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41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41部分阅读

后主谋。

    “正是,”朱由校微微颔首,“是朕的提议,方爱卿将事情转托给了解经邦,由解爱卿来推动。”虽觉得徐光启反应太淡,可朱由校一时也难以细想,只好先放在心上,继续向徐光启煽情。

    “徐爱卿,向海外移民乃前所未有之事,亟需爱卿相助。还请徐爱卿以苍生为念,莫要弃朕而去。”说着,朱由校便站起身来,深深的向徐光启施了一礼。

    “陛下不可。”徐光启急忙避让,却又拜了下去,“陛下心系万民福祉,微臣岂敢怜惜自身,自当为陛下效力。”

    徐光启熟读史书,更对历代王朝兴亡做过研究。

    自然知道千年以来,汉唐等国祚绵长的朝代,虽都亡于权臣篡位,可究其原因,都是在此前的民变中耗尽了皇室力量。而民变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却都是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只能铤而走险。

    而大明经过二百多年传承,无疑也是到了紧要关头。

    “将多余的人口移民到海外,到能缓解下本土压力。况且,”徐光启寻思着,“我一人和夷人打交道,必定会众人侧目。可要是大家都和夷人交往呢?”想到这里,徐光启更是坚定了信心。

    沉吟了片刻,徐光启开口问道:“陛下欲移民海外,可有目的地?”

    “有,”朱由校淡然一笑,“我大明邻国,以朝鲜和倭国为最。但两者都是人群稠密之国,又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得之无用。反倒是琉球小国,虽孤悬海外,却也能开垦良田万顷。其国主更是多次请求内附,朕当准其内附,并移山东百姓于其上。”

    前些时,奴儿干巡抚袁可立送来奏章,称已经占据虾夷岛,并迁移了几个女真部落在其上。朱由校觉得虾夷岛这个名字耳熟,看了看地图才知道是后世的北海道。而此时的倭国,还没有将北海道收入治下。朱由校却之不恭,只好将北海道收入囊中,正式将虾夷岛划入了奴儿干治下。

    占据了北海道,就关上了倭国的北大门。可朱由校还不满足,又盯上了倭国的南大门。朱由校认为,只要占据了琉球群岛,就可以将日韩彻底的关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华夏和日韩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朱由校自然要保护好两者的安全,将琉球收入囊中。

    “琉球虽好,可毕竟孤悬海外,陛下又准备如何治理此地?”对于将距离华夏最近的琉球收入治下,徐光启并不反对,可也觉得鞭长莫及,难以治理。

    “将琉球和台湾合为一体,建一布政司。”朱由校的本意是在琉球建立海军基地,彻底封锁倭国南下道路,还可以直接杨帆东渡太平洋。可碍于当前局势,朱由校不得不承认,现将台湾和琉球合并建省,才是正途。

    “陛下,台湾岛和琉球都是人烟稀薄之地,直接建省是不是有点?”徐光启摇摇头表示反对。

    “这倒也是,”朱由校有点尴尬,随即却展眉一笑,“我们这是做什么?这琉球尚未到手,我们这不是瞎忙活嘛。”稍一停顿,朱由校却又开怀笑道:“琉球和台湾都是小岛,难以承受许多人口。倒是南洋各国,虽有土著居住,但也有大量华夏苗裔。朝廷正好可借助这些海外百姓,将各省的多余人口移民出去。”

    “陛下所言甚是,可是,”徐光启却摇了摇头,“如今的南洋已经和国初有所不同。”

    国初,郑和舰队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印度洋上的土公无不顶礼膜拜,南洋只不过是华夏的内海。

    可随着郑和身死,大洋舰队不再出海,华夏的势力也从印度洋、南洋一路收缩,再也没有出现在大洋之上。倒是随之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人,却凭借着对金银财富的热衷,成了海洋的主人。

    上百年过去了,如今在南洋称王称霸的,都是从西洋来的夷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甚至西洋小国英格兰,也开始在南洋建立据点。

    听徐光启这么一说,朱由校倒来了兴致。他依稀记得,大航海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掀起的。可没过多久,海上的霸权便被海上马车夫荷兰掠夺。随之而起的,便是日不落帝国英格兰。

    这些事情朱由校都依稀有点印象,可具体到什么年代就有点抓瞎。按照对现有情况的了解,朱由校大体估摸着,现在应当是西班牙、葡萄牙被荷兰挑战的时期。

    要不,荷兰人怎么会跑到台湾来呢?

