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6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6部分阅读

个张国纪,刘朝只觉得一阵恶心,却不敢得罪皇后娘娘。无奈之下,刘朝只好四处奔波,帮着信王等五位贵人找挂靠的商行。

    可仔细一打听,刘朝便傻了眼。工部是把工程分了十余份,可也架不住僧多粥少啊。

    勋贵那边的英国公、成国公等等,外朝的方从哲、沈飗等等,就连宫内,也有王安等人,或大张旗鼓,或隐居身后,都是想在海河河工中抢块肥肉。

    无奈之下,刘朝只好串家走户,连续和众人进行磋商。在许下众多承诺后,才最终达成协议。可是,原计划的五家商行,却削减成两家,三位公主一家,信王则和太康伯一家。却总算在海河河工中,猎取一份利益。

    可是,当刘朝向皇帝汇报自己的辛苦时,却看到皇帝一脸戏谑的看着自己,“……难道,你就没有想着给自己留一份?”

    刘朝一阵无语,却追悔莫及。最后,还是皇帝仁慈为怀,在信王和太康伯的份额里,给他留了一份,才安慰了他受伤的心灵……

    第118章 官商勾结

    二月二十日,方府

    早在二月十八日,天启朝的第一次春闱便宣告结束。此时,正是考官阅卷之时。方从哲并不是本科考官,却也没有去内阁当值。而是忙里偷闲,躲在自家书房中百~万\小!说。

    方世鸿轻轻地敲了敲门,得到父亲允许后,才推门走了进来。

    “父亲,”方世鸿恭恭敬敬的向方从哲施礼道:“……事情已经办妥了。”

    “嗯,”方从哲飞快的扫了儿子一眼,又把注意力放回了手中的书本上。“说来听听。”

    “是,”方世鸿站直了身子,回禀道:“孩儿已经和曹一凡、马大彪、方晓宇三人达成协议,共同组建商行,承建海河河工……”

    曹一凡、马大彪、方晓宇都是通州有名的商人。

    年前,李三才案发被抄家。这三人和李三才素有往来,害怕受到连累,便拿出大半家产买了爵位,以求破财免灾。当时,是方从哲接见了他们,并温言相慰,让他们不要听信谣言,照常做生意。

    这三人倒也透钻,乘此机会便和方从哲拉上关系,逢年过节孝敬不断。这次海河河工,曹一凡三人便主动提出,要和方从哲家族联手,共同开办商行……

    “商行以曹马方三家的名义发起,一切对外应酬也由这三家出面。而咱家,”方世鸿停顿了一下,才轻轻的禀道:“却要保证商行能顺利拿到工程。”

    “这本是应有之意,”方从哲缓缓地点了点头,又问道:“……他们给出了什么条件?”

    “除咱家本应得的股份外,再给半成股份。”

    “嗯,也行。”方从哲点点头,表示认可。“这么大的商行,能多分润半成,已是难得。”扭头看了看儿子,又吩咐道:“……河工关系重大,稍有差错,便会让为父身败名裂。你可一定要盯紧了,千万不要出了岔子。”

    “父亲放心,”方世鸿心中一凛,忙正色回道:“等工程开工了,孩儿便带了人去工地上盯着。决不让人浑水摸鱼,挑出事来……”

    方从哲微微颔首,却叹了口气。儿子比以前成熟多了,却背了个罪官名声,一辈子仕途无望了。

    心有不忍,方从哲便不再讲话,又将手中的书籍举了起来。

    方世鸿却不想就此离去,他沉吟了片刻后,道:“父亲,曹一凡三人还提起了一件事,想让父亲帮忙……”

    方从哲头都不抬,淡淡的应道:“说吧。”

    “是,”方世鸿急忙禀道:“父亲可知,这曹一凡三人,在辽东粮行也占有股份?”

    “怎么?”方从哲一惊,抬起头来,追问道:“可是辽东粮行内部出了问题?”

