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40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40部分阅读

    两句,便谈起正事。

    “这个法子好,各省的人汇聚一堂,共商国是,此正是陛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圣明之处。”收敛回思绪,叶向高一脸钦佩的赞赏道。

    虽然这次会议,东林党并没有完全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也看到了这种议事形式的高妙之处。叶向高更是和一些密友议论,这种会议正是东林孜孜以求的‘通得天下’之法。

    朱由校微微一笑,东林党一直要求分散君主权利,主张天下公选阁臣,以求通得天下,自然对这会议感兴趣。不过,朱由校却并没好欺瞒的主。

    “那,叶老可曾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朱由校轻轻的将话题抛给了叶向高。

    “不足之处嘛,”叶向高稍一思付,便笑道,“要说不足,那就是各省吵得太厉害了,为了点蝇头小利,便争执个不平,完全没有以朝廷为重、以天下苍生为重。相对而言,各省的省议会反倒比这粮食会议多了些君子之风……”

    “哈哈哈,”朱由校顿时便笑了起来,“叶老,这粮食会议,能和各省的省议会一样吗?”见叶向高迷惑不解,朱由校更是得意,“这粮食会议,说白了就是分赃的,各省的代表汇聚一堂划分利益。为了能够让本省多一份利益,自然要豁出命去争吵。可各省的省议会呢?”朱由校笑吟吟的说道:“那是维持本省平安的。全省的士绅集结在一起,为了本省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叶老,你说这能一样吗?”

    “原来是这样?!”叶向高一怔,随即恍然大悟,可又紧接着苦笑起来,自己和东林党,不也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在粮食会议中煽风点火吗?只不过,自己和东林党追求的是联络各方势力倒阁,其他各省追求的是多一份粮食……

    想到这里,叶向高突然愣住了,皇上在会议期间突然整顿城隍庙,难道就是让各省争吵的更激烈?

    一时间,叶向高有点狐疑不定。

    见叶向高若有所悟,朱由校暗暗点点头,真不愧是三朝元老、做过首辅的人,见事就是快。

    “叶老,朕想仿各省议会式样,在京师设置全国议会,你意下如何?”整顿城隍庙,固然化解了东林党的攻势,可也增强各省各地的凝聚力,为了不让各省的地方主义过渡高涨,朱由校只有抛出全国议会,来增强中央集权。

    “全国议会?”叶向高一愣,“陛下想把各省粮行合一吗?”叶向高可清晰的记得,这各省评议会,可是为何而起的。

    “叶老说笑了,各省设立评议会前必须设立粮行,这只是让大家明白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免得有地方大豪不顾乡梓死活,借评议会来挟制官府。”朱由校淡淡的笑着,却在‘权利’和‘义务’两个词上加重了语气。

    “权利?义务?”叶向高不解。

    “也就是权责合一,”朱由校笑着解释道,“评议会的议员,享受了参政、议政的权利,那就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责任。若是没有达到自己应尽的义务,那百姓就有权将他们罢免,不让他做这个议员。”

    叶向高仔细一品味,不由得拍案叫好,“义务这个词好,‘大义所在,务必做到’。好词,好词。”

    见叶向高满口称赞,朱由校暗自好笑,这个词自然好,不就是给你们了约束朕的机会嘛。不过,你们也要受到相应的约束,以后再想偷税漏税,可是违背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的。

    “叶老既然说好,那就不妨写篇文章,把这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给世人分说明白。比如,朕受万民供养,是为权利;而治理国家,让百姓居有其屋、安居乐业,便是朕的义务。”朱由校风淡云轻的笑着,“把这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说明了,也免得后世之君荒唐行事,免得天下官吏忘其本职……”

    “陛下圣明。”刹那间,叶向高仿佛看到一道光圈在皇帝背后冉冉升起,这是当世圣人啊。。。叶向高身不由己的拜了下去。

    “叶老快快请起,”朱由校急忙扶起叶向高,又向他叮嘱道:“这权利和义务的辨析,可决定着评议会的成败,叶老可一定要写好这篇文章,最好是发动大家一起写。”

