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8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8部分阅读

    事的言道:“臣不敢欺瞒陛下,以前人之见,作物适合何处种植,当依照风土,万世不易。此乃‘风土论’。但经臣多次试验,发现原本史书上记载不宜栽植的作物,现在亦可以种植了。臣这才有了推广番薯等良种之议。”

    朱由校有些不解,忙问道:“何为风土?”

    “启奏陛下,此为农学术语。‘风’即气候,‘土’即地理,两者合一,才有了作物生长。”徐光启连忙解释道。

    “朕明白了,”朱由校稍一沉吟,便明白过来。知道这只是古人片面的理解事物,才造成了思想僵化。“如今气候变冷了,也就是风土中的‘风’变了,那原先种植的作物就不能生长了。徐爱卿却能找到符合现在风土的作物。对吗?”

    “这~”徐光启一愣,却迅速明白过来。“陛下说的对,是臣钻了牛角尖。不是前人的‘风土论’不对,而是臣理解错了,没有想到‘风’变了,原先的作物自然要减产。陛下真乃天生圣明,生而知之。”

    看着徐光启那略显崇拜的目光,朱由校心中一阵自得,却随即明白过来。问道:“即然如此,徐爱卿可知种什么为好?”

    “番薯,”徐光启一口咬定,“启奏陛下,当推广番薯。”说罢,不等皇帝发问,便滔滔不绝的解释起来。“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全境受灾,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番薯,才度过灾荒。臣曾在天津试种,一亩种可收数十石,胜谷麦二十倍,实为救灾良方。”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章,“臣总结番薯优点,得出‘十三胜’。请陛下御览。”

    王安接过奏章,转交给朱由校。可朱由校并不打开观看,只是谈谈笑道:“臣下旨求良种,本应试种之后才给予封赏。但朕信得过孙爱卿和徐爱卿,这试种就免了吧。大伴,”朱由校转向王安,“当初朕说要封什么来着?”

    “启奏陛下,当初有旨意。有献耐旱、耐寒、耐贫瘠良种者,可封伯爵。”王安奏道。

    “好,那朕就封徐爱卿为……”

    “陛下不可,”见皇帝就要封赏,徐光启连忙跪倒奏道。“陛下,这伯爵之位,臣不敢当。”

    朱由校见徐光启推辞,便笑道:“有何不敢当,有功当赏。某非,爱卿要朕做个无信之人?”

    “臣不敢,”徐光启连忙否认,奏道:“启奏陛下,臣献这番薯,实耐不得寒冷。不符合皇上求良种的旨意。请圣上明见。”

    “番薯不耐寒?”朱由校奇道。

    “正是,番薯种植时间为谷雨前后,至霜降时收获,产量较大;也可在芒种前种植,至霜降时收获,产量较小。但收获后可以种植小麦,至芒种收获。此一年两熟也。”徐光启详细解释道。

    “原来如此,”闹了个乌龙,朱由校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忙问道:“那在边地种植番薯,能行吗?”

    “可以。纵有减产,也可当得半年粮。”徐光启连忙奏上。

    “即然如此,”朱由校连忙掩饰道,“那这个伯爵,徐爱卿也当得起啊?还是不要推辞了。”

    徐光启一阵无奈,我一个文臣,要那个伯爵干什么,又是个不能传给后代的。再说,因献良种得爵,岂不受人耻笑。便搪塞道:“陛下,臣生平所愿,是为君治平天下。还请陛下体谅。”

    朱由校一阵纳闷,怎么这伯爵成了烫手山芋了?正要详问,却听得旁边的王安言道:“陛下,徐大人是文臣。文臣平生所愿,是生为文渊,死谥文正。还是依了徐大人吧。”

    朱由校一阵无语,发现自己完不成徐光启的这两个心愿,只好点头答应。却又提出一个建议。“徐爱卿,朕刚在户部成立了一个农业署,负责全国农事。徐爱卿可否能屈就此位。”

    “臣遵旨,”徐光启大喜,连忙应道:“能陛下分忧,此臣之本分。”说罢,却又犹豫道:“陛下,臣如今正在通州负责练兵。却不知何时能够上任。”……

    第三十六章 兵事

    听徐光启说他正在通州练兵,朱由校心中一阵纠结。心想,你一个科学家,农学家去练兵做什么?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只要你能让大明的粮食增产百分之一,那就比你练就十万大兵要强……

    话虽如此,可爱臣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便做出一番好奇的样子,问道:“徐爱卿,你练的兵,如何啊?”

