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39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39部分阅读

持,都是朝廷亲封的,实在和正一教不相干啊……”王安一阵苦笑,看来,皇帝有犯迷糊了。

    这皇帝哪都好,可就是对一些礼仪、制度、风俗不了解,却常常异想天开,以至于贻笑大方。

    “朕知道。”朱由校淡淡一笑,改革城隍庙,加强对地方的思想统治,是他蓄谋已久的事情,又怎会不事先做好功课?

    其实,朱由校越研究明代礼制,越能体会朱元璋的过人之处。虽限于眼界,朱元璋对海洋、对商业的认识不够,做出过一些后人眼中的可笑之事。可在人心的把握上,在皇权的巩固上,朱元璋却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别的不说,但从城隍庙来看,阳世的每一个地方官职,都可以在城隍神所代表的阴司找到对应职务。而阴司的官职,却又高于阳世,再结合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这很明显是在用神权来压制那些土皇帝,用宗教来收拢人心。

    因此,朱由校现在所要做的,并不是大修大改,重新建立一个体系。而只是在原有的城隍体系上增添一些元素,便可达到自己的目的。

    “大伴,朕已经决定了,要在现有的城隍庙内,配享一些神位,以教化百姓。”朱由校放下手中的茶杯,对着王安吩咐道:“大伴可取来笔墨,帮朕拟诏。”

    “老奴遵旨。”王安拱了拱手,顺从的找来笔墨,在桌几上铺上上好的宣纸,准备草拟诏书。

    见王安准备完毕,朱由校便清了清嗓子,开始口述。

    “其一,本州、本县的忠臣孝子,无论其是何年代,只要有据可考,便可上奏朝廷,请礼部册封。册封后,可设神位于城隍庙内,享受人间香火;

    其二,只要有功于本地者,不论其原籍何处,也不论其出身良贱,均可上奏朝廷,请设神主于本地城隍,以彰其德。”

    王安挥着狼毫,伏在案几上刷刷的写着,可心中却是千转百回。

    皇上口述的这两条,虽有助于教化百姓,却并没有出奇之处。便是拿到朝堂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又何须劳烦张显祖和正一教出面。

    “难道说,真的要封殉国士卒为神不成?”一想到这里,王安便心神大震,手一抖索,一滴豆大的墨汁便滴在了宣纸上……

    “其三,为国戍边的将士,均可在死后配享原籍城隍庙,接受百姓供奉。因罪被免除军籍者,除外。”见王安停笔不写,朱由校便慢慢的吟出了第三条。

    见皇帝并没有直接封殉国士卒为神,王安才稍稍放下心来。他沉吟了一下,索性放下了手中的狼毫,沉声问道:“陛下和张真人商议的,便是此事吗?”

    朱由校点点头,解释道:“张真人坦言,直接册封殉国士卒为神太过惊世骇俗,也不易执行,不如尽数配享城隍,以享受百姓供奉。”

    王安苦笑着点点头,却又摇了摇头。

    “陛下,这城隍本是地方保护神,令死亡将士配享也未尝不可。可是,”王安一脸的为难,“此事朝堂上好通过,地方上却怕是阻碍甚多啊?”

    和武宗正德皇帝不同,当今虽重视武事,却把精力放在收拢中下层军官士卒人心上。对统兵的大将,倒是防范甚多,这点朝野之上都看的清清楚楚。

    可是,士卒配享城隍庙,却和世俗风气不合。那些自持清高的读书人,又怎会向他们心目中的低贱士卒下跪?

