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6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6部分阅读

    还和本地官府上下联手,将本该由自身承担的徭役,转嫁到别人身上去。

    可这次海河河工却不同,高达百万人的徭役,已经不是一府一县的官员所左右。他们无奈之下,只好把目标打向工部衙门,希望能通过工部,先减少本府本县的徭役总数。然后,再伺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去……

    “方爱卿的意思是说,”朱由校嘶哑的嗓音,再次在大殿中响起,“那些士绅,是在担心如此大规模的征发劳役,会误了他们的收成?”

    “陛下圣明,”方从哲深深地施了一礼,却又接着说道:“那些士绅也知道陛下是在为他们好,可是,北地不如江南,地瘠民困,实在经不起折腾。还请陛下恩准,将海河河工工期延长……”

    朱由校不由得一阵苦笑。对,时间延长些,每年征用的劳役就少了。那些士绅们正好和官府上下联手,把这些劳役强加到别人头上去。

    “可是,朕却不能坐视你们鱼肉相邻,坏了朕的名声。”朱由校忿忿不平的想道。

    只是,如不延长工期,又该怎么办呢?朱由校一时间犯了难。

    “陛下,”王安见皇上犹豫不决,心中着急,便出主意道:“要不,从其他地方征发一批劳役?”

    “不行,这可不行。”方从哲急忙反对,“国朝的徭役里数,都是有规定的。更何况,陛下曾颁下旨意,让各地自行申报工程项目。这征发其他省份的劳役,必定会引起该省官员的反对。”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王安不乐意了,他大声嚷嚷道:“那你说怎么办?难道真的把工期延长下去吗?”

    看方从哲还是一副你说得对,就是要延长工期的表情,王安有点气急败坏,“不说二十年了,但说十年,你方大人能保证户部一直有钱吗?”

    方从哲心中一惊,“对啊,就是户部有钱,继任的阁臣还会同意修缮海河吗?要知道,自己是因为家住京师,才提议修缮海河……”

    朱由校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提醒两人注意后,才缓缓说道:“……延长工期,只是下策。朕修缮海河,一是为了稳定京畿,防治水患威胁京师及运河;二是为了备灾,使直隶之地少受旱情影响。因此,海河的修缮必须要尽早完成。”

    “陛下圣明。”提起旱情,方从哲和王安心中均是一惊。当今即位之初,便多次提醒大臣,说北地已经连年受灾。而即位以来的多项政策,如选育良种、推行粮食配给制等等,也都是围绕在农业、粮食等展开,以备灾备荒为主要目的。而海河修缮,也是皇帝备灾备荒的一项决策。

    只是,两人却万万没有想到,皇上竟然把这修缮海河看的那么重、要求的那么急……

    可朱由校却一直看的很清楚。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不管是内阁也好、六部也好,也做了很多备灾救灾、恢复农业的准备。可是,这些大臣们却好像习惯了各地灾情不断,始终用着轻忽的心态在做事。以至于,朝廷的备灾政策,一到地方,便走了样,成了地方官员向朝廷哭穷的最好借口。

    “……两位爱卿要多想想办法,哪怕是多花些钱,也要尽快把海河修缮好。”朱由校有点无奈,只好在银钱上开了一个大口子。

    “……臣(奴才)遵旨。”方从哲和王安一阵犹豫,只好应承下来。

    “陛下,”方从哲沉思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要不,改征徭役为招募如何?”

    “招募?”朱由校不解。

    方从哲连忙解释,“……张居正时,曾推行一条鞭法,将一切徭役和田赋都折为银钱征收。而国家欲动土木时,再以银钱招募工匠。可在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便遭到废除,各地民夫,照旧服徭役。”

    “这倒是个好主意。”朱由校一听就明白了。这是把原有的实物税折换成货币税,通过征收银钱,来放松对编户的人身束缚,却又保证了国家财力。这应当是件好事啊,可为什么又废除了呢?

    对于皇上的疑问,方从哲只能一阵苦笑,“……每逢招募工役,便会出现名额不足现象,从而影响工程进度。”

    朱由校一阵默然,“……劳动力市场,还是太过狭小啊。”朱由校心中暗叹道。

    “征发劳役时,”朱由校突然问道,“朝廷都给那些役工什么报酬?”

