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53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53部分阅读

    高接着说道,“……如此太阿倒持,必定使得纲常混乱,君主性命堪忧。”

    朱由校只觉得脖子后面一凉,顿时想起断头台上的那一个个列国王室来。强行扯动嘴角,朱由校笑道,“叶老,出海呢?它又有什么致命弊端?”

    “说起出海,却有两大弊端,”叶向高接着说道,“其一是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统治不易。其二则是各地风俗迥异,我华夏子裔迁徙过去后,会入乡随俗。虽不说化为蛮夷,却也有分崩离析之嫌……”

    “这个好办,”朱由校接口说道,“至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这点,朕决定恢复分封制,将陆续宗室封往海外,也好开疆辟土。若有能独立在海外开疆辟土之人,只要对朝廷恭顺,朕也不吝册封。至于风俗变化这点,”朱由校却有些尴尬,“还需要诸位爱卿帮忙,帮着将圣人之学广为传播。”

    叶向高三人齐齐摇头,皇帝改革宗藩制度时,下手极其狠辣。三人那时候就有些纳闷,难道皇帝就不为后世子孙考虑考虑?到了现在才明白,原来皇帝是打得分封海外的算盘。

    叶向高和方从哲对视一眼,十分有默契的不予置辩。毕竟,一旦向海外移民,册封皇子就会是最佳的治理选择。而本土少几个强有力的皇位竞争者,少几个鱼肉百姓的荒唐宗室,也是对朝廷、对百姓有益的事情。

    当然,叶方两人也知道事情轻重,在皇帝没有正式宣布之前,也不会在外面肆意张扬。

    迟疑了一下,方从哲说道:“皇上说要将圣人之学广为传播,以保证炎黄苗裔不沦为蛮夷,臣自然赞同。但是,”方从哲故意停顿了下,吸引了皇帝的注意之后,才道,“朝廷更要宣传礼仪纲常,方能使万民齐心,江山永固。”说到‘礼仪纲常’的时候,方从哲还特意加重的语气,提醒皇帝注意。

    “朕明白了。”朱由校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仨人极力主张出兵,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可仔细想想,朱由校也不由得暗暗点头。在设立议会,发扬民主的同时,提醒提醒大家注意‘君为臣纲’这个道理,对自己、对大明还是很有好处的……

    第223章 战争准备 上

    第223章 战争准备 上

    朱由校一声令下,大明的军事机器就迅速的转动起来。抽调兵力组建入朝军队,募集资金准备军用物资,一切都进行的如火如荼。就连最顽固的和平主义者,听说了朝廷这次出兵讨伐朝鲜,是为了匡扶纲常之后,也都是拍手叫好。原本反对的最为激烈的周嘉谟和张问达两人,也放下了成见,帮着忙前忙后,尽量为皇帝、为朝廷、为东征大军查漏补缺,解决后顾之忧。

    声势浩大的出兵热潮,可吓坏了来大明出使的朝鲜使臣。他们来时带着大批的珠宝、名贵药材,本就是为了贿赂朝廷官员,好让朝廷承认其政治现实。而按照他们当初的预想,一向内敛的大明朝廷肯定会在一番叫嚣后,装模装样的惩戒朝鲜一下,就无奈的承认其篡权夺政的合法性。可那知道,大明朝廷却一反常态,迅速的行动起来,准备武力讨伐朝鲜,这可把使臣们吓坏了。

    为了摸清朝廷的真实态度,也为了挽回朝廷的现行政策,朝鲜使团在京城内上蹿下跳,走着各种各样的门户,银子更是如洒水般使了出去。可无奈的是,这一次大明上下空前团结,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为朝鲜说情。最后,朝鲜使团终于在一个礼部小吏的口中得知,“朝廷这次出兵,是因为朝廷刚刚进行了一些改革。为了威慑异心分子,重新明确三纲五常,篡权夺位的朝鲜绫阳君李倧必须要死。”

    朝鲜的使臣很无奈,你们大明国的事情为什么要让我们朝鲜买单?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小国寡民的悲哀。很快,朝鲜使臣就接到了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孙如游的亲切接见。

    在接见中,孙如游明确指出。朝鲜在不通过大明朝廷许可的情况下,非法剥夺一个事实上的国君的位置,这是个严重的错误,给周边邻国起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影响。为了不让其他国家有样学样,为了周边地区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更为了天理纲常不被亵渎,朝鲜必须要及时改正错误,交出篡权夺位的绫阳君李倧,以及其犯罪同伙。

