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走向和谐之门 > 走向和谐之门第9部分阅读

走向和谐之门第9部分阅读

    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那种没有吃的人好多少?只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无端挑吃的人,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值得可怜,因为他们过着一种病态的生活,不幸的是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官强69更新于

    因此,人活着千万不能成为外物的奴隶,不能被外物奴役,不能被外物物化了,因为你是人,不是物!这就叫“不为目”!我们看今天就有许许多多这样被物化的人。您贪于美食,您就被美食物化了;您贪于金钱,您则被金钱物化了;您贪于财产,您就被财产物化了;您贪于女色,就是被女色物化了。人应该为腹不为目,也就是不要有贪欲,饮食也是这样,不要贪欲。如果您的饮食之道是贪欲为主的话,您就会五味令之口爽。什么叫做五味?五味就是酸味、苦、辛,咸,还有甘的味道,这叫五味,这个五味表示什么呢?不仅表示这五种东西,还表示调味出来的美味的食品。所以五味又指美食。什么叫口爽呢?口爽的爽就是差错,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毫厘不爽,毫厘不爽的“爽”就是差错的意思,就是一分一丝都不错,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口感,口角生错乱了,你辨不出美食的味道来了。姚老师讲老子这个智慧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来自历史。他专门举了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我专门摘录下来:官强69更新于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雄才大略,是个政治家,管仲是他的得力助手,也帮助他成立了霸业。齐桓公吃遍天下美食,他这个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极大的美食家。你看,什么美食都吃过了,吃到后来,五味口爽了,觉得今天的美食怎么没味道,昨天的美食也没有味道,明天再吃还是没味道。于是他就对别人说,都没味道,那个人就说,那你想吃什么?他说我想吃人肉,最好能吃婴儿的肉,如果有,最好是蒸的,原汁原味的。您看,美食展到这种地步,已经毒害了一个人美好的心灵。太可怕了。“惟蒸婴儿之未尝”,吃到现在,只有蒸婴儿这道美食没有吃过。他一说,就有人拍马屁。你想吃蒸婴儿,有办法。他的一个厨师叫易牙,易牙烹饪水平极其高,手段非常高明,易牙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的婴儿杀掉了,还真的把自己的孩子蒸了送上去给齐桓公吃,齐桓公一吃,美啊。其实并不一定美,是因为他从来没吃过,他就觉得非常美,很高兴。你看看,美食如果把握得不好,不仅是毒害了人心,出了人命,而且种下了极大的灾祸。管仲很聪明,一看这事做得不对,后来管仲临死前交代齐桓公说,你要当心,我死了以后,你有四个小人千万不能用啊。齐桓公说哪四个小人?他说中间有一个人就叫易牙。齐桓公说怎么回事,他说你想想,人作为父母的,哪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了给你吃,讨你好,你想想看,他会真的爱您吗?齐桓公一想有道理啊,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孩子杀了来蒸给我吃,他会真的爱我吗?他说,你放心我记了。管仲一死,齐桓公头脑很清楚,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行,我记住他的话,按照你的既定方针办,就把这四个人包括易牙四个人罢了他们的官了,不做了,你们不做官。这不是蛮好吗。可是后来您看,美食美食,饮食饮食,有时是非常麻烦的,时间一长,这个美食家熬不住了,为什么?易牙是他手下做饮食做得最好的人,他走了,手下没有一个人手艺比他高,一吃菜都没有味道,心想少了易牙不行,于是忘了管仲的话,又把他叫回来,结果四个人勾结起来把齐桓公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让他出来,要吃饭,没有吃,渴了要喝水,没有人给他送来。四个人把自己的国家分掉了,齐桓公最后也就饿死了,历史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么一个美食家,最后饿死了,一代君王,一代大美食家,就是为了美食最后死的这么惨。死了很久大家才现。作为周守藏史的老子是非常熟悉历史的,这断历史,他很感触,所以他提出为腹不为目,提出五味令人口爽,人千万不能因为口爽,把您的心灵都腐烂了。官强69更新于

    下面我们再举个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先举一个南方人,再举一个北京人,南方人我们举上海人。一个上海人,如果天天去吃山珍海味,参加宴会,吃到最后,他都辨不出来了。这些山珍海味怎么没有味道了?相反上海人回去以后,几毛钱的咸菜,非常有味道,这叫五味令人口爽,生错位。再举一个北京人,天天有饭局,天天去吃山珍海味,一家一家吃过来,吃到最后也五味令人口爽,吃不出味道来了。还是现普通的炸酱面有味道,这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吗?所以老子的智慧很深刻,从哪里来?就从人民大众生活的土壤当中滋生出来,升腾出来,升华出来。所以你看,美好的饮食,审美的东西一旦变了味,那就十分糟糕,这就不是饮食之道了。官强69更新于

    第四章 饮食和谐 第四节 无饮不食(3)

    无饮不食(3)

