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走向和谐之门 > 走向和谐之门第2部分阅读

走向和谐之门第2部分阅读

对待每一个人时,您会觉得自己就生活在天堂,您会现人人都是那么善良,您会遇到数也数不清的贵人,不信大家可以试试。很多人都说自己一辈子遇不到贵人,这句话说得不对。我们要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都离不开因、缘、果这三个字。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一定会遇到真正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好的成就?根源在哪儿?根源就在于您没有礼貌受教的态度,这是因。人一旦傲慢,您一辈子的贵人就不会再出现。一个人的智慧不可能瞬间就提升到大德智慧之人这样的高度,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提升智慧与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好的老师、好的长辈来提携我们,而您能不能遇到这么好的缘呢?关键就在您自己的态度了。

    所以我们讲,做人要谦恭、有爱心。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长,他非常地谦虚,看起来就好像住在我隔壁家的叔叔一样。有的人一见面就跟人炫耀说:某某书记跟我很熟,某某企业家跟我是结拜的。很多人一听都以为他好厉害哟,得赶快跟他攀关系;但是您跟这样的人攀关系就上当了,这样的人往往都是嘴上功夫,只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我们都误解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真正有学问的人,他的特质是什么?是谦卑、谦虚。我遇到的那位长就是赫赫有名的管理模式的高层主讲人员,后来他让我免费学习了全套管理模式。那个时候我明白了:稻穗越丰满,垂得越低。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看人、识人,会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因为他知道您才会把他的衣钵传承下去。

    是啊,当一个人具有了这样一份善心和爱心时,一旦遇上智慧或结识圣贤的缘份,他的那一份善心就会被点燃。人的善良也唯有我们自己去爱人、敬人,您才能印证得到。许多在蔡老师门下受教的老师很有感触,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蔡老师说过这样一个真相,那就是人心实则厚道。当我们每个人的那份厚道之心被唤醒以后,和谐社会就不遥远了。只要我们相信、理解、真正去做,就会感受到这个结果。我们前面讲的一本通行证――《弟子规》,可以说也是我们每个人自身和谐的通行证。我们这一代是相信真理、相信科学的一代,只要对和谐社会有用,我们肯定要信,那么我们信哪一句呢?要信每一字每一句,不能打折扣,假如我们打开《论语》,然后说,这一半我要做,这一半我不做,这样肯定不对。我们跟孔老夫子相比,谁是老师,谁有智慧,不言而喻。学古人不能泥古,但是我们不能挑三拣四、今天兴国学,明天又兴外学,做学问要的态度就是要深入进去,为什么喜欢潜泳,他在体会做学问深入浅出的道理。现在全世界要办100所孔子学院,大家都在学孔子,可知老夫子的知识影响之大。我们更要奋起直追,赶快学习。因此,字字句句都要做。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学圣贤教诲,最重要的是态度,每一句教诲都在讲“我”,回不到这个点上,您的人生就绝对转变不了,必须一步一步来,没有侥幸,没有偶然,一定要回到“修身”上来,《大学》里最重要的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做夫妻的,要自己先做好,然后才能去影响带动别的夫妻。当我们学了《弟子规》之后,回去自己就要先做好自己的本分,慢慢地,我们会感化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唯有我们修身,自己先做,才能唤起对方那一份善良,所谓“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如果我们“激之”呢,我们只能看到对方的过失,“则君子可使为小人”。所以,很多夫妇关系处理不好的,其实不是先生或妻子不好,是自己不好,当自己转变了,整个家庭就和乐了,这是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的真相为此我们要从思想转变做起,从和谐做起。

    当我们真正照着《弟子规》的教诲来做的时候,幸福就已经靠近我们了。凡事都要从我们的心地上下功夫,幸福源自于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爱人的人。我们能不能做到“冬则温,夏则?”?又对谁“冬温夏?”呢?要把这个心不断延伸开来,不止是对自己的父母,也要对自己的公公、公婆。蔡老师讲过一位老师,她在除夕帮她的婆婆洗脚,洗得非常认真。然后,也想给公公洗脚,就先请丈夫去帮公公洗脚,结果公公不大适应,连连说:“不用了,不用了。”这位老师的女儿学过中国文化,赶紧跑过去,把爷爷的脚压下去,说:“爷爷,我来帮您洗”。他的爷爷还是不习惯。最后,媳妇也加进去了,三个人压着公公的脚,都要帮他洗。他的儿子就说了,连媳妇都要帮您洗了,您还不让儿子先洗一下。这样一来,老父亲的心就安定下来,才让他的儿子帮他洗脚。您说这一幕离我们很遥远吗?您说幸福与和谐离我们很远吗?难道我们一定要赚一千万才能幸福吗?现在很多人不理解真正的人生,人生的幸福其实就在尽孝之中;就在于用智慧教育孩子当中;就在于我们和孩子讲德育故事当中;就在于先生回来后您帮他倒杯热茶;就在于您跟他说,辛苦了,然后帮他按摩,这就是幸福。