    同时,为了保证朝鲜的安定团结,保证后继国君不再受到绫阳君李倧犯罪集团残余分子的威胁,大明决定派出军队常驻汉城。当然,驻军是为了维持朝鲜和平,驻军的费用也应当由朝鲜百姓承担。

    朝廷使臣几乎是浑身颤抖着听完了孙如游的发言,他万万没想到,一向温文儒雅面貌出现的大明一旦撕下和善的外衣,竟然是这样的副嘴脸。斟酌再三,朝鲜使臣还是没有当场和孙如游翻脸的勇气。

    他向孙如游服软道,外臣只是奉命出使,实在没有权利帮朝鲜做这样重大的决定。还请上国稍缓一二,等外臣回去请示后,再做决定。此外,在本国正式答复之前,还请上国约束军队,不要直接出兵。

    孙如游微微颔首,却不肯答应朝鲜使臣的请求,“朝廷大军出征汉城,是势在必行之事。其差别只在于,是天朝王师一路跋山涉水攻打过去,还是朝鲜君臣打开城门迎接过去。使节若是想免去朝鲜刀兵之灾,”孙如游冷笑连连,“还是尽快赶回汉城,劝说绫阳君李倧向朝廷请降才对。”

    朝鲜使臣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跑出了礼部衙门,而一回到使馆,就吆喝着手下行动起来,尽快赶回朝鲜。朝鲜等国出使大明本来是个美差,大明朝廷必定给以丰厚赏赐不说,还准许来使夹带货物在大明出售。以至于各藩国的官员争先抢后,以出使大明为荣。哪怕是朝鲜这次来大明请罪,使团也夹带了许多货物准备在京城销售。

    可不成想,朝鲜使臣一声令下,所有的货物卖完的没卖完的,收回货款的没收回货款的全不要了。在一番唉声载道中,朝鲜使团离开了京师,倒使得相关的商铺小赚了一笔。不过这都是后话,在朝鲜使臣告别孙如游离开礼部衙门不久,孙如游就苦笑着进了皇宫。

    孙如游已经七旬有余了,在礼部工作更是年数不短,可像今天这样硬邦邦和藩国使臣说话,孙如游还是头一遭。虽然这是皇帝亲拟好稿子让孙如游照着念的,但孙如游还是从中感到了一股豪气,一股大国宰辅在化外小国面前耀武扬威的豪气。不过,孙如游还是觉得这样做有损大明国威,不能彰扬大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在进宫之后,就向皇帝抱怨起来。

    “皇上,臣这次可是全按你的意思做的,若是外面有人弹劾微臣,你可要为微臣做主。”孙如游似真似假的抱怨着,引起了众人一番会心微笑。

    朱由校笑呵呵的应诺道,“爱卿放心,若是你这番彰扬国威还有人攻讦,那朕一定为你做主。”

    君臣调笑几句,松散了一下就开始谈起正事。

    朝鲜只是个小国,国力向来困乏,军事实力也并不强大,再加上朝鲜国内北人党、南人党、西人党党派林立、政争不断,大明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其攻破。而在朱由校记忆里,明清交际的时候,满洲人也不过用了支偏师,就撵的朝鲜国王像兔子似的,在朝鲜半岛上跑了两圈就被活捉。而兵部尚书熊廷弼的进言,也肯定了朱由校的判断。

    “进军朝鲜,最重要的还是粮饷问题,”熊廷弼沉吟道,“虽然皇上在辽东推行了种种政策,鼓励向辽东供粮。但在辽东战事平息,各军陆续撤离之后,辽东粮行每年运往辽东的粮食都在逐年减少。若是朝廷再在辽东兴兵,短期内尚好,时间一长必定会粮草难以为继,大军进退维谷……”

    黄嘉善却从另一方面阐述了攻打朝鲜的困难,“辽东冬季过长过冷,南方军队很难在辽东适应,”黄嘉善看了熊廷弼一眼,“这点熊大人应当深有体会。”

    熊廷弼点点头,“即便是北方各省的军队,也要事先做好防寒准备。”

    黄嘉善接着说道,“此外,朝鲜北部多山,军队必定会花费大量精力在开辟道路上。若是朝廷准备不周,必定会因为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误了进军朝鲜的日期。一旦朝鲜冬季到来,必定会因寒冷出现大量的伤亡。”

