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99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99部分阅读

    个家奴。乾隆帝命廷臣勘查,廷臣怕得罪和珅,也不仔细查问,就说曹锡宝风闻无据,反而加给他一个妄言的罪名。象和珅的一个家奴都参劾不倒,谁还敢对和珅怎么样呢!

    直到乾隆晚年,和珅一直受宠不衰。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帝要禅位给嘉亲王颙琰,这使和珅吃了一惊。他极力劝阻说:“内禅的大礼,前史上虽有所闻,但也并没有多少荣誉。现在皇上精神矍铄,身体康健,再过上一二十年禅位不迟。皇上多在位一日,百姓也多感戴一天,我等奴才也愿皇上永远庇护。”话说得面面俱到,十分恳切。以前,和珅怎么说,乾隆帝便怎么行,但这次却坚执不从。乾隆帝对他说:“我这次决心已定,不用再多说了。我和你有缘分,所以能这样长久相处。如果换别的人,恐怕就不许你这样了。以后你检点一些为好。”在乾隆帝当太上皇的4年间,嘉庆未处治和珅等乾隆帝一死,嘉庆帝立即将和珅抄家,和珅被赐死,被抄家产达8亿多两白银,包括嘉庆帝在内,朝野上下无不吃惊。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帝在这时也搞文字狱,但他更多的是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一系列笼络的政策。其中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编书。一是开“三通馆”,编纂了大型的典志书《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二是开“四库全书馆”,历时15年,编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集中了当时大批名流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有纪昀、于敏中、王念孙等。《四库全书》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许多有价值的典籍。后人在利用这套大型图书时,自然会联想到乾隆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但是,乾隆帝也正是在编这套图书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查和销毁。

    据记载,经他批准销毁的书籍将近3000余种,67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全书相当。像顾炎武、黄宗羲、黄道周、张煌言等人的著作都在违禁之列。

    乾隆帝把大批著名文人集中到京师,与他们中间的某些人来往密切。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经康熙、雍正两朝的编纂,乾隆初年已基本完成。在刊印时,乾隆帝常亲自校勘。明史馆的人员便故意在明显处错写几字,待乾隆帝去改正。乾隆帝也为自己校出错字而高兴。但是,经他一过目,就成为“钦定”,其中有些故意写错的字未被校正过来,只好将错就错。现在《明史》清宫刻本常有错字,原因就在这里。

    乾隆通过编书一方面密切了与知识分子的往来,笼络了一批知名文人,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穷经皓首,整日埋头于古纸堆中,无暇顾及政治,从而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乾隆帝在位的60年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有数端功绩可述,况且其在位时间之长古来罕见,他对此十分得意。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他70岁高龄,自称“古稀老人”,并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宝”。又因五世同居,所以又刻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乾隆五十年,为庆祝自己御极50周年,特在宫廷举办“千叟宴”,特邀请朝野1000名年过古稀的人入宴,以粉饰升平。当他80岁高龄时,又镌刻了“八徵耄念之宝”。他自称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自己的年岁之高,在位时间之长,为自古以来所未有。到乾隆末年,中国人口达到了3亿多,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未有。乾隆帝感到,这正是在他统治下中国进入了太平盛世的表现。

    乾隆六十年,有一天乾隆帝把诸王大臣召入内廷,说自己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自己称太上皇。各位大臣极力劝阻。乾隆帝执意不允,为此专颁谕旨,说明自己决心要禅位的原因:“我25岁即位,当时曾对天发誓,如能在位60年,就将传位给嗣子,不敢与皇祖61年的在位年数相同。现在初愿已偿,怎么还敢再生奢望呢?现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命他嗣位。我自应随时训政,不劳你等忧虑。”遂确定明年为嘉庆元年,命礼部制定禅位大典。因内禅为创例,清代未实行过,礼部只有参酌古制,定得冠冕堂皇,乾隆帝立批照行。