    “张真人已经答应朕,会动用正一教的力量,在民间帮朝廷宣扬。此外,还会在将士神位移入城隍庙时,做个道场。”对于王安的担心,朱由校早有准备,已经决定打一场舆论仗。

    “那陛下又答应了张真人什么?”王安这才放下心来,却又好奇的问道。

    “朕的好感而已。”朱由校淡淡一笑。

    王安一怔,随即讶然失笑。

    不过,不管是对正一教来讲,还是对龙虎山天师府来讲,这皇帝的好感,还真是他们唯一需要的东西。

    “由此看来,佛道两教的矛盾还不小啊。”知道了皇帝承诺,王安却感到有些唏嘘。

    “人家神仙打架,又管我们凡人何事?”朱由校却有点不以为然,浑然不知新一轮的佛道之争,正是因他册封黄教活佛而引起的。

    王安也不明其中缘由,见皇帝不在意,便知机转移了话题。

    “陛下,老奴奉旨督察粮食会议,却发现其中争执不断,怕是其中另有文章啊?”想起南直隶的几个议员,竟然在会议上公开争吵,把本省争端公之于众,王安就有点头痛。

    “朕不是说过了吗?粮食分配方案关系着各省的利益,他们不吵不闹,才真正奇怪。”朱由校却不以为然的笑了笑。

    “不是各省之间吵,是南直隶的几个议员在内部吵。”王安急忙解释道,“有几个议员想多拿出些粮食,却遭到其他议员的反对。陛下,事有反常必有妖啊。”

    想起此前的一个传闻,东林党想借助粮食会议倒阁,王安更是觉得担心。

    “不愧是江南文风昌盛之地,竟有如此大公无私之人。”朱由校早就得到了厂卫密报,说东林党形迹可疑,自然有所防范。却故作不知,和王安开起了玩笑。

    “陛下,除了南直隶外,浙江的一些议员也行迹可疑。”见皇帝仍是不以为然,王安索性揭开了谜底,“这些议员,都是东林党的人啊。”话一出口,王安便明白,自己和东林党算是彻底断了情分。

    见王安说话如此直白,朱由校却愣了半晌。良久才笑道:“大伴过虑了,这粮食会议,只是将各省所需粮食数量,和所能提供粮食数量做个统计。真正决定运输,还要朕亲自决定。便是有人想施恩于众,也要问问朕答应不答应。”

    “这样就好。”王安喃喃的应道。心中却为东林党感到悲哀,废了那么大的劲儿,又得罪了本省的不少人,却还没有逃出皇帝的手心。

    啊,不对。王安脑中灵光一闪,顿时便想通了一个关键。皇上那是在教化百姓,这分明是在刨东林党的墙根啊。想起评议会和城隍庙的种种设置,王安不由得阵阵心悸……

    有心去和东林党做个提醒,可王安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那些东林君子,虽和咱家交好,可又何尝看得起咱家?咱家又何必为他们而得罪皇上?”

    沉吟了片刻,王安才抬头问道:“陛下,老奴这几天去做什么?”

    “还是去参加会议吧。别人去,朕也不太放心。”朱由校想了想,笑道:“大伴就好像一座大神大佛,正好帮朕压住场子。”

    “也好,老奴就去做个木雕泥塑。”王安笑吟吟的应了一句,却又问道:“……要是那些议员打起来了怎么办?”

    “那大伴可要先躲开,要不,沾身上血了怎么办?”朱由校戏谑的应道,却对那些议员的生死安危浑不在意。

    本章节由书友上传

    第175章 釜底抽薪 倡议出海

    第175章 釜底抽薪 倡议出海

    “阁老,总宪,你们可要为乡亲们做主啊。那些南蛮子竟然用我陕西权益来讨好他人,实在欺人太甚……”云良一脸悲切的向解经邦和张问达两人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将南直隶等南方省份不愿给陕西粮食的行径说的如同罪大恶极,说到痛心处,云良更是潸然泪下。

    自入京以来,云良等陕西议员就不停的四处游说,试图帮陕西在粮食会议上取得较大份额。可事与愿违,半个多月的讨价还价后,云良等人惊愕的发现,按目前局势陕西将缺粮达三百万石以上。

    三百万石粮食约合三十万吨,这对陕西来说可是救命粮。可任凭云良等人使尽手段,也难以打动南直隶等产粮大省的心。而种种附加的条件,却是接踵而来。无奈之下,云良只好约出本省的两位士林前辈,现任内阁大学士的解经邦,以及左都御史的张问达。

    “陕西十年九灾,文气自然单薄,那些南蛮子自然不会把本省放在眼里。况且陕西又地处西北,给不了南蛮子好处,人家凭什么给我们粮食?”解经邦‘呯’的放下手中茶杯,已有所指的说道。

