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53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53部分阅读

翻在地、取而代之,还顺带将蒙古草原收到了治下。

    想到这,朱由校只觉得脸上讪讪的,也没了刚才的兴奋劲。毕竟,若没有自己这个外来人插手,人家老酋长家还是可敬的。

    “诸位,朝鲜和建虏不同,朝鲜也称得上礼仪之邦,素来讲究名正言顺。”朱由校敲了敲桌子,示意大臣们提起精神,“为了防止绫阳君李倧造谣生事,蛊惑朝鲜百姓抵抗王师,这檄文还是应当有的。毕竟,我们也算的上是吊民伐罪嘛。”朱由校大发悲天悯人之语,“那些朝鲜百姓也是爹生娘养的,能稍造些杀孽,也是好的。”

    “陛下仁慈。”见皇上已经说到这种田地了,大臣们也不是不知道好歹,便同意了给朝鲜一个檄文的待遇。不过,如何写,由谁写这个檄文,却还要多多斟酌一下。

    能站到这个大殿内的,除了朱由校不算,哪怕一个扫地的太监也称得上是学富五车,因为人家是从内书堂出来的。而能去内书堂授课的,却无一不是翰林院的翰林学士。甚至有些内阁大学士兴致来了,也会去内书堂讲上一堂课。

    至于那些文臣,如不是十年寒窗,金榜题名,也不可能走入仕途,更不可能站在这里。

    现在皇帝提议写一份檄文,还是以朝廷名义发出去的一份檄文,哪怕声讨的对象只是一个小小的属国,也是件青史留名的机会啊。

    一时间,大殿上就开了锅。除了太监们不敢去抢,也抢不来,文臣们个个是急红了眼。你说你中进士的时间比我在?可你是个二甲我是个头甲,名次比你高……

    大臣们在互相磋商起来。

    朱由校看了半天,却意外的发现,这些大臣们争归争。可再争得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提起自己的官职,而是个个摆起了自己中进士时候的时间和名次。

    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朱由校低声问站在自己身边的王安,“大伴,他们怎么光提自己中进士的资历呢?”

    王安努了努嘴,也低声回答道,“万岁爷有所不知,文人嘛,也就这点毛病,好用自己的文章压人。哪怕官职做到大学士了,遇到名次比自己名次高的同年,也会有些不自在。”

    朱由校心中一阵好笑,“噢,这就是文人相轻了。”

    可是很快的,朱由校就没有了看戏的兴致,他不耐烦的打断了文臣们热火朝天的讨论,皱着眉头说道,“给一个小小的属国写檄文,也用得着你们这样兴奋啊?若是真的想写,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大臣们听得目瞪口呆,皇上这是准备打几次仗啊?不会一个月一次吧?却知道皇帝已经恼火,急忙老老实实的回自己位置上站好,等候皇上发落。

    等众人各自站好了,朱由校才接着讲道,“写檄文这件事情,你们下去讨论个人选出来。至于是选个地位最尊的,还是选个地位最差的,完全由你们自己商议。倒是檄文的内容,朕却有点想法。”

    “朝廷这次讨伐朝鲜,是为了重振纲常,确保各属国秩序的稳定,这是‘礼’,应当在檄文中体现出来……”

    大臣们听得连连点头,‘礼’通‘理’,是秩序,自然应当明确出来。

    看大臣们点头,朱由校又接着说道,“此外,还有一个‘仁’字,这是圣人之道的核心,也应当体现出来……”

    第225章 斩首计划

    第225章 斩首计划

    自得到孙承宗奉旨进京的消息,信王朱由检便起了上门拜访的心思。孙承宗担任乾清宫日讲官的时候,朱由检也跟着皇帝听过孙承宗的课,有着师生的情分。而天启帝又是个极其尊师重道的,作为御弟的朱由检自然有样学样。再加上孙承宗权高位重,又是入阁的热门人选,身为藩王的朱由检更是要和孙承宗搞好关系。

    只不过,朱由检也知道自己身份尴尬,孙承宗又是个众目睽睽下的焦点人物,也就没有直接去孙府登门拜访,而是收拾收拾,到了皇宫外递了求见的牌子。

    果不出朱由检所料,孙承宗刚一回京,朱由校就恢复了孙承宗的日讲官身份。朱由检到皇宫的时候,孙承宗正在给皇帝讲课。

    先恭恭敬敬的给皇帝行了大礼,又从从容容和孙师傅打了个招呼,朱由检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完成了。孙承宗是方正之人,有了这点师徒情分就可以保自己平平安安。可若是再进一步,就会引得各方非议。