    嘉庆元年的第一天举行内禅大典,乾隆帝在太和殿亲自将御玺授予嘉庆帝。诸臣先恭贺太上皇乾隆帝后,太上皇还宫。嘉庆帝遂登帝位,接受众臣朝贺,颁行太上皇传位诏书,普免全国钱粮,并下诏大赦。

    乾隆帝退位后称太上皇4年。嘉庆帝每遇有军国重事,都要亲到内廷请乾隆帝裁决。当时,由于社会矛盾激化,以湖北、四川为中心,爆发了全国性的白莲教大起义。乾隆帝留下来的实际上是一个掏空了的烂摊子。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帝寿终正寝,享年89岁。谥“纯皇帝”,庙号“高宗”。

    第三百五十九章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一、内禅继位惩处和珅

    颙琰是清高宗乾隆的第15个儿子。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十月初六日,颙琰诞生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他长得高鼻梁,宽面颊,貌相俊秀。由于生活在富贵的帝王之家,他具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自幼便受到了严格的贵族教育,举止端庄凝重,为人内向多思,因此很得乾隆器重。

    颙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3年)立为皇储的。乾隆按照雍正时定下的规矩,将颙琰的名字写在诏书上,然后把诏书密封起来,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乾隆皇帝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身体又非常健康。一晃20年过去了,颙琰仍呆在皇储的位置上。在这期间,他被封为嘉亲王,逐步由弱冠少年越过了青年时代而步入了中年。乾隆六十年,垂垂老矣的乾隆皇帝决定举行内禅让出帝位,自己退为太上皇,这种帝位传接方式在清朝历史上是惟一的一次,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也不多见。

    1796年正月,紫禁城里举行了庄严的内禅仪式,颙琰陪同乾隆到奉先殿等处行了礼,又在太和殿接过了乾隆亲授的宝玺。这样,他正式进入了皇帝的角色,年号嘉庆。然而,在登基后的最初几年,嘉庆根本谈不到有何作为。因为太上皇乾隆仍贪恋君临天下的权势,宣称自己健康状况依然很好,每天都是勤勉不倦地处理政事。所以继续把握着朝廷中的一切军政大权,各项用人理政的措施都要由他决断。直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89岁高龄的乾隆一命归天,嘉庆至此才开始亲政,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嘉庆从乾隆手中继承的,不但有君临天下的权势,还有夕阳西下、悲风不息的动荡时局。乾隆朝是清王朝盛衰的转折点。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乾隆在他统治的前期励精图治,使清朝的统治达到了强盛的顶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耕地、人口有了显著增长。乾隆中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78亿多亩,超过了明末耕地的最高数字,比顺治时期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到乾隆末期,全国人口也急剧增加到3亿左右。在政治上,乾隆前期多次蠲免赋税,革除苛政,打击朝廷朋党,惩治不法官吏,一度出现了奋发有为的局面。但是,从乾隆中期开始,大清的国势走上了下坡路。

    首先,吏治陷入了腐败的泥淖。乾隆陶醉于所谓的盛世景象之中,志满意骄,自以为是,对一些切责时弊、指陈自己过失的意见总是十分反感。一班朝廷大员为了迎合乾隆的虚骄之心,刻意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乾隆的心腹重臣和珅,任军机大臣24年,深得乾隆的倚重。他凭借手中的权柄,在朝野上下结党营私,横行不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时的官吏若想得到肥缺、尽快升迁,都要巴结和珅,向他送纳重贿。和珅贪财嗜货,多方搜刮,聚敛了惊人的财富。由此上至朝廷,下到地方,贪赃枉法的风气十分盛行。乾隆为此曾诛戮了一批贪官污吏,其中包括不少督抚大员,但他并没有采取多少彻底的措施,因而逃避了法网的贪官污吏大有人在。官场上依然充斥着一片乌烟瘴气。

