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37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37部分阅读

约派200铁骑袭击,萧纶没有防备,单身策马落荒而逃。其时萧绎也已与齐勾连,故齐人观望,不助萧纶。萧纶行至汝南,魏汝南城主李素是他的旧吏,所以开城门迎萧纶进去。任约因此据有西阳、武昌。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十一月,武陵王萧纪率诸军发于成都,萧绎派人送信给萧纪,表示各安境界,书信恒通;萧纪接信,不再考虑东进。过了几天,南平王萧恪率文臣武将拜表推绎为相国,总百揆,萧绎不许。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三月,齐授萧绎为梁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这时,萧纶已在汝南战死,萧绎对手去了二人,萧氏内讧至此告一段落。

    二、讨伐侯景数劝称帝

    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四月,湘东王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星、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彬州刺史裴之模共击侯景。僧辩大军至巴陵,却闻郢州失陷,乃飞报萧绎。萧绎闻郢州失守,写信给王僧辩说:“贼既然攻下郢州,必将沿长江西下,你不必远行进击,但守住巴陵,以逸待劳,定可获胜。”为确保巴陵无虞,萧绎又命罗州刺史徐嗣微、武州刺史杜山则,自武陵引兵援助僧辩。

    侯景命丁和领兵五千守大本营,以宋子仙率军1万为前驱,直指巴陵,又以任约带兵远征江陵,侯景自率大军水陆继进。在侯景强大攻势下,沿江城防大都望风请降。王僧辩在巴陵令将士偃旗息鼓,安若无人。不久,侯景渡江,督率士卒攻城,凶猛异常。这时只听城中呐喊,尖石如雨点般飞下,打死打伤士卒无数,侯景只好退却。王僧辩又遣轻骑出敌,10余次皆胜。侯景亲于城下身披甲胄作战,僧辩却在城上奏乐乘舆巡城。侯景不禁叹服其勇。

    岳阳王萧詧听说侯景已克郢州,立即遣蔡大宝领兵1万进据武宁,并遣使至江陵,说是来援湘东。众将都认为萧绎应答以侯景已破,无须来援,让蔡大宝回去。萧绎说:“现在让其退军,等于是促他速进呀!”即令人传语蔡大宝说:“岳阳接连来信请和,说是不相侵犯,为什么你忽然占据武宁?如果决计一战,我当遣天门太守胡僧佑率精甲铁骑25000人驻扎湕水,待时进军。”萧詧闻报,立即召蔡大宝还师。

    萧绎退却萧詧,又令晋州刺史萧惠正率兵援助王僧辩,惠正自己缺谋少略,不堪大任,推辞并举荐胡僧祐代替。这时,胡僧祐正因忤旨之罪入狱,萧绎即下令释放,任他为武猛将军,令赴援巴陵。僧祐领兵至湘浦,闻报前面有任约,即避道西。任约以为僧祐畏己,驱众急追至芋口,僧祐悄悄引任约兵至赤沙亭时,正巧有信州刺史陆法和引兵来会。两人设伏等待任约。任约自恃其勇,驰驱而来,胡陆两支伏兵猛然冲击,将任约紧围在中心,活捉了去,送往江陵。侯景昼夜攻巴陵不下,军中粮食已尽,又加疾疫流行,士气已经大降。闻听任约兵败,大惊失色,连夜焚营逃遁,临走留宋子仙守郢城,别将支化仁守鲁山,以丁和为郢州刺史,协助防守事宜。

    萧绎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尚书令,胡僧祐等也都晋职加爵,使引兵东下。陆法和送任约至江陵,请求归还本镇,并对萧绎说:“侯景已是瓮中之鳖,不久即可平定。但蜀贼(武陵王萧纪)将至,不可不防,请让我守险以待。”萧绎认为法和的话很有道理,便遣法和屯驻峡口,防备萧纪。王僧辩至汉口,首战告捷,活捉支化仁送往江陵。第二日攻克郢州罗城,宋子仙退据金城,僧辩四面筑垒环攻。宋子仙困蹙不堪,表示愿献郢城,条件是让他活着回建康。王僧辩假意允许,命拨船百艘以示诚心。子仙信以为实,驾舟待发,后面杜龛率精兵千人急追而来。宋子仙且战且走,至白杨浦,被大将周铁虎截住,一阵厮杀,子仙与丁和战败被擒,送往江陵。萧绎从二人口中得知世子方诸和行事鲍泉已经死于郢州城破之时,怒不可遏,即令将二人斩首。