    方从哲一愣,忙应道:“……只需管足饭食即可。”

    朱由校一阵无语,让人家丢了自己地里的活计,给你白干活啊?却又问道:“招募呢?”

    “除管足饭食外,还要给予一些银钱。”

    “以爱卿之见,”朱由校问道,“招募时,工役不足,是何缘由?”

    方从哲一阵苦笑,“故土难离,又愚民无知,不相信官府。而小胥小吏,盘剥又急……”

    第116章 河工 下

    “原来如此。”朱由校喃喃的说道,心中却满是苦涩。

    虽然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编户制度,可明朝的执政理念仍是“王权不下县”,大量的庶政操于胥吏、宗族之手。百姓和官府离心背德,往往通过士绅和官府进行沟通。而士绅与胥吏则乘机上下其手,把原属于自己的义务转嫁给平民,却又示以小利,收买人心……

    “方爱卿,”朱由校长长地叹了口气,却好奇地问道:“既然招募民夫如此困难,那你却为何还提议招募?难道说,你有办法招募到民夫不成?”

    “陛下,”方从哲一阵尴尬,“臣确实有办法,可以招募到充足的民夫……”

    “讲。”朱由校眼前不由得一亮。

    “启奏陛下,”方从哲冲着皇帝一拱手,禀道:“……此前,招募民夫,俱是由官府贴榜文招募,百姓不知道其中利益,又害怕离乡后土地荒芜,才拒不应募。而这次不同,”方从哲傲然一笑,“这次招募,臣准备招募工头。然后,让工头去招募民夫。”

    “好主意,”朱由校大喜,这不是分包吗?先把工程分给那些乡绅,让他们去组织劳力。嗯,是个好办法。“方爱卿,你可以将整个工程分成大小不等的各份,让那些商人去竞争,价少者可得……”

    “商人?”方从哲一愣,连忙解释道:“陛下,臣说的是乡绅……”

    朱由校笑着一摆手,“朝廷出钱,乡绅做工,这不就是一个生意嘛。既然是生意,那就是商人。”看方从哲还是满脸的不情愿,朱由校笑了笑,点醒道:“……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愿意分润的肯定不少,还是统称为商人为好,免得爱卿日后难做。”

    方从哲顿时醒悟过来,“对,既然想和朝廷做生意,那就是商人,可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朱由校却忽然想起一事,迟疑道:“即便是招募,可还是需要从直隶抽调民力。这耕种会不会……”

    “陛下放心,”方从哲微微一笑,“如果是官府强行征召,必定会影响农事。但是,如让乡绅招募民夫,”方从哲摇头苦笑道:“……他们比臣操心。”

    朱由校一阵讶然,却醒悟过来,那些田地都是乡绅的,他们自然会牵挂在心。忙吩咐道:“即使这样,工部安排工期时,也要注意农时,莫要误了农事。”

    “臣遵旨。”方从哲连忙应允。

    “还有……”朱由校刚想再叮嘱两句,却突然心头一动,忙住口不言,暗自盘算起来。

    过了良久,朱由校才抬起头,问方从哲,“如今,直隶一地,捐爵的有多少人了?”

    方从哲不解其意,忙暗自盘算一阵,抬头回道:“……子爵以上有十六七个,男爵大概六百多了,勋爵大概有二千三百多人。”见皇上注视着自己,方从哲一阵赫然,忙解释道:“臣愚钝,竟然没记住详细数字,还请陛下恕罪。”

    “无妨,”朱由校微微摇头,却沉吟道:“这些新捐的爵位,虽掏出的是真金白银,可获得却只是一纸空名,朕心难安啊。”

    “陛下,”见话头不对,方从哲连忙劝解道:“这些捐爵之人,本就图名而来,陛下不必为他们忧心。”言毕之后,方从哲内心一阵忐忑,生怕皇帝一时冲动,给那些新贵许下什么经济特权……

    朱由校却微微摇头,“虽然这些人是图名而来,可朕也不能亏待他们。否则,今后还有谁会捐爵啊。”