    见父亲如此紧张,方世鸿的心便是一紧,忙详细解释道:“曹一凡他们说,往辽东运粮,走陆路耗费太大。想让父亲设法,准许他们从海路运粮……”

    “原来是这样。”方从哲松了口气,可还是有点放心不下。

    作为大明首辅,他非常清楚辽东粮行的重要性。可以说,正是有了辽东粮行,有了辽东的粮食配给制,才保证了辽东局势的稳定。而只有辽东稳定了,朝廷才有余力关注关内民生,修缮海河等等……

    “铁岭李家是什么意思?”方从哲想起辽东粮行的股份构成,铁岭李家是最大股东,便出口问道。

    “曹一凡说,包括李家在内的几位大股东暗地里达成协议。只要父亲促成粮食海运,他们就在原始股份中匀出十万两,以作酬谢。不过,”方世鸿连忙解释。“却需要我们将这十万两补上。”

    “十万两?好高的价码。”饶是方从哲宰相城府,也不由得暗自咂舌。自辽东粮行成立以来,股份便受到追捧,十万原始股份,足足可以在市面上卖到二十万两,还是有价无市。这些股东,能答应匀出十万股份,已是殊为难得。

    “父亲,”方世鸿却不满足,嘟噜道:“……这些人也太小气了,竟然还让我们补钱。”

    “便是户部,也不过十五万两股份。而内廷,则是八万两……”方从哲苦笑道:“就是补钱,我们也占了大便宜。不过,这钱有点烫手啊。”

    “父亲,”方世鸿不解,“这运粮,海路和陆路就那么大区别吗?能让这些人下这么大血本?”

    “和陆运想比,海运的运费几乎为无。”方从哲看了方世鸿一眼,解释道:“不过,海路却不好打通。”

    方世鸿一愣,忙问道:“难道,国朝就不曾向辽东海运过粮食吗?”

    “怎么没有?”方从哲笑了笑,“光为父知道的,便有两条。”顿了顿,方从哲又解释道,“一条是天津海道,船从天津卫出发,到达旅顺停下……”

    “天津卫?”方世鸿惊道。

    “对,天津卫。”方从哲点点头,“天津卫除了官船,可从未停过私船。你说,朝中大臣会轻易答应吗?”

    方世鸿苦笑着摇摇头,心想,就是大臣答应了,皇上也会驳回了。那天津卫是什么地方?京师的海上第一防线……

    饱含着希冀,方世鸿又问道:“那,另外一条呢?”

    “登莱海道,”方从哲淡淡应道:“粮船可从登州和莱州出发,也是在旅顺停泊。这条航道,要比天津海道近。”

    “这条道好,”方世鸿喜道,“……正好可以在山东买粮。”

    方从哲却泼了一盆冷水,“可是地方官员却不想找这个麻烦。另外,山东的大量逃户,都聚集在海道途中的岛屿上……”

    “父亲,”方世鸿挨了当头一击,却立即醒悟过来,“……你是在考校孩儿,可对?”

    方从哲淡淡一笑,“那你就说说,为父该如何处置。”

    “是,”方世鸿脸色一整,从容对道:“登莱两地的地方官员无关大局,如他们反对,远远的调开即可。至于那些逃户,或派大臣宣慰,或派大军征绞,定让他们服服贴贴。”

    方从哲微微颔首,“看来,这些年,你也有长进了。”却又吩咐道:“……你去跟他们传个话,就说这事儿,我应下了。”

    “是,孩儿这就去办。”方世鸿一喜,连忙应道……

    第119章 私访

    就在方从哲和儿子细细谋划、准备聚敛家业的时候,天启皇帝却换了一身富贵子弟打扮,悄悄地离开皇宫,出现在崇文门外。

    时隔四百年,朱由校再一次站到了北京的街头上。初次近距离接触明朝的民间百态,可着这些与前世迥异的风土人情,朱由校只觉百味俱陈、心情激荡。

    四百年前的北京依旧繁华,川流不息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商贩叫卖声,让朱由校依稀有了回到了前世的感觉。可两边低矮的房屋、古色古香的景致,却清清楚楚的告诉他,这还是明朝。