    “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辜负陛下厚望。”

    “这就好,”朱由校微微一笑,“这文章叶老回去后再写,倒是这全国议会,还要请叶老帮朕端详端详。”

    “陛下请讲。”

    “首先,此次来参加粮食会议的十三个布政司、以及南北直隶和辽东议员,再让奴儿干地区选出十名议员,合计一百七十人。”朱由校淡然一笑,“这一百七十人中,每省选出二人为三十四人,封为乾清宫资政,组成资政会议来以备咨询。而剩下的一百三十六人,则和其他人一起,另行组成评议会……”

    “陛下,原有的乾清宫资政怎么办?还有,和那一百三十六人共同组成评议会的,又是何人?”叶向高迅速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疑问。

    “资政会议由两部分人组成,”朱由校不以为忤,接着解释道:“一部分是固定名额,每省二人,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由本省选举后进京任职。另一部分则是不定名额,由朕在致仕老臣、勋贵、宗藩中特旨选拨,任期不限,人数不限。”

    叶向高悄悄的松了口气,皇帝坦言要选拔亲信参加资政会议,到让资政会议的可行性增加了不少。若是清一水的民间选举,却会让资政会议成为众矢之的。

    “至于评议会嘛,则是分三部分组成。其一,每省八个固定名额,这些名额永不变动;其二,根据各省人口多寡、赋税高低,分配名额;”朱由校稍一停顿,便接着说道:“至于这部分的名额,就由叶老牵头,在粮食会议上议论一下吧。”

    “臣遵旨。”叶向高暗暗叫苦,皇帝这是嫌粮食会议不够乱啊?却也无计可施,只好应承下来。

    “其三,番族名额。”朱由校却不管叶向高心中所想,继续讲解着自己的计划,“番族名额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每番族一个的固定名额,另一部分则是教化名额。

    教化名额由礼部根据番族归化的幅度而确定,多则五个,少则为零。但凡达到五个教化名额的番族,准许其佼佼者入阁。”

    叶向高听得暗暗咂舌,却不以为然。他对礼部的那些正人君子太熟悉了,想得到这五个教化名额,除非这个番族比汉人还要汉人。

    “……叶老可有疑问?”朱由校一股脑的把自己的计划尽数倒出,才向叶向高问道。

    “陛下,这评议会的议员任期,是多长啊?”叶向高问道。

    “五年,评议会的任期是五年。”朱由校气的一拍脑门,自己怎么忘了这茬,忙讲解道:“以今年,也就是天启三年为选举年,各级评议会都要选举完毕。而到了明年,天启四年,评议会就要开始工作。到了天启八年,再重新选举,天启九年任事,以此类推。”

    稍微考虑了一下,朱由校又补充道:“各省议员名额的变动,则根据每五年的赋税总额,以及每次编造黄册的变化而变动,到下一任任期改动。”

    “陛下,这评议会和资政会议的职权,又有哪些啊?”叶向高心想,地方评议会都是在监督地方粮行,监督粮食配给制的推行情况,这朝廷又没有粮行,评议会也要有个差事吧……

    “评议会的职责很重要,”朱由校脸上闪过一丝诡异的笑容,可叶向高却没有发现,“评议会的职责便是赞成或反对收税;并在每年年末,评议户部的年度财政报告。而资政会议嘛,”

    朱由校稍微停顿了一下,见叶向高一脸的吃惊,还隐约有些狂喜,便接着笑道,“资政会议的职责,是决定朝廷的对外和战,以及规谏朕的过失。”

    叶向高强压抑着心中的狂喜,向皇帝推辞道:“陛下不可,这两项权利,都是天子的权利,千万不可轻授啊。”