    第一章 思想和谐 第一节 转变思想(2)

    第一章思想和谐第一节转变思想(2)

    那么,如何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福又从哪里积累和培植呢?“福报”如何显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三亩福田,而“福田靠心耕”。当我们从小对孩子进行培植的时候,就要为他种下善的种子,灌输善愿和善念的“水土”,实际上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能够显现“福报”的因缘,从今以后,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都在时时增加人生的福分。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起心动念都是在如何打到他人,如何达到所谓的成功。结果到了中年,很多甚至到了老年以后才明白人生的真谛,当然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怕之死也不明白人生的意义。

    好在恩师蔡礼旭为我们提供了怎样教导孩子的范本,当您的孩子真正接受祖先的圣贤教诲,接受经典教育,很可能他从小就在利益自己的祖国,利益这个社会,这从经典教育反馈的例子可以窥一斑。当一个孩子上完第一节《弟子规》的课,爸爸、妈妈问他,您今天学了什么时,孩子不假思索马上回答:“孝顺父母”,四个字铿锵有力,父母听了心情很舒畅。第二次回来,他马上就去倒水,端给爸爸、妈妈喝,这是他第二节课学到的在家中如何具体的敬爱父母。您看,当您的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存心,他就已经在为家庭、为社会做一个好子女的典范,也就是在积自己的福份。当他有这种孝敬父母的做人处世态度时,进入社会后,自然不仅仅为自己着想,孩子心中想的是为父母争光、为他人付出、为社会努力奉献,这是他的本分。有了这种自内心的本分和心量,孩子的路就会越走越宽,他的心量越会越来越大,以这样的大心量,在中年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进入晚年后,您的福一定大,而且自然会来,这是“量大福大”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少人以为一个人退休之后就对社会没贡献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孩子,不仅从小就可以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会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原因是在根据圣贤教诲做人的过程中,您的人生智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人们会对您非常爱戴,常常请教于您,希望在您那儿得到启迪人生的智慧,从而把握人生的方向,这也是“德不孤、必有邻”的真义。诗仙李白的名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留其名”我们要好好分析,不然就会偏颇地认为圣贤人是寂寞的。想想我们的孔圣人,寂寞吗?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我们要理解诗中的寂寞是一种谦卑和低调,是一种不求名利,只求利益他人的一种境界。我们都知道“越是饱满的稻穗头弯得越低”,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当孩子从小就能够扎下学习圣贤的根基,他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也会愈活愈有价值。因此,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人生从小到老都是有价值的,甚至于他逝世以后,其精神力量也会源远流长。

    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的故事。海瑞当时处于明朝晚年宦官当政的时期,他非常清廉,虽然当时社会很乱,但是只要海瑞到的地方,人民都会排队迎接他,因为只要海瑞一来,贪官污吏自己就卷着铺盖跑了。可见一个念念为人民着想的好官,会感动多少老百姓。海瑞去世时,南京万人空巷,人民自己披上孝衣,送海瑞的棺木离去。所以我们说,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只要把圣贤的教诲践行出来,一定能让人感动,甚至能够唤醒每个人的好善好德之心。如果我们的孩子接受圣贤教诲的越多,推而广之,社会上许多积非成是的错误观念就能逐渐被扭转过来。

    范仲淹有一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讲:在朝廷当官的时候,要念念想着怎样让人民的生活更好,让人民的福利更多。假如被贬到比较偏远的地方,他也念念想着怎样做才能对国君、国家有好处。范老这份真心感动了几百年后明朝的海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所以真诚心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的精神生命是无限延续的。

    科学家做统计时现,自范仲淹后,他的后代子孙几乎全是读书人,而且德行很高,许多子孙都在清华、复旦读过书,这正是范老一人之“道”,影响了自己万千的子孙,也影响了不计其数而无法统计的人,而且这种影响还在延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却不知道德行的高低却是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的。多少贪官污吏,念念不忘为自己捞钱、为自己的后代子孙捞钱,素不知,天道就是人道,再多的钱抵不住一个败家子,我们忽略了宇宙的法则,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因为自己“为富不仁”。人的善行可以影响自己的“道”,人的恶性也可以丧失自己的“道”啊,“一言尚可败国”,何况人的善恶呢。关于这一点,在后面《人财和谐》一章里我们还要做详细的探讨。