    在身后不远处,魏忠贤和沈飗正带了十几位精干侍卫,扮作普通随从,紧张的跟在那里。而暗地里,还有数以百计的侍卫,乔装打扮了,隐在人群中。

    沈飗是被皇帝强行拉来的。在朱由校看来,沈飗虽然被外界骂做j邪小人,可j邪小人也有j邪小人的好处。最少,他不会在自己兴头上泼冷水,说什么朝廷礼仪。至于小人误国?朱由校却有足够的信心,让沈飗和魏忠贤不至于做大……

    见皇上停在这人群密集之地,沈飗只觉头皮发麻。稍一斟酌,便走向前去。

    “少爷,”沈飗佯装解释,却用自己的身子护住了皇帝外侧,“这崇文门是京师人流最多的一个所在,户部在这里设有税局,以作征税之用。”

    “只有这一个城门收税吗?”朱由校淡淡的问道。

    “不,其他城门也收税,”沈飗答道:“只不过,崇文门所收税额最多,户部便设了崇文门税局,由崇文门统领其他各门。”

    朱由校不再言语,而是向崇文门前望去。

    此时约为巳时一刻,正是进出城门最密集的时候。可朱由校却没看到税吏收税的情景,只有几个税吏,懒洋洋的站在关口,看着进出的商贩发呆。

    “沈先生,这税就是这样收的吗?”朱由校一指税吏,让沈飗观看。

    ‘呃~’沈飗一阵苦笑,却劝解道:“……少爷,这些税吏也是左右为难,少爷还是饶了他们吧。”

    朱由校一愣,忙回头看向沈飗,嗔道:“怎么?这些税吏不恪守职责,反而有理了?”

    “这,”沈飗看看左近,发现没有注意自己,才小声禀道:“少爷有所不知,国朝收税一直是个难题。这些税吏如果严格职守,收税多了,就会被御史弹劾……”

    “弹劾?”朱由校一怔,却醒悟过来,“是说他们苛责小民吧?”

    “正是,”沈飗连忙解释道:“这些税吏吃亏多了,便不肯再多管闲事。只是约定俗成,在每月的月初收税三天,以免上司责罚。”

    朱由校的脸顿时便沉了下来,“……太可恶了。”

    在朱由校的记忆里,崇文门的税关极其有名。即便是四百年后,老北京还有着崇文铁龟的说法。种种有关崇文门征税的传说,更是数不枚举。被后世的历史学家,批评为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证。

    可是,这些税吏却仅仅在月初收税三天。难道说,那些关于崇文门收税的传说,都是清朝余泽不成?朱由校愤愤不平地想着……

    见皇上动怒,一向以谀君媚上著称的沈飗却低着头,不敢有半点言语。

    朱由校回头看了看沈飗,见他一脸恐慌,却不肯为自己出谋划策,便不满的哼了声。

    沈飗心中暗暗叫苦,却不敢提议皇帝严惩税吏。只好扭转话题,向皇帝提议道:“……少爷不是想看看今科的士子吗?我们不如先去瞧瞧士子,等回去后,再商议税吏之事。”

    “也好,”朱由校淡淡的应了声,却问道:“那些士子,都会在那里聚集?”

    “现在正是等待开榜的时间,”沈飗微一沉吟,便禀道:“……那些士子应当在各省会馆,等待朝廷发榜。”

    “那就走吧。”朱由校微微颔首,却抬腿就走。

    “少爷,”见皇帝迈步,沈飗连忙跟在后面,“这京师之内,各省具有会馆。我们先去那一家啊?”

    “沈先生是浙江人?”朱由校头也不回。

    “啊?”沈飗一愣,忙回道:“学生祖籍浙江绍兴。”

    “那就去浙江会馆,”朱由校随口吩咐道,“……先去看看,沈先生的同乡,今科都有哪些人才。”