    带着疑问,朱由校向徐光启请教……

    第182章 将星落

    第182章 将星落

    通州,驿站内

    天刚蒙蒙亮,驿站内便人声起来,这是早起的人们在收拾出发的行装。

    方三搓了搓手,心里却有着股挥之不去的不安。在这个驿站做驿丞已经十几年了,方三可谓见多识广,却还从没见过今年这样的天气。刚到十月底便结冰,这到了腊月,又将是如何寒冷?

    方三正琢磨着,是不是去市面上再购置点棉花,免得到时候挨冻。猛然间,西跨院却传过来了一声悲呼。

    方三猛的一激灵,他清楚的记得,那是进京述职的福建总兵官俞咨皋的住处。一时间没有多想,方三抄起了根扁担就向西跨院闯。

    西跨院内,一副乱哄哄的景象。几十个精壮的汉子,平时都是人五人六的,如今却在院子像无头苍蝇般乱撞。

    方三有些奇怪,这些军将的亲随,往往是用军法约束,讲究的是处乱不惊,这俞咨皋也是当世名将,部下怎么这样不堪?自己从听到声音到跑过来也有半晌了,怎么也不见有人出来约束?

    “到底出了什么事?”方三来不及细想,随手抓住个家丁的膀臂,沉声问道。

    “大人,大人他死了。”家丁失魂散魄的回道,毫无半点精兵气概。

    “俞咨皋总兵死了?”方三倒吸了一口冷气。

    虽说这两日舆论攻击俞咨皋攻击的厉害,可当官的,尤其是当武官的,那个没被人骂过。纵使这俞咨皋再不堪,也不至于为了挨骂而自杀吧?

    想到关节处,方三更是心中叫苦。这一省总兵官、当朝大员死在自己的治下,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嘛。

    “三叔,这可咋办?”方三正在暗暗叫苦,却觉得自己被人轻轻的推了一把儿,耳边接着想起了一个声音。

    方三忙回过头来,却看见自己的侄子方晓,带着一群驿站的杂役,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家伙事,在自己身后聚成一团。

    “你,”方三心一狠,指着侄子方晓道,“去锦衣卫衙门报信,就说咱这出了人命案,福建的俞咨皋总兵死了,让他们赶紧派人来。”

    虽说通州驿属兵部和地方联合管辖,可通州是个通衡要冲,大小官衙林立,通州县早成了空壳子。方三就琢磨,这样通天的案子,还是交给锦衣卫最好。也免得什么乱七八糟的官衙一折腾,拿了自己抵账。

    方晓不敢怠慢,忙撒丫子就往锦衣卫衙门跑。

    方三缓了口气,又分派众人将驿站四下看住,不许任何人出入,自己却搬了条凳子在西跨院门口坐了,等候锦衣卫的差役到来。

    ……

    ……

    驻守通州的锦衣卫百户朱能骑着匹大青马,在十几个锦衣卫校尉的簇拥下,向着驿馆方向疾奔。也亏得早晨街道上商贩不多,坐骑还能迈开步子。饶是如此,朱能还是觉得速度太慢,沿途撞翻了小商小贩无数,跑的校尉们肝肠欲断。

    终于,驿馆到了。

    朱能刚一甩蹬下马,便看到了自己的老对头、东厂档头魏一飞。

    见到魏一飞,朱能倒不觉的奇怪,如今已经不是东厂管辖锦衣卫的年代,而是两大机构竞争,为了在皇帝的恩宠明争暗斗的时期。像通州这样的通衡要冲、京师门户,自然是厂卫各设机构,相互竞争。

    至于在驿馆安插细作,更是双方心知肚明之事。驿丞方三虽能想到给朱能报信,可也拦不住东厂的番子回衙门汇报。

    朱能冲着魏一飞一点头,两人便迅速的走在一起,一边交换情报,一边往西跨院走去。

    此时的西跨院早已经不是方三初来时的情景,几个昨夜在驿馆住宿的官员,已经全盘接收了局势。一个四十多岁的四品文官,正在盘问这方三,还有俞咨皋的家将,询问昨夜的动静。

    看到朱能和魏一飞进来,文官起身拱了拱手,“本官大理寺卿左少卿姜旭,奉旨出京公干,却不料发生了如此惨事,便过来维持一下。如今正主来了,本官正好让贤。”说罢,便侧身示意,请朱能、魏一飞二人主持审问。