    侯景回建康之后,自知时日不多,在王伟怂恿下,废去简文帝萧纲,奉立新主萧栋即位。东道行台刘神茂听说侯景败归且废去萧纲,即誓师反景,据住东阳,与江陵遥相呼应。王僧辩自郢城东下,与江州刺史陈霸先会师于巴丘,得霸先接济粮米30万石,军威大振。侯景见外面形势急迫,更想要赶紧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于是逼萧栋禅位,自称汉帝,升坛受贺。将萧栋贬为淮阳王,幽禁监锢,改天正元年为太始元年。

    侯景称帝以后,令中军都督李庆绪率兵攻打刘神茂。结果神茂连战连败,不得已乞求投降。李庆绪将神茂送至建康,被侯景用特制大锉碓,由足至头,寸寸锉碎。

    天正二年(公元552年)春天,萧绎令王僧辩率军东讨侯景。此时陈霸先已经率甲士3万,舟船2000艘,由南江而出。王僧辩与他会师于白茅湾,两统帅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全军为之士气大振。

    不久,王僧辩命杜龛等入据台城,军士剽掠居民,百姓男女裸露,号泣满道。当晚,军中失火,太极殿及宝器羽仪,尽皆焚烧无遗。王僧辩报捷江陵,奉表劝进,且迎都建康。这已是第三次劝进,萧绎复答缓议此事。

    侯景率众逃跑,被鄱阳王萧范的旧将侯瑱追上,一阵冲杀,仅余心腹数十人,乘飞舟欲东渡入海。侯景先前带有两个幼子,此时为逃命亦推入水中。侯景爱妾的哥哥羊鹍见侯景穷蹙无路,决计反叛,乃乘景白日睡觉之机,令舟夫转舵驶向京口。侯景醒来察觉询问,羊鹍即拔刀将侯景砍伤,又以长矛刺死,将尸首献于建康。僧辩枭景头颅,传往江陵,将尸身陈列市曹,百姓争食其肉,连侯景之妻溧阳公主亦参与争抢食肉,一会儿便骨肉皆尽。萧绎得侯景头,悬市3天,用漆烫过,藏于武库。然后按功行赏,以南平王萧恪为扬州刺史;进王僧辩为司徒、领卫将军,封长宁公;以陈霸先为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长城县侯。侯景部将任约、谢答仁予以赦免。

    至陈霸先与王僧辩班师,公卿百官又一次奉表劝进,萧绎乃准如所请,即位江陵。即位之日,萧绎竟不升正殿,只在偏殿中召集百官,草草行礼。

    三、内外交困忧患身死

    萧绎称帝之时,江陵以东,仅以长江为限,江北之地尽属北齐;江陵以西,至于峡口,西蜀则为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据守,岭南则由萧勃自主,阳奉阴违,不听号令。

    萧绎称帝之后没有几天,内乱外患就再度兴起。先是,王僧辩怕建康宫殿被焚罪名落在自己的头上,便将平侯景功高但不听约束的王琳塞责,请萧绎诛杀王琳。萧绎欲擒故纵,下诏调王琳为湘州刺史。王琳自疑及祸,使长史陆纳先率部众赴湘州,然后自去江陵面君谢恩。王琳一到江陵,便被卫军拿下投入狱中。萧绎另派始安王萧方略为湘州刺史,以廷尉董罗汉为长史,由太舟卿张载陪同入巴陵安抚王琳部下。陆纳与士卒面向建康大哭,不肯受命。张载厉声喝叱,陆纳即令士卒将张载与董罗汉拿下,只放萧方略归报江陵。萧绎派宦官陈昱劝谕,陆纳当着陈旻的面将张载剖腹抽肠,系于马足,策马而行,须臾肠尽气绝,又割心焚骨,对火舞蹈。

    萧绎闻报大惊,立即令宜丰侯萧循为湘州刺史,带兵往讨陆纳,又征王僧辩率师会讨。王僧辩与萧循会合,共逼长沙城下,连攻数十日不克。萧绎将王琳送至长沙,令晓谕部众。陆纳率众在城上叩拜,且哭诉道:“朝廷若赦王郎,我们情愿投诚。”僧辩不许,自送王琳回江陵。其时,武陵王萧纪已由西蜀发兵,萧绎为安定内部,不得已赦免王琳,仍遣为湖州刺史,陆纳闻命即降。萧绎不久即征王琳西上拒蜀。