    朱由校微微颔首,“两位爱卿言之有理,国之大事不可不查,出兵前更是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这样吧,”朱由校看向熊廷弼,“新军不是有参谋署吗?他们也是在辽东经历过战火的,也算是熟手了。让他们做好沙盘推演,供朝廷选择。”

    “臣遵旨。”熊廷弼微微躬身应诺。

    “万岁,出兵朝鲜当有大臣主持军务,”见皇帝将差事交给了新军,黄嘉善就有点急了,他还想借这个机会到沙场上走上一圈呢。顾不得再谦虚下去,黄嘉善不等别人推荐,自己给自己来了毛遂自荐,“臣不才,愿领兵出征,为圣上平灭朝鲜。”

    熊廷弼愣了。随即就明白过来,看着黄嘉善笑了笑,却并没有出来和黄嘉善竞争,而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观。

    朱由校也愣了。但想一想,朱由校认为熊廷弼已经立功不小,又成了自己的外戚,还是别带兵的好。只不过,对黄嘉善的领兵能力,朱由校却并不是很了解。

    “黄爱卿,这两天你多费些心思,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才能更好的打赢这一仗。”朱由校笑着对黄嘉善说道,“等你想的差不多了,再进宫找朕。”

    黄嘉善一听,感情皇上对自己不是太放心,想考查一下啊?也罢,真金不怕火炼,考查就考查吧。黄嘉善十分爽快的答应下来。

    “诸位爱卿,”看看时间,已经快午时了,朱由校就想着散场,“可还有事情要奏?”

    “万岁,臣有一事不解,还请皇上示下。”朱由校话音刚落,一个中年官员就站了出来。朱由校一阵无语,再看时却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老师孙承宗。

    孙承宗是特旨来宫中议事的。

    颁布圣旨时,朱由校给出的理由是孙承宗允文允武,是个难得的人才。召他来是让孙承宗襄理军机,帮着处理东征朝鲜的军务。可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孙承宗这些年在直隶干的不错,海河修理的也十分成功。现在海河工程的主干部分已经全部完成,剩下的支流小工程也不再需要孙承宗坐镇。再加上现在内阁出缺,皇上就有意给孙承宗添些功劳,也好方便他日后入阁。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孙承宗的到来表示欢迎。孙承宗毕竟有着帝师称号。在首辅位置尚未确定之前,孙承宗的到来,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加剧朝堂上的不明确因素。

    朱由校向孙承宗点点头,“孙先生,有话只管讲来。”

    “微臣遵旨,”孙承宗微微躬了一躬,站直了说道,“微臣不知,陛下出兵朝鲜,是小惩一番,还是干脆将朝鲜收为州县?”

    第224章 战争准备 下

    第224章 战争准备 下

    “若是小惩一番将如何?若是收为州县又如何?”朱由校听出了孙承宗的话外玄机。

    “若是小惩一番,那天朝王师必定势如破竹,汉城指日可下。可若是想收为州县,”孙承宗苦笑着摇摇头,“怕是朝廷力有不逮。”

    “这是为何?”解经邦奇道。

    “阁老有所不知。朝鲜虽语言文字、礼仪风俗和大明并无太多差异,但确实立国久远,其王朝兴替更是自成体系。”孙承宗简要回顾了一下朝鲜半岛的历史,接着又道,“朝廷若是只想惩戒朝鲜一番,那王师的对手只有朝鲜王室,甚至只有绫阳君李倧一人。只要王师攻入汉城,将绫阳君李倧缉拿入京,朝鲜必定传檄可定。可若是想将朝鲜收为州县,那就必定要和朝鲜上下为敌。”孙承宗沉吟了下,才坚决的说道,“臣以为,以我大明现在的国力,实在难以做到这点。”

    “原来如此,”解经邦点了点头,又拱手道,“受教了。”

    另一边,朱由校也明白了过来。

    可明白是明白了,但不能将朝鲜半岛收为州县,朱由校的心中却还是有些失落。这倒不是朱由校贪得无厌,而是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太好了。