    其实,陕西虽然贫困,可也是个大省,以陕西人为主的秦党在朝堂上势力也不小。而解经邦、张问达二人,一入内阁、一为总宪,更是其他如河南等省所不能及的。

    只不过,连年的灾害确实耗尽了陕西的元气,能有余力供子孙读书的家庭越来越少。连带的,春秋两帷应试的士子数量也急剧减少。这就给了外人一个印象,陕西士林青黄不接。

    张问达脸上闪过一阵尴尬,他清楚解经邦话中的讽刺之意,却无法反驳,只好借助问话来掩饰尴尬。

    “善才,粮食缺口真的这么大吗?不是说,本省要改种苞谷了吗?那苞谷可是个好东西啊。”

    前些时,陕西巡抚乔应甲联同陕西全省官员,上书朝廷请求改种苞谷,并用苞谷来作为百姓口粮。朝廷仔细询问过后,得知是地方士绅带头在自家田地改种,便准了此事。如今夏粮已收,苞谷也已耕种,北中国三分之一的耕地都种上了苞谷。

    “张大人,那些苞谷是好东西不假,可你也要让老百姓逐步接受才对啊?在那之前,还是让乡亲们多吃几口大米白面吧。”解经邦语带讽刺,直接的打了张问达的脸。

    张问达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却不愿和解经邦做口舌之争,只好拿眼睛盯着云良不放,等候云良的反应。

    “粮食缺的倒是不多,只有三百万石。实在不行,咱陕西的爷们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可是,那些南蛮子实在可恶,要真金白银不说,还额外添加了许多条件。学生稍有不满,他们便以停止售粮为要挟。”对于两位大佬的明争暗斗、暗潮汹涌,云良却视而不见,只是凭着自己的本心,向两人诉说着自己的担忧,“我陕西本就贫困,好不容易挤了点银子,还要受南蛮子的气。要是日后再有个闪失,误了粮食押运,学生怕是难以面见家乡父老啊……”

    张问达心知肚明,云良这是在暗地指责东林党,更是在暗地挤兑自己与东林党沆瀣一气。

    为了拉拢各方势力,达到倒阁驱方的目的,东林党在粮食会议上上蹿下跳,利用南直隶、浙江等产粮大省的优势,要挟各省议员。由于自己在陕西声望甚大,远不是解经邦这个后辈小子、幸进之徒所能相比,东林党就没有重点拉拢陕西,分给的粮食份额也少了许多……

    “不好想见?”张问达正在想自己的心事,却听见解经邦嗤笑道:“这纸协议要是拿回省去,怕是你云良,还有其他几个议员都要身败名裂。出卖了本省的大量权益,却还是让本省缺粮,怕是老夫也脱不了干系。”说完后,见张问达还是纹风不动,解经邦索性掩面叹息,“看来,解某是进不了城隍庙了……”

    张问达摇头苦笑,这个解经邦,如此步步紧逼,是非要让老夫和东林党决裂啊。

    这些年来,张问达内挟陕西民意,外联东林党声援,才一步步的走到今天的地位。可如今,不知不觉间却要做一个选择,当真是后生可谓啊。

    张问达刹那间便做了个决断,“自己是陕西人,日后还要回陕西,自然要向着乡梓……”

    张问达心中自嘲了两句,便正色道:“善才不要惊慌,南方的那些议员也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只要你仔细和他们分说明白,这粮食份额自然会多一些的。”稍一斟酌,又道:“这样吧,老夫和江南的一些大儒有旧,就出面请他们做个鲁仲连吧。”

    “如此甚好,学生就等候总宪大人的好消息了。”云良一脸的感激,慌忙向张问达作揖道谢。

    张问达心中发苦,又敷衍了两句便借口访友匆匆离去……

    “阁老,”刚将张问达送出门外,云良就急切的问道:“张大人此去,能找到粮食吗?那些南蛮子,可都不是善茬啊。”虽和解经邦一唱一和,逼得张问达主动出面和东林党说和,可云良心中却还是没有底儿。

    “善才啊,不管张大人能否找来粮食,我们都要早作打算才对。”解经邦对张问达出去寻粮并不关心。

    此时,粮食会议已经接近尾声,便是南直隶有粮食,也撒的差不多了。南直隶的议员不可能舍身助人,让本省的百姓饿肚子,那张问达便只有无功而返。如此一来,张问达必定会在本省声望大跌,和东林党之间更会间隙暗生……

    “阁老的意思是?”