    “可是,”方从哲更加不安,忙劝阻道:“陛下已经准许他们进入地方议事会了……”

    朱由校却对方从哲的着急不安视而不见,直接提议道:“朕是这么想的,这次修缮海河,工程可按照大小、难度分为三级。即省、府、县三级。分开招募。”

    “欲承办省级工程者,需由省级商行承办。而省级商行,却需要有三名子爵以上的勋贵动议,方可成立。商行的规则,可按照粮行规则施行,即股份制。”

    “欲承办府级工程者,需由府级商行承办。而府级商行,也需要三名男爵以上的勋贵动议。至于规则,也需要按照股份制施行。”

    “至于县级工程……”朱由校微微一笑,“就不必朕解释了吧?”

    方从哲一阵苦笑,却问道:“陛下,这商行的赋税,又如何处置?”

    朱由校微微一笑,“孙承宗不是在直隶设立了税务机关了吗?内阁定个税率,让孙承宗去收吧。”

    方从哲这才松了口气,却又想起一事,便为难的问道:“陛下,那些乡绅,都有着秀才、举人等功名,是不是……”

    朱由校一愣,乐了,“方爱卿,捐一个勋爵,只要一百两银子对吧?”

    看方从哲还没有明白过来,朱由校微微一笑,“……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想承办是需要的实力。”言下之意,那些乡绅连一百两银子也不舍得,也没什么实力,就不要掺和了……

    方从哲醒悟过来,却苦笑道:“……陛下,那些民夫,可都是在乡绅手中啊。”

    “不妨,”朱由校却不肯上当,“那些商人,比朕有办法。再说,朕也没有说,他们不可以入股商行啊?!”

    方从哲一阵苦笑,只好应承下来,却又听皇帝叮嘱道。

    “商行欲承接工程,必须要向朝廷证明,他们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民夫……”

    “承接工程后,商行必须严格按照工部提供的方案施工。同时,制定严格的施工方案,杜绝民乱发生……”

    “此外,工部及都察院要派遣精干之人,巡视工地,严防不测。兵部也要分派人马,扼守关隘。”

    方从哲一一应允,却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陛下,既是招募民夫,这工程的耗费就会大增。原有的计划,怕是不能满足所需……”

    朱由校稍一思付,便点头应允,“让户部和工部再做一个预算,报朕批示。还有,”朱由校想起前世的民工讨债难,便又吩咐道:“户部也要派人下去巡视,看有没有拖欠民夫工钱的。如有,就奏报上来,朕必严惩不殆。”

    方从哲一惊,却知道此事不得不防,忙应允下来。却又奏道:“陛下,这户部、工部、都察院都要派人下去。要不,就让他们一起吧。”

    朱由校点点头,却又叮嘱道:“……一定要分成不同的组,让他们来回巡视,避免有营私舞弊发生。”

    “还有,户部和工部制定预算时,一定要制定好拨银计划,千万不要因朝廷发银不及时,而误了民夫领工钱……”

    第117章 利字当头

    弘德殿内,方从哲早已离去,可王安却留了下来。君臣二人一边闲谈,一边等着御马监掌印太监刘朝的到来。

    功夫不大,刘朝便赶了过来。

    “陛下,”刘朝躬身施礼,“不知召老奴来,有何吩咐?”

    朱由校微微颔首,示意王安向刘朝解释。

    “是这样的,”王安微微侧身,向刘朝解释道:“陛下刚才已经和方大人议定,要将海河河工分包出去,由民间组成商行,进行承建。”接着,又将商行设立的细节向刘朝一一讲明。

    刘朝的眼睛不由的一亮,试探道:“……陛下的意思是?让宫内也入一份子?”