    “叶老有所不知,这评议会也好,资政会也好,本就是为了分天子权利而设。朕分别授予收税权,和对外战和权,本就是加强的威权。叶老,可不要让朕失望啊。”朱由校笑吟吟的说着,心中却在想,终于把这收税的合法性确立起来了。等明个儿评议会成立了,咱就立马提议收税,看你叶向高是哭还是笑……

    本章节由书友上传

    第177章 议会成立

    第177章 议会成立

    叶向高的动作很快,东林党的效率也很高,在内阁的默许和旁观下,资政会议和评议会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了起来。从此,大明就光荣的进入了伪民主时代。而朱由校,也可以自豪的说一声,“朕是个开明的皇帝。”

    其实,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都有着‘非君’和限制皇权的冲动。君权和相权的千年之争,就是这股思潮在从中作祟。到了明初,朱元璋将孟子的碑位移出孔庙,并废除了宰相制度。可转眼间,相权便借着内阁制度死灰复燃。

    到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更使得以东林党为代表的‘非君’思想泛滥。东林党以‘通得天下’做为自己核心的政治主张,大力宣扬‘吾辈合并为公’,使得君臣关系日益恶化。传统的依附型政治文化日益解体,参与型政治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如今,朱由校主动设立议会,迎合了民间的主流思想,正可谓顺应民心之举。一时间,‘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喧嚣声日益高涨,吹捧朱由校为圣明天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皇室和士大夫阶层,再次站到了一起。

    天启三年八月初一,以叶向高为首的资政会议正式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三十四名各省代表,以及原有的七名乾清宫资政,还有十位新晋的勋贵代表,合计五十一位。他们将作为首任资政会资政,永远的载入史册。

    出于一些考虑,朱由校并没有允许皇族代表出现在这次会议,而和军队过往密切的一些勋贵,如英国公张维贤等人,也被排除在外。

    次日,八月初二,一百三十四名各省议员汇聚一堂,正式召开了评议会的首次筹备会议。由于这些人都是各省的固定名额,还有其他不定名额不曾选定,朱由校便下了圣旨,让各省加速选派议员入京,并尽快建立本省的省、府、县三极评议会,推广粮食配给制。

    “叶老,从明年开始,资政会就要和评议会联合派出督导组,分赴各省各地检查评议会和粮食配给制的执行情况,以防止出现纰漏。”朱由校一身便装,高高的站在军校校场的点将台上,望着操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对着叶向高嘱托道。

    今天是评议会开会的日子,朱由校便带了叶向高等朝廷大臣在会场外听信。而会场之内,则分派了内阁首辅方从哲,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如游到场主持。

    “这资政会和评议会到底是万世之基,还是祸乱之源,就要看叶老的督察结果了。”朱由校如是说。

    “陛下说的是,臣等一定尽心竭力,助陛下完成此千古宏业。”叶向高心中一凛,却知道皇帝所言属实。这议会若有个闪失,必定会让各地割据成风,到那时中原大地刀兵四起,大明王朝也会倾翻倒地。

    “叶老错了,这可不是助朕完成千古宏业。”朱由校却不肯认账,他轻轻的扫了众人一眼,微微笑道:“朕建立这两个会议,可是读了顾宪成和钱一本等人的著作,才起的念头……”

    叶向高的脸顿时便白了。

    顾宪成主张“散权”,实质是削弱君权;钱一本主张“公天下以选举”辅臣,更是在挖皇帝的墙角。皇上拿这两人的理论作为资政会和评议会的成立根据,倒也恰当。可问题是,这两人都是东林大佬,顾宪成更是东林党的创始人,和星、邹元标合称‘东林三君’。

    “皇上这是把东林党放火上烤啊。”叶向高心中叹息。

    其实,君臣二人都心知肚明,这建立资政会和评议会,对皇帝、对东林党都是一次不允许失败的尝试。这改革要是成了,大明自然可以江山永固,朱由校也将成为旷世明君,东林党众人自可青史留名。可要是失败了,朱由校身死国灭,东林党也将成为j邪小人。更重要的是,东林党身后所代表的势力,也将会被新王朝彻底粉碎。