    “陕西和南直隶相隔万里,粮食转运殊为不便,就是张大人找来了粮食,陕西父老也吃不起这高价粮啊。况且,南人心思诡秘多诈,一心想着要挟我等,善才又岂能把本省百姓福祉放在外人身上?”解经邦言辞殷切,向云良讲述着自己的担心。

    “这倒也是,”云良心有戚戚,却无计可使,“阁老的意思呢?”

    “前段时间,方阁老曾有动议,想在海外寻找土地垦荒。善才若是有意,可联络各省的议员,共同向朝廷上书。”对陕西的困局,解经邦早有考虑,无非就是遵循皇帝的意图,在海外建立本省的粮食基地,减少对南方各省的依靠。而这样做,还能让自己得到皇上赏识,何乐而不为呢?

    “去海外垦荒?”云良一怔。虽知道陕西十年九灾,实在不是个好地方,可要是让云良抛弃家乡远赴海外,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却不知这海外垦荒是何章程?又到何处垦荒?”云良谨慎的问道。

    “琉球、安南等等,只要是适合种植粮食的,就可以组织百姓出海耕种。而为了方便运粮食回来,朝廷将在北方择港口开放,并在港口设置海关,对输入的粮食进行补贴。”解经邦微微一笑,“当然,要是大明粮食丰收了,再输入粮食就要征税了。”

    云良一惊,这那里是去海外垦荒,这分明是往海外移民,心中愈发的谨慎。

    “阁老,这历次开海,都有许多人反对,这一次会不会也无疾而终啊?”云良心中暗自担心,这要是移了大批百姓出去,却被朝廷一纸文书搁在海外,那不是害人的嘛。

    “此前开海不成,是南蛮子们想独占海外贸易。而我北方百姓事不关己,也懒得计较。可如见,却关系着本省百姓的福祉,又岂容那些南蛮子猖狂?”解经邦却胸有成竹。

    和皇帝相处久了,自然知道皇帝对大海的渴望。而日益窘迫的朝廷财政,更需要大幅度开海以攒去金银,再加上北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更是让开海贸易成为本届内阁的共识。

    “放心吧,只要你能联动北方各省议员,让他们共同上书,这海禁便开定了。”见云良犹豫不决,解经邦索性多透漏了一点,“等大批的粮食运了回来,等大量的银子搬了回来,你就是想禁海,皇上都不会同意。”

    “可是,移那么多百姓出去,会不会有人作梗?”云良还是担心。“要是朝廷不允许他们回来,那怎么办?”

    “移民?”解经邦噗嗤一笑,“咱大明在海外的百姓还少吗?又有谁挡得住他们回来了?”想了想,解经邦索性又出了个主意,“你要是不放心,也可以带几个亲信出海,然后在海外雇人耕种。”

    “这倒也是。”云良暗自点头,出了海,天高皇帝远,就是抓一些土著耕地又如何?心中有了主意,却接着讨价还价,“那些粮食,丰收之时真的不能回运吗?”

    “当然,朝廷也怕谷贱伤农啊。只不过,”解经邦微微一笑,“那些粮食,大明丰收的时候不许回运,可也没说不许酿酒啊?酿成酒后,你想卖到哪里都行,主要不冲击国内粮价,也没有人管你。”

    云良哑然失笑,也对,蒙古、朝鲜、日本、以及西洋,那个地方不能卖几船酒呢?

    ……

    ……

    本章节由书友上传

    第176章 权利与义务

    第176章 权利与义务

    乾清宫,御书房内

    再次来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叶向高只觉得恍然隔世,上次他来这里,还是在天启元年年末。也就是在那次会见中,自己迫于李三才案,同意了皇上倒阁,以至于东林党从此离开了帝国决策层,只留下周嘉谟和张问达在朝中苦苦支撑。

    “叶老,如今粮食会议已经开了半个多月了,你觉得会议举行的如何啊?”朱由校却没有给叶向高太多的时间感叹,稍微客套了两?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