    看到信王来看自己,朱由校显得十分高兴。拉过朱由检并肩坐了,又提了几个问题询问信王功课。

    朱由检一一的答了,朱由校更是觉得满意。

    “五弟是个好读书的,可比朕要强多了。”朱由校虽也想在儒经上用功,可毕竟政务繁忙又思维定型,自然是事倍功半不求甚解。心中惋惜自责之余,也对朱由检的聪明好学格外看重。

    扭头看看孙承宗,朱由校更是有意卖弄,“孙先生,以五弟的才学,可以下考场了吗?”

    孙承宗一阵错愕,好半天才反应过来皇帝是在有意卖弄,有感于皇帝手足和睦,便凑趣道,“以信王爷的才学,下场考个举人还是可行的。”

    举人以下靠苦读,进士却是要靠积累、靠实践,孙承宗说朱由检能考举人,已经是极高的评价。朱由校听得心花怒放,就好像孙承宗是在表扬自己似的,回手就是一掌拍在了信王的肩膀上。

    “你不错,给朕争光了。”朱由校凝神看向信王,笑道,“说说看,你要什么奖励?”

    朱由检心中一喜,却推辞道,“臣弟只是多了几本书,那当得孙师傅这样夸奖。若是皇兄真的想给臣点好处,那就赏臣弟几块上好的贡墨吧。”

    “给你,”朱由校笑着点点头,“反正朕的字又不好,用好的墨也是浪费。等会你去找找曹化淳,让他把库里的文具任你挑选。”说完后,朱由校还是觉得有些不够,便兴奋的搓了搓手,“五弟书读得好,朕自然高兴。可五弟也不能光读书,这样吧,”朱由校稍微停顿了下,“朝廷正要出兵征讨朝鲜小国,五弟不妨随军出征,也好学习下军事,做个文武双全之人……”

    “皇上(皇兄),不可。”朱由校尚未说完,就听到了两声惊呼同时响起。

    信王朱由检飞快的向孙承宗扫了一眼,果不其然,只见孙承宗正脸色铁青的看着自己。朱由检心中只觉得一阵懊恼,原先被皇兄夸奖的喜悦已经是不翼而飞。

    “皇兄,臣弟一直知道皇兄的爱护之情,知道皇兄是想让臣弟成材,也感激不已。”朱由检‘噗通’声便跪在地上,垂泪奏道,“可朝廷有法度,宗室不能带兵。若是皇兄真的爱护臣弟,请准许臣弟就藩吧。”

    想想宫内宫外日益疏离的目光,想想奉旨去解经邦府上拜师时解经邦那防备的眼神,朱由检只觉得一阵委屈。自己一直都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可皇兄过分的宠爱却使得自己陷入了危险地境地。

    朱由检的眼睛湿润了,忍不住抽泣起来。

    “五弟,你这是什么话?”朱由校怔了怔,艰难的问道。

    朱由检低着头,不肯出声。

    “皇上,若是想保全这份兄弟之情,就准了信王爷就藩吧。”良久,孙如游才打破了伤感的气氛,“君臣名分已定,若是不严格遵循礼仪,必定会后患无穷。”

    朱由校紧咬着嘴唇,过了好久才叹道,“朕一直想着我们兄弟能齐心协力,做番事业……”朱由校并没有接着往下说,而是摆摆手,示意信王退了下去,“若是你真的想走,那朕就给你安排就藩吧。”

    “臣叩谢天恩。”朱由检破涕为笑,只觉浑身轻松,忙向皇兄磕了几个头,美滋滋的退了下去。

    “这孩子,”朱由校苦笑的摇了摇头,却并没有接着说。

    见皇帝心情十分沮丧,孙承宗也轻轻地叹了口气,“皇上日后若是想念信王,尽可以将信王入京朝拜。但无论如何,信王不能在京城内待下去了。若不然,必定会动摇储君之位,引起国本动荡。”