    见姜旭甚为有礼,并没有文臣鄙视厂卫的流俗,朱能颇觉得奇怪。和魏一飞对视一眼,朱能陪笑道:“姜少卿乃刑名好手,想必已经勘清案情,朱某正要向姜大人请教。”

    “不敢,不敢,”姜旭客套了两句,才缓缓的讲解了案情。

    原来,俞咨皋是吞金自杀的,死前留有遗书,说是自己在澎湖之战中指挥失当,折耗八闽子弟无数,心生愧疚,才一意求死。并写有遗折,请家将代奏朝廷请罪。

    “姜大人,俞总兵真的是吞金自杀的吗?”朱能直觉的其中有问题,这俞咨皋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进京述职的途中自杀,而且是在即将面君的前两天自杀。难道他就不怕,皇帝会因此怪罪俞家吗?

    “从外表的迹象看,确实是吞金自杀。而且,”姜旭双手一摊,无奈的说道,“据俞总兵的管家讲,在入驻驿站后,俞总兵并没有接待访客,也排除了被人威逼的嫌疑。”

    “俞总兵的管家?”朱能一愣。

    “他现在何处?”魏一飞已经沉声喝道。

    “小的俞达,拜见几位大人。”一个三十多岁的精瘦汉子排众而出。

    “俞达,你是怎么知道俞总兵死的?”魏一飞脸一黑,恶狠狠的问道。

    “大人,我们老爷冤枉啊。”俞达还未张口,眼泪便止不住往下掉,“澎湖之战,福建子弟伤亡惨重,我们老爷一直就很愧疚。可往京城的路上,还有许多狂妄自大、不知礼仪的狂生来和我们老爷辩论,对我们老爷更是百般辱骂。我们老爷愈发的难受,这一想不开,就这样去了。”说着,更是嚎啕大哭起来。

    魏一飞一阵的不耐烦,“你这个混账东西,本官问得是你怎么知道俞总兵的死讯的,你说那些作甚?难道想误导本官不成?”

    俞达低垂的脸上闪过一阵厉色,却服软道:“是,是,都是小的错。”顿了一下,才又说道,“昨晚老爷不让小的在近前伺候,小的早晨去请安时,却发现老爷已经去的。在老爷的枕头旁,发现了老爷的遗书,还有给圣上的请罪折子……”

    “请罪折子呢?”朱能插话问道。

    “在这里。”俞达急忙从怀里取出一本奏章,呈了过去。

    “咳,咳,”一旁旁听的姜旭却一阵咳嗽,打断了朱能的动作。

    “朱百户,俞总兵的遗书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他是因内疚而自裁的。你若有疑问,可自行探访。只是这遗折是上奏朝廷的,非人臣所能观看。”误打误撞的搀和了一省总兵之死,姜旭早就后悔不已,又怎肯再担上其他干系,自然是极力劝阻朱能翻看遗折。

    “那依姜大人之见,这事儿又该如何处置?”朱能怔了一下,没有去接俞咨皋的遗折。

    “死者身份特殊,非我等可以处置。”姜旭淡然一笑,“这样吧,我等具名画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如何?”

    “这样也好,”朱能点点头,又问魏一飞,“魏兄的意思呢?”

    “这遗折怎么办?”魏一飞指了指俞达手中的奏章。

    “你我盖上印记后,派人送往京师。”姜旭胸有成竹。

    ……

    ……

    文渊阁内,已经早早的点上了火盆,朱由校正在这里和众臣处理国事。

    虽说今天的气候仍是超乎异常的寒冷,可方从哲等人的脸上却都挂着喜意。

    北方各省的秋收早已经结束,虽没有确切数字上来,可各地报丰收的奏章却接连不断。在灾情依然严重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有了个突然地提高。