    一个人生涯规划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自己一生的命运,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抉择人生和规划人生。我们将人生分成少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二十岁以前我们说是青少年,在这阶段,西方的教育是觉得孩子小,随他个性展,孩子就像活在天堂。由于西方从小教孩子要竞争,所以中年以后,大家在商场上您争我夺,像战场一样。结果老年了,却在养老院里度过。然而,很多老人不愿意住养老院,因为老人说,我住到里面去,却变成了32号、53号、47号,名字都不见了,成了一个号码,不受尊重。而且,每天看着的是,今天45号走了,明天38号走了,后天隔壁的又走了,哪一天就要轮到自己了。人到了坐吃等死的时候,是不会有快乐的。因此和谐的人生,晚年一定要有天伦之乐,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有过的人生,晚年假如没有天伦,像坟墓一样,死气沉沉。突然有一天,儿子回来了,您很高兴,儿子走了以后,您告诉别人,儿子还没有把我忘掉。哎,孝应该是做人之本,我们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真是不胜唏嘘。有一本书叫《趁父母还健在》,很受父母的欢迎,很多父母买回家其意也是要给自己的子女看,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父辈内心深处渴望子女孝顺的一种愿景。知道这一点,我们的年轻人就应该在工作之余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多为自己的人生想想,因为,您的一举一动就在影响和教育您的后代了,您的孝道怎么做,孩子将来就会怎么对您。所以,不论您是否孝顺,要想获得和谐美满的人生,一定要转变思想,转变当初不孝的想法,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

    第一章 思想和谐 第三节 遵循伦常(1)

    第三节遵循伦常

    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其核心就是“道德”。何谓“道”?“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我们看太空里面的星球,它运行有固定的道路、轨迹,千万年来运行准确无误,这就是它的运行法则。假如海王星或金星不以原来的轨迹转动,那就会撞上其他行星,或被其他星星给撞了。宇宙有其运行的法则,星球有其运行的正道,人与人相处也应该有其正道,这个道就是所谓的伦常大道。

    中国的“道”就在人与人相处的学问当中,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也叫“伦常大道”。当五伦能够走得非常的正常,都遵循自然的法则时,那么这五伦就没有冲突,就能和睦相处。做好“五伦”最关键的就是“孝”。祖先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有着深远的含义和韵味。您看“孝”,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组成“孝”字。老是上一代,子为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谓之“孝”。这就说明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看“孝”这个字,就仿佛看见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的样子,多么至亲至善,它告诉我们代代相传的道理。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对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想着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这是对社会有所交代。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就是孝道。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一个人懂得孝养父母,这颗孝心、恭敬心内化了,他就会推己及人;他会了解到每一人都有父母、子女,不恭敬他人父母,自己的父母会很伤心,不爱护他人的孩子,他的父母会非常难过,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不愿意看到别的父母子女受到伤害,他自然就会懂得去爱人。我们青年人,面临复杂的社会,其立身之本就是孝道,孝应该成为我们应有的美德,因为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在今天,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先是对父母双亲的孝,要孝顺父母;其次,是对国家忠诚;最后,通过孝敬他人升华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品行,这也才是“孝”的根本要义和最高境界。

    我们先来认知伦常里面最为基本的德行吧,佛家有一部不朽的经典,叫《父母恩重难报经》。它详细记述了妇女怀胎十月所经历的辛苦以及胎儿吸收母亲精华生长的情况。佛家阐述了父母对儿女的恩德,特别是以母亲为例,说出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深厚恩德,末学官强谨记如下:第一、怀胎守护恩。佛告诉我们,胎儿在母腹中,逐渐长大,母亲便有了山压下来的沉重感,若胎儿在母腹中乱踢乱动,母亲便有地震风灾的感觉;第二、临产受苦恩。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满床,疼痛难忍,但是母亲还是牵挂祈祷着让小儿能平安降生。我夫人生孩子的时候,因为情况危急,只好剖腹生产,当时还不能打麻药,平时最怕痛的人硬是熬过了手术关,母亲伟大无以伦比;第三、生子忘忧恩。母亲经过一场生死挣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儿平安无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为苦,脸上露出了笑容。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不舍昼夜,对子女的爱重情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温饱,父母就感到安慰。第五、回干就湿恩。直接理解就是小儿尿床,弄湿被褥(古代还没有现代的这些尿片纸巾)母亲赶紧把孩子移到干爽之处,自己睡在又湿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总是把好东西给儿女享用,自己虽然没吃好,没睡好,而毫无怨言,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长大。第六、哺||乳|养育恩。佛说,母亲如同大地,父亲如同苍天,子女被父母的爱所覆盖滋养。即使您长得很丑,父母还是爱您,即使您是残缺手足的人,父母还是不厌倦地照顾您。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点点滴滴,在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