    其次,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始于康熙中叶,到了乾隆后期,土地集中的现象已经极为严重。有人指出当时的状况是:占有土地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二,其余十分之八九的人,不是沦为佃户,就是变成乞丐或流民。官僚地主占有着大量土地。如直隶怀柔的大地主郝氏,家有上等良田1万多顷,军机大臣和珅占田8000顷,甚至连他的奴仆也有人占田达600多顷。广大的贫苦百姓则多是没有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贫苦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朝不保夕。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二月的一个夜晚,北京城就有8000多乞丐冻死在街头,其惨象令人触目惊心。与此同时,统治阶级的生活与贫苦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乾隆皇帝喜欢炫耀,他先后6次南巡,又曾5次巡幸五台山,5次告祭曲阜,7次东谒祖陵,两次巡游天津……再加上连年用兵,耗资无数,劳民伤财。在皇家婚丧寿庆的仪式和众多的园林工程中,乾隆更是大肆铺陈,尽情挥霍。清初的社会风俗崇尚俭朴,官僚地主们的穿着多用土布、黄麻制成,冬天穿皮衣的人也不多见。到了乾隆末期,社会风气由俭入奢,变化极大。官僚、地主、商人各阶层无不沉浸在奢华的氛围中。在繁华的扬州城里,富商大贾们竞相挥霍,耗费巨资营建私宅,添置歌童舞女,平时总是华衣美食,炫耀浮嚣。统治阶级的纸醉金迷和贫苦百姓的备受煎熬,预示着社会的衰败和动荡。

    第三,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社会矛盾激化了,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乾隆中叶之后,先后爆发了山东王伦起义、甘肃少数民族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湘黔苗民起义等规模较大的武装斗争。下层人民各种方式的反抗斗争如澎湃汹涌的波涛,强烈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使它日益走向衰亡。

    上述情况表明,摆在嘉庆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要扭转衰败的政局、中兴国家大业的担子相当沉重。为了扭转衰败的政局,嘉庆皇帝以铲除和珅打响了亲政的第一炮。早在亲政以前,嘉庆已经洞悉和珅的j佞贪婪,只是自己手中无权,无法对他采取行动。

    乾隆的去世给当时的政局带来了转机。在乾隆去世后的第二天,和珅就被嘉庆撤除了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务,遭到了软禁。御史王念孙等人此时纷纷出来揭发和珅的罪行,要求皇上将其严加惩办。他们的想法正对了嘉庆的胃口,在半月之内,嘉庆宣布了和珅的20条罪状,将他逮进了大狱,随后又下令将他赐死。和珅的一班亲信,如福长安、苏凌阿、吴省兰等人,也分别被定罪降黜。

    和珅被逮捕下狱后,他的家产被嘉庆下令抄没入官。和砷在他当权的20多年里,巧取豪夺,广蓄家私。他被抄没的家产共有109处,约有83处没有估价,仅算其中已估价的26处,价值就达22亿两白银。后来有人估计,和珅的整个家产可折合白银8亿两之多。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约7000万两白银,和珅一人的家产就相当于朝廷10余年的总收入,真是十分惊人。嘉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和珅,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人们在灰暗已久的现实中见到了一线曙光。

    二、整顿吏治倡导节俭

    嘉庆皇帝看到他父亲乾隆皇帝只倚重和珅一人,偏听偏信,犯下许多错误,注意从中吸取教训,意识到要扭转衰败的政局,单靠自己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为君者应该做到耳聪目明,集思广益,广泛听取臣子们的意见。于是他颁布谕旨,要求九卿科道官员中担负着进言职责的,对于用人行政方面有什么看法、建议,都要奏闻上来。为了鼓励臣子们敢于直言,嘉庆做了保证,表示自己不会轻易对进言者加罪。他说:“我既然提倡直言,若再对直言者加罪论处,那岂不是有意陷害臣子吗?”前内阁学士尹壮图、前御史曹锡宝当年分别因上疏指责和珅及其亲信的丑行而遭到贬斥。嘉庆在亲政后马上出面为尹、曹平冤昭雪,对他们的举动褒扬了一番。不久,陕西贡生何泰上书向嘉庆指出,应该黜奢崇俭,扭转日益趋于奢靡的社会风气。嘉庆表示赞同,特地赏赐了何泰2匹缎子。