    饮食的最高境界就是味无味、甘其食了。意思就是说您能从无味中体味出有味来,您还要很高兴的吃下您吃的东西,就是甘其食的深意。我爱在学生食堂吃饭,常常打两份素食加上白米饭,外加免费的一碗汤,十分可口,我就没想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吃饭总是这样埋怨那样埋怨的,更可怕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把盘子里的饭菜统统吃光的,我想大家可以在许多大学生食堂看到这样一种可怕的浪费,关于浪费我们在此不作深究,后面的爱惜物命和物尽其用要谈到。官强610更新于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谈到了很高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是最深刻的饮食之道。什么叫“味无味”?姚老师归结为两层意思。一是您要从无味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出来。十分深刻的智慧!您看,菜根当然比不上你那山珍海味有味道,粗茶淡饭当然比不上你那丰盛佳肴有滋味。但是我能体味出菜根的美味来,我能从粗茶淡饭中体会出饮食的恬淡来,我能从菜根、粗茶淡饭中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种安宁、一种平淡、一种安全、一种闲舒来。这不就是饮食的深刻道理吗?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菜根潭》里面“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其实从我们前面的素食之道来看,咬得菜根那是富含纤维的蔬菜啊,可惜我们的嘴巴与舌头往往告诉我们这个好难吃,这个好难咬;您试过把刚打成豆浆的豆渣倒出来细细品尝吗?反正每天早晨我几乎都是这样不放任何东西就吃了,以前刚吃的时候,舌头就告诉我,好难吃,当我明白“味无味、甘其食”的道理后,当我越来越喜欢素食的时候,我也就越来越喜欢这道“美食”了。有的人,很聪明,把豆渣放点盐,用葱葱炒着一起吃,放在桌上香气四溢,任何人都喜欢的,这也是我们眼耳口鼻舌给我们的“幻觉”。人们往往喜欢用这五官去试验一切东西,看不见的东西往往认为不存在,自己的舌头品尝出的东西往往就是真实的,假如有一天,人类的五官失去知觉,又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这里我们不作探讨,后面第四卷我们再来探讨。官强610更新于

    味无味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您已经体味出味来,但又不露声色,就像无所玩味。这是何等的修养!比如您吃到了最美好的饮食,您好像没有体味到,毫不矜持夸耀,毫不感到比别人高了一等,富了一等,贵了一等,优越了一等。就是说您没有因此而乱了心志,所谓知足常乐,您应该知足,应该转向,应该注意饮食的平衡。反过来说,您吃了最糟糕的饮食也不觉得比他人低,比他人贱,比他人差!您也不会因此而搞乱了自己的心志,更没有必要去挖空心思、朝思暮想的向往那些山珍海味!记得很久以前,我写过一个小小说,好像叫什么《墙上摆动的鱼》,讲一个人从农村到城市的变迁,通过他家中整面墙上各种吃过的鱼翅来展示这种挖空心思、显摆的心态。这篇小说我是得到了小时候农村人吃鱼的启示,小时候大人杀了鱼,往往把鱼尾往墙上贴,我一直没想明白,难道鱼尾有用,不是,长大以后明白那是农村人一种心理,因为吃鱼很难吃到,贴几张鱼尾,表示今年吃了多少鱼,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年年有余(鱼)”的含意。我通过小说中主人公向人介绍鱼尾的情形来揭露这种贪利的,主人公说,这是鲤鱼鱼尾、鲢鱼鱼尾、草鱼鱼尾、青鱼鱼尾,这都是最最常见的,此外还有鼋鱼鱼尾、青花鱼鱼尾、鲑鱼鱼尾、鳕鱼鱼尾、沙丁鱼鱼尾,最大、最显眼的是中华鲟鱼鱼尾……慢慢一墙的鱼尾,成了主人公家中的装饰品,也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痛。人吃东西,一定要把美味当作无味,不动声色,不要老想着它,惦记着它,更不要希望吃得越来越美。官强610更新于

    您只要拥有一颗平凡饮食之心,“味无味”,平时吃普通的饮食也津津有味。您就会长寿而富足。虽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似乎“道不同不相谋”,但是在饮食之道上,他们都讲究“和”,讲究道,二的理念是相沟通的;这也说明不管哪个学派,只要在正确的规律指引下,都会走到一起的,正所谓殊途同归。有人就要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像是《论语》中孔子对饮食的要求,您别以为这是孔子挑剔。您看他饮食的米谷要精而又精,肉要切得细而又细。烹调不当,他不吃。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他不吃。没有肉酱调味,他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他不吃。街上买来的熟肉,他不吃。街上买来的酒,他也不吃。孔子的饮食之道真不简单。从他那些这不吃,那也不吃中,您就能现一个秘密,就是讲卫生,保护身体,注意健康,珍惜生命啊!姚老师讲孔子是一个充满审美情趣的人,在饮食上也是审美的,所以他要求美味,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就是孔子“克己复礼”的礼数,他要求饮食也有合于礼的要求,所以“割不正不食”,你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又不美感,又不合礼数,孔子就不吃。有人肯定说,你爱吃不吃,我还难得伺候,好,说到点子上了,您没有烹调好,我还真不吃了,也不会偏要找来吃。孔子虽不是一个素食主义,也爱吃肉,但是从来不让吃肉超过饭食的量,这就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好厉害的孔子,饮食多注意啊!因此他也能高寿,活了73岁,而当时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三、四十岁。孔子又是个大智慧的人,他很爱喝酒,也没有戒酒,据说能饮“百觚”,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饮大杯子百来杯,喝得够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规定一天喝多少,一顿喝多少,但是他从来不让自己喝醉,这就是“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孔子的智慧!不过,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孔子怎么喝了百来杯酒还不醉,那是那个时候的酒还没有烧酒,酒的度数很低的,否则孔子他老人家早也是烂醉如泥了。以上是孔子富的一种吃法。官强610更新于

