌讳的事情,一旦传扬出去,必定会引起悍然大。不说信王生死如何,就连作为天子的朱由校,也要遭到大臣们的围攻。

    可饶是如此,日子长了,也有人发现了些蛛丝马迹,知道信王经常向亲近师傅讨教治国之道。只是摄于皇帝对信王的宠爱,尚没有人直接上疏弹劾信王有不臣之心。

    “这事情不急,你再好好想想,总会想出个办法的。”朱由校并不觉得信王实在敷衍自己。说实话,朱由校对朱由检这个历史上的崇祯皇帝的才能并不看好,哪怕他曾有名言——‘朕非亡国之君’,也不觉得朱由检能处理好宗藩事务。否则,历史上的崇祯也不会因财政困乏,而身死国灭。

    但是,出于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害怕自己逃不过享国七年的悲惨命运,朱由校还是要极力培养朱由检的治国才能,免得自己死后,国家被朱由检所断送。至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毕竟太过年幼了……

    “臣弟无能。”朱由检一脸的羞愧,虽然皇兄对自己恩重如山,时常教授自己治国之道,并将治国思路讲给自己听。可朱由检总觉得,这样参与政务,是自己的取死之道,面上虽不说,可心中一直抵触。

    朱由校轻轻的叹了口气,出神的望着远方的那座高山,按照方位,这座山应当就是煤山。若不是自己侥幸到了这个时代,二十年后,自己身边这个兄弟将吊死在上面。现如今,自己来了,也平灭了建虏,将辽东故地重新收归治下。这看似形势大好,可朱由校心中清楚,如不将豪绅的目光转向海外,大明也难逃历代兴亡旧路……

    “这几日,朕一直在召见在京的宗藩子弟,你就陪着朕一起吧。”朱由校突然说道。

    “臣弟遵旨。”朱由检躬身应道。

    虽说朱由检极力躲避,可他毕竟有着亲王爵位,又是天子亲弟,更是在京中爵位最高、地位最高的宗室,一向被宗藩子弟视为领袖,对最近的宗藩话题自然不会陌生,也知道皇帝一直借着调研的幌子,在宗藩子弟中做着分化。现见皇帝有命,朱由检便应了下来。

    朱由校点点头,不再和朱由检谈论政务,而是考问起朱由检的功课来。说起朱由检的功课,不得不提提朱由检的老师。

    但凡被安排给朱由检任课的,都是翰林院的拔尖人物,俨然是东宫侍讲的班子。饶是如此,朱由校还时常召信王入宫,亲自考校。

    问了几句功课,见朱由检确实认真学习,并没有空耗时光、耽搁功课,朱由校满意地笑了,“不错,五弟的功课大有长进。”

    “都是皇兄督促,老师们教得好。”朱由检急忙回道。

    “也是五弟用心,才有此效果。”朱由校点点头,想了想,又道:“这样吧,内阁大学士解经邦学识渊博、治事干练,可为五弟的老师……”

    解经邦?朱由检有点糊涂了,他抬头看了皇上一眼,却迅速低下头去,心中委实作难,不知道如何应对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