    贸然得到皇帝赞许,徐光启也有些飘飘然。便奏道:“启奏陛下,萨尔浒战后,臣曾向先帝(万历)进奏。“用兵之道,全在选练”,“选需实选,练需实练”。蒙先帝不弃,让臣于通州练兵。但掣肘颇多,原定签发十万兵卒,至今只有两万。粮秣器械亦不充足,只好勉力支撑。”

    “萨尔浒?”朱由校听了,却不曾帮徐光启解决问题,而是问道:“以爱卿之见,萨尔浒之败,是何缘故?”

    徐光启稍一沉吟,便奏道:“臣以为萨尔浒之败,败在军情泄露,军备不足。萨尔浒之战中,我大明兵将俱奋力征战,但军备不足,如总兵官杜松便因乱箭透过头盔所亡,”徐光启解释了一句,便又接着言道,“仓促出兵。又军情泄露,才有此惨败,着实可惜。”

    孙承宗在一边听了,连忙接到。“可朝野舆论,俱以兵将贪功冒进,萨尔浒之战阵亡将士,至今未得到抚恤。实在令人心痛。”

    朱由校一惊,忙看向王安,见王安微微点头,心便是一沉。正色道:“不管那些兵将又和功过,但毕竟是死于国战,岂能不予抚恤。大伴,这事儿你要抓紧催一下,不要让那些将士流血又流泪。”

    “老奴遵旨。”王安一惊,连忙应道。

    “陛下圣明。”见皇帝如此虚心纳谏,徐光启和孙承宗惊喜之余,连忙出言奉承,一时谀辞不断。

    “徐爱卿,”朱由校想了想,又对徐光启言道:“如今农业署尚未建立,你去内阁见过方爱卿后,要尽快上任,把衙门先建立起来。至于通州兵营,则让兵部派员接受。”

    “臣遵旨,”徐光启躬身应道,“只是,臣这些日子练兵,却有些心得,不知……”

    “可有文字?”朱由校问道。“如有,则送进宫来,待朕阅后再议。”

    “臣遵旨。”徐光启应道。

    “去吧。”朱由校点点头,便命徐光启、孙承宗二人告退……

    ※※※

    弘德殿内

    看皇上捧着徐光启进献的《番薯十三胜》,看得津津有味。王安便稍微的动了动站得发麻身体,小声问道:“陛下,这番薯是何物?那徐大人怎么说如此玄乎。”

    “哦,”朱由校一愣,笑了笑。“真也没见过。不过,朕信得过徐爱卿和孙爱卿。大伴,你没发现那徐光启和朕以前有点像吗?”

    “这个,”王安有些迟疑,仔细想了想,道:“老奴不曾发现。”

    “他的手。”朱由校提醒道。

    “手?”王安更摸不着头脑,郁闷道:“老奴还是不明白。”

    “他的手像农夫,不像读书人。”朱由校有些感慨,“想必如他所言,那番薯是他亲自种过的。一个朝廷官员,如不是痴迷于此,又怎会干农活呢?”

    “这~~”王安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皇帝是拿自己干木活来和徐光启做比较啊?嗯,确实像……

    和皇上谈笑了两句,王安便乘机把自己的一个想法说了出来。“陛下,徐大人练得那只军队,你不该贸然交给兵部?”

    “这是为何?”朱由校放下奏章,奇道。

    “陛下有所不知。”王安连忙解释道:“那徐光启虽是个文人,但甚好武事。他主张‘求精’‘责实’,又不过分克扣军饷,通州的两万兵卒被他训练的甚是精锐。如今陛下贸然交给兵部,怕过不了多久,这只精兵就荡然无存了……”

    “原来是这样。”朱由校一愣,笑道:“没想到这徐大人还是个全才。对了,他说他写了不少兵书,大伴可曾见过?”