    “你哪知道……”朱由校欲言又止,低头想起了自己的心事。

    孙承宗皱了皱眉头,对皇上如此优柔寡断感到不满。想了想,孙承宗就想转移皇帝的视线,不让皇帝继续在儿女情长上打转,“皇上,臣这次入宫,其实有句话想向皇上提议。”

    “你说吧,什么事?”朱由校心不在焉的应道。

    “臣去兵部看了看,发现朝廷在辽东的作战准备不足,”孙承宗说道,“实在难以完成攻克汉城的任务。因此,臣想向皇上提议,是不是朝廷大军引而不发,迫降李倧。”

    朱由校有些不太高兴,“孙先生,朝廷不是已经订好了攻朝方略了吗?怎么又有了反复。”说罢,还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孙承宗。

    “若不是看兵部计划太过糟糕,臣也不想做这个恶人,”孙承宗苦笑着摇摇头,“如按照兵部的计划,朝廷需要抽调九边兵马十万以上。现在已经是六月中旬,这十万大军若是在辽东汇齐了,最早也是十月底。那时候天寒地冻,根本就不可能出兵。而顿兵不前,又将会耗费大量军饷……”

    朱由校打断了孙承宗的话,“不是说要派精兵直取汉城吗?”朱由校显得十分诧异,“兵部做的计划怎么是要灭掉朝鲜啊?”朱由校觉得有些不同,兵部的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将自己和大臣们合议的战略体现出来,而是在盲打莽撞。

    “皇上有所不知,直取汉城的方略被兵部否决了。”孙承宗回答道,“兵部认为,汉城距离边境线太远,道路有崎岖难行,朝廷军马根本不可能冲过重重阻截直奔汉城。即便是非要直取汉城,那也要是在边境经过几次大战,消灭了朝鲜军队主力以后的事情。”

    孙承宗的话就像一盆冰冷的凉水,硬生生的浇在了朱由校已经发热的头上。朱由校有些犹豫了,他在盘算着出兵朝鲜是否划算。毕竟,在本国形势不稳的情况下,将大量的军队、大量的财富消耗在朝鲜半岛上,这并不是个很好的选择。

    可就在朱由校无限的倾向于孙承宗的提议,准备引而不发迫降李倧时,却意外的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兵科给事中卢象升在没有通过兵部的商议下,单独给朱由校上了个奏章,使得朱由校重新燃起了攻进汉城的希望。

    说起卢象升,倒也是个知名人物。卢象升是天启二年的榜眼,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因为过于喜好军事,卢象升在点了庶吉士后,就不务正业时常往兵部、军校里面跑。时间长了,卢象升就引起了翰林院翰林们的集体反感,认为他这样做实在有损斯文。可朱由校偏偏喜欢他这样的,见卢象升天怒人怨快在翰林院呆不下去了,就一道诏书将卢象升直接任命为兵科给事中。为此还引起了吏部尚书周嘉谟的反感,好好的和朱由校打了场口水官司。

    只不过,卢象升也真不愧是个将才,更没有给欣赏他提拔他的皇帝丢脸,在兵部如鱼得水深受众人好评。

    自朝廷定下了出兵朝鲜的方略后,卢象升这个好战分子也积极行动起来。他精心制定份直接攻击汉城的计划,想得到兵部高层的认可。可负责制定攻朝计划的两个机构,新军参谋署和兵部尚书黄嘉善都觉得卢象升的计划是异想天开。

    无奈之下,卢象升只好利用手中的权利,直接将奏章送到了皇帝面前。

    “诸位爱卿,你们都来看看,”朱由校笑吟吟的将手中的奏章转交给大臣们,让他们一一阅读,“这份计划可是个天才的计划,我大明又出了个绝世将才了。”

    大臣们都隐约听到了宫中传来的消息,说是有个兵科给事中给皇帝上了份奏章,引得皇帝拍案叫好。现在看到皇帝如此推崇这份奏章,心中就多少有了点数。

    “利用汉城离海岸近的特点,直接从仁川登陆,直取汉城。”看到大臣们阅读的速度比较慢,朱由校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就主动给大家进行讲解,“如此出其不意的计划,怕是我天朝大军攻下汉城时,朝鲜上下还懵然不知呢……”