    长期以来,腐败堕落的吏治犹如附在病体上的毒疽,蠹国害民,为患匪浅。能否使吏治改观,也将是嘉庆能否扭转政局的一个关键。在整顿吏治方面,嘉庆下了不少功夫。他曾专门撰写了《义利辨》、《勤政爱民论》等文章,颁示给群臣。他认为,百姓之所以敢于揭竿起事,大多是由于贪官污吏对百姓敲骨吸髓,为非作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有鉴于此,嘉庆在亲政之后对贪官采取了接连不断的惩治措施。湖北襄阳道员胡齐仑,在任期间经管湖北的军需供应,肆意侵蚀挥霍,亏空银两20多万,嘉庆断然将胡判处了极刑。嘉庆四年(公元1809年),在一年的时间里,嘉庆就亲自过问处理了四五起大的贪污案件。江苏淮安府的知县王伸汉,谎报县里户口,侵吞大量赈灾银两,并毒死了要揭发其罪行的查赈官员李毓昌,然后又勾结知府王毂,狼狈为j,掩饰劣迹。此案暴露后,王伸汉、王毂都被处死,两江总督铁保被革职流戍。这一年,总管内务大臣广兴、巡漕御史英纶因涉不法先后被嘉庆处以绞刑。工部书吏王书常,造假印、写假条,从户部冒领了数十万两白银,案发后被处死,有关大员禄康、费淳等人也遭到降黜。嘉庆坚持这样的原则:害民之官必宜去,爱民之言必宜用。一批为官清廉、勤勉称职的官员得到破格提拔重用,其中四川南充知县刘清就是受到嘉庆青睐的一位。嘉庆在审讯被俘的白莲教起义军首领王三槐时,得知刘清居官很得人心,百姓称之为“刘青天”。在对刘清考察了一番之后,嘉庆决定将他提拔任用。刘清后来历任四川建昌道员,山西布政使等要职,并在镇压四川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怠惰偷安、萎靡不振是乾隆末期官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嘉庆把这点视为国家的隐忧,认为必须要加以整顿。他多次告诫臣子们应该勤于职守,克己奉公。有一次,内务府官员在处理膳房的一件小事时,敷衍塞责,拖了40天才解决了问题。嘉庆得知此事后厉声斥责这帮官员:“几句话就可以了断的事情,奏折上也超不过百字,为何处理得如此拖沓?!”从嘉庆元年到嘉庆十一年,直隶24个州县里被侵吞白银30多万两,经过查核,发现司书王丽南等人在此期间串通舞弊,伪造印章、串票,盗取银两,活动得相当猖獗。嘉庆痛斥直隶历任督抚大员: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情,你们竟然懵然不知,形同木偶,在任期间你们都管了些什么事!最后,按照其在任期间虚收银两数目的多少,将直隶历任督抚颜检、瞻柱、胡季堂等人分别治罪。

    但是,嘉定惩治腐败与整顿吏治是不彻底的。他处理贪官污吏的措施中严惩不贷者有之,姑息宽容者更不鲜见。比如嘉庆在处理胡齐仑贪污军需一案时,发现永保、庆成、毕源等大员与此案都有牵连。这些人都有收取贿赂、侵蚀滥用国家公帑的劣迹,但在结案时嘉庆只严惩了胡齐仑一人,其余的大员或是因为祖上立有勋功,或是因为已经故去,都免于深究。他们被抄没的家产,也大多被嘉庆加恩赏还。因此,吏治腐败堕落的局面并没有多少改观。

    不过,嘉庆在当政的20多年里,对自己的要求却的确是非常严格的。他每天都要处理繁多的政务,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嘉庆喜得皇孙,内阁因此有两天没有向他递送奏章,嘉庆马上对阁臣提出了批评。过了几天,端阳节到了,朝廷大臣们又没有向嘉庆奏事,嘉庆大发脾气,亲自对各部院衙门进行查核,结果查明吏、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