    我们再看孔子饮食的一方面,《论语&p;p;8226;述而篇》里面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您看孔子多洒脱!他能享受美食,也能审美粗劣的饮食,当他吃粗饭,喝冷水时,他也很快乐!孔子一生坎坷,他曾经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来到陈国、蔡国的地方。陈国、蔡国的官员们害怕孔子到了楚国后被重用,对他们两国不利,就派兵把孔子他们包围住了。孔子那儿粮食吃光了,大约只能挖点野菜吃了,跟随他的人都饿得起不来了,可是孔子依然不动声色,依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唱,你看,这就是孔子吃菜根度日时的乐观心态。这就是能够“味无味”。一方面他能享受美食美酒,但并不贪欲,“不及乱”,“不胜食气”,不沉湎在酒肉的追逐中,不动声色,不搞乱了自己的心志。一方面他又能从像粗食冷水、野菜根那些饮食中体味到别人体味不到的味道,而且是那么地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孔子在吃菜根度日中找到了解围的办法。官强610更新于

    从前,做官的人被称为“肉食”,“肉食鄙”也就是对当官的一种嘲讽,因为当时的百姓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都吃不到肉,只有做官的人才常吃得到肉。老百姓虽然吃得不好,但是当时老子为大家指明了一个饮食的大道理,即是一个普通的人面对自己的普通饮食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甘美!”,好!后来中国又有一句谚语:“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从粗茶淡饭中尝到分外的香!这是多少纨绔子弟永远也没法体味的高级智慧!

    西汉枚乘写了篇《七》很有名,全文通过七件事说明楚太子的病因起于安逸享乐而此病非药石针炙所能治,只有听取“要言妙道”方能奏效。文章善于排比铺陈、迭用比喻、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开汉赋长篇巨制的先河。文章中有这样一则插曲:当时楚太子病了,有一个叫吴客的去看他,就讲到饮食问题:贵人之子,“饮食则温淳甘脆,??肥厚”,“甘脆肥脓,名曰腐肠之药”,指出美味的酒肉,这叫腐烂肚肠的毒药。你看多可怕!这位吴客举了许多佳肴,比如:有煮烂的熊掌、豹子的胎仔、野鸡肉、小牛肥肉、肥狗肉汤、鲜鲤鱼片、兰花泡的酒等等,真是美食琳琅满目啊!可是这些都可以变成“腐肠之药”,毒害人们。一直到今天,这句话还没有过时,还是可以作为警钟长鸣的!这就是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成为“腐肠之药”了!你看,美味这个东西把握不好就由美变成丑,由益变为有害,甚至变为毒药了。官强610更新于

    我喜欢练习苏东坡的书法,他里面有这样一句“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脓,腐肠之药。”这也就是《七》里的话。有人要说“东坡肉”多肥厚,多美味、诱人啊,可是别忘了,苏东坡虽是个大美食家,但是在饮食上很小心,很注意他在黄州住所的墙壁上写的这诗,就是提醒自己:你看,美食是一把要命的斧头,是一服烂肠子的药!所以他特别注意饮食,认为“蔬食过于八珍”,“未饱先止”。苏东坡自以“蔬食”为甘,而且认为其甘美胜过了美肴“八珍”。苏东坡深得饮食之道!官强610更新于

    爱国诗人陆游是一个养生家。他活了85岁(公元1125-1210),写了近万诗,是个难得的古代长寿诗人。陆游《食粥》诗篇中“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诗的创作背景是陆游中年得了胃病,后来得到了张文潜粥疗之法,除了病,深受其益,深有感慨地写了这诗。这就是“甘其食”,“甘其粥”的境界了。官强610更新于

    谈到粥,我想它可以作为我这一节无饮不食的最佳食物了。粥算是把“饮”和“食”有机结合起来的范例吧,这粥是最平常的了,老百姓常吃,百姓日用而不知,此中就有养生之道。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你看,早晨起来喝一大碗粥,是如此美妙!清代著名养生家曹慈山,写过养生专著《养生随笔》,其中对粥的研究就非常深透,他甚至说“粥乃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你看这粥,胜过了人参、燕窝,好美啊!我每日晨起,熬一个小时的小米粥,冷却半小时左右再和家人一起享用,有时甚至还把豆渣放粥里,吃起来感觉非常好!可以说,早晨是我最幸福的时光,不仅可以“甘其粥”,还可以“甘其书”。官强610更新于

    好了,介绍几种食疗药粥吧,晚上睡不着觉,就吃白莲子熬的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