    朱由校有些自豪,提前三百多年都能给朝鲜半岛来个仁川登陆,直接将朝鲜王室斩首,这是多么件惬意的事情啊。自豪之后,朱由校却又有些自责,仁川登陆这样著名的事情,自己怎么能想不起来呢?不过,能借此得到一个将才,也算是个意外收获。

    第226章 军费

    第226章 军费

    “诸位爱卿,大家谈谈看法吧,看都有什么补充的。”见大臣们哑口无言,朱由校一阵自得,就开口催促道。

    黄嘉善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一心一意想压倒熊廷弼,好获得统兵攻打朝鲜的机会。可没想到,自己的计划还没有正式递上去,就有人抢了先,还是自己的一个下属。

    冷哼了一下,黄嘉善出列奏道,“皇上,臣以为这个办法不行。”

    朱由校的笑容一下子就僵住了,过了半晌才道,“说说理由。”

    “危险太大。仁川是朝鲜的重要港口,又是汉城的海上门户,朝鲜国怎么会不派重兵把守。再说了,”黄嘉善振振有词,“朝鲜水师连年和扶桑作战,实力并不弱。若是偷袭仁川的军队走漏了风声,必定会招来朝鲜水师的拦截。若是调国朝水师护航,却更是会打草惊蛇。

    总之,派兵偷袭风险太大,实在不宜取之。”

    朱由校盯着黄嘉善看了半晌,才垂下视线,“其他的呢?还有人奏事吗?”

    “皇上,臣有本奏。”朱由校话音刚落,熊廷弼就站了出来。

    “讲。”

    “皇上,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卢象升的这个计划虽看似疯狂,但仔细想想,却有可取之处。只不过,”熊廷弼笑吟吟的,完全是副兵法大家的做派,“卢象升见识太少,并没有把问题考虑透彻,所作的计划还需要进行修改。”

    朱由校不动声色,“说来听听。”

    “皇上,朝鲜的使团已经被礼部赶了回去,想必李倧会很快得到朝廷出兵的消息。若是李倧想负隅顽抗,必定会集结军队,而汉城就将是其最主要的集结地。”熊廷弼笑了笑,“若是按照卢象升的计划,立即偷袭汉城,那肯定会撞在朝鲜的军队主力上。朝廷军队虽然善战,但既然是偷袭那就不可能有许多人马。到那时,后果……”熊廷弼摇了摇头,没再接着说下去。

    这番话说的在场众人连连点头,朱由校也是吓得出了声冷汗。朝廷本就多事之秋,再折损了支军队在朝鲜,哪怕只是支微不足道的百人队,也会让有心人造谣生事。

    “那又如何补救呢?”

    “将偷袭汉城的时间延后一些。”熊廷弼道,“朝廷尽管在辽东集结兵马,也不需要抽调太多,但必须将声势扩大出去。”熊廷弼的眼睛闪出了一丝寒光,“只要我们在辽东大张旗鼓,李倧就会迫不及待的将军队北调,以抵御天朝大军。到那时候,偷袭汉城的军队自然可以轻易取之。”

    “如此说来,在辽东的军队只是疑兵了,对吗?”朱由校想了想,问道。

    “正是。”

    朱由校只觉得一阵好笑,原本是仁川登陆加斩首行动,现在却演变成了诺曼底登陆。那么,谁将是负责吸引敌军注意的巴顿将军呢?

    朱由校的目光就瞄上了熊廷弼。

    “若以熊爱卿所见,在辽东负责吸引朝鲜注意的军队就是这次计划的重中之重了?”朱由校问。

    “辽东的军队造的声势越大,李倧就越容易上当,朝鲜军队北调的步伐就越快,”熊廷弼点点头,“偷袭汉城的军队就越容易成功。”

    “如此说来,朝廷必须要选派一得力大臣前往辽东坐镇,才能更好的吸引朝鲜的注意,对吗?”

    “正是,”熊廷弼回答道,“只有以真当假,才更能使朝鲜上下坚信,朝廷将从鸭绿江开始进攻。”

    “那么,熊爱卿是否愿意为朕走一趟呢?”若是真的带领军队出征,朱由校对熊廷弼难免会有些不放心。可若是只摆个样子,朱由校却愿意借借熊廷弼的名声,去坚定下朝鲜李倧的判断。

    “这,”熊廷弼怔了怔,却立即反应过来,“臣愿往。”

    在熊廷?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