    “陛下,通州近在咫尺,却突然多了支军队,宫里自然时刻盯着,那徐光启的一举一动,东厂都有记档。老奴也曾关注过,依稀记得有……”王安仔细回想了下,说出了一大串书名,“有《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列阵方法)、《火攻要略》(火炮要略)、《制火药法》等等。”

    “这些东西实效如何?”

    “这个,老奴不懂兵事,也看不出好赖。可据番子回报,”王安一阵尴尬,言道:“徐光启部比别的练得要多,要苦。”顿了顿,有解释道:“其他军队十天半月练个一回,站站队列,便可解散。而徐部则是五日一练,而且一练就是一天。”

    “原来是这样。”朱由校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却不时在诽谤,后世中学生还要每日跑操,可这大明的兵卒五天训练一次就算得上是精兵,难怪打不过满清呢?却面色如常,问道:“那依大伴之见,又该如何处置?”

    “陛下,让御马监接管吧。”

    “御马监?”朱由校一愣,连忙问道:“这御马监的兵饷是哪里发的?”

    “启奏陛下,这京城的武官俸禄、京营兵饷,名义上都是内廷发的,只是走了户部的账,从太仓支给而已。至于御马监兵饷,却与众不同,是直接从内帑中支给,在内承运库领取。”王安对皇上一股脑的把内廷财权交出,早已心生不满。乘此机会,连忙解释,也好挽回些局面……

    “朕当日倒是有些孟浪了。”朱由校明白王安的意思,可财权归一影响甚大,也就不再给内廷开这个口子。指点道:“大伴可去传旨,让徐光启把所部交给御马监。然后,清点下御马监兵卒,做个预算,让户部按预算进度给钱即可。”

    王安有些失望,便问道:“陛下,宫中其他衙门是不是也依照此例?”

    “不仅宫中衙门,外朝其他衙门也要照此办理。”朱由校回答的斩金截铁。

    第三十七章 迎头一击

    这几日,朱由校发现,不知是何原因,王安对自己的态度突然变了。早也没有以往的那种生疏感,更是多了种宠溺。对,是宠溺。就好像一个老人对着自己的儿孙一样,慈祥的目光,让从不曾享受过天伦之乐的朱由校不由自主的沉沦进去……

    可就在朱由校自觉解决了身份危机,自己可以大展手脚的时候。迎来的不是赞扬的掌声,而是当头的一棒,让他真实的明白,大明的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

    弘德殿内

    朱由校看着面前御案上的厚厚一摞奏章目瞪口呆,心中暗想,怎么今天的奏章装混到了一起。随手拿起上面一本,却是弹劾李汝华的,心顿时一沉。看看御案前,通政使姚思仁正低着头,等待皇帝发话。

    “姚爱卿,”朱由校好不容易才醒过神来,“今天的奏章,都是弹劾大臣的?”

    “不,不是。”姚思仁心中暗骂,这个活计还真不是人干的,总是给皇帝带来坏消息,这皇上能有好印象吗?可事到临头,又岂能退缩。便正色奏道:“启奏陛下,这里面还有少半是弹劾圣上的。”

    “弹劾朕的?”朱由校更加纳闷,便在奏章中翻动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一本,正想细看。一抬头,却看到姚思仁,便让他退下。那姚思仁如蒙大赦,行礼后,急忙逃窜。

    虽知道明朝大臣骂起皇帝来毫不留情,可朱由校登基以来,还没接到过多少弹劾自己的奏章。便带着几分好奇心,一本本仔细看了起来。起初几本还好些,都是劝谏皇帝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的。朱由校便对照自己的言行,虚心纳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倒也看得津津有味。可看到后面几本,且愈加恼怒起来。最后,更是将奏章一扔,大声呵斥小黄门,“去把大伴找来……”

    功夫不大,王安便急匆匆赶来。一进宫门,便看见皇上正坐在那里生闷气,地上扔的全是奏章……

    “陛下,你这是怎么了?谁惹你生气了?”王安弯腰捡起一本奏章,粗粗略读一遍,却发现上面写着“陛下举止无状,非人君之礼……”。不由笑了,“原来是因为这个啊?”

    “这些还不过分吗?”朱由校睁大眼睛,吃惊地看着王安。“这些奏章可是把我骂的狗血喷头啊?”