    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第八子,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入蜀为益州刺史。在蜀地17年,内劝农桑,外通商贾,财用丰饶,器甲殷积,渐生称帝之意。侯景杀简文帝萧纲之后,萧纪遂称帝,改元天正,并于次年率军东下。陆法和于峡口设立二城,锁江断峡,飞报江陵乞发援师。萧绎大惧,忙遣使劝说萧纪退兵,又遣使西魏,请出兵助讨萧纪。魏遂发兵径袭成都。

    萧纪不理会萧绎劝告,锐意东进,萧绎乃从狱中释放任约,授为晋安王司马,使助陆法和拒敌。不久又用谢答仁为步骑校尉率兵助战,且再次写信给萧纪,劝他立即止兵,不要伤了兄弟和气。萧纪接信不答,仍然攻伐不息。无奈顿兵日久,每战不利,又闻西魏军已围成都,被迫遣度支尚书乐奉业赴江陵求和,请依前书还蜀。然而此时萧绎知萧纪必败,不许求和。

    这年秋七月,巴东百姓符开斩峡口城主公孙晃,降于王琳;谢答仁与任约连破三垒,两岸十四城俱降。游击将军樊猛将萧纪团团围住,猛攻萧纪,蜀军溃败,不久将萧纪及其幼子园满杀死。陆法和亦收太子园照兄弟三人送往江陵,萧绎将园照与园正等关入狱中,绝食而死。

    萧绎既除八弟,诏诸军各还本镇。萧绎自己欲还都建康,遂召集大臣商议,众臣皆不敢先言。萧绎又会术士杜景豪卜卦,见卜卦不吉。又因建康凋残,江陵全盛,故从胡僧祐等言,诏王僧辩还镇建康,陈霸先还镇京口。

    料理完毕,萧绎派侍中王琛山使西魏,西魏宇文泰亦遣侍中宇文仁恕来梁聘问。仁恕至江陵,正遇齐使亦至,见萧绎待己不如齐使,回去告知宇文泰。宇文泰但笑不语。不久萧绎派人出使西魏,请据旧日版图,重定疆界。宇文泰冷冷地对梁使说:“你们还想开拓疆土么?但能保住江陵,就算万幸了。”梁使未免忿然,词语多有不逊。宇文泰对左右说:“古人有言,天之所弃,谁能兴之?这不是说的萧绎么?”由是决计图梁。梁王萧詧闻听此事,给宇文泰送去重礼,并屡请出师日期。魏将马伯符原为梁臣,探听到消息,遣人送书告梁,萧绎不以为实,置之不问。

    这时有广州刺史萧勃,因是陈霸先推荐而非萧绎任命,心中不安,奏求入朝。萧绎迁萧勃为晋州刺史,而让部众强盛的王琳代为广州刺史。王琳与主书李膺友善,私下对李膺说:“不如以琳为雍州刺史,镇守武宁,我自放兵屯田,为国御侮,君臣一德,内外无忧,难道不是良策么?”李膺服琳所言,但却不敢奏明萧绎,王琳乃陛辞而去。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月,西魏遣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率众五万由长安出发,入寇江陵。十一月,萧绎亲自乘马出城,督军插木为栅,周围60余里。又命领军将军胡僧祐都督城东诸军事,尚书右仆射张绾为副;令左仆射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四厢领直元亮为副。其他王公以下,各派职守。不久又命太子元良巡阅城楼,令居民助运木石。防备初有头绪,西魏大军已经到来。武昌太守朱买臣、衡阳太守谢答仁等出城交战,各有杀伤。不分胜负。

    萧绎此时想起王琳,复征琳为湘东刺史,使引兵入援,然而路途遥远,丝毫不能应急。西魏统帅于谨令纵火焚栅,波及25座城楼和几千家平民百姓。萧绎至所焚城楼,望见魏军渡江筑起长围,惟有叹息,不知所为。又过几日,信州刺史徐世谱、晋安王任约于江南马头筑垒,遥应江陵。