    沈飗心中一喜,忙快步跟上。魏忠贤却稍停了一下,抓过一个便衣侍卫吩咐了两句,才快步跟上……

    ※※※

    浙江会馆里,几个士子正在那里辩论。朱由校带着沈飗、魏忠贤,悄悄的走了过来。站在一旁,仔细听这些士子的言论。

    说起辩论,还是朱由校提倡起来的。当初,他为了博采众议、活跃大臣思想,便借着学习经义名义,下令在每周周日上午举行辩论会,并形成惯例。

    可让朱由校始料不及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辩论会在大明不胫而走,成为了士子研究学问、探讨学问的一大途径。而面前的这几位,就是在辩论‘天子是否当有私财’。

    “……王某以为,天子当有私财。”一个三十多岁的士子在那里慷概激昂,“为何?王某以为,唯有天子拥有私财,而且在使用上不受外朝干涉。才能制约皇室耗费国帑,才能公私分明……”

    “王兄是在痴心妄想吧,”立即便有士子嗤之以鼻,“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再要私财有何用?如皇上有了私财,便狗营私利,不理朝政。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话音刚落,便有一个士子站了起来,“上古之时,天子以井田养民,其田皆天子之田也。自秦而后,田地均为庶民自有。天子既不能养民,便让民自己养自己。”说着,他忿忿不平的一挥手臂,“百姓买田而自养,天子却用赋税扰民,此乃天下之最大的不仁。可天子却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空名,挤兑百姓,曰君父君父,让百姓供养于他……”

    “黄兄此言差异,”见黄姓士子所说太为过火,王姓士子便出言反驳,“百姓交纳赋税,并不仅仅为了供养天子一人……”

    第120章 英才

    “这个姓黄的,倒有点意思。”朱由校心里嘀咕着,嘴角却噙着微笑。见无人注意,便又向前走了两步,准备仔细听听这些人都有什么见解。

    沈飗只觉一阵头晕脑胀,却无计可施。作为浙江士林的一杆旗帜,沈飗对后进的士子还是比较关心的。也正是因为关心,想帮他们在皇上面前露露脸,才带了皇上来会馆私访。可谁想到……

    沈飗恶狠狠的盯了黄姓士子一眼,心中一阵臭骂:“小子,你死定了,竟然敢在皇上面前大谈什么‘非君’。看来,你真的不想活了。”可骂完之后,沈飗却有一阵担心,“……陛下,我浙江的学子大部分还是好的,你可千万别迁怒啊。”

    沈飗在这里担心受怕,魏忠贤却没有理会这么多。他轻轻地招过一名侍卫,小声吩咐了两句,叫他去查访这几个学子的姓名籍贯。准备在皇上离去后,动手拿人。

    不说朱由校三人神情各异,单说辩论场内,王姓士子正在对黄姓士子的言论批驳。

    “百姓交纳赋税,并不仅仅只供养天子一人。”王姓士子据理而争,“黄兄当知,百官俸禄,也是从赋税中开支。边关军饷、朝廷的赈灾银两等等,都是在朝廷收到的赋税中支付的。如百姓都不交税,这边关谁来守?河堤谁来修?……”

    “正可谓,税收乃财政之源,财政则为庶政之母。唯有国家财力充沛,方能保证国泰民安。”

    朱由校的嘴越张越大,这个姓王的,是什么人啊?竟然能清楚的认识到税收对财政、对国家的重要性。这家伙,不会也是穿的吧?……

    朱由校心中一阵嘀咕,却对姓黄士子的言论,并没有感到半分惊讶。这是因为,朱由校怀疑,那姓黄的士子是黄宗羲。

    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全面的阐述了黄宗羲的‘非君’思想。并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一起,被后人尊为是明代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

    在朱由校看来,如果这黄姓士子是黄宗羲这尊大神。就是再离经背道的言论,也无需惊奇……

    那位黄姓士子倒不知道皇帝的想法,他正聚精会神的和那王姓士子辩论。

    “王兄此乃桑弘羊、王安石之言,”黄姓士子对王姓士子的的言论嗤之以鼻,“要知道,天下财货,本有定数……”

    话刚出口,就被王姓士子打断,“黄兄可知,朝廷正在筹划修缮海河?”

    “略有耳闻。”黄姓士子微微颔首。

    “黄兄可知,海河修缮后,直隶将再无洪涝旱碱之害?”

    “知道。”

    “?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