    “陛下,你曾对老奴说过,外臣邀名心切,好出大言。怎么事到临前,自己却忘了?”王安劝道。

    朱由校默不作声,脸上却带着种委屈的表情……

    “其实,即使外臣不说,老奴这几日也要向陛下劝谏。”王安叹了口气,不曾安慰朱由校,却道:“陛下这些日子,做的也太过了。”

    “太过了?”朱由校不解,想起前几日魏朝也说过自己对大臣‘太过了’。连忙问道:“大伴,朕那些地方做的太过了?是让户部专理财政吗?”

    “不是,是陛下对大臣的态度。”王安摇摇头,却说出一句让朱由校吃惊的话来。“陛下可是在恐惧着什么?怎么对大臣那么客气,甚至近似懦弱?”

    “这~~”朱由校的脸庞顿时僵住了,心中更好像惊涛骇浪。‘他发现了?’朱由校差点跳起来,‘这可怎么办……’。

    幸好,王安并没让朱由校回答,而是自己给出了解释。“老奴知道,陛下骤登大位,有些不适应,少些自信。可陛下不要忘了,天子毕竟是天子,是亿万兆民的主人。正可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陛下只管发号施令,那些大臣只有俯首听命的道理。而如今,陛下却对大臣优待太甚,让他们有些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可是,”朱由校脸一红,知道是自己前世的自卑和今世的胆怯在作怪。却狡辩道:“那些大臣进谏,我如置之不理,岂不是更加不好?”

    王安摇头苦笑,暗叹皇上天真,便劝道:“天家需要尊严,陛下虚心纳谏,这是好事。可也要让那些大臣明白,陛下纳了他们的进言,是给他们的荣幸。”顿了顿,见皇上若有所悟,便继续劝道:“那些读书之人,是最会揣摩人心的。陛下如离其太近,必定会被诱惑,对其言听计从,到那时,岂不是酿成大错?还请陛下三思。”

    朱由校暗自苦笑,自己还真愚蠢,难怪在前世连个小头目都没混上。看来不是自己没背景的原因,而是自己不是那块料……。想到这,顿感沮丧,便问道:“大伴,你说朕该怎么办?”

    “陛下不必担忧,”王安见火候已到,皇上已经有所明悟,便不再多说,免得打击过甚,反而不美。缓了缓,王安又劝解道:“这处理政务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熟稔的,这需要长期积累,陛下只要多读书,多用心,定能成为有道明君。至于现在,陛下可加快学习礼仪。只要礼仪精通,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那些外臣,必不敢小瞧了陛下。”

    “朕明白了。”朱由校点点头,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道,用各种礼仪来约束人心,彰显皇权。自己只要以礼相待,那些大臣们倒也能唬住一时。‘关键还是要努力学习啊,’朱由校想道。

    正感叹着,朱由校却又想起一事,忙向王安请教,“大伴,这学习礼仪也需要时间。在这之前,真有要怎么做?”

    “这个~”王安一愣,稍加思考后便给出了答案,“陛下可多看少说,后发制人。”说着,王安指了指那堆奏章,言道:“按照惯例,这些奏章陛下过目后,要交给内阁票拟。陛下可以根据票拟作出决断。如果召见大臣,也要由着那些大臣讲,陛下千万不要轻易表态。如此一来,那些大臣摸不清陛下态度,便不得不敬畏圣上。”

    “原来是这样。”朱由校不由苦笑,自己这些日子可真的太轻忽了,怕是那些大臣都在背地里笑自己吧。一时间,有些沮丧……

    过了好久,朱由校才打起精神来,问道:“大伴,这些奏章里还有弹劾李汝华的,是不是那些大臣对朕‘财权归一’不满,才迁怒于李爱卿啊?”

    “不满是有的,但更多的,恐怕是因为李汝华手中权力大增,有些眼红罢了。陛下可交给内阁,让他们议论。”见皇帝并没有被吓到,还操心政事,王安心中暗暗称赞,对朱由校更高看了几分。“等内阁票拟后,陛下再做决策。”

    “这样也好。”朱由校点点头,边让小黄门把奏章尽数送往内阁……

    第三十八章 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