    君臣几人都明白,这是苞谷等粗粮大量种植的结果。由于朝廷事先有言在先,不会因此增加赋税。可民间突然多了这么多粮食,也总会太平一段时间,各省粮行也不必在为了粮食和朝廷打擂台。君臣几个,也能好好的过一个新年。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如游向来以刚正不阿著称,可如今也是忍不住向皇帝道贺,“陛下即位之初便下旨寻觅良种,臣等还不以为然。如今见了各地丰收的奏章,方知陛下之先见之明。”

    “这都是诸卿之功,更是徐爱卿之功。”朱由校笑着一摆手,“如没有徐爱卿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新种,总结种植经验,朕就是下了圣旨,也难以寻到良种,更难以如此快的在各省推广。而没有诸卿的督促,那些官员也不会如此卖力。”

    王安知道皇帝心意,便笑道:“陛下所言甚是,这粮食丰收,众臣都有功劳,可首功徐大人却当之无愧。”说着,王安微微一笑,“农学竟然有如此大的用处,老奴今后可不敢轻视农夫了。”

    朱由校笑着点头,“大伴所言在理,这世间百物,那有什么贵贱之分。只要能与百姓生活有益,与朕的江山稳固有益,自然就是好东西。就拿徐爱卿来说吧,他精通算学、农学,虽被一些腐儒引以为耻,可在朕治理国家离不开的……”

    朱由校还想再夸奖徐光启两句,也好帮其正名。却看到小太监急匆匆的走到身边,“万岁爷,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有要事求见……”

    第183章 死因

    第183章 死因

    魏忠贤捧着封奏章,神色凝重的走向文渊阁。

    离文渊阁越近,魏忠贤越觉得忐忑不安。

    皇上这几天刚有点好心情,自己就带着坏消息去触霉头,魏忠贤怎么想,怎么觉得悬。

    可隐瞒不报,或者延迟上报,魏忠贤又没那个胆子。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去面君。

    经过通传,魏忠贤终于进了文渊阁。行礼、问安,一套熟稔之极的礼仪做完后,魏忠贤反倒平静下来。

    “启奏万岁爷,奴才刚刚接到通州急报,进京述职的福建总兵官俞咨皋,在昨天晚上吞金自杀。”魏忠贤努力将自己的声音变得悲痛些,并将头低低的垂下,可还是清楚地感觉到,大殿内突然寂静了许多。

    “消息可靠吗?”朱由校明显有些动容,声音语调也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惊愕。

    虽说这段时间弹劾俞咨皋的奏章不少,虽说福建官员自巡抚南居益以下,上百人联名弹劾俞咨皋刚愎自用,不听人言,以至于澎湖之战福建兵卒死伤惨重、各卫精华损失殆尽。可朱由校并没有处罚俞咨皋的意思,也不认为俞咨皋会因此自杀。

    俞咨皋有口有手,可以上疏辩解;俞咨皋出身名门,是大明顶尖的将门之一,故交亲朋众多,足可以和反对者进行辩论。更何况,虽然伤亡惨重,可澎湖之战毕竟胜利了,俞咨皋更是全歼了入寇的荷兰夷人。为了朝廷的脸面,执政大臣也万万不会为难俞咨皋这个有功之臣。

    可俞咨皋还是死了。

    为什么俞咨皋要自杀呢?在场的众人都在沉思,看向福建大佬叶向高的眼神也有些不对。

    叶向高脸色如常,仿佛众人看得不是自己似的。可笼在袖中的双手,却早已经捏的发青。

    “回万岁爷,东厂和锦衣卫同时送来急报,上面还有大理寺左少卿姜旭等文武官员的画押,理应可靠。”魏忠贤解释道。

    由于锦衣卫奏事必须要用奏章,新任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便将入宫面圣的事情推给了魏忠贤。这在以前,魏忠贤自然是求之不得。可如今,魏忠贤却在心中不停地咒骂,骆养性这个小狐狸,和他老子骆思恭一样狡猾无耻。

    “大理寺左少卿姜旭也在场?”朱由校有些奇怪。

    大理寺左少卿姜旭精通刑名之学,更为人公允,素有清名,深的朱由校喜爱。最近,主管刑律的内阁大学士沈飗提议,要分派能吏去各省复核历年案件,朱由校便选了姜旭去山东公干。

    “回万岁爷,内阁