    正当西魏倾力攻城时,有人偷开西门迎入魏军。萧绎带着太子、王褒、谢答仁、朱买臣退保金城,以汝南王大封、晋熙王大圆作人质向于谨请和,于谨不许。其时城南已破,而城北诸将犹苦战不止。至晚,闻城陷,渐次散去。萧绎知大势已去,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14万卷,自己也要投火自焚,被左右宫人阻止。萧绎抱恨令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于谨征太子为质,萧绎派王褒护送太子。于谨的儿子因王褒善书,给他纸笔,让他写一条幅,王褒竟不假思索地写下“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字样。于谨令王褒召萧绎出迎,萧绎乃撤去羽仪之物,着素衣乘白马出东门,至白马寺北,魏军夺其骏马,用一匹劣马代替,并使大个有力的士兵用手扼住其背。途中遇到于谨,强令跪拜,萧詧亦在旁斥辱,萧绎无可奈何,只得忍气吞声。于谨把萧绎带至龙泉庙,将武陵、河东二王子孙从狱中放出,皆锁械严酷,疮痍腐烂,令萧绎就近看视,说:“他们都与你有骨肉之亲,而你对他们忍虐如此,你怎么能做君主呢?”萧绎面红耳赤,无以为答。

    梁王萧詧请将萧绎交与他看管,于谨答允。萧詧乃带萧绎归营,囚于黑布幔之下,萧绎受辱不堪。过了几天,于谨令开府仪同三司长孙俭入据金城。长孙俭特去看萧绎,萧绎对他说:“城中埋金千斤,我想送给您。”长孙俭便带萧绎入城,绎对俭哭诉萧詧侮辱形状,且对俭说:“刚才所说,实不得已欺骗足下,难道有天子埋金的吗?”长孙俭乃将萧绎置于主衣库。

    十二月,于谨派人逼萧绎作书召王僧辩,萧绎辞以不可。萧绎又向长孙俭求宫人王氏、荀氏并幼子犀首,长孙俭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时于谨正筹划如何处置萧绎,萧詧知道后,坚决请求杀掉萧绎,并遣尚书傅准监刑,用土袋将萧绎压死。时年47岁。萧詧令用布缠尸,外用薄席为殓,草葬于津阳门外。次年四月,追谥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第一百五十一章 汉帝侯景

    一、看风使舵叛魏归梁

    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固阳北)人,是一个鲜卑化的羯族人,早年做过怀朔镇功曹史,和北齐开国皇帝高欢是好朋友。

    北魏末年,北方大乱。侯景投到尔朱荣部下,曾任先锋,在镇压葛荣起义中立过军功,被提拔为定州刺史,开始有了一些名气。高欢灭尔朱氏,侯景又归了高欢。因为是少年时代的好友,高欢对他很器重,任为丞相长史、兼定州刺史。后来又陆续当过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专制河南,成为高欢最为得力的帮手。

    侯景模样并不起眼,右足偏短,曾被人骂为跛足。骑马射箭不是他的长处,但为人聪明而善于谋略;虽然生性残暴,但治军严整,掳掠所得都赏赐将士,因而部下都愿意为之卖命,奋勇作战。高欢手下高敖曹、鼓乐等将领都是勇冠一时的名将,侯景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说他们勇而无谋。

    侯景早就有横行天下的野心。他对智勇双全的高欢还算尊重,对其子高澄却很不服气,曾经对人说:“高王(指高欢)在,吾不敢有异心。王死之后,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高澄对此当然也不无察觉。

    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正月。高欢病危,见儿子高澄忧心忡忡,问道:“你如此忧虑,好像不单是因为我生病之故,是因为担心侯景叛变吗?”高澄点头称是。高欢又说:“侯景专制河南有14年之久,常有飞扬跋扈之志,我虽能用他,你却难以驾驭。能敌侯景的,惟有慕容绍宗,我故意不提拔他,就是为了留给你去用的。”面授机宜之后不久,高欢便一命呜呼了。高澄立刻以高欢名义写信召侯景回邺都,想夺他的兵权。却不知道侯景曾与高欢约定,凡高欢亲书都要加小点作为记号,如今侯景见来书没有小点,知是伪书,又听说高欢病危,便不服调遣,拥兵自固。同时派人上表梁武帝,表示愿以河南十三州之地归附梁朝。武帝不顾群臣反对,决定接受,授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并于三月派羊鸦仁等率兵3万运粮接应侯景。梁兵还未来到,东魏已经派兵来攻,侯景又向西魏求救,宇文泰知道侯景j诈多变,一面接受归附,一面派大军陆续接收侯景占据的七州十二镇,并要求侯景入朝长安。侯景见东西从魏都得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决意归降梁朝。武帝于八月派侄儿萧渊明率梁军主力5万北伐东魏,梁军在彭城南18里的寒山堰被慕容绍宗所率东魏大军战败,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渊明也被俘虏。侯景在谯城与慕容绍宗相持数月之后,也因粮尽而败,带着800步骑赚开了寿阳城,梁武帝只得让他当了南豫州刺?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