    在朱由校的前世,朝鲜半岛一直是大国博弈的场所。单单华夏一国,就在朝鲜半岛上留下了数不尽的英魂。远有明万历年间的壬辰倭乱,近有清朝甲午年的百年耻辱,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抗美援朝的胜利号角。可饶是如此,朝鲜半岛还是卡在华夏喉咙的一根利刺。难怪有人说,朝鲜半岛就想一把锋利的宝剑,若是握在华夏手中,那东亚地区华夏将所向披靡。可若是握在别人手中,华夏将遭受百年耻辱。

    “即然如此,那就明确一下,这次攻打朝鲜,只是帮朝鲜匡扶正义,重铸朝纲。”压抑住心中的失落,朱由校威严的看向诸位大臣,“至于什么收为州县的话,谁也不许再提。”说完之后,朱由校突然展眉笑了笑,“我华夏已经压制周边诸国上千年了,今后必定还会压制下去。一个小小的朝鲜,朕不急。”

    孙承宗本来还想接着劝说皇上不要好大喜功,却见到皇帝已经转过弯来,不由得欣慰一笑,“圣上所言有理,只要我大明君臣同心,勤修内政,又有什么事情是我大明做不到的呢?”

    朱由校点点头,“孙先生此言,甚合朕心。”

    看到孙承宗得了皇帝赞扬,孙如游就有点好胜心起。他上前一步,出列奏道,“启奏皇上,臣还有一事上奏,请皇上恩准。”

    “讲。”

    “臣遵旨。启奏陛下,朝鲜一直是我大明藩属,对朝廷也向来持礼甚恭。而历代先帝也对朝鲜赞扬不断,嘉奖其为藩国典范。”孙承宗说道,“可如今,朝廷却要出兵攻打朝鲜。这在明白人的眼中,是朝鲜绫阳君李倧罪大恶极,又应当讨伐之罪过。可这世上,却有着许多庸人,并不能看到这一切。”

    “臣请皇上降旨,书朝鲜李倧罪状,晓谕天下臣民,使他们明白朝鲜获罪之理由。”孙如游奏道。

    “宣布其罪过,以正视听,确实应当如此。”朱由校点点头,“准奏。”

    “各属国虽离朝鲜遥远,但都同气连枝。朝廷如不尽快派出使臣,分赴各属国传旨,必定会有不明真相者受朝鲜人欺骗……”

    “我大明出兵朝鲜,本就是为了匡扶朝鲜王室,以避免其被宵小之徒纂去。”朱由校点头道,“其他属国,难免也会有强梁之人欺压王室情况出现。若是朝廷能晓谕各国得知,也可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皇上圣明。如此一来,各属国国君必将共沐皇恩浩荡。”沈飗、解经邦等人带头,黑压压的在大殿内跪了一地,同声赞美皇帝的英明之举。

    朱由校却没有感到什么轻飘飘的感觉。这是因为在朱由校看来,发动战争前先发动舆论战,使得自己占据道义上的优势,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像古代发动战争前,先找个笔杆子好的写篇檄文,声讨对方、抬高自己一样普遍。

    想到这里,朱由校急忙问众人,“对了,征讨朝鲜的檄文是谁写的?写好了吗?要是写好了就拿来读读。”

    “这,”大臣们都傻眼了。

    迟疑了半晌,负责主持宣传舆论工作的孙如游才站了出来,“皇上,这檄文一向是征讨强敌,或者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势力时才发的。这次朝廷攻打的只是个小小的属国,用不着这样费事吧?”

    朱由校愣住了,怎么这檄文还有这样的说法啊?这不是看不起人吗?迟疑了下,朱由校弱弱的问道,“那个,和建虏打仗的时候,朝廷发檄文了吗?”

    孙如游看了眼熊廷弼,示意熊廷弼出面回答。熊廷弼稍一思索,便给出了肯定答案。

    “启奏皇上,没有,微臣在出兵征讨之前,只是杀了三牲祭祭天,并没有写檄文。至于臣前任的杨镐,也没有费心些这玩意。”熊廷弼带着笑意,“至于老奴努尔哈赤,当初确实写了檄文,可没人理会他。不得己,老奴只好一把火烧了,骗自己说是在告天。”

    朱由校笑的好悬没倒在地上。原来满清一向引以自豪的‘八大恨告天’是这样来的啊?也难怪,努尔哈赤原本只是个小酋长,却想和庞然大物的大明较劲。这样不着调的混蛋,谁会理他啊?

    只不过,努尔哈赤这个老酋长运道不错,经过几代人努力,最后终于将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