    作为内廷的军事和会计机构,御马监权责重大,几乎可以与司礼监分庭抗礼。可遗憾的是,自朱由校登基以来,便大幅度削减宫中用度,御马监的权利也随之大幅度缩水。

    如今,见皇帝有意增加内廷收入,刘朝怎不喜出望外……

    见刘朝意动,朱由校却淡淡一笑,“……信王和三位皇妹也一天天长大了,朕也要为他们做些考虑了。”

    每想到这个,朱由校便是一阵苦笑,没想到自己前世是个孤儿,今世却要为弟妹操心。不过,朕却如食甘饴。

    “陛下爱护手足,真乃仁慈之君。”刘朝和王安连忙送上马屁。

    “朕只是做应做之事而已,”朱由校却不领情,断了顿,又道:“……外朝的钱,不好要,朕也不想和他们磨嘴皮子,就想着在宫里帮着他们筹备些。”说着,面露不忍之色,“也免得他们日后受穷。”

    “陛下仁慈。”王安和刘朝却屡教不改,再次奉承。不过,这两位宫内拔尖的人物,却对皇帝的抱怨心有戚戚。

    刘朝稍一思付,便主动问道:“陛下,既是为信王和三位公主筹集银两,老奴自当尽力。却不知,陛下是何章程?”

    朱由校微微一笑,“这次河工分包,朕把它分为三级。刘大伴不如端详一下,看看承包那一级最好。”

    “原来,陛下是想考校奴才。”刘朝笑了,却张口而来,“县一级需要控制大量民夫,劳心劳力不说,风险还最大,可利润却最为薄弱,不可取;府一级需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极为招眼不过,也不可取;唯有省一级,只需在工部接手一个项目,然后分包下去,既省力,也无需垫付资金。”说着,刘朝微微一躬,“奴才以为,省一级最好,也最适合。”

    朱由校听得暗暗点头,却又问道:“那么,你准备怎样去操作呢?”

    “如果陛下不想让外朝知道的话,”刘朝偷偷看了看皇上脸色,却没有发现端倪,只好接着说道:“……奴才想看看内阁和工部出台的具体措施再说。”

    “滑头。”朱由校暗自评价道,口中却道:“……大伴还是先说说大概吧。”

    “是,”刘朝无奈,只好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奴才以为,信王和三位公主不必挤在一起,以防外臣攻讦。”

    “陛下虽有限制,三家子爵以上者,才能发起商行。可是,”刘朝微微一笑,“这大明够得上这个标准的家族却不少。到时候,必定会有一番争执。”

    “你的意思是……”朱由校似乎有点明白了。

    “那些新成立的商行,并不是都能打通关节的……”刘朝刚要细讲,却被朱由校给打断了。

    “这次修缮海河,事关重大,朕不能容忍半点闪失,”朱由校盯着刘朝,一字一句的问道:“你可明白?”

    “奴才该死。”刘朝心中大骇,连忙跪地请罪。

    可朱由校却微微一笑,起身离去。独剩下刘朝跪在地上,不知所措。

    “哎,”王安苦笑一声,却不得不站了出来,给皇帝擦屁股,“刘公公,还是起来吧。陛下已经走远了……”

    刘朝这才恍然醒悟,忙拉住眼前的这棵救命稻草,“王公公,陛下到底是何意思?”

    “什么意思?”王安乐了,“刘公公,你怎么糊涂了?陛下已经不是说明白了嘛。”

    “可是,”刘朝急了,刚要和王安争辩,却突然间灵机一动,惊讶道:“陛下的意思是……”

    王安点点头,拍了拍刘朝的肩膀,笑道:“刘公公一定要记得,挑一些实力强的商行,千万不要误了陛下的大事。”

    刘朝郑重的一抱拳,“王公公放心,哪怕是这次挣不到钱,刘某也不敢误了陛下大事。”

    “这就对了嘛,”王安满意的笑了笑,“陛下已经下旨,让各省申报项目,咱家以为,这些项目也会采取招募制。刘公公挣钱的机会,多着呢。”

    “多谢王公公指点。”刘朝连忙向王安致谢。

    “对了,”王安突然想起一事,指点道:“陛下已经拟好旨意,等娘娘临盆之时,便册封张国丈为太康伯。”

    “太好了,”刘朝会意,连忙喜道:“若是那家商行找不到三家发起人,正好请太康伯出面……”

    王安淡淡一笑,“那就有烦刘公公操心了。”

    被王安强行塞过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