    毕竟,除了朱由校这个傻瓜,没有任何君王会同意东林党这样的祸乱之源存在。

    “陛下,这议会如何才能成事,还请陛下指点一二。”叶向高放下了身段,向年龄足可以做自己孙子的朱由校认真请教。

    “四个字,以和为贵。”朱由校淡淡一笑,却没有推托之意,“各省议员在为自己考虑的时候,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不要光想着自己多吃多占,却把别人的饭食抢了个干净。”

    “其次,把粮食配给制推广好,多给老百姓办些好事。只有把老百姓安抚住了,这评议会才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变成乱民攻击的对象。”

    “如此说来,这粮行便是重中之重了。”叶向高问。

    “那是自然,”朱由校粲然一笑,“地方上的各级议会,主要任务便是监督粮行,确保粮食配给制的推行。若是连这点都做不好,”朱由校的声音转厉,“那要这个议会何用?”

    在朱由校看来,只有让老百姓吃饱了饭,才不会被有心人煽动起来对抗朝廷,朝廷的各项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叶向高点点头,却又问道:“若是地方议会违规,议员名额被少数人把持怎么办?”

    按照目前制度,有选举资格的是拥有当地户籍的成年男丁;而有被选举资格的,则是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士子,拥有勋爵以上功名的贵族。皇室宗藩,尚没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而受限于交通、通讯,除了县一级议会是直选外,其他的都是间接选举。相应的,县一级议会就很容易受到地方宗族势力的控制。为此,朝廷明确规定,每家每姓只能在同一议会中同时拥有一个议员名额,以此来防止某一家族做大。

    “那就减少他们在上一级评议会中名额,减少他们科举的名额。”朱由校淡然一笑,“如果当地官员和他们同流合污,那就惩罚该官员的家乡,减少其科举名额。而有举报他人违规,并得到证实者,可加其议会、科举名额。”

    叶向高默然。

    其实,东林党内也有人提出,要把监督地方官员施政纳入地方评议会的工作范畴。可叶向高和几位东林大佬商议后,却给予了否决。毕竟,硬生生的给地方官员头上戴个箍子,只会让评议会树敌不说,还有和朝廷争权之嫌。

    而如今,却成了地方官监督议事会……

    远处,评议会已经开完了会,人群正在四散而去。

    朱由校侧过身来,对随侍在旁的工部尚书王佐吩咐道:“这评议会挤在军校的操场上开会,也不是个办法。爱卿就多费点心,帮着建个议会会场吧。”

    其实,让资政会和评议会的首次会议来军校的校场上开,并不是找不到合适的房子,而是朱由校想表明自己的一种态度。这议会只是皇权下的产物,和军队一样,是维持统治的工具。在朱由校的内心里,也未尝没有一股宣扬武力、敲打议员的冲动。

    “臣遵旨。”王佐急忙上前应道,却又有点迟疑,“这议会会场,应当按照何等规制修建?”

    按照礼法制度,明朝修房子是有制度的。房子有几进,台阶有多高,都要符合房子主人的身份。可这议会是新兴事物,自然没有相应规范,王佐一时为了难。

    “规制嘛,”朱由校迟疑了一下,却立即有了主意,“王爱卿不必为难,这修会场是议会的事,自然要交给议会来办。你只要找好足够大的空地,就可以交给议会,让各省议员自己去修。修完之后,就用各省的名称来命名。比如说,山东修的会场,就叫山东厅……”

    “陛下想修建十七个会场吗?那修建的费用怎么办?”刚刚主持完会议归来的方从哲皱了皱眉毛,问道。

    “那是自然,一省一个,也好方便他们议事。”朱由校点了点头。

    “如果不让户部掏钱,臣就没有异议。”考虑到干干净净的户部国库,方从哲也就有些气短。

    不过,和方从哲一起回来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如游却有不同的看法,“陛下,各省分开修自然可以,到时各省可分别在本省的议事厅议事。只不过,朝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